学术投稿

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干眼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蒋鹏飞;彭清华;彭俊

关键词:干眼, 普拉洛芬, 玻璃酸钠, Meta分析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近年来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干眼的疗效.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纳入2014-01-01/2018-06-01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干眼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资料提取与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研究,全部为中文文献,合计10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使用玻璃酸钠对比,普拉洛分联合玻璃酸钠对患者BUT、SⅠt、FL、干眼症状及总体疗效有明显改善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干眼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玻璃酸钠.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Daytona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在屈光手术术前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Daytona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对屈光手术术前眼底病变的检查效果.方法:连续检查拟接受屈光手术的患者312例624眼,分别在自然瞳孔下行Daytona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和散瞳后裂隙灯下前置镜结合三面镜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用时和检出的病变类型和检出率.结果:Daytona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检查的平均时间5.38±1.25min,裂隙灯前置镜检查平均时间7.25±3.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ytona检出有眼底病变的69例107眼,检出率17.1%,检出病变126处;前置镜结合三面镜检出70例108眼,检出率17.3%,检出病变129处.两种方法检出率的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Daytona具有免散瞳、非接触、检查快捷、超广角等优点,用于眼底病变的检查,效果可靠,可以提升诊疗效率.

    作者:郝更生;刘宗顺;赵姣;胡卜丹;毛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不同切口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手术对眼表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切口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眼表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行单切口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各26例26眼,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术前1d和术后1wk,1、3mo时的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Ⅰtime,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等,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入选的病例均在局部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mo.两组患者术后1wk,1mo的BUT,FL,SⅠt指标数值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3mo基本恢复术前水平.术后1wk,1mo双切口组BUT,SⅠt均明显短于单切口组(P<0.05);FL双切口组术后1wk明显高于单切口组(P<0.05),而术后1m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的BUT,FL,SⅠ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切口和双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显微小梁切除术术后均对术眼眼表有影响,双切口组影响更大,且相关指标异常的高峰期出现在术后1mo之内.

    作者:江明洁;范伟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持续高眼压对急性大发作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手术的影响

    目的:研究持续高眼压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期行白内障手术的影响与其相关因素分析,并探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武汉同济医院眼科收治的284例293眼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期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前眼压,将病人分为三组,术前用全身及局部药物眼压可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组1),共188例;术前眼压不能用药控制在正常范围,但行一次前房穿刺治疗后,眼压在用药物或不用药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的(组2),共61例;术前多次前房穿刺放液仍不能维持正常眼压(组3),共44例.组1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组2和组3行白内障摘除和房角分离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析手术前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以及房角镜检查结果.术前及术后测量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各组术后一周眼压控制率分别为:组1(100%),组2(95%),组3(82%)(组2眼压控制率高于组3,χ2=4.795,P<0.05).视力提高率分别为:组1(92%),组2(84%);组3(52%).各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加深,但组3中术后房角粘连范围显著高于组1和组2.组1和组2未出现术后前房积血,而组3中18%患者术后出现前房积血.结论:对于持续高眼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术前各种措施将眼压降至正常后再行白内障手术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术前多次前房穿刺放液仍不能维持正常眼压眼,术后存在较大的房角粘连和前房出血风险.

    作者:傅婷;周雄武;刘康利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两种训练方式对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互联网的感视知觉训练系统与同视机训练对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1/10于我院行斜视手术后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的斜视患者100例,根据术后训练方法不同进行分组,试验组(50例)采用互联网的感视知觉训练系统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同视机训练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后3、6、12mo进行眼位及视功能检查.结果:治疗后12mo,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0%vs 56.0%,P<0.05),且6~17岁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6%vs 45.7%,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互联网的感视知觉训练系统治疗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丧失效果明显优于同视机训练,其疗效与斜视发病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健;柴丽芳;晋丽红;杨宁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的联合药物治疗进展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是RVO的常见并发症,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黄斑水肿的产生被认为与静脉阻塞以后缺血缺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以及炎症因素导致的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相关,因此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或皮质类固醇药物的治疗方式.由于这两种药物作用机制、药效持续时间、不良反应以及价格等方面各有不同,已有多个联合两类药物治疗RVO并发ME的研究报道.本文就联合用药的疗效、注药次数及使用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短综述.

    作者:李果;陈颖;严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青少年儿童斜弱视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当地汉族小学生斜视弱视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差异性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集中的勐腊县7214名6~15岁在校小学生,检查包括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位、眼前节和眼底情况等,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所有研究对象中,斜视患病率为2.12%(外斜视占85.62%),弱视患病率为0.60%(屈光性占74.42%);(2)斜视患病率在性别、年龄和民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斜视患病率在民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祜族比汉族发生外斜视风险高(OR=1.86,95%CI:1.12~3.09).直系亲属斜视或外斜视者、近视、远视均是斜视的危险因素(P<0.05,OR>1),其中近视是外斜视的危险因素(OR=2.13,95%CI:1.32~3.44);随近视度数增加,外斜视的OR值增大(P<0.05);(3)弱视的患病率在性别、年龄、民族方面无差异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视和远视均是弱视的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青少年儿童直系亲属有斜视者发生斜视的危险性高,外斜视有一定民族差异性;近视和远视均是斜视、弱视的主要危险因素,斜视、外斜视的患病风险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加大.当地的低弱视率和屈光不正患病率较低有关.

    作者:李建华;张乾;张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儿童弱视715眼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07/2017-07我院确诊收治的弱视儿童393例715眼,建立弱视治疗档案,给予弱视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其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弱视注视性质和治疗依从性等影响疗效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儿393例715眼中,基本治愈者520眼(72.7%),进步者117眼(16.4%),无效者78眼(10.9%),总有效率为89.1%.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治疗依从性等临床特点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结论:儿童弱视的总体治疗效果较好.与患儿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弱视注视性质和治疗依从性等临床特点关系密切.年龄偏大,弱视类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弱视程度重、旁中心注视及依从性差的患儿治疗效果差.

    作者:李聪慧;王倩;尚文青;杨静;信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维生素A棕榈酸酯联合妥布霉素修复角膜上皮损伤

    目的:探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妥布霉素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05/2016-03来我院就诊的角膜上皮缺损患者80例100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妥布霉素眼液治疗,对照组患眼仅应用妥布霉素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4wk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80%,有效率为94%.对照组痊愈率为70%,有效率为78%,两组患者之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P<0.05).SⅠt以及BU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时间显著延长(P<0.01).治疗组的患者治疗2wk后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治疗4wk后,两组的症状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妥布霉素眼液能够明显改善眼干症状,且能够有效缩短角膜上皮的愈合时间,是一种治疗角膜上皮损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慧瑜;严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非恒定像差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和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不断发展,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估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像差正是影响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IOL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在光学设计上做出了很大改进,由于传统的球面IOL具有正球差,不能矫正正常人角膜存在的正球差,因此改良为具有负球差、零球差的非球面IOL,前者可矫正角膜正球差、提高对比敏感度、改善视觉质量,但如果光学位置不匹配,将形成对视觉效果影响更大的其他高阶像差;后者虽然对偏中心和偏位有很好的耐受性,但仍不能抵消来自角膜的正像差.非恒定像差IOL的问世为白内障医生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拟对像差的概念、不同种类非球面IOL的设计原理及优缺点、非恒定像差非球面IOL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等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刘彧琦;王静;张劲松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Pentacam与AS-OCT测量眼前节生物参数的比较

    目的:在两组人群中比较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与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测量的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中央角膜厚度和前房深度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青年近视术前检查者64例124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1例85眼,先后使用Pentacam和AS-OCT进行测量,获得眼前节生物参数.在两组人群中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种仪器测量结果的差异性进行比较,所得数据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结果:近视组两种仪器测得的陡峭角膜曲率(Ks)、平坦角膜曲率(Kf)、平均角膜曲率(Km)有显著差异(P<0.001),而白内障组测得的Ks、Kf、Km无差异(P>0.05),两组人群两种仪器测量的J0(散光参数)、平均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均有差异(P<0.05),测得J45(散光参数)无差异(P>0.05).两组人群中两种仪器测量的Ks、Kf、Km、J0、J45、CCT及ACD均具有线性相关(P<0.001).近视组测量的Ks、Kf、Km的一致性良好,而白内障组测量的Ks、Kf、Km的一致性较差.结论:Pentacam和AS-OCT测量散光参数、CCT及ACD时具有较好一致性,可互换使用,而测量Ks、Kf、Km时的一致性受年龄相关因素影响,优先考虑选择Pentacam.

    作者:翁朝龙;易允娣;尹欣;史冰洁;蒋正轩;陶黎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氢对氧化应激诱导的视网膜衰老的保护机制

    目的:探讨氢对氧化应激诱导的视网膜衰老的保护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模型组(NaIO3处理组)和治疗组(H2水灌胃组).模型组通过鼠尾静脉注射NaIO3溶液建立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组予富含H2的饮用水灌胃后造模.利用SA-β-gal染色检测视网膜衰老情况.收集小鼠视网膜,western-blot检测DNA损伤反应相关蛋白ATM、NF-κB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DNA修复相关蛋白HMGB1的表达.结果:SA-β-gal染色显示,治疗组蓝绿色沉淀较模型组相比减少.western-blot结果显示治疗组中DNA损伤反应相关蛋白ATM、NF-κB、Cyclin D1相对表达量(0.10±0.009、0.32±0.01、0.19±0.002)较模型组(0.77±0.08、0.70±0.02、0.36±0.01)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治疗组中DNA修复相关蛋白HMGB1相对表达量(0.927±0.06)较模型组(0.383±0.07)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氢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减弱视网膜衰老.

    作者:李睿婵;刘华;李丽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乙胺丁醇相关视神经病变

    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是一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其具有的眼毒性是EMB重要且严重的并发症.早期的乙胺丁醇相关视神经病变(ethambutol optic neuropathy,EON)是可逆的,延迟的诊断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早期检测在EON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EON的危险因素、早期检测、治疗和预防做一综述.

    作者:吕亚男;宫媛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Conbercept ophthalmic injection,COI)玻璃体内注射联合激光治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08/2018-06我院眼科收治的DME患者,依据患者施行激光治疗是否联合COI分为观察组(激光治疗联合COI)55例55眼和对照组(仅激光治疗)50例5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mo的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眼压水平及视野、30°视野平均光阈值敏感度、视野平均缺损值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BCVA(0.63±0.13 vs 0.76±0.19;t=4.123,P<0.001)、CMT(305.89±58.76 vs 340.26±60.41μm;t=2.954,P=0.004)比较有差异,而两组患者眼压对比(12.11±1.82 vs 12.24±1.59mmHg;t=0.389,P=0.700)无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1mo视野灰度值、视野平均缺损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mo 30°视野平均光阈值敏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有效且安全.

    作者:梁丽银;马萍萍;陈敏瑜;庾醒银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视物变形程度的影响.方法:对31例31眼IMEM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进行治疗,并检查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椭圆体带(IS/OS)连续性和黄斑形态,评估治疗效果并研究BCVA与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可能对手术结果造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前平均BCVA和CMT分别为0.59±0.14和429.35±86.17μm,术后6mo时分别降低至0.38±0.09和304.87±62.54μm(P<0.05).术后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逐渐减轻,且术后1、3、6mo时患者视物变形程度低于术前水平(P<0.008).术后1mo时患者IS/OS连续比例为65%,与术前(52%)比较无差异(P>0.008),术后3、6mo时IS/OS连续比例分别为81%和90%,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008),术后1、3、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为26%、52%和77%,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008),术后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与术后1mo比较有差异(P<0.008).IMEM患者术后BCVA与术前IS/OS连续性、术前黄斑形态、术后IS/OS连续性和术后黄斑形态均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与术前BCVA、术后CMT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治疗可明显降低IMEM患者CMT,改善IS/OS完整性和黄斑形态,从而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物变形程度.

    作者:骆贵军;姚莎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对屈光参差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试验设计.收集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35例70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mo进行随访观察,检测裸眼远视力、远用等效球镜度、双眼屈光度差值、单眼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结果:术后1、3mo的裸眼远视力明显提高,远用等效球镜度、双眼屈光度差值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mo的单眼调节幅度和正相对调节较术前戴镜明显提高(P<0.05);术前戴镜、术后1mo裸眼、术后3mo裸眼的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手术未对患者的调节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可能有助于恢复双眼协调一致的调节功能.

    作者:李姝燕;张敏;杜驰;萧玉莹;刘清洋;黎嘉丽;温秀媚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Nrf2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陕西地区汉族人群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01/2017-01在我院治疗的38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DWR)组181例,增生期DR(PDR)组62例和非增生期DR(NPDR)组143例.另外,收集120例非糖尿病且无视网膜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Nrf2基因启动子rs672196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DWR组与对照组比较,rs672196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差异(P>0.05);PDR组和NPDR组分别与对照组和DWR组比较,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和突变基因(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和NPDR组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6721961位点A等位基因与DR发生相关(OR=1.532,95%CI:1.169~2.008,P=0.014).结论:Nrf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DR遗传易感性相关.

    作者:李曼;任勇刚;张淼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区域折射人工晶状体SBL-3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区域折射人工晶状体SBL-3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02/2017-12期间本院诊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45眼)和观察组(45例45眼).对照组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观察组植入区域折射人工晶状体SBL-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VF-14量表评分、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及术后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VF-14量表评分及角膜内皮细胞情况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12wk,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视力、VF-14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明光及暗光对比敏感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角膜内皮细胞情况、明光眩光及暗光眩光对比敏感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区域折射人工晶状体SBL-3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对患者的视觉质量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且对角膜的不良影响较小.

    作者:潘永明;杨鸿飞;殷悦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激素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研究现状

    糖皮质激素作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药物,其控制炎症、改善脉络膜脱离效果明显,为手术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其对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和视功能改善的作用眼科学者各持己见.关于术前激素使用与否、使用时间和使用方式,眼科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对相关知识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可行的参考依据.

    作者:姜华;程岩;刘早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湖南省三甲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现状

    目的:探讨湖南省三甲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防治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湖南省13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中抽取设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三甲医院20家.对医院新生儿科负责人派发《医院ROP防治情况调查表》,以此了解三甲医院新生儿氧疗监测情况、ROP筛查和治疗情况、医院开展ROP培训和管理情况、卫生行政部门督导情况及开展ROP防治工作的制约因素.结果:本研究有效回收调查表20份.20家(100%)医院均开展了氧疗监测,12家(60%)医院开展了ROP筛查,3家(15%)医院开展了ROP治疗,2家(10%)医院同时开展了ROP筛查和治疗,5家(25%)医院进行了ROP防治专项培训,4家(20%)医院所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开展了ROP防治督导工作.省部级三甲医院开展ROP治疗、专项培训及督导情况均好于地市级三甲医院.ROP防治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防治设备、规范化培训及重症患儿治疗风险大.结论:湖南省三甲医院新生儿氧疗监测情况较好,但ROP的筛查及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应加强开展ROP防治专项技能培训及督导工作,进一步提高ROP整体防治水平.

    作者:刘琳;段宣初;李旭英;郑华;宋薇;吴斌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软性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软性角膜接触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侧翼状胬肉患者90例9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45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软性角膜接触镜,对照组45例45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不应用软性角膜接触镜.对比两组患者角膜愈合时间,术后1、3、5、7d角膜刺激症状评分,术后24、48h两组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翼状胬肉复发率.结果:对照组角膜愈合时间(5.38±1.67d)长于观察组(3.10±1.12d);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评分、VA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翼状胬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减少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术后角膜刺激症状,同时对胬肉复发率无影响.

    作者:林海波;李雯霖;卓晓;何爱群 刊期: 2019年第0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