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阳;公慧敏;张媛媛;宗辉;彭丽俊;姚晓楠;邢其棋;周占宇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PEDF对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取7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160只,将120只7日龄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环境内饲养5d,然后返回正常氧环境中饲养5d,建立OIR模型;40只小鼠始终置于正常氧环境饲养.分别于12日龄和14日龄给予PEDF药物治疗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注射PEDF(2μg/μL)各1μL,给予PBS治疗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所有小鼠于17日龄麻醉处死后取视网膜,采用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Western-blot检测PEDF和MCP-1蛋白在各组小鼠视网膜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PEDF和MCP-1 mRNA的表达.结果: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结果显示OIR模型组RNV面积较正常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PEDF药物治疗组RNV面积较PBS治疗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Western-blot和RT-PCR结果显示,OIR模型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OIR模型组PEDF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1);PEDF药物治疗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PBS治疗对照组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PEDF药物治疗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EDF能够抑制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同时下调MCP-1在OIR小鼠视网膜的表达,后者可能是其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发挥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亚娜;张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08/2018-03收治的TAO患者120例,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标准(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和病情严重程度(轻度组、中重度组、极重度组)分组,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分析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临床活性分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与对照组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02、0.095,P=0.135、0.167);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95、0.824,P=0.005、0.002).结论: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不会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随病情加重明显升高,可用于TAO的临床诊断、分期分级及预后监测.
作者:彭细峰;颜坚;蔡玉莲;邓江涛;黄薇;姜文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初步探究视网膜非压迫变白(white without pressure,WWOP)在健康青少年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为空军招飞和健康体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参加2018年空军招收飞行学员医学选拔的高中毕业学员461名和青少年航校入校选拔的初中毕业学员71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广角激光眼底扫描系统配合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对WWOP等眼底病变进行筛查.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健康青少年人群中WWOP检出率高达2.63%,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学员WWO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检出的WWOP病变以颞侧象限为主,尤其以颞下象限多见.高中毕业学员存在WWOP的眼合并其它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的比例高达18.18%,较无WWOP眼显著增高.结论:WWOP在健康青少年人群中并不罕见,病变以颞侧多见,病变区域内合并其它视网膜变性的比例显著增高,体检过程中发现WWOP体征时需对周边视网膜进行仔细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作者:吴腾云;刘勇;齐林嵩;赵晨;唐燕;奇铁男;关秀芬;邹志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位于角膜外层的角膜上皮细胞,正常损耗或创伤后,由角膜缘干细胞不断自我更新补充.当损伤等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时,则会导致角膜溃疡、新生血管、混浊等角膜病变而影响视力.目前治疗这些角膜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移植体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本文将从角膜缘干细胞的定位、体外培养、新细胞来源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李典睿;周善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益精补阳还五汤辅治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对其眼压控制及预后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07/2017-07收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3例186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94眼,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结合益精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对照组46例92眼,仅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测定值、平均缺损范围、视野平均光敏度以及图像诱发视觉电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1%vs 63.0%)(P<0.01).治疗后,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RI测定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SA、EDV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01).观察组治疗后视野平均光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平均缺损范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1).结论:使用益精补阳还五汤辅治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水平,扩大视野范围,促进血流循环,改善预后.
作者:宇成达;朱爱平;高小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超长眼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3-09/2015-03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确诊为白内障,且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44例61眼,其中超长眼轴组20例29眼,正常眼轴对照组24例32眼.术前应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测量眼生物参数,术后3mo应用IOL Master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眼生物参数,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并分析其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超长眼轴组术后前房深度与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角膜曲率无相关性(P>0.0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前房深度呈正相关(r=0.402,P=0.031).超长眼轴组术后3mo相比术前,眼轴长度显著缩短,角膜曲率增加,前房深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正常眼轴对照组术后前房深度与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前房深度无相关性(P>0.0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角膜曲率呈正相关(r=0.538,P=0.001).正常眼轴对照组术后3mo较术前,眼轴长度显著缩短,前房深度显著增加(P<0.05),角膜曲率无改变(P>0.05).手术前后,超长眼轴组相比正常眼轴对照组角膜曲率变化更大(P<0.05);眼轴长度变化百分率、前房深度变化百分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长眼轴白内障患者术后眼轴长度缩短,角膜曲率增加,在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增加一定度数,以便获得更佳的术后视力.超长眼轴白内障患者的术后前房深度预测具有复杂性与个体差异的不可预知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海亮;张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10/2018-05就诊我院的可疑青光眼患者32例32眼、早期POAG患者30例30眼、中晚期POAG患者25例25眼及正常人30例30眼,所有纳入人员均进行OCT、Ic-VEP、视野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Ic-VEP在早期POAG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93%;信噪比(SNR)组间两两比较,8%SNR:早期POAG组与可疑青光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NR及32%SNR:正常组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可疑青光眼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早期POAG组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参数均随病情加重变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视野平均缺损(MD)逐渐减小,可疑青光眼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SNR、平均RNFL及MD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可疑青光眼组分别为0.824、0.846、0.661;在早期POAG组分别为0.898、0.969、0.889.结论:OCT与Ic-VEP对POAG的早期变化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并能评估视神经的损伤程度,可联合用于POAG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作者:张青;唐广贤;王民;张恒丽;李凡;柳丹丹;侯英;任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的常见手段,能够加强巩膜的强度,抑制高度近视的进展.术中后巩膜加固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中生物性材料主要包括心包膜、异体巩膜、脐带、硬脑膜、去细胞异体真皮等;非生物性的合成材料主要包括有聚酯纤维网即涤纶片、明胶海绵及等离子体化学改进物等,均在实验动物及临床进行了应用,并且对控制高度近视的进展具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张景尚;万修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emto-LASIK)与经典的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两种手术方式矫治近视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视觉质量的区别.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07/2017-06在襄阳市中心医院飞秒激光中心进行板层刀制瓣-LASIK(62例124眼)或Femto-LASIK(58例116眼)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测量两种不同制瓣术式中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以及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地形图参数和像差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角膜瓣均制作成功,并且都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术中及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术后两组间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Femto-LASIK组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差值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26.67,P<0.01),且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增幅均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4.16、-4.92、-22.19,均P<0.01).板层刀制瓣-LASIK组和Femto-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31±0.09、0.25±0.0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P<0.01).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比板层刀制瓣较为精确,并且术后角膜的像差相对较小,飞秒激光制瓣可提供相对较好的视觉质量,但是这两种制瓣方式术后患者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无明显差异.
作者:钱志刚;毛晓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于2016-11/2017-11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中随机抽取40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84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结果: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4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为35.7%,其中轻、中、重度非增殖期和增殖期DR患病率分别为68.3%、12.3%、5.0%、14.3%.年龄、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治疗、HbA1c、合并糖尿病足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地区DM患者DR患病率较高,社区医生在定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时,不仅应该敦促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测HbA1c,还应给予低龄、糖尿病病程长、胰岛素使用及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特别关注.
作者:王红星;赵芳;傅强;王立春;游沁;李茜;吴葆健;白伶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苏州某社区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与尿白蛋白/肌酐的(UACR)关系,为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延缓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纳入高血压患者1983例,根据眼底检测情况分成正常组944例,狭窄组1039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进行尿白蛋白/尿肌酐测定,分析视网膜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及与UACR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013,P=0.011)、糖尿病(OR=1.352,P=0.008)为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检出率为95.56%,其中以Ⅰ级和Ⅱ级轻度病变为主;两组患者白蛋白尿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眼底狭窄组大量白蛋白尿占比65.59%,高于微量白蛋白尿54.21%,高于正常组50.52%.结论:年龄和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视网膜病变与UACR有关系,社区应加强健康宣教,早期进行视网膜、肾脏筛查,预防、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张加生;赵丽红;袁建妹;汪海洲;徐菊方;郑晓英;周卫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对于治疗视网膜疾病,比如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静脉阻塞具有革命性意义.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能明显减轻黄斑水肿,但同时是否也会破坏视网膜微循环、加快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本文通过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UWFA)技术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抗VEGF治疗对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影响,从黄斑无血管区面积、无灌注区大小及血流密度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李瑾;赵伟;闫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2017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视力及屈光度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宝山区幼儿园中班至高三共14个年级中共计3002例.分别通过卡方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性别方面的近视不良率、屈光不正率及不同视力不良程度上的差异.结果:视力不良率随着学习阶段升高不断增长,从18.52%逐渐升至87.12%,不同学习阶段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高中男女生视力不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近视,不同学习阶段近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山区学生视力不良率较高,应重视学生眼保健工作.
作者:李强强;王悦;郑康杰;杨兴堂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6/2016-12我院收治的增殖性DR患者58例6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30眼)和观察组(29例30眼).对照组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术后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治疗前后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力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比例(90%)明显高于对照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1、2mo不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mo两组血清Apelin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Apelin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治疗DR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缓解视网膜缺血缺氧损伤,有利于术后视力恢复,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志南;凯赛尔·衣沙克;邓国华;江一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蠕形螨相关性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的临床情况及综合治疗对蠕形螨感染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01/2017-06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MGD患者132例264眼(试验组)及基本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96例192眼(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两组受检者均进行睫毛采样镜检蠕形螨感染情况,并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Ⅰ试验(SⅠt)、角膜荧光染色(FL)评分检查;试验组患者同时进行主观症状评分检查.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受检者蠕形螨感染数量分别为7(6,9)、2(1,3)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64,P<0.01);蠕形螨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57,P<0.01);BUT分别为4.06±1.38、12.00±2.82s,FL评分分别为3.06±1.57、0.46±0.63分,SⅠt分别为6.93±2.08、11.13±2.38 mm/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25、5.978、-4.776,均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4wk,试验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分别为6.57±2.93、3.27±1.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3,P<0.01).治疗后4wk,试验组患者蠕形螨阳性率为57.6%;蠕形螨数量平均为3(0,5)个/眼,较治疗前明显减少(Z=3.937,P<0.01);BUT、FL评分分别为6.53±3.27s、1.67±0.54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2、4.328,均P<0.01),而SⅠt(8.37±5.34mm/5min)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5,P=0.748).结论:蠕形螨感染可引起MGD,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综合治疗能降低眼部蠕形螨寄生数量,有效缓解蠕形螨相关性MGD的临床症状.
作者:张斌;李威;何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1g/L玻璃酸钠滴眼液对行20G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PPV)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on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眼表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因PDR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并由同一术者行20G PPV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PDR对照组(A组)及玻璃酸钠治疗组(B组),B组在手术后第1d即加用1g/L玻璃酸钠滴眼液持续滴术眼至术后2mo,比较两组在术前、术后1wk,1、3mo OSDI、SⅠ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cornea staining,FL)及角膜共焦显微镜下泪膜、角膜上皮细胞层情况.结果:共90例90眼参与研究,其中A组45眼,B组45眼.两组术前均有干眼表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眼表损伤在术后进一步加重并且在观察期未能随时间延长恢复;B组术后不同观察时间部分指标较术前好转,术后A、B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并发PDR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20G PPV手术后联合使用1g/L玻璃酸钠滴眼液能够减轻患眼眼表不适症状,促进泪膜及角膜上皮层修复.
作者:张妍春;雷春灵;孙朝朝;刘文婷;任秀瑜;康紫薇;宋虎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视网膜病变程度下眼表及角膜病变情况.方法:纳入我院眼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3例246眼,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46例92眼(non-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NDR)、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50例100眼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7例54眼.通过干眼问卷和眼表疾病指数量表、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检测(BUT)及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等临床检查,分析三组不同研究对象眼表不适症状、OSDI评分、FL阳性、SⅠ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BUT、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V)、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痛、眼干涩、流泪、眼疲劳、烧灼感、视力波动等6项眼表不适症状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异物感、眼痒、眼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DSI评分分级、FL阳性率、BUT、SⅠt、CD和CCT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V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的眼表不适症状;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量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增加;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增加,且这些变化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有关.
作者:王一鸥;段国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无鼻内窥镜下RS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09/2018-03收治的泪小管断裂患者52例52眼.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RS管组32例32眼,环形泪道置管组20例20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鼻出血、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RS管组术中无鼻出血发生,环形泪道置管组鼻黏膜出血15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S管组治愈26眼,好转3眼,无效3眼,治疗有效率为91%;环形泪道置管组治愈15眼,好转3眼,无效2眼,治疗有效率为90%,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7).术后2wk~2mo,RS管组脱管2眼,有1眼在留置未满2wk时从泪小点脱出,给予再次吻合;另有1眼在术后1~2mo内从泪点抽出,未再次手术,随访时泪道冲洗好转.环形泪道置管组脱管3眼,未再次手术,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泪道冲洗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结论:泪小管断裂需及时手术治疗,采用RS管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并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组织相容性好、不影响患者外观等优点.
作者:王瑞红;陈宁;张树军;李荣花;梁娜;马海鹏;张冀涛;李钰泓;郭立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12/2018-02因白内障于我院进行眼科手术治疗的95例95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研究,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对照组联合散光矫正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角膜散光、视觉质量及视力改善程度的差异.结果:随访3mo,两组治疗后非矫正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非矫正近视力及佳矫正近视力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角膜散光情况显著改善(P<0.05),组间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对比敏感度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18c/d空间频率下视觉对比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d,观察组患者仅2眼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对照组患者仅1眼出现角膜内皮水肿,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可有效矫正视力,降低角膜散光,提高其视觉对比度,整个手术治疗过程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陈涛;朱昭亮;田冰玉;张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应用时的体内外抗真菌效果,为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治疗方法及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黄曲霉菌、茄病镰刀菌、白色念珠菌三种常见致病真菌,实验组分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组、那他霉素联合核黄素组、那他霉素联合紫外照射组、交联组,并用那他霉素组作为对照.将药物涂到有1.5麦氏浊度的真菌孢子悬液的沙堡弱琼脂培养皿的中心,10min后使用胶原交联仪照射10min,之后28℃ 培养36h,测量抑菌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备兔眼茄病镰刀菌感染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交联治疗组、那他霉素治疗组、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每组5只;另取5只正常兔按照角膜胶原交联疗法进行照射,5只正常对照.通过前节照相、角膜刮片、共焦显微镜等观察各组治疗结果,并在治疗结束后采用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体外单独应用角膜胶原交联术,对三种真菌均无效;当交联与那他霉素联合应用时,抗真菌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那他霉素与核黄素、那他霉素与紫外线分别联合应用时,抗菌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兔真菌感染模型,那他霉素治疗组及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病程约14d,交联治疗组病程约21d;经治疗后,各治疗组均已愈合,各组角膜上皮均无缺损,新生血管较多,角膜内无菌丝;前节照相结果显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治疗结果优于其它各治疗组,瘢痕组织较少,角膜愈合较好,病程相对短.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可促进角膜愈合,缩短病程,增强抗真菌效果,有望为眼科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技术.
作者:潘士印;安娜;肖湘华;程燕;王养正;刘先宁;朱秀萍;吴洁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