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X染色体臂间倒位一家系

姜雨婷;岳发贵;李琳琳;张永胜;耿冬峰;刘睿智

关键词:
摘要:患者 女,40岁,已婚,孕3产1,因高龄来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自述月经周期正常,身体状况良好,否认有毒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曾有两次不良妊娠及生育史:一次足月顺产一肛门闭锁女婴,于出生后1个月夭折;另一次于孕4个月时超声提示无脑儿而引产.患者及其丈夫表型皆正常,其亲属中无遗传病或先天畸形患者.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第二代测序对一个范可尼贫血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和产前诊断

    目的 对一例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先证者在母亲再次怀孕时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的方法进行快速诊断,并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 采用全基因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全基因组外显子数据,在FA相关基因中发现FANCA基因有两个低频致病突变,随后对可疑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再对孕母抽取羊水,细胞培养并提取基因组DNA,对FANCA基因做突变检测.结果 检测到先证者在FANCA基因中携带母源性c.989_995del (p.H330LfsX2)和父源性c.3971C>T(p.P1324L)突变,胎儿与先证者均携带此两种突变.结论 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一例范可尼贫血患者进行快速亚型分型及基因突变检测,加快了对该患者家系再次生育的产前诊断速度.

    作者:龚珠文;余永国;张其刚;顾学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福建地区36例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的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福建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症患儿及父母的PAH基因突变特征.为患儿的基因诊断及父母和患儿本人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36例患儿及父母的外周静脉血,应用PCR测序技术检测其PAH基因并分析该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在72个PAH等位基因中,63个PAH等位基因含20种致病性突变,包含3种无义突变,12种错义突变,3种剪接突变,1种同义突变和1种移码终止突变.高频突变位点主要是R241C、R408Q和EX6-96A>G,分别占15.9%、12.7%和11.1%.其中c.189-190dupTGAC尚未见报道.28%的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mild hyperphenylalaninemia,MHP)基因突变型为R241C,25%的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基因突变型R408Q.结论 福建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PAH基因突变型有别于中国的其他区域,主要是R241C、R408Q和EX6-96A>G.其中R241C和R408Q主要分别与MHP和经典型PKU有关.

    作者:朱文斌;陈涵强;苏跃青;赵红;王旌;周进福;陈瑶;曾颖琳;林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胃肠道肿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不参与编码蛋白质,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转录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lncRNAs在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影响肿瘤细胞的增生、血管形成、转移和耐药等.本文在总结胃肠道肿瘤相关lncRNAs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其与胃肠道肿瘤发生、诊断和治疗的关系.

    作者:葛嘉欣;庞倩倩;郭俊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

    先证者(Ⅱ1)男,70岁.因“眼睛不能闭合60年,肢体无力萎缩30年”来我院就诊.60年前发现不能完全闭合眼睛,别人发现其睡眠时眼睛不能完全闭合,未予重视.30年前出现上肢无力,上抬、穿衣、吃饭费力.28年前累及下肢,行走力弱,上楼困难.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有肌肉萎缩,以上肢近端明显.近8年来无力加重至不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困难.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双眼闭合露白5 mm,可见Bell征,吹口哨露齿差.四肢肌肉萎缩,近端明显,小腿肌肉肥大,肌力近端2~3级,远端3~4级,感觉正常,腱反射消失.辅助检查: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显示肌纤维动作电位时限变窄,波幅变小,呈现肌源性损害.结合临床特点,先证者诊断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作者:钟洁平;杨天华;徐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一例9p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寻找其致病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外周血G显带对患儿及父母进行核型分析,进一步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儿核型可能为46,XY,der(9)t(9;14)(q13;q11.2),父亲核型可能为46,XY,t(9;14)(q13;q11.2),患儿母亲核型未见异常,MLPA验证与核型分析预期结论一致.结论 患儿衍生的9号染色体来源其发生了平衡易位的父亲,患儿的异常表型归因于9p11.2-p24.3重复.细胞遗传学联合MLPA等技术有助于准确鉴别异常染色体来源,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依据.

    作者:张建林;李海波;姜胜华;李红;张玉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癫痫一家系

    先证者(Ⅱ1)男,48岁,因“双手不自主抖动伴发作性抽搐5年余”就诊.患者自述于43岁时自觉双手不自主抖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为主,精神紧张或运动劳累后可加重,但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同年,先证者首次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约1 min后停止.当时未重视,未就诊,后自述双手不自主抖动加重不明显,其后两年未有癫痫发作.近两年,先证者癫痫发作逐渐变得频繁,平均每年5~6次,每次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1~2 min后可自行缓解,劳累或生气可能诱发,发作前有头晕及空间旋转的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适中,四肢腱反射(++),双侧巴宾斯基征(一),感觉检查无殊,双手存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中间夹杂手指肌阵挛样抽动,双侧指鼻试验(+),其余共济检查无殊.辅助检查: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岑志栋;谢非;尹厚民;罗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47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遗传学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47例罕见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遗传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1 698份外周血或脐血标本进行常规接种、培养、收获和G显带.每份标本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发现异常时加大计数.结果 共发现47例罕见染色体核型,其中外周血32例、羊水10例、脐血4例、绒毛1例;平衡易位41例,占87.2%,倒位2例,其他数目、结构异常及衍生染色体核型4例.在32例外周血异常核型中,习惯性流产占21例(65.6%),不孕不育3例、不良孕产史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发育迟缓3例.结论 核型分析可有效检出染色体异常的携带者,对于明确病因、干预、再生育指导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孙惟佳;陈少科;刘天盛;费冬梅;欧珊;黄红倩;欧阳鲁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线粒体tRNAThr T15943C突变可能是影响耳聋相关12s rRNA A1555G突变表型表达的新突变位点

    目的 通过对一个中国汉族耳聋家系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与耳聋相关的新的继发突变位点.方法 对一个中国汉族耳聋家系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然后建立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从细胞倍增时间和活性氧等部分功能实验方面进行验证.结果 家系内听力下降的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方面存在差异.该家系耳聋外显率较高,包括药物致聋的耳聋外显率为66.7%,而非药物致聋的外显率为44.4%.对先证者及母系成员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除了12s rRNA A1555G和tRNAThrT15943C突变位点外,其余33个均为已报道的多态性位点.进一步的单体型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家系属于东亚线粒体单体型F.15943位点位于tRNAThr T茎结构上,该位点发生T-C碱基变化时会破坏tRNAThr二级结构上十分保守的T-A碱基对.细胞功能实验表明,与相同F单体型的正常对照组和仅携带12s rRNA A1555G单突变家系相比,该双突变耳聋家系永生细胞系的细胞倍增时间均较其他两个对照组延长,活性氧水平则增高.结论 线粒体tRNAThr T15943C突变可能作为潜在的修饰因子与12s rRNAA1555G突变相互作用,从而增强耳聋外显率和表现度.

    作者:肖红利;何哲耘;高应龙;阳娅玲;郑静;蔡朝阳;郑斌娇;唐霄雯;管敏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子痫前期患者环氧合酶2基因-765G>C和-1195G>A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基因变异是否与子痫前期发病有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成都地区205例子痫前期患者和276名健康孕妇COX2基因-765G>C和-1195G>A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COX2基因-1195位点G、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子痫前期组为48.54%、51.46%,在正常孕妇组为40.40%、59.60%;-765位点G、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子痫前期组为94.15%、5.85%,在正常孕妇组为94.38%、5.62%.-1195G>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携带者在患者组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34% vs 35.15%),AA基因型携带者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降低(P=0.047,x2=4.233,95% CI:0.444~0.982).进一步对轻度和重度子痫前期亚组进行分析,未见两组之间上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此外,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COX2基因两位点基因型对血压水平未见显著影响.结论 成都地区汉族人子痫前期和对照人群COX2基因-1195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有差异,未见-765G>C位点与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关.

    作者:任荣梅;高淼;范平;刘兴会;刘瑞;马蕾;陈一虹;刘宇;白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细菌双杂交筛选肿瘤细胞中与人生物钟蛋白PER1相互作用的蛋白

    目的 筛选肿瘤细胞中与生物钟分子振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ER1蛋白(period circadian protein homolog 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为生物钟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条件.方法 应用细菌双杂交技术与人宫颈癌Hela细胞cDNA文库,以pBT为载体,构建pBT-PER1融合表达诱饵质粒,与pTRG连接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cDNA文库质粒共转化双杂交系统报告菌株,利用培养基的特殊选择性,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测序分析.结果 筛选出14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4个包含完整的蛋白编码序列,包括与线粒体动力学相关的OPA3蛋白,与铜代谢相关的CUTA蛋白,与细胞运动、定位等细胞事件相关的蛋白,与物质合成、代谢等生物化学反应相关的蛋白,还有在信号转导中发挥作用的相关蛋白.结论 肿瘤细胞中与PER1蛋白存在潜在相互作用新蛋白的筛选和鉴定为研究人生物钟基因PER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提供了条件.

    作者:张宇;姚有林;蒋思远;卢亦路;刘运强;陶大昌;张思仲;马用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P1Pk血型系统中一例罕见p表型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目的 分析P1Pk血型系统中1例罕见p表型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先证者及其5个家系成员红细胞血型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PCR扩增编码P1Pk的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编码区及侧翼非翻译区后进行测序分析,并通过克隆测序法鉴定先证者父母A4GALT基因单体型.结果 血清学实验证实先证者为罕见的p表型,其血清中含有抗-Tja抗体,而家系成员为常见的P2表型.DNA测序显示,先证者的A4GALT基因编码区存在1026-1029insC纯合突变,该处C碱基的插入可引起多肽链的移码突变,导致变异型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比野生型多92个氨基酸残基;而其他家系成员在A4GALT基因该位点均为杂合性插入或野生型.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发现因A4GALT基因1026-1029insC导致的p表型,该表型携带有抗-Tja抗体.

    作者:马开荣;蓝小飞;许先国;洪小珍;陈舒;刘瑛;应燕玲;何吉;朱发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羊水1q12.1微缺失细胞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 建立1q21.1微缺失的多能干细胞系,为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模型.方法 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4种基因(Oct4、Sox2、Klf4、c-Myc,简称OSKM)诱导1q21.1微缺失羊水细胞,建立1q21.1微缺失羊水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cell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AF-iPSCs),并对其进行多能性、核型、芯片、体内外分化能力等鉴定.结果 所建立的1q21.1微缺失的hAF-iPSCs在体外能维持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状态,可表达多能标志基因,在体外长期培养能维持正常核型,在体内、体外均可向三个胚层分化.芯片结果显示仍具有1q21.1微缺失.结论 1q21.1微缺失hAF-iPSCs具有正常多能干细胞所有的各种特性.可用于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模拟疾病发病过程,可为1q21.1微缺失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模型.

    作者:龚亚飞;李颖;宋艳琴;孙筱放;宋兵;孙雯;陈欣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在先天性结构异常胎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ytoScanHD芯片对651例孕期超声检查提示先天性结构发育异常,但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胎儿病例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包括发生单一畸形者264例,多发畸形者387例.其中产前绒毛样本130例,羊水样本192例,脐血样本329例.全部胎儿样本DNA的提取及CMA实验操作流程均按照生产商提供的标准流程操作.CMA分析所发现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都进一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进行验证.结果 CMA分析发现475例(73%)胎儿的基因组发生拷贝数变异;其中75例(11.5%)胎儿发现与临床疾病相关的致病性CNVs,包括2例单亲二倍体和2例隐匿性的嵌合体;另外13例(2.0%)胎儿病例中发现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拷贝数变异.结论 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MA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的遗传学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将检出率提高11.5%左右.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单亲二倍体和低水平的嵌合体均具有独特的检出能力.实验操作人员和遗传咨询医生之间的充分交流,结合家系分析以及内外数据库之间的比对能够显著降低临床意义不明确的CNVs.

    作者:张燕;符芳;李茹;谢闺娥;韩瑾;潘敏;甄理;杨昕;李东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南方汉族人群HLA-DPA1及-DPB1基因多态性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HLA-DPA1和-DPB1基因多态性与南方汉族人群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Posner-Schlossman syndrome,PSS)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组为确诊为PSS的南方汉族患者100例,对照组为南方汉族健康志愿捐血者128名.应用测序分型法对全部血样进行HLA-DPA1和-DPB1基因第2外显子双向测序.用Assign 3.5 HLA测序分型软件判定等位基因型,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HLA-DPA1和-DPB1等位基因及单倍体的频率.结果 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分别检出6个及4个HLA-DPA1等位基因,实验组HLA-DPA1*02:01等位基因频率(4.5%)显著低于对照组(12.109%)(x2=8.124,P=0.004);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分别检出16个HLA-DPB1等位基因,实验组HLA-DPB1*14:01及-DPB1*17 01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PB1*14:01:1.00% vs.4.688%,x2=5.130,P=0.024;DPB1*17:01:0% vs.2.344%,x2=3.897,P=o.048);实验组及对照组DPA1-DPB1单倍体数量分别为23种及25种,实验组DPA1*02:01-DPB1*14:01及DPA1*02:01-DPB1*17:01单倍体的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DPA1*02:01-DPB1*14:01及DPA1*02:01-DPB1 *17:01单倍体可能为南方汉族人群PSS发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赵军;祝天辉;何柳媚;申晓丽;王彦君;邓志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sex chromosomal aneuploidies,SCA)产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362名传统产前筛查高中危孕妇及高龄孕妇等采集外周血,抽提胎儿游离DNA,在Hiseq2000上应用大规模并行技术进行测序.对测序高危的孕妇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 在3362份样本中筛查出性染色体异常10例,筛查的阳性率为0.30%.2例无法追踪,其余8例的产前诊断结果:4例XO高危中3例确诊为嵌合体(分别为X、XXX及dup(Y)(q12q11.1)×2的嵌合体)和1例诊断为正常核型;3例XXY高危中2例被确诊和1例诊断为正常核型;1例XXX被确诊.无创产前基因检测SCA的准确率为6/8(75%)(若排除2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和胎儿嵌合体核型不一致的样本,准确率为50%).羊水中胎儿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检出率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开展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过孕妇血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筛查胎儿SCA是可行的,但需进一步确诊.

    作者:陈雪娇;孙玲;戴美珍;章卫国;章鸯;潘映秋;吴志强;石卫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MUT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1例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特点与MUT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患儿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扩增患儿MUT基因13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序列,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 患儿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嗜睡,抽搐,肌张力降低以及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氨血症.血串联质谱发现多种酰基肉碱含量降低,尿液中发现甲基丙二酸明显增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结果正常,对患儿进行维生素B12负荷试验,结果显示维生素B12治疗无效,提示患儿为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可能性大.通过MUT基因突变分析,确定息儿基因型为c.755dupA+c.944dupT.其中c.944dupT为新突变.结论 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但确诊还需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陈占玲;张秀薇;黄建荣;温鹏强;王国兵;唐根;祖莹;陈小文;崔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X染色体臂间倒位一家系

    患者 女,40岁,已婚,孕3产1,因高龄来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自述月经周期正常,身体状况良好,否认有毒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曾有两次不良妊娠及生育史:一次足月顺产一肛门闭锁女婴,于出生后1个月夭折;另一次于孕4个月时超声提示无脑儿而引产.患者及其丈夫表型皆正常,其亲属中无遗传病或先天畸形患者.

    作者:姜雨婷;岳发贵;李琳琳;张永胜;耿冬峰;刘睿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山西省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的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遗传性耳聋患者常见的致病基因以及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300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筛选常见的致病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12S rRNA)的20个突变位点,并用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结果显示:GJB2基因中c.235delC突变的携带率高(13.67%);SLC26A4 (PDS)基因中c.IVS7-2A>G突变携带率为17.67%;线粒体12S rRNA基因中c.1555A>G突变携带率为2.00%;GJB3基因未发现突变.测序结果与质谱符合度达99%以上.结论 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4种常见耳聋基因发生突变的情况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同时验证得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是一种可靠的检测耳聋基因的方法.

    作者:周永安;杨慧芳;郝子琪;马云霞;张全斌;李娇;赵晓丽;王湘;栗向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中的价值和自然流产患者中染色体非整倍体比例.方法 对81份自然流产组织标本进行13、21和16、22及18、X、Y三组染色体探针的FISH检测.结果 81份自然流产组织中成功标记80份,检测成功率98.77%,其中异常标本35例,异常检出率43.75%,分别为常染色体三体19例,性染色体单体6例,三倍体9例,四倍体1例.结论 FISH技术用于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FISH分析可满足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的需要;早期的自然流产病例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占较大的比例.

    作者:魏萍;李运星;陈春;曾兰;秦胜芳;汪雪雁;席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云南地区汉族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采集20例患者的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对PAH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Sanger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 共发现致病突变15种,根据其构成比的高低分别为p.R243Q(27.5%)、p.Y356X(10.0%)、p.R111X(7.5%)、IVS4+ 2T>A(7.5%)、p.V399V(7.5%),主要涉及外显子7、11、3和内含子4、11的剪切位点.共发现数据库中未收录的突变6种,包括错义突变1种(c.59A>C、c.60G>C)(p.Q20P);插入突变2种:c.690-691insG(S231fsX51)和c.1119-1120insT(I374fsX20);剪接突变3种:c.441+ 2T> A(IVS4+ 2T>A)、c.842+4A>T(IVS7+4A>T)和c.1200+ 1T> G(IVS11+ 1T> G).结论 云南地区汉族PAH基因突变特点与中国北方人群较相似,以p.R243Q突变占首位,但其他突变类型及频率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异性.

    作者:唐新华;陈红;章印红;李利;米弘瑛;徐庆华;朱宝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