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姚有林;蒋思远;卢亦路;刘运强;陶大昌;张思仲;马用信
目的 探讨47例罕见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遗传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1 698份外周血或脐血标本进行常规接种、培养、收获和G显带.每份标本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发现异常时加大计数.结果 共发现47例罕见染色体核型,其中外周血32例、羊水10例、脐血4例、绒毛1例;平衡易位41例,占87.2%,倒位2例,其他数目、结构异常及衍生染色体核型4例.在32例外周血异常核型中,习惯性流产占21例(65.6%),不孕不育3例、不良孕产史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发育迟缓3例.结论 核型分析可有效检出染色体异常的携带者,对于明确病因、干预、再生育指导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孙惟佳;陈少科;刘天盛;费冬梅;欧珊;黄红倩;欧阳鲁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 男,38岁,既往体健,因“消瘦乏力半年”于2014年1月9日入院.入院后血常规提示白细胞226.6×109/L,血小板208×109/L,血红蛋白76 g/L[血常规正常值参考范围:白细胞(4~9)×109/L,血小板(100~300)×109/L,血红蛋白120~160 g/L].查体:中度贫血貌,胸骨无压痛,巨脾(脾脏Ⅰ线18 cm,Ⅱ线20 cm,Ⅲ线+6 cm).骨髓细胞学提示:原始粒细胞8%,早幼粒细胞3%,嗜碱粒细胞7%(骨髓细胞学正常值参考值:原始粒细胞0.64%,早幼粒细胞1.57%,嗜碱粒细胞0.21%);免疫分析提示:CD13 92.5%,CD33 92.51%,CD11764.46%,MPO 13.33%;融合基因BCR/ABL检测阳性;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可见BCR/ABL阳性(图1);染色体核性分析提示为:46,XY,t(9;22;22)(q34;q11.2;q13)[14]/46,XY[6](图2).以上结果符合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加速趋势)诊断,给予伊马替尼治疗.治疗一月后,血象基本正常,原始粒细胞0.5%,早幼粒细胞1%,提示恢复至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目前患者有移植适应症及移植意愿,在积极准备中.
作者:姚瑶;王志远;訾杰;边月平;夏丹丹;徐开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影响细胞命运的信号转导途径,可通过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调控胚胎发育与组织更新,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近期研究发现该信号在骨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的分化具有调节作用.其功能失调将导致多种骨发育和骨代谢疾病,并与骨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马宏炜;吴亚琼;张海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USP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四川地区男性不育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阵列技术分别对316例男性不育患者[包括244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72例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组)]和149名已生育的男性人群(对照组)USP8基因的4个SNP位点(rs2241769、rs11857513、rs7174015和rs3743044)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单体型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USP8基因的4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所有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发现,单体型CAAG的频率在非梗阻性无精症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USP8基因rs2241769、rs11857513、rs7174015和rs3743044多态性位点与四川地区男性不育可能无相关性,而单体型CAAG可能降低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的患病风险.
作者:丁敏;李凌霄;丁显平;任华英;钟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例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特点与MUT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患儿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扩增患儿MUT基因13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序列,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 患儿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嗜睡,抽搐,肌张力降低以及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氨血症.血串联质谱发现多种酰基肉碱含量降低,尿液中发现甲基丙二酸明显增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结果正常,对患儿进行维生素B12负荷试验,结果显示维生素B12治疗无效,提示患儿为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可能性大.通过MUT基因突变分析,确定息儿基因型为c.755dupA+c.944dupT.其中c.944dupT为新突变.结论 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但确诊还需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陈占玲;张秀薇;黄建荣;温鹏强;王国兵;唐根;祖莹;陈小文;崔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一例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先证者在母亲再次怀孕时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的方法进行快速诊断,并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 采用全基因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全基因组外显子数据,在FA相关基因中发现FANCA基因有两个低频致病突变,随后对可疑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再对孕母抽取羊水,细胞培养并提取基因组DNA,对FANCA基因做突变检测.结果 检测到先证者在FANCA基因中携带母源性c.989_995del (p.H330LfsX2)和父源性c.3971C>T(p.P1324L)突变,胎儿与先证者均携带此两种突变.结论 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一例范可尼贫血患者进行快速亚型分型及基因突变检测,加快了对该患者家系再次生育的产前诊断速度.
作者:龚珠文;余永国;张其刚;顾学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先证者(Ⅲ5) 男,57岁.患者自出生起除双手拇指外其余8手指均不能伸展,呈不同程度的屈曲,其中以食指和小指为甚.患者拇指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小,虎口张口大角度小于45度,其余八指掌指关节伸展正常,近侧指关节屈曲挛缩,远侧指关节呈轻微屈曲,近侧指关节大(图1),双手呈对称性畸形.体查:先证者红血球沉降速率为9 mm/1 h,C反应蛋白浓度为2 mg/L,定量测定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素抗体、抗核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为阴性,初步排除患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病情无进行性变化且关节无疼痛感.
作者:全庆丽;黄雪霜;唐根云;李莎莉;姜海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4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特点,并探讨其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对4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lutaryl-CoA dehydrogenase,GCDH)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GCDH基因的突变类型.行血串联质谱、尿气相色谱-质谱等检查.对患儿均给予特殊奶粉、左旋肉碱及维生素B2治疗,随访2~3年.结果 4例患儿均存在GCDH基因突变,1例为c.245G>C(p.Arg82Pro)、IVS10-2A>C杂合突变,其中c.245G>C(p.Arg82Pro)来自父亲为新发现的GCDH基因突变类型;3例为IVS10-2A>C纯合突变.结论 在中国温州地区,IVS10-2A>C突变可能是GCDH常见的突变.
作者:刘琦;陈益平;陈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先证者(Ⅲ3)女,42岁,因活动后胸闷、心悸、乏力前来就诊.患者神志清醒,智力及神经系统无异常,身材高瘦,身高171 cm,中指距180 cm,四肢及手指细长,中指8.6 cm,掌骨长8.6 cm,拇指征及腕征阳性,鸡胸,因活动后胸闷、心悸、乏力、自汗1周.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10/80 mmHg,双眼稍突,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音,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分,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区可闻及2/6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胸片示左心室扩大.心脏彩超显示:主动脉根部内径增宽为62mm;左房、室内径明显增大,主动脉瓣环增大,胸骨上窝探及主动脉弓部内径稍增宽(30 mm),降主动脉内径正常(23 mm).
作者:耿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先证者(Ⅱ1)男,48岁,因“双手不自主抖动伴发作性抽搐5年余”就诊.患者自述于43岁时自觉双手不自主抖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为主,精神紧张或运动劳累后可加重,但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同年,先证者首次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约1 min后停止.当时未重视,未就诊,后自述双手不自主抖动加重不明显,其后两年未有癫痫发作.近两年,先证者癫痫发作逐渐变得频繁,平均每年5~6次,每次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1~2 min后可自行缓解,劳累或生气可能诱发,发作前有头晕及空间旋转的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适中,四肢腱反射(++),双侧巴宾斯基征(一),感觉检查无殊,双手存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中间夹杂手指肌阵挛样抽动,双侧指鼻试验(+),其余共济检查无殊.辅助检查: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岑志栋;谢非;尹厚民;罗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儿 男,出生体重1980g,Apgar评分7~8分.系第3胎,第1产,因“早产出生后20 min,气急5 min”收住新生儿科监护.查体:小下颌、耳位偏低、鄂弓高、肢体瘦长、手指重叠、草鞋足、哭吵后嘴角向右下歪斜,入院诊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贫血”.予常规检查同时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患儿母亲,25岁,体格、智力发育无异常;夫妻非近亲结婚;早产1次、早孕期自然流产2次.否认本胎孕前特殊疾病史及围孕期不良因素暴露史,孕3个月内反复阴道见红住院保胎.
作者:郭彩琴;张敏婕;赵丽;赵馨;刘俊;肖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寻找其致病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外周血G显带对患儿及父母进行核型分析,进一步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儿核型可能为46,XY,der(9)t(9;14)(q13;q11.2),父亲核型可能为46,XY,t(9;14)(q13;q11.2),患儿母亲核型未见异常,MLPA验证与核型分析预期结论一致.结论 患儿衍生的9号染色体来源其发生了平衡易位的父亲,患儿的异常表型归因于9p11.2-p24.3重复.细胞遗传学联合MLPA等技术有助于准确鉴别异常染色体来源,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依据.
作者:张建林;李海波;姜胜华;李红;张玉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遗传性耳聋患者常见的致病基因以及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300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筛选常见的致病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12S rRNA)的20个突变位点,并用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结果显示:GJB2基因中c.235delC突变的携带率高(13.67%);SLC26A4 (PDS)基因中c.IVS7-2A>G突变携带率为17.67%;线粒体12S rRNA基因中c.1555A>G突变携带率为2.00%;GJB3基因未发现突变.测序结果与质谱符合度达99%以上.结论 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4种常见耳聋基因发生突变的情况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同时验证得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是一种可靠的检测耳聋基因的方法.
作者:周永安;杨慧芳;郝子琪;马云霞;张全斌;李娇;赵晓丽;王湘;栗向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1例异常血红蛋白合并东南亚型α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引起的重度贫血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及毛细管电泳进行血红蛋白分析;外周血及羊水采用裂隙聚合酶链反应以及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方法及DNA测序方法进行珠蛋白基因突变的鉴定.结果 检测到异常血红蛋白(Hb Zurich Albisrieden)合并东南亚型α地贫引起的重型贫血1例,并对该家系进行了分析及产前诊断,检测到胎儿为异常血红蛋白(Hb Zurich Albisrieden)合并东南亚型α地贫患者.结论 异常血红蛋白病合并地贫引起的贫血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对高风险家庭进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丽;吴菁;秦丹卿;王继成;骆明勇;郭浩;袁腾龙;张艳霞;王奕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两例羊水细胞Y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病例进行分析,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对两例羊水细胞进行培养,采用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及多重PCR技术扩增Y染色体长臂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结果 两例羊水FISH检测提示为46,XY,染色体核型核型为46,X,del (Y)(pter→q11∶),C显带证实无异染色质,Yq末端缺失,孕妇丈夫外周血细胞染色体46,XY,C显带有异染色质.例1孕妇羊水所扩增的STS只有AZFa区sY82、sY84、sY86有特异扩增条带,其余12个STS均未见特异扩增条带,提示AZFb、AZFd、AZFc区缺失,其丈夫未见AZF区缺失.例2孕妇羊水15个STS均见特异扩增条带,未见AZF区缺失,其丈夫未见AZF区缺失.结论 常规染色体检查与FISH技术及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联合应用,对孕妇羊水Y染色体AZF微缺失进行检测,可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帮助.
作者:章卫国;张蔚卿;潘映秋;杨欢利;戴美珍;陈雪娇;章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先证者(Ⅳ2) 男,45岁,侗族.从20岁左右开始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并逐渐加重.纯音测听显示:左耳的听力为80分贝,右耳的听力为82分贝.患者表现为双耳先以高频下降为主后累及全频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查体: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均正常.X射线断层扫描未见耳蜗异常.除耳聋之外,无其它器官系统疾患,临床诊断为非综合征型耳聋.
作者:姜海鸥;全庆丽;唐根云;李莎莉;王义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采集20例患者的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对PAH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Sanger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 共发现致病突变15种,根据其构成比的高低分别为p.R243Q(27.5%)、p.Y356X(10.0%)、p.R111X(7.5%)、IVS4+ 2T>A(7.5%)、p.V399V(7.5%),主要涉及外显子7、11、3和内含子4、11的剪切位点.共发现数据库中未收录的突变6种,包括错义突变1种(c.59A>C、c.60G>C)(p.Q20P);插入突变2种:c.690-691insG(S231fsX51)和c.1119-1120insT(I374fsX20);剪接突变3种:c.441+ 2T> A(IVS4+ 2T>A)、c.842+4A>T(IVS7+4A>T)和c.1200+ 1T> G(IVS11+ 1T> G).结论 云南地区汉族PAH基因突变特点与中国北方人群较相似,以p.R243Q突变占首位,但其他突变类型及频率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异性.
作者:唐新华;陈红;章印红;李利;米弘瑛;徐庆华;朱宝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例1 女,19岁.因继发性闭经就诊.患者3年前有极少量经血,此后未再见阴道流血.查体:智力正常,身材矮小,双乳腺发育不良,外生殖器无明显异常,阴道通畅,子宫幼稚型.父母非近亲结婚,且其母孕期未服用任何药物,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患者出生时,父亲26岁,母亲25岁.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5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t(X;8)(q26;p22),见图1.
作者:安娜;李磊磊;耿冬峰;刘彦红;朱越英;刘睿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在先天性结构异常胎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ytoScanHD芯片对651例孕期超声检查提示先天性结构发育异常,但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胎儿病例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包括发生单一畸形者264例,多发畸形者387例.其中产前绒毛样本130例,羊水样本192例,脐血样本329例.全部胎儿样本DNA的提取及CMA实验操作流程均按照生产商提供的标准流程操作.CMA分析所发现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都进一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进行验证.结果 CMA分析发现475例(73%)胎儿的基因组发生拷贝数变异;其中75例(11.5%)胎儿发现与临床疾病相关的致病性CNVs,包括2例单亲二倍体和2例隐匿性的嵌合体;另外13例(2.0%)胎儿病例中发现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拷贝数变异.结论 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MA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的遗传学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将检出率提高11.5%左右.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单亲二倍体和低水平的嵌合体均具有独特的检出能力.实验操作人员和遗传咨询医生之间的充分交流,结合家系分析以及内外数据库之间的比对能够显著降低临床意义不明确的CNVs.
作者:张燕;符芳;李茹;谢闺娥;韩瑾;潘敏;甄理;杨昕;李东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福建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症患儿及父母的PAH基因突变特征.为患儿的基因诊断及父母和患儿本人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36例患儿及父母的外周静脉血,应用PCR测序技术检测其PAH基因并分析该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在72个PAH等位基因中,63个PAH等位基因含20种致病性突变,包含3种无义突变,12种错义突变,3种剪接突变,1种同义突变和1种移码终止突变.高频突变位点主要是R241C、R408Q和EX6-96A>G,分别占15.9%、12.7%和11.1%.其中c.189-190dupTGAC尚未见报道.28%的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mild hyperphenylalaninemia,MHP)基因突变型为R241C,25%的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基因突变型R408Q.结论 福建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PAH基因突变型有别于中国的其他区域,主要是R241C、R408Q和EX6-96A>G.其中R241C和R408Q主要分别与MHP和经典型PKU有关.
作者:朱文斌;陈涵强;苏跃青;赵红;王旌;周进福;陈瑶;曾颖琳;林枫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