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钰
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的脑表面积损伤情况及其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n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的相关性,并探索家族性精神分裂症(familial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FPS)和散发性精神分裂症(sporadic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SPS)两亚型之间受损模式的差异.方法 纳入98例首发及未治疗的SZ患者(58例SPS、40例FPS),78名正常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对受试者进行COMT基因分型.采集3.0T磁共振图像,应用Freesurfer软件分析SP和对照脑表面积的差异及其与COMT基因型的相关性.比较FPS、SPS和对照等3组的脑表面积.对多重比较结果进行Monte Carlo(P<0.05)校正.结果 SZ患者左前额叶和右枕叶脑区表面积减少,两组脑表面积与COMT基因型均无相关性.SPS患者左前额叶表面积低于FPS患者和对照;SPS患者右侧枕叶表面积低于对照.FPS与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Z患者存在脑表面积损害,但与COMT基因型不相关.SPS患者受损大于FPS患者,提示两种SZ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作者:李寅飞;邓伟;王强;李名立;李娜;雷威;李喆;马小红;刘协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遗传性耳聋患者常见的致病基因以及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300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筛选常见的致病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12S rRNA)的20个突变位点,并用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结果显示:GJB2基因中c.235delC突变的携带率高(13.67%);SLC26A4 (PDS)基因中c.IVS7-2A>G突变携带率为17.67%;线粒体12S rRNA基因中c.1555A>G突变携带率为2.00%;GJB3基因未发现突变.测序结果与质谱符合度达99%以上.结论 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4种常见耳聋基因发生突变的情况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同时验证得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是一种可靠的检测耳聋基因的方法.
作者:周永安;杨慧芳;郝子琪;马云霞;张全斌;李娇;赵晓丽;王湘;栗向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先证者(Ⅲ3)女,42岁,因活动后胸闷、心悸、乏力前来就诊.患者神志清醒,智力及神经系统无异常,身材高瘦,身高171 cm,中指距180 cm,四肢及手指细长,中指8.6 cm,掌骨长8.6 cm,拇指征及腕征阳性,鸡胸,因活动后胸闷、心悸、乏力、自汗1周.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10/80 mmHg,双眼稍突,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音,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分,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区可闻及2/6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胸片示左心室扩大.心脏彩超显示:主动脉根部内径增宽为62mm;左房、室内径明显增大,主动脉瓣环增大,胸骨上窝探及主动脉弓部内径稍增宽(30 mm),降主动脉内径正常(23 mm).
作者:耿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染色体异常与生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外周血培养,制片,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分析3327例生殖异常患者中异常核型的发生率.结果 3327例生殖异常患者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70例(11.1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者102例(3.06%),Turner综合征1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者89例(2.68%),性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染色体易位68例、倒位7例、复杂异常9例;染色体多态性174例(5.23%),Y染色体多态性82例;性反转5例(0.15%).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及精液异常等生殖异常的重要原因.
作者:吴艳花;陈英剑;包慧;胡成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例1 女,31岁.婚后生育一无脑儿女婴,不能进食,3天后夭折.夫妻表型正常,非近亲结婚,无致畸因素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常规G显带,镜下核型分析100个中期相(以下患者染色体检查方法均相同).患者染色体核型:47,XX,-9,+9p,+i(9q)[27]/46,XX[73](图1A),其丈夫核型正常.家系调查其父母表型、智力正常,无类似家族史.
作者:王春涛;代海兵;韩彦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 女,40岁,已婚,孕3产1,因高龄来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自述月经周期正常,身体状况良好,否认有毒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曾有两次不良妊娠及生育史:一次足月顺产一肛门闭锁女婴,于出生后1个月夭折;另一次于孕4个月时超声提示无脑儿而引产.患者及其丈夫表型皆正常,其亲属中无遗传病或先天畸形患者.
作者:姜雨婷;岳发贵;李琳琳;张永胜;耿冬峰;刘睿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单位1基因(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1,VKORC1)-1639G/A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维吾尔族房颤患者100例,汉族102例,无房颤者维吾尔族103例,汉族11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VKORC1基因-1639G/A多态性.结果 维吾尔族病例组和对照组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KORC1基因-1639G/A是维吾尔族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2.085,95%CI:1.067~4.072,P=0.031);汉族病例组和对照组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病例组与汉族病例组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中,VKORC1基因-1639G/A多态性与房颤存在相关性,在汉族人群中,VKORC1基因-1639G/A多态性与房颤无相关性,维吾尔族与汉族房颤患者之间VKORC1基因-1639G/A多态性存在民族差异.
作者:武培松;孟巳琦;周贤惠;许国军;李晋新;张宇;孙凌;邢强;孙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寻找其致病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外周血G显带对患儿及父母进行核型分析,进一步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儿核型可能为46,XY,der(9)t(9;14)(q13;q11.2),父亲核型可能为46,XY,t(9;14)(q13;q11.2),患儿母亲核型未见异常,MLPA验证与核型分析预期结论一致.结论 患儿衍生的9号染色体来源其发生了平衡易位的父亲,患儿的异常表型归因于9p11.2-p24.3重复.细胞遗传学联合MLPA等技术有助于准确鉴别异常染色体来源,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依据.
作者:张建林;李海波;姜胜华;李红;张玉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孕中期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的关系.方法 对5150位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在无菌条件下由B超定位抽取羊水细胞培养,常规收获,G显带,核型分析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50份羊水标本培养成功率100%.占产前诊断指征比例高的是高龄孕妇(≥35岁)(2369位),其次血清筛查高风险(1557位).共检出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144例,异常率为2.80%,其中数目异常100例,结构异常44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的产前诊断指征是B超异常,检出率7.76%(35/451).144例异常核型中占比例高的是高龄孕妇(≥35岁),共检出48例(33.3%),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高.其次是血清筛查高风险,共检出36例(25.0%),超声检查异常检出35例(24.3%),不良孕产史共检出22例(15.3%).胎儿染色体异常主要是来源于父母染色体平衡易位、衍生.结论 对具有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作者:马光娟;王丽霞;刘璇;薛淑媛;杨艳;刘宁;古丽娜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sex chromosomal aneuploidies,SCA)产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362名传统产前筛查高中危孕妇及高龄孕妇等采集外周血,抽提胎儿游离DNA,在Hiseq2000上应用大规模并行技术进行测序.对测序高危的孕妇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 在3362份样本中筛查出性染色体异常10例,筛查的阳性率为0.30%.2例无法追踪,其余8例的产前诊断结果:4例XO高危中3例确诊为嵌合体(分别为X、XXX及dup(Y)(q12q11.1)×2的嵌合体)和1例诊断为正常核型;3例XXY高危中2例被确诊和1例诊断为正常核型;1例XXX被确诊.无创产前基因检测SCA的准确率为6/8(75%)(若排除2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和胎儿嵌合体核型不一致的样本,准确率为50%).羊水中胎儿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检出率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开展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过孕妇血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筛查胎儿SCA是可行的,但需进一步确诊.
作者:陈雪娇;孙玲;戴美珍;章卫国;章鸯;潘映秋;吴志强;石卫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福建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症患儿及父母的PAH基因突变特征.为患儿的基因诊断及父母和患儿本人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36例患儿及父母的外周静脉血,应用PCR测序技术检测其PAH基因并分析该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在72个PAH等位基因中,63个PAH等位基因含20种致病性突变,包含3种无义突变,12种错义突变,3种剪接突变,1种同义突变和1种移码终止突变.高频突变位点主要是R241C、R408Q和EX6-96A>G,分别占15.9%、12.7%和11.1%.其中c.189-190dupTGAC尚未见报道.28%的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mild hyperphenylalaninemia,MHP)基因突变型为R241C,25%的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基因突变型R408Q.结论 福建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PAH基因突变型有别于中国的其他区域,主要是R241C、R408Q和EX6-96A>G.其中R241C和R408Q主要分别与MHP和经典型PKU有关.
作者:朱文斌;陈涵强;苏跃青;赵红;王旌;周进福;陈瑶;曾颖琳;林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中的价值和自然流产患者中染色体非整倍体比例.方法 对81份自然流产组织标本进行13、21和16、22及18、X、Y三组染色体探针的FISH检测.结果 81份自然流产组织中成功标记80份,检测成功率98.77%,其中异常标本35例,异常检出率43.75%,分别为常染色体三体19例,性染色体单体6例,三倍体9例,四倍体1例.结论 FISH技术用于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FISH分析可满足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的需要;早期的自然流产病例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占较大的比例.
作者:魏萍;李运星;陈春;曾兰;秦胜芳;汪雪雁;席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1q21.1微缺失的多能干细胞系,为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模型.方法 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4种基因(Oct4、Sox2、Klf4、c-Myc,简称OSKM)诱导1q21.1微缺失羊水细胞,建立1q21.1微缺失羊水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cell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AF-iPSCs),并对其进行多能性、核型、芯片、体内外分化能力等鉴定.结果 所建立的1q21.1微缺失的hAF-iPSCs在体外能维持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状态,可表达多能标志基因,在体外长期培养能维持正常核型,在体内、体外均可向三个胚层分化.芯片结果显示仍具有1q21.1微缺失.结论 1q21.1微缺失hAF-iPSCs具有正常多能干细胞所有的各种特性.可用于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模拟疾病发病过程,可为1q21.1微缺失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模型.
作者:龚亚飞;李颖;宋艳琴;孙筱放;宋兵;孙雯;陈欣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先证者(Ⅳ2) 男,45岁,侗族.从20岁左右开始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并逐渐加重.纯音测听显示:左耳的听力为80分贝,右耳的听力为82分贝.患者表现为双耳先以高频下降为主后累及全频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查体: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均正常.X射线断层扫描未见耳蜗异常.除耳聋之外,无其它器官系统疾患,临床诊断为非综合征型耳聋.
作者:姜海鸥;全庆丽;唐根云;李莎莉;王义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合并球状轴索(hereditary diffuse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neuroaxonal spheroids,HDLS)家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进行CSF1R基因突变分析,为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根据先证者家族史、临床体征、头颅磁共振进行临床诊断;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CSF1R)基因的突变检测,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 该家系为典型的HDLS家系,5代34人共有9例受累成员,现存患者5例(其中1例在随访过程中死亡).DNA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CSF1R基因第20外显子c.2563C>A (p.P855T)错义突变,在4名家系成员中也检测到该错义突变,其中3例出现临床症状,1例为无症状携带者.结论 该HDL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CSF1R基因c.2563C>A (p.P855T)突变所致.
作者:程欣欣;申玮;邹海强;沈璐;顾小花;黄丹青;孙奕;王变荣;田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一个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congenital,SEDC)家系的4位患病成员的COL2A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分析突变形式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骨骼影像学,该家系被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SEDC.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对该家系的所有成员进行COL2A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家系中的4例患者均携带COL2A1基因的一个新的错义突变(c.2224G>A;p.Gly687Ser),而家系中的正常个体和50名正常对照则未发现相同的变异.Polyphen-2和SIFT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高度支持该变异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COL2A1基因c.2224G>A突变可能导致SEDC.来自同一家系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
作者:李红倬;纪爱芳;马良;王宝柱;李园;崔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先证者(Ⅱ1)男,70岁.因“眼睛不能闭合60年,肢体无力萎缩30年”来我院就诊.60年前发现不能完全闭合眼睛,别人发现其睡眠时眼睛不能完全闭合,未予重视.30年前出现上肢无力,上抬、穿衣、吃饭费力.28年前累及下肢,行走力弱,上楼困难.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有肌肉萎缩,以上肢近端明显.近8年来无力加重至不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困难.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双眼闭合露白5 mm,可见Bell征,吹口哨露齿差.四肢肌肉萎缩,近端明显,小腿肌肉肥大,肌力近端2~3级,远端3~4级,感觉正常,腱反射消失.辅助检查: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显示肌纤维动作电位时限变窄,波幅变小,呈现肌源性损害.结合临床特点,先证者诊断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作者:钟洁平;杨天华;徐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先证者(Ⅱ1)男,48岁,因“双手不自主抖动伴发作性抽搐5年余”就诊.患者自述于43岁时自觉双手不自主抖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为主,精神紧张或运动劳累后可加重,但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同年,先证者首次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约1 min后停止.当时未重视,未就诊,后自述双手不自主抖动加重不明显,其后两年未有癫痫发作.近两年,先证者癫痫发作逐渐变得频繁,平均每年5~6次,每次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1~2 min后可自行缓解,劳累或生气可能诱发,发作前有头晕及空间旋转的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适中,四肢腱反射(++),双侧巴宾斯基征(一),感觉检查无殊,双手存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中间夹杂手指肌阵挛样抽动,双侧指鼻试验(+),其余共济检查无殊.辅助检查: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岑志栋;谢非;尹厚民;罗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在先天性结构异常胎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ytoScanHD芯片对651例孕期超声检查提示先天性结构发育异常,但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胎儿病例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包括发生单一畸形者264例,多发畸形者387例.其中产前绒毛样本130例,羊水样本192例,脐血样本329例.全部胎儿样本DNA的提取及CMA实验操作流程均按照生产商提供的标准流程操作.CMA分析所发现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都进一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进行验证.结果 CMA分析发现475例(73%)胎儿的基因组发生拷贝数变异;其中75例(11.5%)胎儿发现与临床疾病相关的致病性CNVs,包括2例单亲二倍体和2例隐匿性的嵌合体;另外13例(2.0%)胎儿病例中发现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拷贝数变异.结论 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MA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的遗传学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将检出率提高11.5%左右.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单亲二倍体和低水平的嵌合体均具有独特的检出能力.实验操作人员和遗传咨询医生之间的充分交流,结合家系分析以及内外数据库之间的比对能够显著降低临床意义不明确的CNVs.
作者:张燕;符芳;李茹;谢闺娥;韩瑾;潘敏;甄理;杨昕;李东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确定一个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家系的分子病因.方法 采集家系中先证者和7名健康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先证者HPGD基因和SLCO2A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接头,测序获取突变位点后对健康家系成员该位点测序,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家系成员尿前列腺素含量.结果 先证者HPGD基因存在c.310_311delCT纯合突变(p.L104AfsX3),健康家系成员有5例为杂合突变.先证者尿液前列腺素E2含量高于健康家系成员(P<0.01),前列腺素E代谢物含量低于健康家系成员(P<0.01).结论 HPGD基因c.310_31 1delCT突变是导致这个家系发生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的病因.
作者:王磊;于娟;李益明;刘秀萍;张朝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