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150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的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马光娟;王丽霞;刘璇;薛淑媛;杨艳;刘宁;古丽娜孜

关键词:产前诊断, 羊水细胞, 核型分析, 染色体异常
摘要:目的 分析孕中期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的关系.方法 对5150位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在无菌条件下由B超定位抽取羊水细胞培养,常规收获,G显带,核型分析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50份羊水标本培养成功率100%.占产前诊断指征比例高的是高龄孕妇(≥35岁)(2369位),其次血清筛查高风险(1557位).共检出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144例,异常率为2.80%,其中数目异常100例,结构异常44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的产前诊断指征是B超异常,检出率7.76%(35/451).144例异常核型中占比例高的是高龄孕妇(≥35岁),共检出48例(33.3%),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高.其次是血清筛查高风险,共检出36例(25.0%),超声检查异常检出35例(24.3%),不良孕产史共检出22例(15.3%).胎儿染色体异常主要是来源于父母染色体平衡易位、衍生.结论 对具有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Marfan综合征一家系

    先证者(Ⅲ3)女,42岁,因活动后胸闷、心悸、乏力前来就诊.患者神志清醒,智力及神经系统无异常,身材高瘦,身高171 cm,中指距180 cm,四肢及手指细长,中指8.6 cm,掌骨长8.6 cm,拇指征及腕征阳性,鸡胸,因活动后胸闷、心悸、乏力、自汗1周.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10/80 mmHg,双眼稍突,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音,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分,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区可闻及2/6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胸片示左心室扩大.心脏彩超显示:主动脉根部内径增宽为62mm;左房、室内径明显增大,主动脉瓣环增大,胸骨上窝探及主动脉弓部内径稍增宽(30 mm),降主动脉内径正常(23 mm).

    作者:耿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Notch信号通路与骨形成和骨疾病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影响细胞命运的信号转导途径,可通过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调控胚胎发育与组织更新,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近期研究发现该信号在骨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的分化具有调节作用.其功能失调将导致多种骨发育和骨代谢疾病,并与骨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马宏炜;吴亚琼;张海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一家系八例

    先证者(Ⅳ2) 男,45岁,侗族.从20岁左右开始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并逐渐加重.纯音测听显示:左耳的听力为80分贝,右耳的听力为82分贝.患者表现为双耳先以高频下降为主后累及全频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查体: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均正常.X射线断层扫描未见耳蜗异常.除耳聋之外,无其它器官系统疾患,临床诊断为非综合征型耳聋.

    作者:姜海鸥;全庆丽;唐根云;李莎莉;王义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平衡易位五例

    例1 女,19岁.因继发性闭经就诊.患者3年前有极少量经血,此后未再见阴道流血.查体:智力正常,身材矮小,双乳腺发育不良,外生殖器无明显异常,阴道通畅,子宫幼稚型.父母非近亲结婚,且其母孕期未服用任何药物,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患者出生时,父亲26岁,母亲25岁.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5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t(X;8)(q26;p22),见图1.

    作者:安娜;李磊磊;耿冬峰;刘彦红;朱越英;刘睿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一个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家系致病基因COL2A1突变的研究

    目的 对一个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congenital,SEDC)家系的4位患病成员的COL2A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分析突变形式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骨骼影像学,该家系被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SEDC.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对该家系的所有成员进行COL2A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家系中的4例患者均携带COL2A1基因的一个新的错义突变(c.2224G>A;p.Gly687Ser),而家系中的正常个体和50名正常对照则未发现相同的变异.Polyphen-2和SIFT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高度支持该变异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COL2A1基因c.2224G>A突变可能导致SEDC.来自同一家系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

    作者:李红倬;纪爱芳;马良;王宝柱;李园;崔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四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GCDH基因的突变研究

    目的 分析4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特点,并探讨其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对4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lutaryl-CoA dehydrogenase,GCDH)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GCDH基因的突变类型.行血串联质谱、尿气相色谱-质谱等检查.对患儿均给予特殊奶粉、左旋肉碱及维生素B2治疗,随访2~3年.结果 4例患儿均存在GCDH基因突变,1例为c.245G>C(p.Arg82Pro)、IVS10-2A>C杂合突变,其中c.245G>C(p.Arg82Pro)来自父亲为新发现的GCDH基因突变类型;3例为IVS10-2A>C纯合突变.结论 在中国温州地区,IVS10-2A>C突变可能是GCDH常见的突变.

    作者:刘琦;陈益平;陈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福建地区36例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的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福建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症患儿及父母的PAH基因突变特征.为患儿的基因诊断及父母和患儿本人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36例患儿及父母的外周静脉血,应用PCR测序技术检测其PAH基因并分析该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在72个PAH等位基因中,63个PAH等位基因含20种致病性突变,包含3种无义突变,12种错义突变,3种剪接突变,1种同义突变和1种移码终止突变.高频突变位点主要是R241C、R408Q和EX6-96A>G,分别占15.9%、12.7%和11.1%.其中c.189-190dupTGAC尚未见报道.28%的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mild hyperphenylalaninemia,MHP)基因突变型为R241C,25%的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基因突变型R408Q.结论 福建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PAH基因突变型有别于中国的其他区域,主要是R241C、R408Q和EX6-96A>G.其中R241C和R408Q主要分别与MHP和经典型PKU有关.

    作者:朱文斌;陈涵强;苏跃青;赵红;王旌;周进福;陈瑶;曾颖琳;林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山西省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的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遗传性耳聋患者常见的致病基因以及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300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筛选常见的致病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12S rRNA)的20个突变位点,并用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结果显示:GJB2基因中c.235delC突变的携带率高(13.67%);SLC26A4 (PDS)基因中c.IVS7-2A>G突变携带率为17.67%;线粒体12S rRNA基因中c.1555A>G突变携带率为2.00%;GJB3基因未发现突变.测序结果与质谱符合度达99%以上.结论 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4种常见耳聋基因发生突变的情况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同时验证得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是一种可靠的检测耳聋基因的方法.

    作者:周永安;杨慧芳;郝子琪;马云霞;张全斌;李娇;赵晓丽;王湘;栗向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一个遗传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合并球状轴索家系的CSF1R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合并球状轴索(hereditary diffuse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neuroaxonal spheroids,HDLS)家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进行CSF1R基因突变分析,为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根据先证者家族史、临床体征、头颅磁共振进行临床诊断;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CSF1R)基因的突变检测,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 该家系为典型的HDLS家系,5代34人共有9例受累成员,现存患者5例(其中1例在随访过程中死亡).DNA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CSF1R基因第20外显子c.2563C>A (p.P855T)错义突变,在4名家系成员中也检测到该错义突变,其中3例出现临床症状,1例为无症状携带者.结论 该HDL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CSF1R基因c.2563C>A (p.P855T)突变所致.

    作者:程欣欣;申玮;邹海强;沈璐;顾小花;黄丹青;孙奕;王变荣;田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USP8基因多态性与四川地区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USP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四川地区男性不育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阵列技术分别对316例男性不育患者[包括244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72例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组)]和149名已生育的男性人群(对照组)USP8基因的4个SNP位点(rs2241769、rs11857513、rs7174015和rs3743044)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单体型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USP8基因的4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所有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发现,单体型CAAG的频率在非梗阻性无精症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USP8基因rs2241769、rs11857513、rs7174015和rs3743044多态性位点与四川地区男性不育可能无相关性,而单体型CAAG可能降低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的患病风险.

    作者:丁敏;李凌霄;丁显平;任华英;钟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异常血红蛋白合并东南亚型α地中海贫血一例的家系分析及产前诊断

    目的 对1例异常血红蛋白合并东南亚型α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引起的重度贫血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及毛细管电泳进行血红蛋白分析;外周血及羊水采用裂隙聚合酶链反应以及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方法及DNA测序方法进行珠蛋白基因突变的鉴定.结果 检测到异常血红蛋白(Hb Zurich Albisrieden)合并东南亚型α地贫引起的重型贫血1例,并对该家系进行了分析及产前诊断,检测到胎儿为异常血红蛋白(Hb Zurich Albisrieden)合并东南亚型α地贫患者.结论 异常血红蛋白病合并地贫引起的贫血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对高风险家庭进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丽;吴菁;秦丹卿;王继成;骆明勇;郭浩;袁腾龙;张艳霞;王奕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

    先证者(Ⅱ1)男,70岁.因“眼睛不能闭合60年,肢体无力萎缩30年”来我院就诊.60年前发现不能完全闭合眼睛,别人发现其睡眠时眼睛不能完全闭合,未予重视.30年前出现上肢无力,上抬、穿衣、吃饭费力.28年前累及下肢,行走力弱,上楼困难.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有肌肉萎缩,以上肢近端明显.近8年来无力加重至不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困难.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双眼闭合露白5 mm,可见Bell征,吹口哨露齿差.四肢肌肉萎缩,近端明显,小腿肌肉肥大,肌力近端2~3级,远端3~4级,感觉正常,腱反射消失.辅助检查: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显示肌纤维动作电位时限变窄,波幅变小,呈现肌源性损害.结合临床特点,先证者诊断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作者:钟洁平;杨天华;徐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应用SNP微阵列检测稽留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异常

    目的 比较用绒毛细胞培养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技术对稽留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检测的优缺点.方法 对确诊为稽留流产的40位孕妇应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绒毛染色体.结果 绒毛培养成功29份,发现核型异常10例;SNP微阵列均检测成功,发现异常分子核型16例.结论 SNP微阵列检测准确率高,特异性强,尤其能检测微缺失或重复、单亲二倍体、低比例嵌合体等染色体异常,是对传统的绒毛细胞培养核型分析的有效补充.

    作者:王玲红;任晨春;田英;王文靖;王承缙;陈淑琴;梁玥宏;张海霞;张月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例染色体异常核型致不良孕产史分析

    例1 女,31岁.婚后生育一无脑儿女婴,不能进食,3天后夭折.夫妻表型正常,非近亲结婚,无致畸因素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常规G显带,镜下核型分析100个中期相(以下患者染色体检查方法均相同).患者染色体核型:47,XX,-9,+9p,+i(9q)[27]/46,XX[73](图1A),其丈夫核型正常.家系调查其父母表型、智力正常,无类似家族史.

    作者:王春涛;代海兵;韩彦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先天性手指屈曲挛缩畸形一家系七例

    先证者(Ⅲ5) 男,57岁.患者自出生起除双手拇指外其余8手指均不能伸展,呈不同程度的屈曲,其中以食指和小指为甚.患者拇指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小,虎口张口大角度小于45度,其余八指掌指关节伸展正常,近侧指关节屈曲挛缩,远侧指关节呈轻微屈曲,近侧指关节大(图1),双手呈对称性畸形.体查:先证者红血球沉降速率为9 mm/1 h,C反应蛋白浓度为2 mg/L,定量测定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素抗体、抗核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为阴性,初步排除患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病情无进行性变化且关节无疼痛感.

    作者:全庆丽;黄雪霜;唐根云;李莎莉;姜海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细菌双杂交筛选肿瘤细胞中与人生物钟蛋白PER1相互作用的蛋白

    目的 筛选肿瘤细胞中与生物钟分子振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ER1蛋白(period circadian protein homolog 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为生物钟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条件.方法 应用细菌双杂交技术与人宫颈癌Hela细胞cDNA文库,以pBT为载体,构建pBT-PER1融合表达诱饵质粒,与pTRG连接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cDNA文库质粒共转化双杂交系统报告菌株,利用培养基的特殊选择性,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测序分析.结果 筛选出14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4个包含完整的蛋白编码序列,包括与线粒体动力学相关的OPA3蛋白,与铜代谢相关的CUTA蛋白,与细胞运动、定位等细胞事件相关的蛋白,与物质合成、代谢等生物化学反应相关的蛋白,还有在信号转导中发挥作用的相关蛋白.结论 肿瘤细胞中与PER1蛋白存在潜在相互作用新蛋白的筛选和鉴定为研究人生物钟基因PER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提供了条件.

    作者:张宇;姚有林;蒋思远;卢亦路;刘运强;陶大昌;张思仲;马用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47,XX,del(Y)(q11.23)一例

    患者 男,28岁,以睾丸发育不良、原发不育就诊.身高174 cm,皮肤细白,阴毛及胡须稀少,外生殖器外观为男性,但阴茎较短小,两侧睾丸显著缩小,约1.8 mL,质地坚硬,性功能较差,精神不佳;儿时曾患腮腺炎.精液检查:3次离心镜检精液未见到精子.激素检测:睾酮为8.12 nmol/L(正常参考值:8.64~29 nmol/L),卵泡刺激素为23.43 U/L(正常参考值:1.50~12.40 U/L),黄体生成素为25.28 U/L(正常参考值:1.70~8.60 U/L).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G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共计数50个分裂相,患者核型为47,XX,del(Y) (q11.23)(图1);SRY基因检测:多重PCR扩增检测结果,患者SRY基因阳性,而AZFa、b、c三个区域均缺失(图2).

    作者:唐敬龙;王丽媛;吴莉莉;饶伟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sex chromosomal aneuploidies,SCA)产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362名传统产前筛查高中危孕妇及高龄孕妇等采集外周血,抽提胎儿游离DNA,在Hiseq2000上应用大规模并行技术进行测序.对测序高危的孕妇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 在3362份样本中筛查出性染色体异常10例,筛查的阳性率为0.30%.2例无法追踪,其余8例的产前诊断结果:4例XO高危中3例确诊为嵌合体(分别为X、XXX及dup(Y)(q12q11.1)×2的嵌合体)和1例诊断为正常核型;3例XXY高危中2例被确诊和1例诊断为正常核型;1例XXX被确诊.无创产前基因检测SCA的准确率为6/8(75%)(若排除2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和胎儿嵌合体核型不一致的样本,准确率为50%).羊水中胎儿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检出率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开展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过孕妇血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筛查胎儿SCA是可行的,但需进一步确诊.

    作者:陈雪娇;孙玲;戴美珍;章卫国;章鸯;潘映秋;吴志强;石卫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3327例生殖异常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染色体异常与生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外周血培养,制片,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分析3327例生殖异常患者中异常核型的发生率.结果 3327例生殖异常患者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70例(11.1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者102例(3.06%),Turner综合征1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者89例(2.68%),性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染色体易位68例、倒位7例、复杂异常9例;染色体多态性174例(5.23%),Y染色体多态性82例;性反转5例(0.15%).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及精液异常等生殖异常的重要原因.

    作者:吴艳花;陈英剑;包慧;胡成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羊水1q12.1微缺失细胞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 建立1q21.1微缺失的多能干细胞系,为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模型.方法 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4种基因(Oct4、Sox2、Klf4、c-Myc,简称OSKM)诱导1q21.1微缺失羊水细胞,建立1q21.1微缺失羊水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cell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AF-iPSCs),并对其进行多能性、核型、芯片、体内外分化能力等鉴定.结果 所建立的1q21.1微缺失的hAF-iPSCs在体外能维持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状态,可表达多能标志基因,在体外长期培养能维持正常核型,在体内、体外均可向三个胚层分化.芯片结果显示仍具有1q21.1微缺失.结论 1q21.1微缺失hAF-iPSCs具有正常多能干细胞所有的各种特性.可用于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模拟疾病发病过程,可为1q21.1微缺失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模型.

    作者:龚亚飞;李颖;宋艳琴;孙筱放;宋兵;孙雯;陈欣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