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SNP微阵列检测稽留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异常

王玲红;任晨春;田英;王文靖;王承缙;陈淑琴;梁玥宏;张海霞;张月香

关键词:绒毛细胞, 核型, SNP微阵列, 稽留流产, 染色体
摘要:目的 比较用绒毛细胞培养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技术对稽留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检测的优缺点.方法 对确诊为稽留流产的40位孕妇应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绒毛染色体.结果 绒毛培养成功29份,发现核型异常10例;SNP微阵列均检测成功,发现异常分子核型16例.结论 SNP微阵列检测准确率高,特异性强,尤其能检测微缺失或重复、单亲二倍体、低比例嵌合体等染色体异常,是对传统的绒毛细胞培养核型分析的有效补充.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第二代测序对一个范可尼贫血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和产前诊断

    目的 对一例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先证者在母亲再次怀孕时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的方法进行快速诊断,并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 采用全基因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全基因组外显子数据,在FA相关基因中发现FANCA基因有两个低频致病突变,随后对可疑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再对孕母抽取羊水,细胞培养并提取基因组DNA,对FANCA基因做突变检测.结果 检测到先证者在FANCA基因中携带母源性c.989_995del (p.H330LfsX2)和父源性c.3971C>T(p.P1324L)突变,胎儿与先证者均携带此两种突变.结论 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一例范可尼贫血患者进行快速亚型分型及基因突变检测,加快了对该患者家系再次生育的产前诊断速度.

    作者:龚珠文;余永国;张其刚;顾学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应用SNP微阵列检测稽留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异常

    目的 比较用绒毛细胞培养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技术对稽留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检测的优缺点.方法 对确诊为稽留流产的40位孕妇应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绒毛染色体.结果 绒毛培养成功29份,发现核型异常10例;SNP微阵列均检测成功,发现异常分子核型16例.结论 SNP微阵列检测准确率高,特异性强,尤其能检测微缺失或重复、单亲二倍体、低比例嵌合体等染色体异常,是对传统的绒毛细胞培养核型分析的有效补充.

    作者:王玲红;任晨春;田英;王文靖;王承缙;陈淑琴;梁玥宏;张海霞;张月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山西省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的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遗传性耳聋患者常见的致病基因以及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300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筛选常见的致病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12S rRNA)的20个突变位点,并用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结果显示:GJB2基因中c.235delC突变的携带率高(13.67%);SLC26A4 (PDS)基因中c.IVS7-2A>G突变携带率为17.67%;线粒体12S rRNA基因中c.1555A>G突变携带率为2.00%;GJB3基因未发现突变.测序结果与质谱符合度达99%以上.结论 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4种常见耳聋基因发生突变的情况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同时验证得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是一种可靠的检测耳聋基因的方法.

    作者:周永安;杨慧芳;郝子琪;马云霞;张全斌;李娇;赵晓丽;王湘;栗向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先天性手指屈曲挛缩畸形一家系七例

    先证者(Ⅲ5) 男,57岁.患者自出生起除双手拇指外其余8手指均不能伸展,呈不同程度的屈曲,其中以食指和小指为甚.患者拇指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小,虎口张口大角度小于45度,其余八指掌指关节伸展正常,近侧指关节屈曲挛缩,远侧指关节呈轻微屈曲,近侧指关节大(图1),双手呈对称性畸形.体查:先证者红血球沉降速率为9 mm/1 h,C反应蛋白浓度为2 mg/L,定量测定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素抗体、抗核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为阴性,初步排除患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病情无进行性变化且关节无疼痛感.

    作者:全庆丽;黄雪霜;唐根云;李莎莉;姜海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云南地区汉族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采集20例患者的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对PAH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Sanger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 共发现致病突变15种,根据其构成比的高低分别为p.R243Q(27.5%)、p.Y356X(10.0%)、p.R111X(7.5%)、IVS4+ 2T>A(7.5%)、p.V399V(7.5%),主要涉及外显子7、11、3和内含子4、11的剪切位点.共发现数据库中未收录的突变6种,包括错义突变1种(c.59A>C、c.60G>C)(p.Q20P);插入突变2种:c.690-691insG(S231fsX51)和c.1119-1120insT(I374fsX20);剪接突变3种:c.441+ 2T> A(IVS4+ 2T>A)、c.842+4A>T(IVS7+4A>T)和c.1200+ 1T> G(IVS11+ 1T> G).结论 云南地区汉族PAH基因突变特点与中国北方人群较相似,以p.R243Q突变占首位,但其他突变类型及频率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异性.

    作者:唐新华;陈红;章印红;李利;米弘瑛;徐庆华;朱宝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X染色体臂间倒位一家系

    患者 女,40岁,已婚,孕3产1,因高龄来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自述月经周期正常,身体状况良好,否认有毒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曾有两次不良妊娠及生育史:一次足月顺产一肛门闭锁女婴,于出生后1个月夭折;另一次于孕4个月时超声提示无脑儿而引产.患者及其丈夫表型皆正常,其亲属中无遗传病或先天畸形患者.

    作者:姜雨婷;岳发贵;李琳琳;张永胜;耿冬峰;刘睿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47,XX,del(Y)(q11.23)一例

    患者 男,28岁,以睾丸发育不良、原发不育就诊.身高174 cm,皮肤细白,阴毛及胡须稀少,外生殖器外观为男性,但阴茎较短小,两侧睾丸显著缩小,约1.8 mL,质地坚硬,性功能较差,精神不佳;儿时曾患腮腺炎.精液检查:3次离心镜检精液未见到精子.激素检测:睾酮为8.12 nmol/L(正常参考值:8.64~29 nmol/L),卵泡刺激素为23.43 U/L(正常参考值:1.50~12.40 U/L),黄体生成素为25.28 U/L(正常参考值:1.70~8.60 U/L).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G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共计数50个分裂相,患者核型为47,XX,del(Y) (q11.23)(图1);SRY基因检测:多重PCR扩增检测结果,患者SRY基因阳性,而AZFa、b、c三个区域均缺失(图2).

    作者:唐敬龙;王丽媛;吴莉莉;饶伟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中的价值和自然流产患者中染色体非整倍体比例.方法 对81份自然流产组织标本进行13、21和16、22及18、X、Y三组染色体探针的FISH检测.结果 81份自然流产组织中成功标记80份,检测成功率98.77%,其中异常标本35例,异常检出率43.75%,分别为常染色体三体19例,性染色体单体6例,三倍体9例,四倍体1例.结论 FISH技术用于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FISH分析可满足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的需要;早期的自然流产病例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占较大的比例.

    作者:魏萍;李运星;陈春;曾兰;秦胜芳;汪雪雁;席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

    先证者(Ⅱ1)男,70岁.因“眼睛不能闭合60年,肢体无力萎缩30年”来我院就诊.60年前发现不能完全闭合眼睛,别人发现其睡眠时眼睛不能完全闭合,未予重视.30年前出现上肢无力,上抬、穿衣、吃饭费力.28年前累及下肢,行走力弱,上楼困难.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有肌肉萎缩,以上肢近端明显.近8年来无力加重至不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困难.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双眼闭合露白5 mm,可见Bell征,吹口哨露齿差.四肢肌肉萎缩,近端明显,小腿肌肉肥大,肌力近端2~3级,远端3~4级,感觉正常,腱反射消失.辅助检查: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显示肌纤维动作电位时限变窄,波幅变小,呈现肌源性损害.结合临床特点,先证者诊断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作者:钟洁平;杨天华;徐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47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遗传学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47例罕见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遗传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1 698份外周血或脐血标本进行常规接种、培养、收获和G显带.每份标本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发现异常时加大计数.结果 共发现47例罕见染色体核型,其中外周血32例、羊水10例、脐血4例、绒毛1例;平衡易位41例,占87.2%,倒位2例,其他数目、结构异常及衍生染色体核型4例.在32例外周血异常核型中,习惯性流产占21例(65.6%),不孕不育3例、不良孕产史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发育迟缓3例.结论 核型分析可有效检出染色体异常的携带者,对于明确病因、干预、再生育指导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孙惟佳;陈少科;刘天盛;费冬梅;欧珊;黄红倩;欧阳鲁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两家系五例

    家系1 先证者,男,23岁,结婚2年,妻子3次妊娠均于2个月左右自然流产.先证者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夫妻非近亲结婚,否认有遗传病家族史.妻子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妇科检查、优生四项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祝晓倩;李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个携带线粒体ND1 T3866C的中国汉族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

    目的 分析3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LHON的3个中国汉族家系.对3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眼科相关检查,PCR扩增3个原发位点G3460A、G11778A、T14484C所在的线粒体ND1、ND4、ND6基因.并对3个先证者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PCR扩增.结果 3个家系先证者的视力损伤程度不同,外显率分别12.5%、11.1%和33.3%.3个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未携带ND1 G3460A、ND4G11778A、ND6 T14484C这3个常见原发位点,但均携带同质性ND1 T3866C突变.线粒体ND1 3866位点T>C碱基的改变使线粒体复合体Ⅰ ND1亚基跨膜区的第187位进化高度保守的非极性异亮氨酸转变为极性苏氨酸.结论 线粒体ND1 T3866C突变可能与LHON相关.

    作者:张赛;高敏;张增君;刘晓玲;管敏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一例9p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寻找其致病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外周血G显带对患儿及父母进行核型分析,进一步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儿核型可能为46,XY,der(9)t(9;14)(q13;q11.2),父亲核型可能为46,XY,t(9;14)(q13;q11.2),患儿母亲核型未见异常,MLPA验证与核型分析预期结论一致.结论 患儿衍生的9号染色体来源其发生了平衡易位的父亲,患儿的异常表型归因于9p11.2-p24.3重复.细胞遗传学联合MLPA等技术有助于准确鉴别异常染色体来源,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依据.

    作者:张建林;李海波;姜胜华;李红;张玉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视网膜光感受器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RP在遗传和临床表型上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可分为非综合征型RP和综合征型RP,常以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隐性及X连锁方式遗传,目前已鉴定的非综合征型RP致病基因有63个,这些基因主要在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本文就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幼萍;杨正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USP8基因多态性与四川地区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USP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四川地区男性不育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阵列技术分别对316例男性不育患者[包括244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72例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组)]和149名已生育的男性人群(对照组)USP8基因的4个SNP位点(rs2241769、rs11857513、rs7174015和rs3743044)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单体型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USP8基因的4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所有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发现,单体型CAAG的频率在非梗阻性无精症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USP8基因rs2241769、rs11857513、rs7174015和rs3743044多态性位点与四川地区男性不育可能无相关性,而单体型CAAG可能降低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的患病风险.

    作者:丁敏;李凌霄;丁显平;任华英;钟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P1Pk血型系统中一例罕见p表型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目的 分析P1Pk血型系统中1例罕见p表型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先证者及其5个家系成员红细胞血型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PCR扩增编码P1Pk的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编码区及侧翼非翻译区后进行测序分析,并通过克隆测序法鉴定先证者父母A4GALT基因单体型.结果 血清学实验证实先证者为罕见的p表型,其血清中含有抗-Tja抗体,而家系成员为常见的P2表型.DNA测序显示,先证者的A4GALT基因编码区存在1026-1029insC纯合突变,该处C碱基的插入可引起多肽链的移码突变,导致变异型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比野生型多92个氨基酸残基;而其他家系成员在A4GALT基因该位点均为杂合性插入或野生型.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发现因A4GALT基因1026-1029insC导致的p表型,该表型携带有抗-Tja抗体.

    作者:马开荣;蓝小飞;许先国;洪小珍;陈舒;刘瑛;应燕玲;何吉;朱发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平衡易位五例

    例1 女,19岁.因继发性闭经就诊.患者3年前有极少量经血,此后未再见阴道流血.查体:智力正常,身材矮小,双乳腺发育不良,外生殖器无明显异常,阴道通畅,子宫幼稚型.父母非近亲结婚,且其母孕期未服用任何药物,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患者出生时,父亲26岁,母亲25岁.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5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t(X;8)(q26;p22),见图1.

    作者:安娜;李磊磊;耿冬峰;刘彦红;朱越英;刘睿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例染色体异常核型致不良孕产史分析

    例1 女,31岁.婚后生育一无脑儿女婴,不能进食,3天后夭折.夫妻表型正常,非近亲结婚,无致畸因素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常规G显带,镜下核型分析100个中期相(以下患者染色体检查方法均相同).患者染色体核型:47,XX,-9,+9p,+i(9q)[27]/46,XX[73](图1A),其丈夫核型正常.家系调查其父母表型、智力正常,无类似家族史.

    作者:王春涛;代海兵;韩彦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伴t(9;22;22)(q34;q11.2;q13)复杂易位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一例

    患者 男,38岁,既往体健,因“消瘦乏力半年”于2014年1月9日入院.入院后血常规提示白细胞226.6×109/L,血小板208×109/L,血红蛋白76 g/L[血常规正常值参考范围:白细胞(4~9)×109/L,血小板(100~300)×109/L,血红蛋白120~160 g/L].查体:中度贫血貌,胸骨无压痛,巨脾(脾脏Ⅰ线18 cm,Ⅱ线20 cm,Ⅲ线+6 cm).骨髓细胞学提示:原始粒细胞8%,早幼粒细胞3%,嗜碱粒细胞7%(骨髓细胞学正常值参考值:原始粒细胞0.64%,早幼粒细胞1.57%,嗜碱粒细胞0.21%);免疫分析提示:CD13 92.5%,CD33 92.51%,CD11764.46%,MPO 13.33%;融合基因BCR/ABL检测阳性;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可见BCR/ABL阳性(图1);染色体核性分析提示为:46,XY,t(9;22;22)(q34;q11.2;q13)[14]/46,XY[6](图2).以上结果符合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加速趋势)诊断,给予伊马替尼治疗.治疗一月后,血象基本正常,原始粒细胞0.5%,早幼粒细胞1%,提示恢复至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目前患者有移植适应症及移植意愿,在积极准备中.

    作者:姚瑶;王志远;訾杰;边月平;夏丹丹;徐开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癫痫一家系

    先证者(Ⅱ1)男,48岁,因“双手不自主抖动伴发作性抽搐5年余”就诊.患者自述于43岁时自觉双手不自主抖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为主,精神紧张或运动劳累后可加重,但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同年,先证者首次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约1 min后停止.当时未重视,未就诊,后自述双手不自主抖动加重不明显,其后两年未有癫痫发作.近两年,先证者癫痫发作逐渐变得频繁,平均每年5~6次,每次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1~2 min后可自行缓解,劳累或生气可能诱发,发作前有头晕及空间旋转的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适中,四肢腱反射(++),双侧巴宾斯基征(一),感觉检查无殊,双手存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中间夹杂手指肌阵挛样抽动,双侧指鼻试验(+),其余共济检查无殊.辅助检查: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岑志栋;谢非;尹厚民;罗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