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otch信号通路与骨形成和骨疾病

马宏炜;吴亚琼;张海锋

关键词:Notch信号, 软骨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摘要: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影响细胞命运的信号转导途径,可通过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调控胚胎发育与组织更新,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近期研究发现该信号在骨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的分化具有调节作用.其功能失调将导致多种骨发育和骨代谢疾病,并与骨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47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遗传学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47例罕见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遗传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1 698份外周血或脐血标本进行常规接种、培养、收获和G显带.每份标本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发现异常时加大计数.结果 共发现47例罕见染色体核型,其中外周血32例、羊水10例、脐血4例、绒毛1例;平衡易位41例,占87.2%,倒位2例,其他数目、结构异常及衍生染色体核型4例.在32例外周血异常核型中,习惯性流产占21例(65.6%),不孕不育3例、不良孕产史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发育迟缓3例.结论 核型分析可有效检出染色体异常的携带者,对于明确病因、干预、再生育指导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孙惟佳;陈少科;刘天盛;费冬梅;欧珊;黄红倩;欧阳鲁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胃肠道肿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不参与编码蛋白质,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转录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lncRNAs在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影响肿瘤细胞的增生、血管形成、转移和耐药等.本文在总结胃肠道肿瘤相关lncRNAs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其与胃肠道肿瘤发生、诊断和治疗的关系.

    作者:葛嘉欣;庞倩倩;郭俊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两例胎儿新发Y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两例羊水细胞Y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病例进行分析,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对两例羊水细胞进行培养,采用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及多重PCR技术扩增Y染色体长臂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结果 两例羊水FISH检测提示为46,XY,染色体核型核型为46,X,del (Y)(pter→q11∶),C显带证实无异染色质,Yq末端缺失,孕妇丈夫外周血细胞染色体46,XY,C显带有异染色质.例1孕妇羊水所扩增的STS只有AZFa区sY82、sY84、sY86有特异扩增条带,其余12个STS均未见特异扩增条带,提示AZFb、AZFd、AZFc区缺失,其丈夫未见AZF区缺失.例2孕妇羊水15个STS均见特异扩增条带,未见AZF区缺失,其丈夫未见AZF区缺失.结论 常规染色体检查与FISH技术及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联合应用,对孕妇羊水Y染色体AZF微缺失进行检测,可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帮助.

    作者:章卫国;张蔚卿;潘映秋;杨欢利;戴美珍;陈雪娇;章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一家系八例

    先证者(Ⅳ2) 男,45岁,侗族.从20岁左右开始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并逐渐加重.纯音测听显示:左耳的听力为80分贝,右耳的听力为82分贝.患者表现为双耳先以高频下降为主后累及全频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查体: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均正常.X射线断层扫描未见耳蜗异常.除耳聋之外,无其它器官系统疾患,临床诊断为非综合征型耳聋.

    作者:姜海鸥;全庆丽;唐根云;李莎莉;王义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先天性手指屈曲挛缩畸形一家系七例

    先证者(Ⅲ5) 男,57岁.患者自出生起除双手拇指外其余8手指均不能伸展,呈不同程度的屈曲,其中以食指和小指为甚.患者拇指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小,虎口张口大角度小于45度,其余八指掌指关节伸展正常,近侧指关节屈曲挛缩,远侧指关节呈轻微屈曲,近侧指关节大(图1),双手呈对称性畸形.体查:先证者红血球沉降速率为9 mm/1 h,C反应蛋白浓度为2 mg/L,定量测定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素抗体、抗核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为阴性,初步排除患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病情无进行性变化且关节无疼痛感.

    作者:全庆丽;黄雪霜;唐根云;李莎莉;姜海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视网膜光感受器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RP在遗传和临床表型上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可分为非综合征型RP和综合征型RP,常以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隐性及X连锁方式遗传,目前已鉴定的非综合征型RP致病基因有63个,这些基因主要在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本文就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幼萍;杨正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

    先证者(Ⅱ1)男,70岁.因“眼睛不能闭合60年,肢体无力萎缩30年”来我院就诊.60年前发现不能完全闭合眼睛,别人发现其睡眠时眼睛不能完全闭合,未予重视.30年前出现上肢无力,上抬、穿衣、吃饭费力.28年前累及下肢,行走力弱,上楼困难.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有肌肉萎缩,以上肢近端明显.近8年来无力加重至不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困难.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双眼闭合露白5 mm,可见Bell征,吹口哨露齿差.四肢肌肉萎缩,近端明显,小腿肌肉肥大,肌力近端2~3级,远端3~4级,感觉正常,腱反射消失.辅助检查: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显示肌纤维动作电位时限变窄,波幅变小,呈现肌源性损害.结合临床特点,先证者诊断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作者:钟洁平;杨天华;徐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应用第二代测序对一个范可尼贫血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和产前诊断

    目的 对一例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先证者在母亲再次怀孕时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的方法进行快速诊断,并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 采用全基因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全基因组外显子数据,在FA相关基因中发现FANCA基因有两个低频致病突变,随后对可疑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再对孕母抽取羊水,细胞培养并提取基因组DNA,对FANCA基因做突变检测.结果 检测到先证者在FANCA基因中携带母源性c.989_995del (p.H330LfsX2)和父源性c.3971C>T(p.P1324L)突变,胎儿与先证者均携带此两种突变.结论 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一例范可尼贫血患者进行快速亚型分型及基因突变检测,加快了对该患者家系再次生育的产前诊断速度.

    作者:龚珠文;余永国;张其刚;顾学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家族性及散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表面积的差异及其与COM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的脑表面积损伤情况及其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n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的相关性,并探索家族性精神分裂症(familial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FPS)和散发性精神分裂症(sporadic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SPS)两亚型之间受损模式的差异.方法 纳入98例首发及未治疗的SZ患者(58例SPS、40例FPS),78名正常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对受试者进行COMT基因分型.采集3.0T磁共振图像,应用Freesurfer软件分析SP和对照脑表面积的差异及其与COMT基因型的相关性.比较FPS、SPS和对照等3组的脑表面积.对多重比较结果进行Monte Carlo(P<0.05)校正.结果 SZ患者左前额叶和右枕叶脑区表面积减少,两组脑表面积与COMT基因型均无相关性.SPS患者左前额叶表面积低于FPS患者和对照;SPS患者右侧枕叶表面积低于对照.FPS与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Z患者存在脑表面积损害,但与COMT基因型不相关.SPS患者受损大于FPS患者,提示两种SZ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作者:李寅飞;邓伟;王强;李名立;李娜;雷威;李喆;马小红;刘协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生儿母源性1q42→qter三体综合征一例

    患儿 男,出生体重1980g,Apgar评分7~8分.系第3胎,第1产,因“早产出生后20 min,气急5 min”收住新生儿科监护.查体:小下颌、耳位偏低、鄂弓高、肢体瘦长、手指重叠、草鞋足、哭吵后嘴角向右下歪斜,入院诊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贫血”.予常规检查同时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患儿母亲,25岁,体格、智力发育无异常;夫妻非近亲结婚;早产1次、早孕期自然流产2次.否认本胎孕前特殊疾病史及围孕期不良因素暴露史,孕3个月内反复阴道见红住院保胎.

    作者:郭彩琴;张敏婕;赵丽;赵馨;刘俊;肖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南方汉族人群HLA-DPA1及-DPB1基因多态性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HLA-DPA1和-DPB1基因多态性与南方汉族人群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Posner-Schlossman syndrome,PSS)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组为确诊为PSS的南方汉族患者100例,对照组为南方汉族健康志愿捐血者128名.应用测序分型法对全部血样进行HLA-DPA1和-DPB1基因第2外显子双向测序.用Assign 3.5 HLA测序分型软件判定等位基因型,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HLA-DPA1和-DPB1等位基因及单倍体的频率.结果 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分别检出6个及4个HLA-DPA1等位基因,实验组HLA-DPA1*02:01等位基因频率(4.5%)显著低于对照组(12.109%)(x2=8.124,P=0.004);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分别检出16个HLA-DPB1等位基因,实验组HLA-DPB1*14:01及-DPB1*17 01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PB1*14:01:1.00% vs.4.688%,x2=5.130,P=0.024;DPB1*17:01:0% vs.2.344%,x2=3.897,P=o.048);实验组及对照组DPA1-DPB1单倍体数量分别为23种及25种,实验组DPA1*02:01-DPB1*14:01及DPA1*02:01-DPB1*17:01单倍体的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DPA1*02:01-DPB1*14:01及DPA1*02:01-DPB1 *17:01单倍体可能为南方汉族人群PSS发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赵军;祝天辉;何柳媚;申晓丽;王彦君;邓志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一例9p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寻找其致病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外周血G显带对患儿及父母进行核型分析,进一步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儿核型可能为46,XY,der(9)t(9;14)(q13;q11.2),父亲核型可能为46,XY,t(9;14)(q13;q11.2),患儿母亲核型未见异常,MLPA验证与核型分析预期结论一致.结论 患儿衍生的9号染色体来源其发生了平衡易位的父亲,患儿的异常表型归因于9p11.2-p24.3重复.细胞遗传学联合MLPA等技术有助于准确鉴别异常染色体来源,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依据.

    作者:张建林;李海波;姜胜华;李红;张玉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云南地区汉族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采集20例患者的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对PAH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Sanger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 共发现致病突变15种,根据其构成比的高低分别为p.R243Q(27.5%)、p.Y356X(10.0%)、p.R111X(7.5%)、IVS4+ 2T>A(7.5%)、p.V399V(7.5%),主要涉及外显子7、11、3和内含子4、11的剪切位点.共发现数据库中未收录的突变6种,包括错义突变1种(c.59A>C、c.60G>C)(p.Q20P);插入突变2种:c.690-691insG(S231fsX51)和c.1119-1120insT(I374fsX20);剪接突变3种:c.441+ 2T> A(IVS4+ 2T>A)、c.842+4A>T(IVS7+4A>T)和c.1200+ 1T> G(IVS11+ 1T> G).结论 云南地区汉族PAH基因突变特点与中国北方人群较相似,以p.R243Q突变占首位,但其他突变类型及频率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异性.

    作者:唐新华;陈红;章印红;李利;米弘瑛;徐庆华;朱宝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四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GCDH基因的突变研究

    目的 分析4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特点,并探讨其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对4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lutaryl-CoA dehydrogenase,GCDH)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GCDH基因的突变类型.行血串联质谱、尿气相色谱-质谱等检查.对患儿均给予特殊奶粉、左旋肉碱及维生素B2治疗,随访2~3年.结果 4例患儿均存在GCDH基因突变,1例为c.245G>C(p.Arg82Pro)、IVS10-2A>C杂合突变,其中c.245G>C(p.Arg82Pro)来自父亲为新发现的GCDH基因突变类型;3例为IVS10-2A>C纯合突变.结论 在中国温州地区,IVS10-2A>C突变可能是GCDH常见的突变.

    作者:刘琦;陈益平;陈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细菌双杂交筛选肿瘤细胞中与人生物钟蛋白PER1相互作用的蛋白

    目的 筛选肿瘤细胞中与生物钟分子振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ER1蛋白(period circadian protein homolog 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为生物钟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条件.方法 应用细菌双杂交技术与人宫颈癌Hela细胞cDNA文库,以pBT为载体,构建pBT-PER1融合表达诱饵质粒,与pTRG连接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cDNA文库质粒共转化双杂交系统报告菌株,利用培养基的特殊选择性,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测序分析.结果 筛选出14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4个包含完整的蛋白编码序列,包括与线粒体动力学相关的OPA3蛋白,与铜代谢相关的CUTA蛋白,与细胞运动、定位等细胞事件相关的蛋白,与物质合成、代谢等生物化学反应相关的蛋白,还有在信号转导中发挥作用的相关蛋白.结论 肿瘤细胞中与PER1蛋白存在潜在相互作用新蛋白的筛选和鉴定为研究人生物钟基因PER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提供了条件.

    作者:张宇;姚有林;蒋思远;卢亦路;刘运强;陶大昌;张思仲;马用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例染色体异常核型致不良孕产史分析

    例1 女,31岁.婚后生育一无脑儿女婴,不能进食,3天后夭折.夫妻表型正常,非近亲结婚,无致畸因素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常规G显带,镜下核型分析100个中期相(以下患者染色体检查方法均相同).患者染色体核型:47,XX,-9,+9p,+i(9q)[27]/46,XX[73](图1A),其丈夫核型正常.家系调查其父母表型、智力正常,无类似家族史.

    作者:王春涛;代海兵;韩彦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平衡易位五例

    例1 女,19岁.因继发性闭经就诊.患者3年前有极少量经血,此后未再见阴道流血.查体:智力正常,身材矮小,双乳腺发育不良,外生殖器无明显异常,阴道通畅,子宫幼稚型.父母非近亲结婚,且其母孕期未服用任何药物,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患者出生时,父亲26岁,母亲25岁.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5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t(X;8)(q26;p22),见图1.

    作者:安娜;李磊磊;耿冬峰;刘彦红;朱越英;刘睿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MUT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1例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特点与MUT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患儿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扩增患儿MUT基因13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序列,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 患儿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嗜睡,抽搐,肌张力降低以及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氨血症.血串联质谱发现多种酰基肉碱含量降低,尿液中发现甲基丙二酸明显增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结果正常,对患儿进行维生素B12负荷试验,结果显示维生素B12治疗无效,提示患儿为单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可能性大.通过MUT基因突变分析,确定息儿基因型为c.755dupA+c.944dupT.其中c.944dupT为新突变.结论 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但确诊还需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陈占玲;张秀薇;黄建荣;温鹏强;王国兵;唐根;祖莹;陈小文;崔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癫痫一家系

    先证者(Ⅱ1)男,48岁,因“双手不自主抖动伴发作性抽搐5年余”就诊.患者自述于43岁时自觉双手不自主抖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为主,精神紧张或运动劳累后可加重,但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同年,先证者首次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约1 min后停止.当时未重视,未就诊,后自述双手不自主抖动加重不明显,其后两年未有癫痫发作.近两年,先证者癫痫发作逐渐变得频繁,平均每年5~6次,每次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1~2 min后可自行缓解,劳累或生气可能诱发,发作前有头晕及空间旋转的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适中,四肢腱反射(++),双侧巴宾斯基征(一),感觉检查无殊,双手存在姿势性及动作性震颤,中间夹杂手指肌阵挛样抽动,双侧指鼻试验(+),其余共济检查无殊.辅助检查: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岑志栋;谢非;尹厚民;罗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sex chromosomal aneuploidies,SCA)产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362名传统产前筛查高中危孕妇及高龄孕妇等采集外周血,抽提胎儿游离DNA,在Hiseq2000上应用大规模并行技术进行测序.对测序高危的孕妇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 在3362份样本中筛查出性染色体异常10例,筛查的阳性率为0.30%.2例无法追踪,其余8例的产前诊断结果:4例XO高危中3例确诊为嵌合体(分别为X、XXX及dup(Y)(q12q11.1)×2的嵌合体)和1例诊断为正常核型;3例XXY高危中2例被确诊和1例诊断为正常核型;1例XXX被确诊.无创产前基因检测SCA的准确率为6/8(75%)(若排除2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和胎儿嵌合体核型不一致的样本,准确率为50%).羊水中胎儿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检出率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开展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过孕妇血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筛查胎儿SCA是可行的,但需进一步确诊.

    作者:陈雪娇;孙玲;戴美珍;章卫国;章鸯;潘映秋;吴志强;石卫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