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娇;孙玲;戴美珍;章卫国;章鸯;潘映秋;吴志强;石卫武
目的 建立1q21.1微缺失的多能干细胞系,为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模型.方法 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4种基因(Oct4、Sox2、Klf4、c-Myc,简称OSKM)诱导1q21.1微缺失羊水细胞,建立1q21.1微缺失羊水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cell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AF-iPSCs),并对其进行多能性、核型、芯片、体内外分化能力等鉴定.结果 所建立的1q21.1微缺失的hAF-iPSCs在体外能维持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状态,可表达多能标志基因,在体外长期培养能维持正常核型,在体内、体外均可向三个胚层分化.芯片结果显示仍具有1q21.1微缺失.结论 1q21.1微缺失hAF-iPSCs具有正常多能干细胞所有的各种特性.可用于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模拟疾病发病过程,可为1q21.1微缺失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模型.
作者:龚亚飞;李颖;宋艳琴;孙筱放;宋兵;孙雯;陈欣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一个中国汉族耳聋家系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与耳聋相关的新的继发突变位点.方法 对一个中国汉族耳聋家系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然后建立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从细胞倍增时间和活性氧等部分功能实验方面进行验证.结果 家系内听力下降的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方面存在差异.该家系耳聋外显率较高,包括药物致聋的耳聋外显率为66.7%,而非药物致聋的外显率为44.4%.对先证者及母系成员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除了12s rRNA A1555G和tRNAThrT15943C突变位点外,其余33个均为已报道的多态性位点.进一步的单体型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家系属于东亚线粒体单体型F.15943位点位于tRNAThr T茎结构上,该位点发生T-C碱基变化时会破坏tRNAThr二级结构上十分保守的T-A碱基对.细胞功能实验表明,与相同F单体型的正常对照组和仅携带12s rRNA A1555G单突变家系相比,该双突变耳聋家系永生细胞系的细胞倍增时间均较其他两个对照组延长,活性氧水平则增高.结论 线粒体tRNAThr T15943C突变可能作为潜在的修饰因子与12s rRNAA1555G突变相互作用,从而增强耳聋外显率和表现度.
作者:肖红利;何哲耘;高应龙;阳娅玲;郑静;蔡朝阳;郑斌娇;唐霄雯;管敏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采集20例患者的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对PAH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Sanger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 共发现致病突变15种,根据其构成比的高低分别为p.R243Q(27.5%)、p.Y356X(10.0%)、p.R111X(7.5%)、IVS4+ 2T>A(7.5%)、p.V399V(7.5%),主要涉及外显子7、11、3和内含子4、11的剪切位点.共发现数据库中未收录的突变6种,包括错义突变1种(c.59A>C、c.60G>C)(p.Q20P);插入突变2种:c.690-691insG(S231fsX51)和c.1119-1120insT(I374fsX20);剪接突变3种:c.441+ 2T> A(IVS4+ 2T>A)、c.842+4A>T(IVS7+4A>T)和c.1200+ 1T> G(IVS11+ 1T> G).结论 云南地区汉族PAH基因突变特点与中国北方人群较相似,以p.R243Q突变占首位,但其他突变类型及频率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异性.
作者:唐新华;陈红;章印红;李利;米弘瑛;徐庆华;朱宝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孕中期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的关系.方法 对5150位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在无菌条件下由B超定位抽取羊水细胞培养,常规收获,G显带,核型分析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50份羊水标本培养成功率100%.占产前诊断指征比例高的是高龄孕妇(≥35岁)(2369位),其次血清筛查高风险(1557位).共检出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144例,异常率为2.80%,其中数目异常100例,结构异常44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的产前诊断指征是B超异常,检出率7.76%(35/451).144例异常核型中占比例高的是高龄孕妇(≥35岁),共检出48例(33.3%),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高.其次是血清筛查高风险,共检出36例(25.0%),超声检查异常检出35例(24.3%),不良孕产史共检出22例(15.3%).胎儿染色体异常主要是来源于父母染色体平衡易位、衍生.结论 对具有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作者:马光娟;王丽霞;刘璇;薛淑媛;杨艳;刘宁;古丽娜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 男,38岁,既往体健,因“消瘦乏力半年”于2014年1月9日入院.入院后血常规提示白细胞226.6×109/L,血小板208×109/L,血红蛋白76 g/L[血常规正常值参考范围:白细胞(4~9)×109/L,血小板(100~300)×109/L,血红蛋白120~160 g/L].查体:中度贫血貌,胸骨无压痛,巨脾(脾脏Ⅰ线18 cm,Ⅱ线20 cm,Ⅲ线+6 cm).骨髓细胞学提示:原始粒细胞8%,早幼粒细胞3%,嗜碱粒细胞7%(骨髓细胞学正常值参考值:原始粒细胞0.64%,早幼粒细胞1.57%,嗜碱粒细胞0.21%);免疫分析提示:CD13 92.5%,CD33 92.51%,CD11764.46%,MPO 13.33%;融合基因BCR/ABL检测阳性;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可见BCR/ABL阳性(图1);染色体核性分析提示为:46,XY,t(9;22;22)(q34;q11.2;q13)[14]/46,XY[6](图2).以上结果符合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加速趋势)诊断,给予伊马替尼治疗.治疗一月后,血象基本正常,原始粒细胞0.5%,早幼粒细胞1%,提示恢复至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目前患者有移植适应症及移植意愿,在积极准备中.
作者:姚瑶;王志远;訾杰;边月平;夏丹丹;徐开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寻找其致病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外周血G显带对患儿及父母进行核型分析,进一步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儿核型可能为46,XY,der(9)t(9;14)(q13;q11.2),父亲核型可能为46,XY,t(9;14)(q13;q11.2),患儿母亲核型未见异常,MLPA验证与核型分析预期结论一致.结论 患儿衍生的9号染色体来源其发生了平衡易位的父亲,患儿的异常表型归因于9p11.2-p24.3重复.细胞遗传学联合MLPA等技术有助于准确鉴别异常染色体来源,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依据.
作者:张建林;李海波;姜胜华;李红;张玉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P1Pk血型系统中1例罕见p表型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先证者及其5个家系成员红细胞血型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PCR扩增编码P1Pk的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编码区及侧翼非翻译区后进行测序分析,并通过克隆测序法鉴定先证者父母A4GALT基因单体型.结果 血清学实验证实先证者为罕见的p表型,其血清中含有抗-Tja抗体,而家系成员为常见的P2表型.DNA测序显示,先证者的A4GALT基因编码区存在1026-1029insC纯合突变,该处C碱基的插入可引起多肽链的移码突变,导致变异型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比野生型多92个氨基酸残基;而其他家系成员在A4GALT基因该位点均为杂合性插入或野生型.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发现因A4GALT基因1026-1029insC导致的p表型,该表型携带有抗-Tja抗体.
作者:马开荣;蓝小飞;许先国;洪小珍;陈舒;刘瑛;应燕玲;何吉;朱发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HLA-DPA1和-DPB1基因多态性与南方汉族人群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Posner-Schlossman syndrome,PSS)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组为确诊为PSS的南方汉族患者100例,对照组为南方汉族健康志愿捐血者128名.应用测序分型法对全部血样进行HLA-DPA1和-DPB1基因第2外显子双向测序.用Assign 3.5 HLA测序分型软件判定等位基因型,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HLA-DPA1和-DPB1等位基因及单倍体的频率.结果 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分别检出6个及4个HLA-DPA1等位基因,实验组HLA-DPA1*02:01等位基因频率(4.5%)显著低于对照组(12.109%)(x2=8.124,P=0.004);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分别检出16个HLA-DPB1等位基因,实验组HLA-DPB1*14:01及-DPB1*17 01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PB1*14:01:1.00% vs.4.688%,x2=5.130,P=0.024;DPB1*17:01:0% vs.2.344%,x2=3.897,P=o.048);实验组及对照组DPA1-DPB1单倍体数量分别为23种及25种,实验组DPA1*02:01-DPB1*14:01及DPA1*02:01-DPB1*17:01单倍体的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DPA1*02:01-DPB1*14:01及DPA1*02:01-DPB1 *17:01单倍体可能为南方汉族人群PSS发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赵军;祝天辉;何柳媚;申晓丽;王彦君;邓志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先证者(Ⅳ2) 男,45岁,侗族.从20岁左右开始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并逐渐加重.纯音测听显示:左耳的听力为80分贝,右耳的听力为82分贝.患者表现为双耳先以高频下降为主后累及全频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查体: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均正常.X射线断层扫描未见耳蜗异常.除耳聋之外,无其它器官系统疾患,临床诊断为非综合征型耳聋.
作者:姜海鸥;全庆丽;唐根云;李莎莉;王义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家系1 先证者,男,23岁,结婚2年,妻子3次妊娠均于2个月左右自然流产.先证者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夫妻非近亲结婚,否认有遗传病家族史.妻子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妇科检查、优生四项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祝晓倩;李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用绒毛细胞培养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技术对稽留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检测的优缺点.方法 对确诊为稽留流产的40位孕妇应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绒毛染色体.结果 绒毛培养成功29份,发现核型异常10例;SNP微阵列均检测成功,发现异常分子核型16例.结论 SNP微阵列检测准确率高,特异性强,尤其能检测微缺失或重复、单亲二倍体、低比例嵌合体等染色体异常,是对传统的绒毛细胞培养核型分析的有效补充.
作者:王玲红;任晨春;田英;王文靖;王承缙;陈淑琴;梁玥宏;张海霞;张月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基因变异是否与子痫前期发病有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成都地区205例子痫前期患者和276名健康孕妇COX2基因-765G>C和-1195G>A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COX2基因-1195位点G、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子痫前期组为48.54%、51.46%,在正常孕妇组为40.40%、59.60%;-765位点G、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子痫前期组为94.15%、5.85%,在正常孕妇组为94.38%、5.62%.-1195G>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携带者在患者组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34% vs 35.15%),AA基因型携带者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降低(P=0.047,x2=4.233,95% CI:0.444~0.982).进一步对轻度和重度子痫前期亚组进行分析,未见两组之间上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此外,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COX2基因两位点基因型对血压水平未见显著影响.结论 成都地区汉族人子痫前期和对照人群COX2基因-1195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有差异,未见-765G>C位点与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关.
作者:任荣梅;高淼;范平;刘兴会;刘瑞;马蕾;陈一虹;刘宇;白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两例羊水细胞Y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病例进行分析,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对两例羊水细胞进行培养,采用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及多重PCR技术扩增Y染色体长臂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结果 两例羊水FISH检测提示为46,XY,染色体核型核型为46,X,del (Y)(pter→q11∶),C显带证实无异染色质,Yq末端缺失,孕妇丈夫外周血细胞染色体46,XY,C显带有异染色质.例1孕妇羊水所扩增的STS只有AZFa区sY82、sY84、sY86有特异扩增条带,其余12个STS均未见特异扩增条带,提示AZFb、AZFd、AZFc区缺失,其丈夫未见AZF区缺失.例2孕妇羊水15个STS均见特异扩增条带,未见AZF区缺失,其丈夫未见AZF区缺失.结论 常规染色体检查与FISH技术及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联合应用,对孕妇羊水Y染色体AZF微缺失进行检测,可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帮助.
作者:章卫国;张蔚卿;潘映秋;杨欢利;戴美珍;陈雪娇;章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遗传性耳聋患者常见的致病基因以及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山西省各地区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300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筛选常见的致病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12S rRNA)的20个突变位点,并用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结果显示:GJB2基因中c.235delC突变的携带率高(13.67%);SLC26A4 (PDS)基因中c.IVS7-2A>G突变携带率为17.67%;线粒体12S rRNA基因中c.1555A>G突变携带率为2.00%;GJB3基因未发现突变.测序结果与质谱符合度达99%以上.结论 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4种常见耳聋基因发生突变的情况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同时验证得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是一种可靠的检测耳聋基因的方法.
作者:周永安;杨慧芳;郝子琪;马云霞;张全斌;李娇;赵晓丽;王湘;栗向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探讨F7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共16名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Ⅶ活性(FⅦactivity,FⅦ∶C)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 '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结果 先证者及其弟的PT、FⅦ∶C明显异常,分别为39.0 s、2%和30.1s、3%;先证者祖母、外祖母、二姑、父亲、母亲、舅舅和二姨的FⅦ∶C分别为68%、54%、71%、73%、62%、72%和59%,均稍低于正常对照水平(80%~108%);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其他凝血表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弟的F7基因第8外显子发生了g.11349G>A和g.11482T>G复合杂合突变,分别导致p.Arg304Gln和p.His348Gln错义突变;先证者外祖母、母亲、舅和二姨4名母系成员均存在F7基因第8外显子g.11349G>A杂合突变,先证者祖母、父亲和二姑3名父系成员均存在F7基因第8外显子g.11482T>G杂合突变,家系其他成员F7基因均为正常野生型.结论 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先证者的F7基因存在g.11349G>A(p.Arg304Gln)和g.11482T>G(p.His348Gln)复合杂合突变,且分别遗传自其母系家族和父系家族.F7基因g.11349G>A(p.Arg304Gln)和g.11482T>G(p.His348Gln)杂合错义突变与该家系的FⅦ活性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金艳慧;王莹宇;郝秀萍;杨丽红;谢海啸;朱丽青;余方友;杨小丽;王明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影响细胞命运的信号转导途径,可通过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调控胚胎发育与组织更新,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近期研究发现该信号在骨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的分化具有调节作用.其功能失调将导致多种骨发育和骨代谢疾病,并与骨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马宏炜;吴亚琼;张海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在先天性结构异常胎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ytoScanHD芯片对651例孕期超声检查提示先天性结构发育异常,但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胎儿病例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包括发生单一畸形者264例,多发畸形者387例.其中产前绒毛样本130例,羊水样本192例,脐血样本329例.全部胎儿样本DNA的提取及CMA实验操作流程均按照生产商提供的标准流程操作.CMA分析所发现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都进一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进行验证.结果 CMA分析发现475例(73%)胎儿的基因组发生拷贝数变异;其中75例(11.5%)胎儿发现与临床疾病相关的致病性CNVs,包括2例单亲二倍体和2例隐匿性的嵌合体;另外13例(2.0%)胎儿病例中发现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拷贝数变异.结论 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MA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的遗传学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将检出率提高11.5%左右.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单亲二倍体和低水平的嵌合体均具有独特的检出能力.实验操作人员和遗传咨询医生之间的充分交流,结合家系分析以及内外数据库之间的比对能够显著降低临床意义不明确的CNVs.
作者:张燕;符芳;李茹;谢闺娥;韩瑾;潘敏;甄理;杨昕;李东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染色体异常与生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外周血培养,制片,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分析3327例生殖异常患者中异常核型的发生率.结果 3327例生殖异常患者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70例(11.1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者102例(3.06%),Turner综合征1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者89例(2.68%),性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染色体易位68例、倒位7例、复杂异常9例;染色体多态性174例(5.23%),Y染色体多态性82例;性反转5例(0.15%).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及精液异常等生殖异常的重要原因.
作者:吴艳花;陈英剑;包慧;胡成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先证者(Ⅲ5) 男,57岁.患者自出生起除双手拇指外其余8手指均不能伸展,呈不同程度的屈曲,其中以食指和小指为甚.患者拇指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小,虎口张口大角度小于45度,其余八指掌指关节伸展正常,近侧指关节屈曲挛缩,远侧指关节呈轻微屈曲,近侧指关节大(图1),双手呈对称性畸形.体查:先证者红血球沉降速率为9 mm/1 h,C反应蛋白浓度为2 mg/L,定量测定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素抗体、抗核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为阴性,初步排除患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病情无进行性变化且关节无疼痛感.
作者:全庆丽;黄雪霜;唐根云;李莎莉;姜海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 男,28岁,以睾丸发育不良、原发不育就诊.身高174 cm,皮肤细白,阴毛及胡须稀少,外生殖器外观为男性,但阴茎较短小,两侧睾丸显著缩小,约1.8 mL,质地坚硬,性功能较差,精神不佳;儿时曾患腮腺炎.精液检查:3次离心镜检精液未见到精子.激素检测:睾酮为8.12 nmol/L(正常参考值:8.64~29 nmol/L),卵泡刺激素为23.43 U/L(正常参考值:1.50~12.40 U/L),黄体生成素为25.28 U/L(正常参考值:1.70~8.60 U/L).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G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共计数50个分裂相,患者核型为47,XX,del(Y) (q11.23)(图1);SRY基因检测:多重PCR扩增检测结果,患者SRY基因阳性,而AZFa、b、c三个区域均缺失(图2).
作者:唐敬龙;王丽媛;吴莉莉;饶伟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