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史轶超
患者 男,23岁,其妻22岁.结婚3年,妻子孕1次,足月生一男孩,其染色体核型为46,XY,3p+.在外院诊断为“喉头软骨化”,生存50天夭折.计划再次怀孕,来我院就诊.夫妻双方表型及智力均正常,男方做精液检查及分析均未发现异常.其妻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孕期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双方否认类似家族史.
作者:封纪珍;魏淑彦;杨会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鉴定1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新等位基因.方法 应用双链及单链测序法进行基于序列的分型(sequence based typing,SBT),通过群体调查了解该等位基因的群体分布频率.结果 该等位基因HLA-A* 33:44,与A*33:03:01第4外显子相差1个核苷酸,使第866位碱基由G变为A,第265个密码子由GGT变为GAT,相应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天门冬氨酸.与IMGT/HLA数据库中的HLA-A等位基因的序列进行对比,该突变为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论 该新HLA等位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小于0.0003,并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命名为HLA-A* 33:44(序列注册号为HQ873871).研究新等位基因的序列可为HLA基因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信息.
作者:丁浩强;叶欣;黄颖烽;邵媛;陈扬凯;夏文杰;熊白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遗传因素与月经异常的关系.方法 应用常规染色体制片及G显带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93例月经异常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在93例患者中检出22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3.66%.数目异常12例、占12.90%,包括45,X及其嵌合体各6例;结构异常7例、占7.52%,包括X缺失3例、X等臂2例、易位2例;9号染色体倒位1例、占1.08%;46,XY假两性2例、占2.16%.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为月经异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欧珊;唐斌;杜娟;蒙达华;陈少科;耿国兴;李东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突变特点,为该地区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宁夏地区35例回族PKU患儿和50名正常健康个体的PAH基因第1~13外显子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共检出20种突变类型,包括错义突变8种(40%)、无义突变5种(25%)、剪切位点突变4种(20%)、缺失突变3种(15%),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为68.57%(48/70).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是p.R243Q(12.86%)、p.R241C(11.43%)、EX6-96A>G(5.71%)、p.Y356X(5.71%)、p.R413P(4.29%)和p.Q232X(4.29%);较常见的突变类型为S16fsX10(2.86%)、p.R111X(2.86%)和p.L430P(2.86%).其中S16fsX10、p.L430P、p.D222G和IVS11+1G→A突变为国内首次报道,p.Y414X和S303fsX38突变为国内本名族中首次报道.50名正常对照中未检出上述突变.结论 宁夏回族地区PAH基因的突变特点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表现出基因突变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地域性,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作者:毛新梅;何江;刘媛;李晓强;余伍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1例严重少弱精症患者进行遗传学病因诊断.方法 应用染色体显带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分析患者染色体畸变的来源及结构特征,并采用多重PCR技术对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进行微缺失检测.结果 患者G显带核型为45,X,der(15)(?∶∶p11.2 →qter) dn;双色FISH结果提示15号染色体短臂上的未知来源片段包含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g region of Y chromosome gene,SR Y),同时提示存在镶嵌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果描述为:nuc ish(DXZ1×1,SRY×1)[390]/ (DXZ1×2,SRY×1)[10];四色FISH结果提示15号衍生染色体为Y与15号染色体易位形成的假双着丝粒染色体,结果描述为:45,X,der(15)(?∶∶p11.2→qter) dn.ishpsudic(15;Y)(p11.2;q12) (D15Z1+,SNRPN+,PML+; SRY+,DYZ3+,DYZ1+). AZF微缺失的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AZFc部分缺失,缺失位点在sY254.结论 综合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该患者患不育症的遗传学病因为:Y与15号染色体易位形成的假双着丝粒染色体,以及AZFc部分缺失,影响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而导致精子生成阻滞.
作者:林少宾;谢英俊;吴坚柱;方群;陈争;陈宝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例1 男,汉族,8岁.4岁时因经常跌跤在我院拟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8岁时于外院进行基因检测,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同时怀疑核型为47,XXY,到我院检查染色体.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患儿核型为47,XXY(图1),其父母身体健康,染色体核型正常.
作者:潘梅;张小琼;胡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先证者(Ⅲ2) 男,2岁.出生后全身皮肤出现色素脱失斑,散在分布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咖啡斑,额头部毛发及部分眉毛为白色.曾在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以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外用,效果欠佳.患儿色素脱失及咖啡斑随着年龄增大,面积逐渐增大,数目增多.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查体: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额、顶部皮肤及毛发变白,成三角形分布,双侧眉毛部分色素脱失.四肢及躯干部大片色素脱失斑,中间散在分布蚕豆至钱币大小咖啡斑,界限清,呈不规则分布.指趾甲及黏膜部位未见受累.诊断为“斑驳病”.
作者:倪菁菁;杨莉佳;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ABO基因的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905A>G突变对B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标准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3例B亚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检测、ABO基因第6、7外显子PCR产物直接测序及克隆测序等方法进行ABO亚型基因分型和序列分析.结果 3例B亚型测序结果与B101序列比对第7外显子存在905A>G突变,导致多肽链D302G替换.结论 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nt905A>G突变导致B抗原表达减弱.
作者:林凤秋;章旭;李剑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位于X染色体上的H2BFWT基因外显子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西南地区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PCR扩增H2BFWT基因外显子并测序,分析来自西南地区的312例男性不育患者及211名正常男性标本,对所发现的SNP位点在病例组及正常组中的分布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到的SNP位点主要分布在H2BFWT基因的第1外显子中;SNP位点368G/A(rs553509)与-9C/T(rs7885967)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368G/A及-9C/T两位点进行分析发现,368G与-9T两个等位基因的同时出现将增加男性不育的发病风险.结论 H2BFWT基因中368G/A与-9C/T两个SNP位点与西南地区男性不育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导致西南地区男性不育的基因易感性因素之一.
作者:李天俊;丁显平;陈林;李凌霄;张小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我院2007年至2011年5599例因先天畸形等原因来我院做染色体核型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G显带标本,分析核型.结果 共发现异常核型1027例(18.34%),涉及异常核型111种.其中常染色体异常719例,性染色体异常306例,另有2例48,XXY,+21;染色体数目异常757例,结构异常228例,兼有两者异常的42例.21三体综合征、Turner综合征及46,XY女性/46,XX男性的异常例数分别为638、156、86例,分别占染色体异常的62.12%、15.19%、8.37%.结论 染色体核型检测对于指导临床干预、改善染色体异常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其早年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金华盛;王秀敏;董关萍;黄轲;傅君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确定一个中国汉族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epiderm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EPPK)大家系角蛋白9(keration 9,KRT9)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该家系中已孕10周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该家系5例患者、8名表型正常的个体和50名无亲缘关系的健康个体的外周血标本,并抽取胎儿的绒毛标本.采用PCR扩增KRT9基因的第1和第6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检测基因突变.致病突变确定后,进一步行产前诊断.结果 在该家系5例患者中均检测出了KRT9基因第1外显子c.482A>G的点突变,该突变导致第161位的天冬酰胺被丝氨酸替代(p.N161S),家系中表型正常人和50名正常对照者均未检测到此突变.胎儿检测出与患者相同的致病突变,因此判断为受累胎儿,终止妊娠后对流产物进行突变位点分析,证实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KRT9基因中c.482A>G(p.N161S)的错义突变是该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大家系的致病原因,通过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阻止致病基因的传递,降低生育患儿的风险.
作者:刘宁;史惠蓉;孔祥东;吴庆华;江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7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又称类Huntington舞蹈病4型,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精神症状等,其致病基因已被定位和克隆.该基因编码TATA结合蛋白,编码区内的CAG重复序列扩展突变可引起蛋白多聚谷氨酰胺链延伸从而致病.现就近年来SCA17在临床、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瑾;顾卫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及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原因.方法 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然后用微列阵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进行DNA拷贝数分析.结果 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array-CGH分析结果显示患儿4号染色体部分单体,缺失区域为4q21.21-q22.1,片段大小12.1 Mb,为一种新发的缺失.结论 染色体4q21.21-q22.1微缺失与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及语言发育严重延迟等临床表型相关.array-CGH在临床检测不明原因发育迟缓和智力低下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作者:周静;胡平;刘安;李璃;季修庆;惠伟戎;王艳;许争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 男,27岁,农民,结婚2年,未避孕,未育,既往无慢性病史.体格检查:身高168 cm,体重60kg,喉结发育不明显,阴毛胡须正常,无男性乳房女性化,双侧睾丸体积均为8 mL,质地正常,阴茎长8 cm,周径8 cm.精液常规检查:精液量1.6mL,pH7.0,3次检查精子浓度均为0,离心沉淀未见精子.
作者:李琳琳;侯毅;朱玉琢;胡祝明;刘睿智;于晓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1个近亲婚配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与因子Ⅹ(factor Ⅹ,FⅩ)联合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共6名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Ⅶ活性(FⅦactivity,FⅦ∶C)、FⅩ活性(FⅩ activity,FⅩ∶C)及FⅦ抗原(FⅦantigen,FⅦ∶Ag)、FⅩ抗原(FⅩ antigen,FⅩ∶Ag);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F10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 先证者PT(76.4s)和APTT(60.2s)明显延长,FⅦ∶C(4%)、FⅦ∶Ag(6%)和FⅩ∶C(6%)、FⅩ∶Ag(33%)明显降低;先证者外祖母、父亲、母亲和女儿的PT(分别为16.4s、15.8s、16.9s、16.5s)和APTT(分别为44.0s、42.1s、41.1s、43.5s)稍延长,FⅦ∶C(分别为34%、39%、31%、40%)、FⅩ∶C(分别为50%、58%、47%、42%)和FⅩ∶Ag(分别为51%、54%、58%、47%)稍降低,其FⅦ∶Ag及弟弟的凝血表型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F7基因第8外显子发生了g.11267C>T纯合突变,导致Arg277Cys,F10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g.28139G>T纯合突变,导致Val384Phe;先证者外祖母、父亲、母亲和女儿均存在F7基因第8外显子g.11267C>T和F10基因第8外显子g.28139G>T杂合突变;先证者弟弟F7与F10基因为正常野生型.结论 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与Ⅹ联合缺陷症家系先证者的F7和F10基因分别存在g.11267C>T(Arg277Cys)、g.28139G>T(Va1384Phe)纯合突变,且遗传自近亲结婚的父母.F7基因g.11267C>T(Arg277Cys)和F10基因g.28139G>T(Val384Phe)与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与Ⅹ联合缺陷症家系的FⅦ和FⅩ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金艳慧;王明山;王莹宇;杨小丽;杨丽红;谢耀盛;谢海啸;朱丽青;余方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 男,33岁.表型及智力正常.婚后其妻怀孕2次,第1次怀孕8周,B超提示无胎心,诊断为胚胎停止发育;间隔1年第2次怀孕产检无胎心搏动,诊断为胚胎停止发育,均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及妻子无有毒、有害物质或放射线接触史,否认精神压力大.查体结果均健康且孕期无患病、服药史.患者外生殖器发育及精液常规检查无异常,其妻妇科检查、优生四项检查和内分泌检查均无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采集夫妻双方外周血细胞培养、收获、制片,G显带染色体分析,油镜下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患者核型为:46,XY,t(8;11)(8pter→ 8q24∶∶11q23→1 1qter;11pter→ 11q23∶∶ 8q24→ 8qter)(图1).其妻核型无明显异常.
作者:赵园;魏绪仓;张丽洁;韩秀蕊;杨娣娣;李艳春;王九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先证者(Ⅳ1) 男,7岁.生后健康、1岁半会走路.自3岁起出现四肢无力,肌肉酸痛,行走较同龄儿缓慢,易跌跤,上肢上举费力;起坐困难,需要用特殊姿势来完成.逐渐出现全身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小腿增粗变硬,行走时向两侧上下摆动,现已不能行走,以坐轮椅和卧床为主.查体:中度营养不良,反应迟钝.心率110次/分,律规整,双肺呼吸音粗.除头面部骨骼肌轻度萎缩,其它部位呈重度萎缩,大关节挛缩畸形,腓肠肌明显增粗、肥大、质硬、触痛.四肢肌张力降低,双侧对称.肌力Ⅰ-Ⅱ级,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查血清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正常,转氨酶(GOT)43 U/L(正常值0~37 U/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肌电图示:肌源性改变.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作者:艾大萍;张成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儿 男,2岁.因“智力障碍,运动发育落后”于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查体:患儿有先天愚儿面容.头型短小,面圆而扁平,眼裂上斜,眼距宽,鼻梁低平,鼻孔上翘,吐舌,腭弓高,耳位低.双手通贯掌,手指短小,小指只有1条褶纹,脚躅指与其余四指分离较远,有脚底褶纹.心、肺无杂音,脑CT正常,体格发育较差,反应迟钝等指标都较同龄儿童落后.
作者:赵鼎;杨建丽;郭振欣;李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成年哺乳动物的生殖腺中存在生殖干细胞,在成体生殖腺中的生殖干细胞有精原干细胞,卵巢表皮细胞,极小胚胎样干细胞和卵巢干细胞.生殖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又具有分化为配子的功能.目前对于它的认识和应用仍然有限.本文诣在对生殖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宋丹;史轶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患者在妊娠早、中期血浆中胎源性RASSF1A基因的水平,探讨其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孕妇325名,分别在其孕7~12周、13~18周及19~24周采外周血,提取游离DNA,采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酶切消化法联合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中超甲基化RA SSF1A基因的含量,同时监测孕妇血压、尿蛋白值及临床表现,将终发展为子痫前期的孕妇列入子痫前期组,从正常孕妇中随机选取30名列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孕妇血浆中超甲基化RASSF1A基因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子痫前期临床分类、分型与该基因浓度的关系.结果 (1)325名孕妇中26例发展为子痫前期患者,在妊娠13~18周子痫前期组超甲基化RASSF1A基因平均含量为141.62拷贝数/mL,正常妊娠组为98.90拷贝数/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19~24周子痫前期组RASSF1A基因含量为对照组的2.03倍.(2)在妊娠13~24周,重度子痫前期超甲基化RASSF1A基因浓度均高于轻度子痫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相比,在妊娠19~24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RASSF1A基因的浓度升高(P<0.05).结论 孕妇血浆中超甲基化RASSF1A基因浓度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妊娠中期,对早期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及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健;杨晶;武晓红;穆雅琴;李拴明;崔克;王喜英;赵富玺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