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琳;裴京超;魏昱
目的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方法应用双色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HLA-D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活动期SLE患者HLA-DR+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B细胞、CD3+、CD4+、CD8+及CD4+ HLA-DR+/CD8+HLA-DR+均显著升高.结论活化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SLE的发病和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梁再赋;张士发;许静;王良明;赵丽萍;顾绍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家系的临床、遗传特点及其基底膜带(BMZ)结构缺陷,并探讨DDEB亚型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IF)和电镜研究3位DDEB先证者皮损,并对其家系进行实地调查.结果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各家系平均发病年龄差异较大;③同一家系中有不同的DDEB亚型;④IIF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7∶2检测Ⅶ型胶原,家系1先证者BMZ处荧光较强,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家系2、3先证者荧光明显弱于对照;⑤透射电镜示裂隙位于BMZ致密板下,锚原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结论同一DDEB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现度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DDEB亚型,IIF和电镜检测患者皮损有助于诊断.
作者:杨森;李诚让;宋映雪;杨春俊;李明;张学奇;葛宏松;张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HDD)的有效方法.方法在HDD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的中草药口服兼湿敷、或复方青黛胶囊口服,并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加用中草药治疗组及加用复方青黛胶囊治疗组有效率、平均疗程、平均基愈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在治疗HDD中加用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的中草药口服兼湿敷、或加用复方青黛胶囊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赵庆利;王毅侠;史飞;冯燕君;吴卫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对儿童湿疹、异位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120例儿童湿疹患者用派瑞松霜薄涂患处,轻柔片刻,早晚各1次.疗程为2~3周.结果治愈率63.3%,有效率91.6%,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派瑞松霜治疗儿童湿疹、异位性皮炎见效快、无刺激、无过敏反应、使用方便、疗效显著,可供临床使用.
作者:王立强;张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均来自门诊.市区居民34例,近郊2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5~75岁,平均33岁.大于60岁2例.干部19例,职工12例,学生5例,病程9天~9月,平均26天.
作者:李进芳;王宝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维胺酯胶囊的改良剂型--三蕊胶囊对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的疗效.方法 28例患者应用三蕊胶囊1.0~1.5mg/(kg·d),分3次口服治疗,连服3月后判定疗效.结果痊愈18例(64.3%),显效6例(21.4%),进步4例(14.3%),无效0例.结论三蕊胶囊可作为维胺酯胶囊的良好替代品,通过抑制皮脂分泌、抗角化和抗炎症等作用较好地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作者:刘俐伶;崔东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并评价一种新的丝状真菌的快速PCR检测方法.方法将13种培养的不同丝状真菌菌种经匀浆器研磨处理后直接放入一个新建立的PCR体系,用2对真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 13种不同的丝状真菌菌种均在2 h内通过该PCR 方法成功地获得了靶DNA的扩增,无需任何DNA抽提步骤,可用于直接扩增处于任何生长期的未经处理的丝状真菌DNA.结论此法简便、快速,敏感性、特异性均高,对丝状真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将具潜在意义.
作者:王英;赵敬军;陈伟;吕桂霞;张正华;顾军;刘维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研究α-硫辛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α-硫辛酸对黑素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酪氨酸酶活性,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并与茶多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α-硫辛酸对黑素细胞活力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增殖力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减弱,黑素合成减少.结论α-硫辛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都有抑制作用,这为临床应用α-硫辛酸治疗色素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杨壮群;王正辉;虎小毅;屠军波;荔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SLE患者遗传易感性与HLA-DQ基因分型的相关性.方法以广东籍健康者及SLE患者全血为研究标本,DNA的提取用快速盐析法,HLA-DQ基因分型用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法.结果 SLE患者组中DQA1*0101等位基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组(RR=3.12,Pc=0.036),DQA1*0302等位基因的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正常组(RR=0.09,Pc=0.045); SLE患者组中DQB1*0301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广东籍汉族SLE与HLA-DQ的相关性方面,DQA1*0101起主导作用;广东籍汉族SLE患者中,疾病的保护性基因在本研究中表现为DQA1*0302、DQB1*0301.
作者:查旭山;禤国维;陈红;范瑞强;陈达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 表达与银屑病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28例银屑病患者的血浆ET含量,对照组为15例健康体检者.结果寻常性银屑病及非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寻常性与非寻常性银屑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ET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内皮素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血浆内皮素水平不能作为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
作者:孙丽梅;王晓慧;张峰;李鹤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天疱疮自身抗体的靶抗原及其在表皮的超微定位.方法采用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IF)、免疫印迹(IB)及包埋后金标记间接免疫电镜(gold-IIEM)等方法检测27例天疱疮(PV 22例,PF 5例)血清与表皮抗原的结合情况.结果 27例天疱疮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1.5%,表现为表皮细胞间有亮绿色荧光标记物呈网状分布.21/22例PV血清与表皮提取物130 kD分子结合,2/5例PF血清与表皮提取物160kD分子结合.对11例天疱疮(9例PV,2例PF)血清的间接免疫电镜研究结果显示,金颗粒均沉积在桥粒部位.结论 PV和PF的靶抗原分别是表皮130kD和160kD抗原,其超微结构均定位于桥粒.免疫印迹检查可作为鉴别PV和PF的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刘金丽;张学军;杨春俊;王培光;王再兴;李卉;杨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道1例胶样粟丘疹.患者女,42岁,务农.5年前手背出现淡黄色半透明粟粒大小扁平丘疹,逐渐增多,并波及颧部,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证实为胶样粟丘疹.
作者:徐标;罗来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揭示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分别对444例典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15种吸入变应原的皮内试验,并对60例阳性患者进行常规脱敏治疗.结果皮内试验检测阳性率80.6%(358例),阴性19.4%(86例).常见变应原依次为:尘螨36.71%(163例),屋尘36.26%(161例),霉菌19.14%(85例),杂草11.04%(49例),动物毛10.14%(45例),羽毛9.23%(41例),豚草6.76%(30例),昆虫4.95%(22例),榆树3.83%(17例),杨树2.93%(13例),菊花2.48%(11例),禾本科2.03%(9例),柳树1.35%(6例),松树1.35%(6例),刺槐0.90%(4例).常规脱敏治疗,总有效率73.3%.结论环境因素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异性脱敏治疗针对致敏原去除,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广新;李军;毛舒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黑素细胞是皮肤树突状细胞,其产生的黑色素小体传递给角质形成细胞,经角质形成细胞呈现出肤色的深浅,因此,通过控制黑素细胞的增殖达到终控制肤色深浅是我们研究的目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人体内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有抑制多种细胞增殖的作用.本文通过观察TNF-α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的生物学影响,以探讨其对皮肤色素变化方面的作用.
作者:杨壮群;荔鹏;王正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儿女,初诊3月龄,出生时即有皮损.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色素失禁症.但红斑、水疱及疣状损害至1岁时仍未消退,5岁时仅为褐色斑,直至8岁时褐色斑完全消失.
作者:王爱民;成建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B2缺乏症在沂蒙山区住校贫困生中的原因.方法对因此病前来就诊的住校中学生进行门诊调查.结果冬季为维生素B2缺乏症的发病高峰期,主要与饮食方式、饮食品种单调、对维生素B2需求量大有关.结论指导患者饮食方式及口服维生素B2是防治维生素B2缺乏症的关键.
作者:高毅琳;裴京超;魏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道1例发生于小腿的阿洪病.男,23岁,因生后即有左小腿环状收缩带就诊.左足及左小腿远端无麻木感.体检:左踝关节上方7 cm处有一宽约1.5 cm收缩带,周长17 cm,而健侧小腿对应部位周长20 cm,患侧皮下组织萎缩,收缩带远端浅表静脉膨胀、迂曲.
作者:王文岭;杨蓉娅;郝震锋;苏有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阴道分泌物病征处理流程图中危险因素评分项目细分化的确定及药物的疗效.方法选择有阴道分泌物异常、危险因素评分≥2分、化验结果阳性的192例门诊患者,将其分为A组(头孢三嗪、阿奇霉素),B组(左氧氟沙星、交沙霉素),并作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192例患者检出宫颈感染72例(37.5%),阴道感染87例(45.3%),未检出33例(17.2%).A、B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女性阴道分泌物病征处理危险因素评分项目细分化,使临床医生在病征处理时具有可操作性,减少用药的盲目性.病征处理应选择价廉、有效的药物.
作者:张春强;曾明红;路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告1例由食用野生油菜所引起的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女,33岁,农民,颜面部浮肿瘙痒3天.血WBC 19.22×109/L,N 0.833,血钾3.1 mmol/L.由食用野生油菜所引起,较为少见.
作者:李翠华;袁景奕;杨闰平;田中伟;彭振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告1例临床上少见的口唇部疣状癌.患者男,70岁.口唇部有约12 cm×11 cm×2 cm菜花状外生性肿块,组织病理具有疣状癌的典型的特征改变,HPV定性检测阳性.
作者:赵亮;谈君林;王焱;方方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