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HLA-DR抗原的表达

梁再赋;张士发;许静;王良明;赵丽萍;顾绍裘

关键词:SLE, 淋巴细胞, HLA-DR
摘要:目的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方法应用双色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HLA-D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活动期SLE患者HLA-DR+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B细胞、CD3+、CD4+、CD8+及CD4+ HLA-DR+/CD8+HLA-DR+均显著升高.结论活化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SLE的发病和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野生油菜致植物日光性皮炎1例

    报告1例由食用野生油菜所引起的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女,33岁,农民,颜面部浮肿瘙痒3天.血WBC 19.22×109/L,N 0.833,血钾3.1 mmol/L.由食用野生油菜所引起,较为少见.

    作者:李翠华;袁景奕;杨闰平;田中伟;彭振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别嘌呤醇引致药物超敏综合征(附7例分析)

    目的分析别嘌呤醇超敏综合征(AHS)的临床特点并进行讨论.方法了解7例AHS病人别嘌呤醇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病人平均65.3±11.6岁,服用别嘌呤醇(0.1 g/d)疗程平均6.4±3.1周(3~10周),发疹潜伏期平均为5.0±2.0周(3~8周).全部病例均有发热、皮疹、白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肌酶升高,常伴有肝损害,严重者有肾脏受累,死亡率14.3%(1/7).结论 AHS具有潜伏期长、病情重、易反复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发生难以预测,只有通过严格掌握应用适应症、并根据病人的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来减少AHS的发生.

    作者:杨健;杨文林;张红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三种方法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HDD)的有效方法.方法在HDD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的中草药口服兼湿敷、或复方青黛胶囊口服,并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加用中草药治疗组及加用复方青黛胶囊治疗组有效率、平均疗程、平均基愈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在治疗HDD中加用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的中草药口服兼湿敷、或加用复方青黛胶囊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赵庆利;王毅侠;史飞;冯燕君;吴卫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氨苯砜和红霉素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聚合性痤疮33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氨苯砜和红霉素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聚合性痤疮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氨苯砜,外用红霉素红霉素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对照组口服四环素,外用红霉素过氧化苯甲酰凝胶.结果两组病例的痊愈率分别为57.88%和16.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服氨苯砜和外用红霉素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可作为治疗聚合性痤疮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姚小卫;瞿保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荨麻疹444例常见吸入变应原及脱敏治疗分析

    目的揭示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分别对444例典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15种吸入变应原的皮内试验,并对60例阳性患者进行常规脱敏治疗.结果皮内试验检测阳性率80.6%(358例),阴性19.4%(86例).常见变应原依次为:尘螨36.71%(163例),屋尘36.26%(161例),霉菌19.14%(85例),杂草11.04%(49例),动物毛10.14%(45例),羽毛9.23%(41例),豚草6.76%(30例),昆虫4.95%(22例),榆树3.83%(17例),杨树2.93%(13例),菊花2.48%(11例),禾本科2.03%(9例),柳树1.35%(6例),松树1.35%(6例),刺槐0.90%(4例).常规脱敏治疗,总有效率73.3%.结论环境因素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异性脱敏治疗针对致敏原去除,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广新;李军;毛舒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皖籍汉人HLA-DQA1基因型与SLE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皖籍汉人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8例SLE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血样HLA-DQA1基因进行分析,寻找相关的基因型.结果皖籍汉族SLE患者具有显著高的DQA1*0101或*0102,二者总OR=6.92,P<0.005,未发现其他DQA1等位基因与SLE相关.结论皖籍汉人SLE相关联的基因可能并不完全同于其他地区汉族人,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皖籍汉族人SLE的遗传易感度和家族患病率的估计提供线索.

    作者:曹秀菁;叶冬青;李向培;厉小梅;汪渊;周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派瑞松霜)治疗儿童湿疹120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对儿童湿疹、异位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120例儿童湿疹患者用派瑞松霜薄涂患处,轻柔片刻,早晚各1次.疗程为2~3周.结果治愈率63.3%,有效率91.6%,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派瑞松霜治疗儿童湿疹、异位性皮炎见效快、无刺激、无过敏反应、使用方便、疗效显著,可供临床使用.

    作者:王立强;张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TNF-α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活力的影响

    黑素细胞是皮肤树突状细胞,其产生的黑色素小体传递给角质形成细胞,经角质形成细胞呈现出肤色的深浅,因此,通过控制黑素细胞的增殖达到终控制肤色深浅是我们研究的目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人体内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有抑制多种细胞增殖的作用.本文通过观察TNF-α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的生物学影响,以探讨其对皮肤色素变化方面的作用.

    作者:杨壮群;荔鹏;王正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女性阴道宫颈炎性病病征处理的探讨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阴道分泌物病征处理流程图中危险因素评分项目细分化的确定及药物的疗效.方法选择有阴道分泌物异常、危险因素评分≥2分、化验结果阳性的192例门诊患者,将其分为A组(头孢三嗪、阿奇霉素),B组(左氧氟沙星、交沙霉素),并作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192例患者检出宫颈感染72例(37.5%),阴道感染87例(45.3%),未检出33例(17.2%).A、B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女性阴道分泌物病征处理危险因素评分项目细分化,使临床医生在病征处理时具有可操作性,减少用药的盲目性.病征处理应选择价廉、有效的药物.

    作者:张春强;曾明红;路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1例

    报告1例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男,68岁.全身起红色皮疹伴瘙痒2年.检查:面、颈部,躯干及四肢皮肤呈现棕红、棕褐色网状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间有毛细血管扩张呈典型黑、白、红异色改变,全身皮肤干燥少许脱屑,触诊无浸润感及压痛,无溃烂.组织病理:表皮萎缩变薄,钉突消失,轻度角化过度,基底层部分细胞液化变性,色素细胞减少,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其周有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

    作者:刘文春;徐福照;万友华;童应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色素失禁症随访10年1例

    患儿女,初诊3月龄,出生时即有皮损.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色素失禁症.但红斑、水疱及疣状损害至1岁时仍未消退,5岁时仅为褐色斑,直至8岁时褐色斑完全消失.

    作者:王爱民;成建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HLA-DR抗原的表达

    目的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方法应用双色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HLA-D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活动期SLE患者HLA-DR+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B细胞、CD3+、CD4+、CD8+及CD4+ HLA-DR+/CD8+HLA-DR+均显著升高.结论活化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SLE的发病和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梁再赋;张士发;许静;王良明;赵丽萍;顾绍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板层状鱼鳞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因全身皮肤反复红斑、脱屑2年就诊.其母诉患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干燥,但无红斑鳞屑.半岁时全身皮肤出现红斑,有少量细薄干燥鳞屑,无丘疹水疱,无糜烂渗液,继而红斑逐渐融合成片,鳞屑变大呈多角形或四方形,反复发作至今.1岁半时,患儿出现双下眼睑外翻,十指指甲增厚.患儿系足月顺产,母孕期无上感及特殊用药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皮肤病史.体检:发育较差,体重12 kg.皮肤科情况:头发较黄,头皮上覆细薄干燥鳞屑,全身皮肤除生殖器外弥漫性潮红、干燥,上覆大片多角形或方形淡黄色疏松鳞屑,边缘游离翘起,中央粘着.口周、指关节皲裂,十指指甲增厚.右大腿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灶性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棘层轻度增生增厚,未见角化过度及颗粒层空泡样变,真皮浅层显示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予口服贝特令胶丸(主要成分是维生素AD)、3顺维甲酸,外用氧化锌糊膏涂搽全身,病情明显好转.

    作者:任虎;崔阳;张淑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尖锐湿疣疫苗及基因工程抗体研究进展

    尖锐湿疣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生殖道HPV感染是当今流行广的性传播疾病之一.HPV感染的防治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几年的研究对病毒基因组与基因编码产物有了深入了解,使得利用HPV疫苗对HPV感染的相关疾病的防治成为可能.由于HPV不能在体外增殖,无法以培养法获得大量病毒,又由于病毒的DNA性质,疫苗不能以完整病毒颗粒制备.HPV疫苗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人源化基因工程抗体有望克服以上缺点,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生产人源化基因工程抗体已成为可能.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HPV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伟;吕凤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TNF-α和IL-1β对HaCaT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炎症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协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e,KC)株HaCaT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以及地塞米松对TNF-α和IL-1β作用的影响.方法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HaCaT细胞iNOS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培养HaCaT细胞iNOS微弱表达或不表达,TNF-α协同IL-1β显著上调HaCaT细胞iNOS mRNA和蛋白表达,地塞米松可显著抑制TNF-α和IL-1β的作用.结论推测TNF-α和IL-1β可能通过上调角质形成细胞表达iNOS合成释放的一氧化氮(niric oxide,NO)参与皮肤免疫和炎症反应;地塞米松的治疗效应可能部分与其能抑制iNOS表达有关.

    作者:聂本勇;郑茂荣;范青源;陶苏江;顾军;牟贤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维胺酯(三蕊胶囊)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2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维胺酯胶囊的改良剂型--三蕊胶囊对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的疗效.方法 28例患者应用三蕊胶囊1.0~1.5mg/(kg·d),分3次口服治疗,连服3月后判定疗效.结果痊愈18例(64.3%),显效6例(21.4%),进步4例(14.3%),无效0例.结论三蕊胶囊可作为维胺酯胶囊的良好替代品,通过抑制皮脂分泌、抗角化和抗炎症等作用较好地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作者:刘俐伶;崔东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广东籍汉人HLA-DQA DQB基因与SLE的易感性研究

    目的探讨SLE患者遗传易感性与HLA-DQ基因分型的相关性.方法以广东籍健康者及SLE患者全血为研究标本,DNA的提取用快速盐析法,HLA-DQ基因分型用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法.结果 SLE患者组中DQA1*0101等位基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组(RR=3.12,Pc=0.036),DQA1*0302等位基因的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正常组(RR=0.09,Pc=0.045); SLE患者组中DQB1*0301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广东籍汉族SLE与HLA-DQ的相关性方面,DQA1*0101起主导作用;广东籍汉族SLE患者中,疾病的保护性基因在本研究中表现为DQA1*0302、DQB1*0301.

    作者:查旭山;禤国维;陈红;范瑞强;陈达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银屑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 表达与银屑病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28例银屑病患者的血浆ET含量,对照组为15例健康体检者.结果寻常性银屑病及非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寻常性与非寻常性银屑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ET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内皮素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血浆内皮素水平不能作为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

    作者:孙丽梅;王晓慧;张峰;李鹤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自体疣埋入致种植性尖锐湿疣2例

    报告2例尖锐湿疣自体疣埋入致种植性尖锐湿疣.疣体植入皮下组织1~2月后上臂三角肌切口周围皮肤出现菜花状赘生物.分析手术失误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何一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丝状真菌

    目的建立并评价一种新的丝状真菌的快速PCR检测方法.方法将13种培养的不同丝状真菌菌种经匀浆器研磨处理后直接放入一个新建立的PCR体系,用2对真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 13种不同的丝状真菌菌种均在2 h内通过该PCR 方法成功地获得了靶DNA的扩增,无需任何DNA抽提步骤,可用于直接扩增处于任何生长期的未经处理的丝状真菌DNA.结论此法简便、快速,敏感性、特异性均高,对丝状真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将具潜在意义.

    作者:王英;赵敬军;陈伟;吕桂霞;张正华;顾军;刘维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