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本勇;郑茂荣;范青源;陶苏江;顾军;牟贤龙
目的探讨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HDD)的有效方法.方法在HDD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的中草药口服兼湿敷、或复方青黛胶囊口服,并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加用中草药治疗组及加用复方青黛胶囊治疗组有效率、平均疗程、平均基愈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在治疗HDD中加用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的中草药口服兼湿敷、或加用复方青黛胶囊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赵庆利;王毅侠;史飞;冯燕君;吴卫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竹黄颗粒剂Ⅱ号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了58例生活质量受明显影响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竹黄组、银屑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QOLS)、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SAI)进行评价.结果竹黄组的患者DQOLS和PASI积分均得到明显改善,显著优于银屑组(P<0.01);竹黄组DQOLS的改善程度与PASI的改善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竹黄颗粒剂Ⅱ号有利于皮损症状的改善从而提高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志波;刘炽;谭金华;欧阳恒;钱方;戴永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别嘌呤醇超敏综合征(AHS)的临床特点并进行讨论.方法了解7例AHS病人别嘌呤醇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病人平均65.3±11.6岁,服用别嘌呤醇(0.1 g/d)疗程平均6.4±3.1周(3~10周),发疹潜伏期平均为5.0±2.0周(3~8周).全部病例均有发热、皮疹、白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肌酶升高,常伴有肝损害,严重者有肾脏受累,死亡率14.3%(1/7).结论 AHS具有潜伏期长、病情重、易反复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发生难以预测,只有通过严格掌握应用适应症、并根据病人的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来减少AHS的发生.
作者:杨健;杨文林;张红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揭示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分别对444例典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15种吸入变应原的皮内试验,并对60例阳性患者进行常规脱敏治疗.结果皮内试验检测阳性率80.6%(358例),阴性19.4%(86例).常见变应原依次为:尘螨36.71%(163例),屋尘36.26%(161例),霉菌19.14%(85例),杂草11.04%(49例),动物毛10.14%(45例),羽毛9.23%(41例),豚草6.76%(30例),昆虫4.95%(22例),榆树3.83%(17例),杨树2.93%(13例),菊花2.48%(11例),禾本科2.03%(9例),柳树1.35%(6例),松树1.35%(6例),刺槐0.90%(4例).常规脱敏治疗,总有效率73.3%.结论环境因素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异性脱敏治疗针对致敏原去除,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广新;李军;毛舒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告2例尖锐湿疣自体疣埋入致种植性尖锐湿疣.疣体植入皮下组织1~2月后上臂三角肌切口周围皮肤出现菜花状赘生物.分析手术失误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何一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维胺酯胶囊的改良剂型--三蕊胶囊对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的疗效.方法 28例患者应用三蕊胶囊1.0~1.5mg/(kg·d),分3次口服治疗,连服3月后判定疗效.结果痊愈18例(64.3%),显效6例(21.4%),进步4例(14.3%),无效0例.结论三蕊胶囊可作为维胺酯胶囊的良好替代品,通过抑制皮脂分泌、抗角化和抗炎症等作用较好地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作者:刘俐伶;崔东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告1例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男,68岁.全身起红色皮疹伴瘙痒2年.检查:面、颈部,躯干及四肢皮肤呈现棕红、棕褐色网状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间有毛细血管扩张呈典型黑、白、红异色改变,全身皮肤干燥少许脱屑,触诊无浸润感及压痛,无溃烂.组织病理:表皮萎缩变薄,钉突消失,轻度角化过度,基底层部分细胞液化变性,色素细胞减少,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其周有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
作者:刘文春;徐福照;万友华;童应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SLE患者血清弓形体IgG抗体的阳性率.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2例SLE患者血清标本,同时以58例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结果 SLE患者血清抗弓形体IgG抗体阳性率为15.3%,对照组为3.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SLE患者有继发弓形体病的高度危险.
作者:周再高;孙乐栋;曾抗;江丽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阴道分泌物病征处理流程图中危险因素评分项目细分化的确定及药物的疗效.方法选择有阴道分泌物异常、危险因素评分≥2分、化验结果阳性的192例门诊患者,将其分为A组(头孢三嗪、阿奇霉素),B组(左氧氟沙星、交沙霉素),并作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192例患者检出宫颈感染72例(37.5%),阴道感染87例(45.3%),未检出33例(17.2%).A、B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女性阴道分泌物病征处理危险因素评分项目细分化,使临床医生在病征处理时具有可操作性,减少用药的盲目性.病征处理应选择价廉、有效的药物.
作者:张春强;曾明红;路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成人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方法总结42例成人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并与80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脏器受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成人组血便及肉眼血尿发生率明显高于儿童组.结论成人过敏性紫癜消化道损害较为严重.
作者:江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并评价一种新的丝状真菌的快速PCR检测方法.方法将13种培养的不同丝状真菌菌种经匀浆器研磨处理后直接放入一个新建立的PCR体系,用2对真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 13种不同的丝状真菌菌种均在2 h内通过该PCR 方法成功地获得了靶DNA的扩增,无需任何DNA抽提步骤,可用于直接扩增处于任何生长期的未经处理的丝状真菌DNA.结论此法简便、快速,敏感性、特异性均高,对丝状真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将具潜在意义.
作者:王英;赵敬军;陈伟;吕桂霞;张正华;顾军;刘维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告1例由食用野生油菜所引起的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女,33岁,农民,颜面部浮肿瘙痒3天.血WBC 19.22×109/L,N 0.833,血钾3.1 mmol/L.由食用野生油菜所引起,较为少见.
作者:李翠华;袁景奕;杨闰平;田中伟;彭振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家系的临床、遗传特点及其基底膜带(BMZ)结构缺陷,并探讨DDEB亚型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IF)和电镜研究3位DDEB先证者皮损,并对其家系进行实地调查.结果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各家系平均发病年龄差异较大;③同一家系中有不同的DDEB亚型;④IIF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7∶2检测Ⅶ型胶原,家系1先证者BMZ处荧光较强,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家系2、3先证者荧光明显弱于对照;⑤透射电镜示裂隙位于BMZ致密板下,锚原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结论同一DDEB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现度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DDEB亚型,IIF和电镜检测患者皮损有助于诊断.
作者:杨森;李诚让;宋映雪;杨春俊;李明;张学奇;葛宏松;张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与人类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2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4型(epstein-barr病毒)、5型(人类巨细胞病毒)间有无相关性.方法酚-氯仿法提取皮肤组织(蕈样肉芽肿32份、正常皮肤29份、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24份)及外周血白细胞(蕈样肉芽肿15份、健康献血员40份、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11份)中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病毒DNA,扩增产物回收后以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SmaⅠ酶切鉴定.结果蕈样肉芽肿皮损及外周血中,各有2份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1型DNA;蕈样肉芽肿皮损中有5份存在人类疱疹病毒4型DNA;健康献血员外周血以及正常皮肤、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皮损组织及外周血中未检测到此4种病毒DNA.结论蕈样肉芽肿与人类疱疹病毒1、2、4、5型间可能不具有相关性.
作者:徐宏慧;王官清;何春涤;王雅坤;陈洪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方法应用双色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HLA-D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活动期SLE患者HLA-DR+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B细胞、CD3+、CD4+、CD8+及CD4+ HLA-DR+/CD8+HLA-DR+均显著升高.结论活化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SLE的发病和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梁再赋;张士发;许静;王良明;赵丽萍;顾绍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SLE患者遗传易感性与HLA-DQ基因分型的相关性.方法以广东籍健康者及SLE患者全血为研究标本,DNA的提取用快速盐析法,HLA-DQ基因分型用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法.结果 SLE患者组中DQA1*0101等位基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组(RR=3.12,Pc=0.036),DQA1*0302等位基因的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正常组(RR=0.09,Pc=0.045); SLE患者组中DQB1*0301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广东籍汉族SLE与HLA-DQ的相关性方面,DQA1*0101起主导作用;广东籍汉族SLE患者中,疾病的保护性基因在本研究中表现为DQA1*0302、DQB1*0301.
作者:查旭山;禤国维;陈红;范瑞强;陈达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告1例临床上少见的口唇部疣状癌.患者男,70岁.口唇部有约12 cm×11 cm×2 cm菜花状外生性肿块,组织病理具有疣状癌的典型的特征改变,HPV定性检测阳性.
作者:赵亮;谈君林;王焱;方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B2缺乏症在沂蒙山区住校贫困生中的原因.方法对因此病前来就诊的住校中学生进行门诊调查.结果冬季为维生素B2缺乏症的发病高峰期,主要与饮食方式、饮食品种单调、对维生素B2需求量大有关.结论指导患者饮食方式及口服维生素B2是防治维生素B2缺乏症的关键.
作者:高毅琳;裴京超;魏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临床标本中微量梅毒螺旋体(Tp)的敏感、特异的方法.方法运用常规及巢式PCR扩增了Tp的DNA多聚酶I基因(polA)的特异性片段,检测了两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血清学方法比较,评价了两方法在诊断梅毒中的意义.结果常规及巢式polA PCR只在扩增Tp时有特异性产物,灵敏度分别约为40个/100 μl及1个/100 μl.检测131份拟诊为梅毒的血清标本,血清学方法与巢式polA PCR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巢式和常规polA PCR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巢式PCR敏感性高于常规PCR.结论巢式polA PCR具有高度敏感、特异、标本处理简便等优点,适用于检测血清等标本中微量Tp,可作为血清学方法的补充用于梅毒诊断.
作者:曾铁兵;吴移谋;黄澍杰;吴志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因全身皮肤反复红斑、脱屑2年就诊.其母诉患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干燥,但无红斑鳞屑.半岁时全身皮肤出现红斑,有少量细薄干燥鳞屑,无丘疹水疱,无糜烂渗液,继而红斑逐渐融合成片,鳞屑变大呈多角形或四方形,反复发作至今.1岁半时,患儿出现双下眼睑外翻,十指指甲增厚.患儿系足月顺产,母孕期无上感及特殊用药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皮肤病史.体检:发育较差,体重12 kg.皮肤科情况:头发较黄,头皮上覆细薄干燥鳞屑,全身皮肤除生殖器外弥漫性潮红、干燥,上覆大片多角形或方形淡黄色疏松鳞屑,边缘游离翘起,中央粘着.口周、指关节皲裂,十指指甲增厚.右大腿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灶性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棘层轻度增生增厚,未见角化过度及颗粒层空泡样变,真皮浅层显示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予口服贝特令胶丸(主要成分是维生素AD)、3顺维甲酸,外用氧化锌糊膏涂搽全身,病情明显好转.
作者:任虎;崔阳;张淑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