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蕈样肉芽肿皮损及外周血人类疱疹病毒1、2、4、5型DNA的检测

徐宏慧;王官清;何春涤;王雅坤;陈洪铎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 人类疱疹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与人类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2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4型(epstein-barr病毒)、5型(人类巨细胞病毒)间有无相关性.方法酚-氯仿法提取皮肤组织(蕈样肉芽肿32份、正常皮肤29份、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24份)及外周血白细胞(蕈样肉芽肿15份、健康献血员40份、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11份)中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病毒DNA,扩增产物回收后以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SmaⅠ酶切鉴定.结果蕈样肉芽肿皮损及外周血中,各有2份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1型DNA;蕈样肉芽肿皮损中有5份存在人类疱疹病毒4型DNA;健康献血员外周血以及正常皮肤、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皮损组织及外周血中未检测到此4种病毒DNA.结论蕈样肉芽肿与人类疱疹病毒1、2、4、5型间可能不具有相关性.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α-硫辛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研究α-硫辛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α-硫辛酸对黑素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酪氨酸酶活性,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并与茶多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α-硫辛酸对黑素细胞活力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增殖力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减弱,黑素合成减少.结论α-硫辛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都有抑制作用,这为临床应用α-硫辛酸治疗色素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杨壮群;王正辉;虎小毅;屠军波;荔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HLA-DR抗原的表达

    目的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方法应用双色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HLA-D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活动期SLE患者HLA-DR+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B细胞、CD3+、CD4+、CD8+及CD4+ HLA-DR+/CD8+HLA-DR+均显著升高.结论活化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SLE的发病和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梁再赋;张士发;许静;王良明;赵丽萍;顾绍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1例

    报告1例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男,68岁.全身起红色皮疹伴瘙痒2年.检查:面、颈部,躯干及四肢皮肤呈现棕红、棕褐色网状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间有毛细血管扩张呈典型黑、白、红异色改变,全身皮肤干燥少许脱屑,触诊无浸润感及压痛,无溃烂.组织病理:表皮萎缩变薄,钉突消失,轻度角化过度,基底层部分细胞液化变性,色素细胞减少,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其周有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

    作者:刘文春;徐福照;万友华;童应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广东籍汉人HLA-DQA DQB基因与SLE的易感性研究

    目的探讨SLE患者遗传易感性与HLA-DQ基因分型的相关性.方法以广东籍健康者及SLE患者全血为研究标本,DNA的提取用快速盐析法,HLA-DQ基因分型用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法.结果 SLE患者组中DQA1*0101等位基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组(RR=3.12,Pc=0.036),DQA1*0302等位基因的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正常组(RR=0.09,Pc=0.045); SLE患者组中DQB1*0301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广东籍汉族SLE与HLA-DQ的相关性方面,DQA1*0101起主导作用;广东籍汉族SLE患者中,疾病的保护性基因在本研究中表现为DQA1*0302、DQB1*0301.

    作者:查旭山;禤国维;陈红;范瑞强;陈达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TNF-α和IL-1β对HaCaT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炎症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协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e,KC)株HaCaT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以及地塞米松对TNF-α和IL-1β作用的影响.方法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HaCaT细胞iNOS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培养HaCaT细胞iNOS微弱表达或不表达,TNF-α协同IL-1β显著上调HaCaT细胞iNOS mRNA和蛋白表达,地塞米松可显著抑制TNF-α和IL-1β的作用.结论推测TNF-α和IL-1β可能通过上调角质形成细胞表达iNOS合成释放的一氧化氮(niric oxide,NO)参与皮肤免疫和炎症反应;地塞米松的治疗效应可能部分与其能抑制iNOS表达有关.

    作者:聂本勇;郑茂荣;范青源;陶苏江;顾军;牟贤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天疱疮自身抗体的靶抗原研究

    目的了解天疱疮自身抗体的靶抗原及其在表皮的超微定位.方法采用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IF)、免疫印迹(IB)及包埋后金标记间接免疫电镜(gold-IIEM)等方法检测27例天疱疮(PV 22例,PF 5例)血清与表皮抗原的结合情况.结果 27例天疱疮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1.5%,表现为表皮细胞间有亮绿色荧光标记物呈网状分布.21/22例PV血清与表皮提取物130 kD分子结合,2/5例PF血清与表皮提取物160kD分子结合.对11例天疱疮(9例PV,2例PF)血清的间接免疫电镜研究结果显示,金颗粒均沉积在桥粒部位.结论 PV和PF的靶抗原分别是表皮130kD和160kD抗原,其超微结构均定位于桥粒.免疫印迹检查可作为鉴别PV和PF的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刘金丽;张学军;杨春俊;王培光;王再兴;李卉;杨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丝状真菌

    目的建立并评价一种新的丝状真菌的快速PCR检测方法.方法将13种培养的不同丝状真菌菌种经匀浆器研磨处理后直接放入一个新建立的PCR体系,用2对真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 13种不同的丝状真菌菌种均在2 h内通过该PCR 方法成功地获得了靶DNA的扩增,无需任何DNA抽提步骤,可用于直接扩增处于任何生长期的未经处理的丝状真菌DNA.结论此法简便、快速,敏感性、特异性均高,对丝状真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将具潜在意义.

    作者:王英;赵敬军;陈伟;吕桂霞;张正华;顾军;刘维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蕈样肉芽肿皮损及外周血人类疱疹病毒1、2、4、5型DNA的检测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与人类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2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4型(epstein-barr病毒)、5型(人类巨细胞病毒)间有无相关性.方法酚-氯仿法提取皮肤组织(蕈样肉芽肿32份、正常皮肤29份、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24份)及外周血白细胞(蕈样肉芽肿15份、健康献血员40份、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11份)中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病毒DNA,扩增产物回收后以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SmaⅠ酶切鉴定.结果蕈样肉芽肿皮损及外周血中,各有2份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1型DNA;蕈样肉芽肿皮损中有5份存在人类疱疹病毒4型DNA;健康献血员外周血以及正常皮肤、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皮损组织及外周血中未检测到此4种病毒DNA.结论蕈样肉芽肿与人类疱疹病毒1、2、4、5型间可能不具有相关性.

    作者:徐宏慧;王官清;何春涤;王雅坤;陈洪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原发性皮肤奴卡菌病1例

    男,45岁.因右眼外上方红肿、表面多个小脓头伴发热、右耳前淋巴结肿大3天入院.脓液细菌培养、鉴定为巴西奴卡菌,经舒普琛、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治疗后痊愈.

    作者:李凌;沈斌;施新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口唇部疣状癌1例

    报告1例临床上少见的口唇部疣状癌.患者男,70岁.口唇部有约12 cm×11 cm×2 cm菜花状外生性肿块,组织病理具有疣状癌的典型的特征改变,HPV定性检测阳性.

    作者:赵亮;谈君林;王焱;方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TNF-α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活力的影响

    黑素细胞是皮肤树突状细胞,其产生的黑色素小体传递给角质形成细胞,经角质形成细胞呈现出肤色的深浅,因此,通过控制黑素细胞的增殖达到终控制肤色深浅是我们研究的目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人体内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有抑制多种细胞增殖的作用.本文通过观察TNF-α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的生物学影响,以探讨其对皮肤色素变化方面的作用.

    作者:杨壮群;荔鹏;王正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皖籍汉人HLA-DQA1基因型与SLE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皖籍汉人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8例SLE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血样HLA-DQA1基因进行分析,寻找相关的基因型.结果皖籍汉族SLE患者具有显著高的DQA1*0101或*0102,二者总OR=6.92,P<0.005,未发现其他DQA1等位基因与SLE相关.结论皖籍汉人SLE相关联的基因可能并不完全同于其他地区汉族人,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皖籍汉族人SLE的遗传易感度和家族患病率的估计提供线索.

    作者:曹秀菁;叶冬青;李向培;厉小梅;汪渊;周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别嘌呤醇引致药物超敏综合征(附7例分析)

    目的分析别嘌呤醇超敏综合征(AHS)的临床特点并进行讨论.方法了解7例AHS病人别嘌呤醇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病人平均65.3±11.6岁,服用别嘌呤醇(0.1 g/d)疗程平均6.4±3.1周(3~10周),发疹潜伏期平均为5.0±2.0周(3~8周).全部病例均有发热、皮疹、白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肌酶升高,常伴有肝损害,严重者有肾脏受累,死亡率14.3%(1/7).结论 AHS具有潜伏期长、病情重、易反复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发生难以预测,只有通过严格掌握应用适应症、并根据病人的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来减少AHS的发生.

    作者:杨健;杨文林;张红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新型乳化剂E-inspire 343

    乳化剂E-inspire343为一种具有较好乳化作用的新型高分子乳化剂,单独使用或与其它辅料复配即可配成膏霜、乳液、浴液、发乳等剂型.

    作者:马振友;刘俊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银屑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 表达与银屑病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28例银屑病患者的血浆ET含量,对照组为15例健康体检者.结果寻常性银屑病及非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寻常性与非寻常性银屑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ET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内皮素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血浆内皮素水平不能作为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

    作者:孙丽梅;王晓慧;张峰;李鹤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巢式PCR扩增梅毒螺旋体polA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临床标本中微量梅毒螺旋体(Tp)的敏感、特异的方法.方法运用常规及巢式PCR扩增了Tp的DNA多聚酶I基因(polA)的特异性片段,检测了两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血清学方法比较,评价了两方法在诊断梅毒中的意义.结果常规及巢式polA PCR只在扩增Tp时有特异性产物,灵敏度分别约为40个/100 μl及1个/100 μl.检测131份拟诊为梅毒的血清标本,血清学方法与巢式polA PCR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巢式和常规polA PCR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巢式PCR敏感性高于常规PCR.结论巢式polA PCR具有高度敏感、特异、标本处理简便等优点,适用于检测血清等标本中微量Tp,可作为血清学方法的补充用于梅毒诊断.

    作者:曾铁兵;吴移谋;黄澍杰;吴志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色素失禁症随访10年1例

    患儿女,初诊3月龄,出生时即有皮损.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色素失禁症.但红斑、水疱及疣状损害至1岁时仍未消退,5岁时仅为褐色斑,直至8岁时褐色斑完全消失.

    作者:王爱民;成建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临床表现与诊断分析

    目的研究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家系的临床、遗传特点及其基底膜带(BMZ)结构缺陷,并探讨DDEB亚型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IF)和电镜研究3位DDEB先证者皮损,并对其家系进行实地调查.结果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各家系平均发病年龄差异较大;③同一家系中有不同的DDEB亚型;④IIF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7∶2检测Ⅶ型胶原,家系1先证者BMZ处荧光较强,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家系2、3先证者荧光明显弱于对照;⑤透射电镜示裂隙位于BMZ致密板下,锚原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结论同一DDEB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现度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DDEB亚型,IIF和电镜检测患者皮损有助于诊断.

    作者:杨森;李诚让;宋映雪;杨春俊;李明;张学奇;葛宏松;张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派瑞松霜)治疗儿童湿疹120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对儿童湿疹、异位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120例儿童湿疹患者用派瑞松霜薄涂患处,轻柔片刻,早晚各1次.疗程为2~3周.结果治愈率63.3%,有效率91.6%,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派瑞松霜治疗儿童湿疹、异位性皮炎见效快、无刺激、无过敏反应、使用方便、疗效显著,可供临床使用.

    作者:王立强;张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尖锐湿疣疫苗及基因工程抗体研究进展

    尖锐湿疣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生殖道HPV感染是当今流行广的性传播疾病之一.HPV感染的防治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几年的研究对病毒基因组与基因编码产物有了深入了解,使得利用HPV疫苗对HPV感染的相关疾病的防治成为可能.由于HPV不能在体外增殖,无法以培养法获得大量病毒,又由于病毒的DNA性质,疫苗不能以完整病毒颗粒制备.HPV疫苗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人源化基因工程抗体有望克服以上缺点,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生产人源化基因工程抗体已成为可能.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HPV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伟;吕凤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