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冷冻治疗单纯性淋巴管瘤2例

刘艳;雷小兵;王琼;王俊民;彭振辉;肖生祥

关键词:冷冻治疗, 单纯性, 临床资料, 表面光滑, 大阴唇, 柔软, 黏液, 绿豆, 白色
摘要:1临床资料例1,女,33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在右侧大阴唇处出现数个绿豆大小淡黄色丘疹及水疱样疹,表面光滑柔软,渐增大增多.微痒,破裂时流出少许白色黏液.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皮炎湿疹356例不同患病部位与斑贴试验分析

    1临床资料共356例,男89例,女267例.其中头面部211例,手部84例,脐部6例,躯干四肢泛发者55例.2斑贴试验方法仿欧标准筛选系列抗原及斑试器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免疫研究室生产.斑试部位为上背部脊柱两侧,敷贴48 h后取下斑试器,15 min后按ICDRG推荐标准观察并判断结果.

    作者:张为;叶冬桂;朱希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分别用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组)和盐酸西替利嗪(对照组)治疗慢性荨麻疹,比较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左西替利嗪组有效率(84.84%)高于西替利嗪组(80.6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作者:全小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妊娠期尖锐湿疣55例的治疗

    1临床资料1998年~2003年本院确诊的妊娠期尖锐湿疣患者55例(排除合并其他性病者),年龄18~26岁,平均22.4岁;病程1~7月,平均4.3月;早期妊娠38例,中期17例;已婚者45例,未婚者10例;仅1例承认婚外性生活史.配偶同患尖锐湿疣54例,均承认有婚外性生活史.皮损数目由数个至数十个不等,粟粒至鸭蛋大.皮损部位:大、小阴唇50例,阴道壁27例,宫颈18例,尿道口23例,阴蒂9例,阴阜9例,大阴唇外侧皮肤15例,会阴部19例,肛周2例,双侧腹股沟1例.

    作者:邵群;曾玉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冰黄肤乐软膏联合维A酸霜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冰黄肤乐软膏联合维A酸霜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用冰黄肤乐软膏联合0.1%维A酸霜,对照组仅外涂冰黄肤乐软膏.2周为1疗程.结果用药1个疗程,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用药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有效率为68.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冰黄肤乐软膏联合维A酸霜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好,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赵淑肖;陈强;刘春平;金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成人水痘22例

    水痘多发于儿童,成人偶见.近年来成人水痘发生率有增多趋势[1].笔者将1998年10月~2004年10月所接诊的22例成人水痘报告如下.

    作者:罗秀亭;杨兴仁;钱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同一家庭2个儿童患犬小孢子菌病报告

    患儿男,11岁;患儿女,5岁.近1月来相继在颜面及躯干出现皮疹,患儿女有2个圆形断发区.家庭养猫.依靠真菌镜检及培养,确诊为犬小孢子菌病.

    作者:王国江;张海清;胡阳;陈丽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联合孟鲁司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方案.方法治疗组给予咪唑斯汀联合孟鲁司特治疗2周;对照组单用孟鲁司特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69.05%).结论咪唑斯汀联合孟鲁司特治疗慢性荨麻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建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解脲脲原体培养72 h以上阳性报告

    检测解脲脲原体(UU)方法通常是培养24~48 h,而笔者在检测过程中,将标本培养时间延长到120 h,每天观察培养液颜色的变化.本院门诊172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男140例,女32例.检测方法与判定标准是培养24h后观察发现培养颜色变红为阳性,对阴性标本可培养28,72,96,120 h,如果培养基颜色变红就是阳性,颜色不变则为阴性.如果培养液呈红色,而且明显混浊时,应置30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转种于另一管培养基,孵育后如果清晰透明变红,则可判定为阳性,如果颜色不变就是阴性.

    作者:金文;韩娜;崔红花;郑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硒与氟对体外培养的人头皮毛囊丙二醛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离体培养条件下氟与硒对人头皮毛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影响.方法构建人头皮游离毛囊培养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化钠和亚硒酸钠,筛选浓度后分为7组;用硫代巴比妥酸(thibabituric acid,TBA)法测定毛囊培养基中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1 mmol/L氟化钠不能增加游离毛囊培养基中MDA含量,1 mmol/L和10 mmol/L的氟化钠能增加MDA含量;0.01 mmol/L的亚硒酸钠能拮抗1 mmol/L氟化钠的上述作用,但不能拮抗10 mmol/L氟化钠对MDA水平的影响.结论一定浓度的氟化钠能增加培养基中MDA的水平,0.01mmol/L亚硒酸钠能拮抗一定浓度的氟化钠对毛囊培养基MDA水平的影响.

    作者:邢喆;杨壮群;薛瑛;屠军波;虎小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抗组胺药抑制长波紫外线辐射诱导HaCaT细胞生成IL-6

    目的观察长波紫外线辐射对体外培养的HaCaT细胞产生IL-6的影响及抗组胺药的作用.方法用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辐射培养的HaCaT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异丙嗪及西咪替丁(分别为0,10-8,10-7,10-6,10-5mol/L),在不同时点收集上清液,ELISA检测IL-6浓度.结果与未辐射组相比,HaCaT细胞经50,100,200及500KJ/m2剂量的长波紫外线辐射后12 h开始IL-6分泌均显著增加(P<0.05);与未加抗组胺药组相比,HaCaT细胞经200KJ/m2辐射加入异丙嗪或(和)西咪替丁后24 h均可显著抑制IL-6的产生(P<0.05),且异丙嗪加西咪替丁组及异丙嗪组比西咪替丁组更显著(P<0.05).结论长波紫外线辐射可刺激HaCaT细胞产生IL-6,抗组胺药可抑制这种作用.

    作者:张洪明;孙万林;徐文灿;武进萍;商干伟;单长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美满霉素与氨苯砜联合治疗囊肿性痤疮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美满霉素和氨苯砜治疗囊肿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57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开放对照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病例57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27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3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美满霉素联合氨苯砜治疗囊肿性痤疮疗效优于美满霉素.

    作者:刘丁;田惠迪;任建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包皮环切加电灼治疗难治性尖锐湿疣110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包皮环切加电灼治疗难治性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采用包皮环切加电灼治疗尖锐湿疣患者110例.结果1年后复发2例(1.8%),治愈率为98.2%,复发率为1.8%.结论包皮环切加电灼是治疗难治性尖锐湿疣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先军;龚小新;王黎;杨二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局限型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患者女,75岁,手、足起红斑、大疱伴瘙痒8月.皮损局限于手足,结合组织病理、免疫病理确诊为局限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予口服氨苯砜、四环素、烟酸片及外用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作者:阎衡;尹锐;邓军;谢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种痘样水疱病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日晒后面部反复起红斑、丘疹、水疱等10余年.10多年前夏季,颊部起红斑、丘疹、水疱,日晒后尤为明显,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常在春夏加重,冬季减轻或消退,皮疹逐渐加重、密集,持续时间延长.近半年来,耳轮、鼻翼亦受累,且出现畏光、流泪.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查体:面部弥漫性潮红,其上见密集或散在绿豆大丘疹、水疱、结痂和萎缩性瘢痕,颈部、耳轮、鼻翼亦有类似皮疹.双眼球结膜高度充血,尤以左眼为著(图1).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血、尿卟啉均阴性,ANA,抗dsDNA,ENA均阴性.静脉血荧光红细胞阴性.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水肿,可见单房性或多房性水疱,表皮灶性坏死.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种痘样水疱病.给予硫酸羟氯喹200 mg/d服用,后失访.

    作者:张风坤;王文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趋化因子SDF-1及其受体CXCR4在皮肌炎皮损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SDF-1及其受体CXCR4在皮肌炎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及图像分析观察22例皮肌炎皮损和15例正常对照皮肤石蜡切片中SDF-1和CXCR4的表达.结果SDF-1和CXCR4在皮肌炎皮损中的表皮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及腺体、血管平滑肌中均有较强表达,而在正常皮肤中表达下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SDF-1和CXCR4可能与皮肌炎的发生和发展相关,SDF-1和CXCR4为皮肌炎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分子.

    作者:冯昭;涂亚庭;曾凡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妇女性病422例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妇女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1~12月本院妇科门诊患者,常规妇科检查,对疑有支原体、衣原体或淋球菌感染者,取宫颈或尿道口分泌物;有疱疹病毒或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取病变部位或溃疡部位的分泌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5种常见性传播疾病进行了检测,外阴阴道有明显赘生物者取活检病理确诊.结果共确诊阳性患者422例,其中单纯病原体感染的373例,占88.39%;混合性病原体感染的49例,占11.61%.结论在5种性病中以UU感染为多见,其次是HPV感染,各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以UU+CT为多见.

    作者:陈孝桂;贺爱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L-2受体和TNF受体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白介素2受体(IL-2R)、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30例确诊的CIU患者和30例正常人,收集PBMC,提取RNA.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IL-2R和TNFR mRNA水平.结果CIU患者TNFR mRNA水平比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5).而IL-2R mRNA水平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t=1.16,P>0.05).结论CIU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异常.

    作者:高建明;解士海;杨雪源;李遇梅;姚煦;陈敏;陈志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白癜风免疫调节作用及疗效的研究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白癜风的免疫调节作用及疗效.方法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检测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白癜风前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L-6和IFN-γ的水平.结果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下降,CD8+百分比升高,IFN-γ水平降低.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后,患者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CD8+百分比降低,IFN-γ水平升高(P<0.05),IL-6水平无变化(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68.42%,对照组有效率31.58%,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白癜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其治疗有效率.

    作者:佟春光;张秀英;何焱玲;陈懿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及其相关因素

    评价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及其相关因素对于防护紫外线及科学利用紫外线的意义.小红斑量(MED)是判断皮肤紫外线敏感性的有效指标.影响MED的因素有很多,如结构性皮肤颜色、皮肤日光反应类型、营养状况、角质层水分、年龄、性别、药物等.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田洪青;杜东红;赵天恩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及外周血IL-4和sVCAM-1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对30例吸入组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并观察疗效,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IL-4和sVCAM-1的血清水平.结果病例组经特异性免疫治疗3个疗程,有效率83.33%.病例组治疗前IL-4和sVCAM-1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经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浓度下降,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1和0.001).sVCAM-1与IL-4血清浓度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68,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安全有效.IL-4和sVCAM-1可作为监测慢性荨麻疹病情变化指标之一.特异性免疫治疗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达到其治疗作用.

    作者:董萍云;魏春波;王莹莹;荣在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