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欢欢;姜日花;蒋忠民;高微;贾玉玺
患者女,26岁.反复双手关节痛4年,风团样皮疹3年,皮肤皱纹增多、松弛1年.经查ANA,抗dsDNA,24h尿蛋白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获得性全身皮肤松弛症.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后皮肤松弛明显改善.
作者:何钠;韦高;林有坤;庄晓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赣州市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1996~2006年赣州市性病疫情资料.结果 自1996年恢复性病疫情报告,赣州市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2002年首次发现HIV感染者.流行病种以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尖锐湿疣为主,在性病构成比中淋病呈逐年下降,HIV、非淋菌性尿道炎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近年来赣州市的性病发病率仍然维持较高水平,HIV感染者逐年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邓海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55岁.胸、腰背部出现米粒大小的暗红色或肤色丘疹,伴瘙痒4月余.皮肤科情况:前胸部、双上肢内侧及腰背部可见散在的扁平丘疹,粟粒大小,暗红色,皮损表面光亮,未见明显鳞屑及Wickham纹,组织病理示:毛囊性扁平苔藓.
作者:薛晓昉;耿松梅;霍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46岁.双小腿肿胀、结节伴疼痛5个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经CHOP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皮疹及全身症状未见好转,3个月后死亡.
作者:夏建新;庞传超;唐铁梅;王劲风;张民夫;朱俊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报告1例假性阿洪病.患儿男,4岁,临床表现为自发性指(趾)脱落,无汗,毛发稀疏,指甲发育不良,掌跖角化,痛觉缺失.
作者:吴佳纹;喻标;肖生祥;李伯埙;王俊民;原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回族.因反复皮疹16年,加重1周,头痛、双下肢麻木无力、无尿1天入院.患者16年前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曾用迪银片、维胺酯、强的松等药物治疗,皮疹反复发作.
作者:张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女,52岁.两侧大阴唇皮色或淡褐色丘疹1年余.皮损组织病理诊断:表皮松解性棘皮瘤.
作者:陈红英;陈柳青;高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豚鼠阴道接种HSV-2,造成初发生殖器疱疹模型,然后给予中药抗病毒胶囊及西药阿昔洛韦治疗,愈后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加紫外线局部照射方法诱导复发性豚鼠生殖器疱疹模型,取脊髓神经节用透射电镜观察豚鼠模型各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及采用定量PCR测定神经节的潜伏病毒量.结果 抗病毒胶囊能有效减轻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减少神经节潜伏病毒量.结论 中药抗病毒胶囊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动物模型体内有阻止HSV-2对神经节的感染和破坏作用.
作者:李红毅;郑毅春;范瑞强;禤国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对慢性反复发作性皮肤病有效的药物较少,一些特殊的皮肤病或经过系统治疗而疗效不佳者,有必要寻找有特殊疗效的药物.本文主要对羟氯喹、氨苯砜和沙利度胺(反应停)在皮肤科的新用途、作用机制、代谢及不良反应等做一综述.
作者:廉佳;张峻岭;卢桂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36岁.躯干、四肢脓疱、蛎壳状结痂伴消瘦40天.查体见躯干、四肢散在分布的脓疱约20个,核桃至鸡蛋大小,基底潮红浸润,表面结蛎壳状厚痂,疼痛明显.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近40天体重下降约8 kg.TPHA(+),RPR 1:64(+),HIV(-),空腹血糖8.52 mmol/L,餐后血糖14.54 mmol/L,确诊为二期梅毒合并Ⅱ型糖尿病,予以苄星青霉素及降糖药口服,治疗3周,皮疹完全消退,体重不再下降.现随访中.
作者:张春梅;郭盛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转染MCL-1反义寡核苷酸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的变化,以研究MCL-1基因的功能.方法 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MCL-1反义寡核苷酸,以特异性阻断MCL-1表达.用光镜观察转染前后细胞显微结构变化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以电镜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微观形态的变化.实验中设立正义序列寡核苷酸和无义序列寡核苷酸作为对照寡核苷酸.结果 光镜下可见到转染后细胞变圆,胞内出现空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内阳性染色明显减少.电镜观察显示转染后细胞内出现空泡,细胞膜突起消失及出现凋亡细胞.结论 MCL-1基因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形态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为阐明MCL-1基因的功能提供了较好的形态学证据.
作者:权锦花;高明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鉴定并初步分析白念珠菌长片段基因表达序列分析(LongSAGE)标签.方法 建立了一种高通量鉴定LongSAGE标签的技术,应用该技术可批量扩增白念珠LongSAGE标签,使其由17bp扩增至相应的3'cDNA末端,扩增产物TA克隆后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GLGI).结果 30条多重匹配标签中28条得到稳定有效的扩增,40个无匹配标签中30条得到有效扩增,其中21条证实为新表达序列标签(EST),可能代表新的基因,9条和已知基因有一定同源性,可能是已知基因或其同一家族基因.结论 应用高通量GLGI技术成功鉴定了白念珠菌LongSAGE标签,为进一步研究白念珠菌菌相转换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闫洁;周村建;郝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3个月.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脱屑2个月.患儿系二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发育正常.出生时无窒息史,无羊水污染.生后1个月臀部、背部皮肤出现潮红伴脱屑,面部出现黄色厚痂皮,皮损逐渐增多,弥漫至全身.
作者:齐焕英;楼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维胺酯胶囊、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治疗结节和囊肿型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中西医结合组66例采用维胺酯胶囊、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维胺酯胶囊治疗;2周为1疗程.结果 1,2疗程后中西医结合组痊愈率分别为47.0%,80.3%,对照组分别为26.7%,4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54,P<0.05;χ2=15.48,P<0.01).结论 维胺酯胶囊、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治疗结节和囊肿型痤疮具有治愈率高,起效时间快,疗程短,作用持久,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张起律;温红秀;吴运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为统一支原体药敏检验试剂的实验药物浓度,规范报告方式,利于各实验室结果相互参照和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比较7家品牌试剂所配用的实验药物浓度、13家医院检验报告单.结果 7家试剂的11种实验药物中有4种浓度一致,另7种低和(或)高浓度不一致;加入药敏反应孔的样品量有50μL和100 μL两种,致使药物浓度相差更大.13家医院报告单都只报告支原体阳性与否及对实验药物敏感、中介度或耐药.结论 建议7种药物(低/高)浓度分别统一为:环丙沙星(1/4)mg/L,司帕沙星(1/4)mg/L,左氧氟沙星(1/4)mg/L,克拉霉素(2/8)mg/L,交沙霉素(2/8)mg/L,红霉素(2/8)mg/L,阿奇霉素(1/4)mg/L;试剂加样量统一为100 μL.规范报告方式,支原体和实验药物应附单位和浓度值.
作者:翟文海;蔡三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病例均为2003年10月~2006年11月本科门诊符合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诊断标准[1]的患者,皮损为局限性,受累面积小于体表面积的10%;年龄1~79岁,性别不限.
作者:邓吉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78例患者均来自2003年9月~2005年9月本院皮肤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16例,女27例,年龄19~72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18个月.对照组35例,男10例,女25例,年龄17~63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2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
作者:李金辉;张丽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银屑灵片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瘀滞肌肤型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1∶1)试验方法将98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阿维A胶囊、银屑灵片;对照组口服阿维A胶囊,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PASI积分.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PASI积分降低,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组痊愈32例(68.08%),显效9例(19.15%),好转4例(8.51%),无效2例(4.20%);对照组分别为23例(51.11%)、8例(17.78%)、7例(15.56%)和7例(15.5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意图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阿维A胶囊结合银屑灵片治疗瘀滞肌肤型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作者:黄咏菁;吴元胜;廖列辉;王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和肺淀粉样变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性皮肤并肺淀粉样变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病人皮肤主要表现为网状褐色斑、苔藓样变和结节,皮损组织病理见均质嗜伊红物质沉积于真皮乳头和网状层,刚果红染色阳性;肺部CT显示结节、纤维状条索、斑片状高密度影、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节切除后,病理结果显示淀粉样变.结论 混合型皮肤淀粉样变临床少见,并发临床罕见的结节型肺淀粉样变,诊断依靠病理活检,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抗炎、抗菌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楚瑞琦;尹文彬;王咏梅;张红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女性尖锐湿疣(CA)患者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CA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和深入访谈形式,对已确诊的84例女性CA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对尖锐湿疣相关知识知晓甚少,有的患者在已知男方患病的情况下仍未采取防范措施而被感染,患者对疾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心理,占调查人数87%.结论 医疗保健机构要加强女性尖锐湿疣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赵江碧;刘燕;宿仕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