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和囊肿型痤疮66例疗效观察

张起律;温红秀;吴运汉

关键词:维胺酯胶囊, 枇杷清肺饮, 痤疮
摘要:目的 观察维胺酯胶囊、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治疗结节和囊肿型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中西医结合组66例采用维胺酯胶囊、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维胺酯胶囊治疗;2周为1疗程.结果 1,2疗程后中西医结合组痊愈率分别为47.0%,80.3%,对照组分别为26.7%,4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54,P<0.05;χ2=15.48,P<0.01).结论 维胺酯胶囊、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治疗结节和囊肿型痤疮具有治愈率高,起效时间快,疗程短,作用持久,复发率低等优点.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女性尖锐湿疣患者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女性尖锐湿疣(CA)患者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CA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和深入访谈形式,对已确诊的84例女性CA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对尖锐湿疣相关知识知晓甚少,有的患者在已知男方患病的情况下仍未采取防范措施而被感染,患者对疾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心理,占调查人数87%.结论 医疗保健机构要加强女性尖锐湿疣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赵江碧;刘燕;宿仕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窄谱UVB不同初始剂量及递增剂量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比较

    目的 评价窄谱UVB不同初始剂量及递增剂量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 采用窄谱UVB光疗仪照射,初始剂量A组Ⅲ型、Ⅳ型、Ⅴ型皮肤分别为0.30 J/cm2,0.40 J/cm2,0.50 J/cm2;B组分别为0.45 J/cm2,0.55 J/cm2,0.65 J/cm2.递增剂量A组为0.10 J/cm2,B组为0.20 J/cm2.两组均每周照射3次.结果 B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达到痊愈所照射次数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B组疗效优于A组,建议选择近红斑量或小红斑量照射,使照射剂量在红斑反应和疗效之间达到平衡.

    作者:林兰英;张为;叶冬桂;朱希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武汉市在校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学生群体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探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使医学生AIDS教育具有针对性.方法 对某大学医学院1~4年级临床、预防和护理三个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 所调查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平均得分为87.30±12.59分;高年级平均得分为91.11±9.54分,低年级平均得分为83.76±11.33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生得分高于女生(P<0.05);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得分(P<0.05);中学时代受过相关教育的学生得分高于未受过教育的学生(P<0.01);预防专业、护理专业学生知识得分均低于临床专业学生(P<0.05).结论 针对医学生不同性别、专业、文化背景加强医学生系统性、完整性的AIDS预防知识的教育是提高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黄加权;王丹;劳立峰;彭肖潇;肖非;黄海燕;宁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腹部外科手术后带状疱疹4例

    1 临床资料 例1女,50岁,因急性阑尾炎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T11-12椎间隙穿刺)经右下腹麦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第7天拆线,康复出院.

    作者:周世伟;谢洪;张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盐酸万乃洛韦(丽珠威)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女性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丽珠威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采用二氧化碳激光去除疣体后,治疗组口服丽珠威0.3 g,2次/d,同时局部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日1次,14天为l疗程;对照组应用干扰素方法同治疗组,均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组54例治愈51例,复发3例;对照组52例治愈39例,复发13例,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口服丽珠威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韩华;张延;徐皓;李战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Thl/Th2平衡偏移的研究

    目的 观察辅助性T细胞亚群(Th)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5名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4+ CCR5+和CD4+ CD30+细胞,以其各自百分比和平均荧光强度(MFI)作为反映Thl/Th2免疫应答强度的指标.结果 银屑病组CCR5+细胞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MFI与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呈正相关;银屑病进行期CD30+细胞的百分比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体内Th细胞亚群应答模式与正常人群存在一定的差异;Th2向Th1细胞的漂移与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作者:陈晋广;刘玉峰;任小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甲真菌病153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分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53例甲真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及真菌分离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3例甲真菌病患者病甲总数699个,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DLSO)394个(占56.37%),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TDO)212个(占30.33%),浅表白甲型甲真菌病(SWO)69个(占9.87%),近端甲下型甲真菌病(PSO)24个(占3.43%).共培养出致病真菌67株,皮肤癣菌51株(占76.12%),其中红色毛癣菌48株(占71.64%),念珠菌属14株(占20.90%),霉菌1株(占1.49%),混合感染1株(占1.49%).结论 兰州地区甲真菌病临床类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为多见,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次之;其病原菌主要为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多见.

    作者:李昌吉;骆志成;牛桃香;魏玉平;周晓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浅层X线照射治疗掌跖疣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2年12月~2006年6月本科门诊掌跖疣患者125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1].男87例,女38例;年龄13~60岁(平均28.2岁);病程3~18个月(平均4.3个月);患者疣体数1~10余个,呈散在或集簇性分布,患者共分成384个照射野,单个疣体面积为0.3 cm×0.2 cm~3.0 cm×4.0 cm.其中58例曾接受过激光、冷冻或外用药物治疗.

    作者:郭三陵;宋翔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MCL-1反义寡核苷酸转染恶性黑素瘤细胞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目的 通过转染MCL-1反义寡核苷酸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的变化,以研究MCL-1基因的功能.方法 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MCL-1反义寡核苷酸,以特异性阻断MCL-1表达.用光镜观察转染前后细胞显微结构变化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以电镜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微观形态的变化.实验中设立正义序列寡核苷酸和无义序列寡核苷酸作为对照寡核苷酸.结果 光镜下可见到转染后细胞变圆,胞内出现空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内阳性染色明显减少.电镜观察显示转染后细胞内出现空泡,细胞膜突起消失及出现凋亡细胞.结论 MCL-1基因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形态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为阐明MCL-1基因的功能提供了较好的形态学证据.

    作者:权锦花;高明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银屑病慢性汞中毒致肝肾衰竭死亡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回族.因反复皮疹16年,加重1周,头痛、双下肢麻木无力、无尿1天入院.患者16年前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曾用迪银片、维胺酯、强的松等药物治疗,皮疹反复发作.

    作者:张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目的 为统一支原体药敏检验试剂的实验药物浓度,规范报告方式,利于各实验室结果相互参照和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比较7家品牌试剂所配用的实验药物浓度、13家医院检验报告单.结果 7家试剂的11种实验药物中有4种浓度一致,另7种低和(或)高浓度不一致;加入药敏反应孔的样品量有50μL和100 μL两种,致使药物浓度相差更大.13家医院报告单都只报告支原体阳性与否及对实验药物敏感、中介度或耐药.结论 建议7种药物(低/高)浓度分别统一为:环丙沙星(1/4)mg/L,司帕沙星(1/4)mg/L,左氧氟沙星(1/4)mg/L,克拉霉素(2/8)mg/L,交沙霉素(2/8)mg/L,红霉素(2/8)mg/L,阿奇霉素(1/4)mg/L;试剂加样量统一为100 μL.规范报告方式,支原体和实验药物应附单位和浓度值.

    作者:翟文海;蔡三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假性阿洪病1例

    报告1例假性阿洪病.患儿男,4岁,临床表现为自发性指(趾)脱落,无汗,毛发稀疏,指甲发育不良,掌跖角化,痛觉缺失.

    作者:吴佳纹;喻标;肖生祥;李伯埙;王俊民;原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除疥止痒汤治疗疥疮175例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凡具备以下②加其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均可入选:①皮损为针头大小微红的丘疹和水疱.②在指缝可见有针头大小灰白色或红色的小点;③夜间瘙痒剧烈;④在男性阴囊、阴茎可发现红褐色结节;⑤有明显的接触传染源.均为2003~2006年6月本中心门诊患者.

    作者:李德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光子治疗寻常性痤疮45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Clear TouchTM丝柔光子痤疮治疗仪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9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Clear TouchTM丝柔光子痤疮治疗仪治疗,3次/周,对照组予以0.025%维A酸乳膏局部外涂,2次/d,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为5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lear TouchTM丝柔痤疮光子治疗仪治疗痤疮疗效显著、方便快捷,副反应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欢欢;姜日花;蒋忠民;高微;贾玉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赣州市1996~2006年性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赣州市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1996~2006年赣州市性病疫情资料.结果 自1996年恢复性病疫情报告,赣州市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2002年首次发现HIV感染者.流行病种以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尖锐湿疣为主,在性病构成比中淋病呈逐年下降,HIV、非淋菌性尿道炎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近年来赣州市的性病发病率仍然维持较高水平,HIV感染者逐年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邓海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与母同患银屑病、与父同患白癜风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躯干、头部皮肤色素脱失斑30年,反复出现全身红斑、鳞屑,伴瘙痒16年.多家医院以银屑病予以口服迪银片等治疗好转.

    作者:孙宏伟;杨桂兰;杜华;沈敏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治疗豚鼠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 对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CTHHG)治疗豚鼠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PACD)的药效学进行研究,以期为CTHHG的临床开发应用提供更深入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8组:CTHHG高、中、低剂量组、昆明山海棠颗粒剂组(THHG)、氢化可的松组、羟基氯喹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以6-甲基香豆素(6-MC)为光敏剂,通过长波紫外线(UVA)的诱导和激发,建立起豚鼠PACD动物模型.通过27天连续灌胃给药,评价豚鼠背部皮肤红斑反应,观察激发后皮损病理特征,再对真皮内浸润的单一核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CTHHG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改善PACD模型豚鼠背部皮肤红斑、水肿等炎症反应(红斑抑制率达80%以上),减少其皮损处单一核细胞的浸润(P<0.01).其中高、中剂量组作用优于THHG组(P<0.05),与羟基氯喹的疗效相当(P>0.05),但几组均不及氢化可的松(P<0.01).结论 CTHHG具有显著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作为治疗PACD的药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作者:舒虹;何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获得性全身皮肤松弛症

    患者女,26岁.反复双手关节痛4年,风团样皮疹3年,皮肤皱纹增多、松弛1年.经查ANA,抗dsDNA,24h尿蛋白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获得性全身皮肤松弛症.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后皮肤松弛明显改善.

    作者:何钠;韦高;林有坤;庄晓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46岁.双小腿肿胀、结节伴疼痛5个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经CHOP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皮疹及全身症状未见好转,3个月后死亡.

    作者:夏建新;庞传超;唐铁梅;王劲风;张民夫;朱俊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和囊肿型痤疮6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维胺酯胶囊、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治疗结节和囊肿型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中西医结合组66例采用维胺酯胶囊、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维胺酯胶囊治疗;2周为1疗程.结果 1,2疗程后中西医结合组痊愈率分别为47.0%,80.3%,对照组分别为26.7%,4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54,P<0.05;χ2=15.48,P<0.01).结论 维胺酯胶囊、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治疗结节和囊肿型痤疮具有治愈率高,起效时间快,疗程短,作用持久,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张起律;温红秀;吴运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