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蕴韵;陈全娘;胡淑君;侯玲玉
目的 探讨中国人中存在的错配修复基因hMLH1 Val384Asp在大肠癌、胃癌、食道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中国汉族人101例大肠癌患者、79例胃癌患者、76例食道癌患者、79例和76例胃癌和食道癌患者的亲属、100名正常对照,各取正常体细胞,提取基因组DNA.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hMLH1基因的第12外显子,比较分析Val384Asp的检出率.结果 6%的正常人携带hMLH1基因Val384Asp;小于45岁的大肠癌患者中hMLH1基因Val384Asp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P<0.05);显著性差异还存在于具有癌症家族史的胃癌患者及其亲属与正常对照的比较(P<0.05和P<0.01);食道癌患者及其亲属与正常对照之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中hMLH1基因Val384Asp等位基因频率约3%,这一错义突变可能在中国人部分大肠癌、胃癌的发病中起作用.
作者:王亚平;周建农;李忠佑;王建东;李金田;高长明;高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 男,27岁.其妻第1胎足月顺产一男婴,面部畸形,无鼻孔.第2胎孕3个月时自然流产.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双方无化学药物及放射线接触史,表型和智力均正常,双方家族中无异常孕产史.
作者:许平;俞信忠;曾艳;雷谢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明确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 β1)对大肠癌细胞E-钙粘着蛋白、α-、β-、γ-连环蛋白及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影响,明确层粘连蛋白(laminin,LM)反义RNA对上述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增强的化学发光技术显示结果.结果 TGF β1可促进α-和γ-连环蛋白表达.该表达不受LM反义RNA的影响;TGF β1可促进E-钙粘着蛋白表达,但LM反义RNA既可抑制E-钙粘着蛋白表达,又能抑制TGF β1对该蛋白的调节作用;TGF β1只有在LM反义RNA存在下才具有抑制FAK表达的作用.结论 TGF β1对肿瘤恶性表型的抑制作用可能与E-钙粘着蛋白、α-、γ-连环蛋白表达增加有关,E-钙粘着蛋白和FAK表达的改变可能是TGF β1通过影响LM的表达间接作用所致.TGF β1对肿瘤细胞表型的影响是多种蛋白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刘宝瑞;刘文超;宁国礼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家系1 母亲,48岁.6年前发现骨肿块,偶有膝关节轻痛,身材矮小,下肢偏短,呈膝内翻,关节活动自如.X线片显示:双侧股骨远端和胫腓骨近端出现多个大小不等骨软骨瘤影像,呈广基底型,骨块与正常骨相连接,胫腓骨近端已骨性融合.与6年前X线片比较,骨肿块无增大.
作者:佟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先证者(Ⅲ10) 男,18岁,学生.因发作性睡眠1年伴猝倒发作10天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白天发作性睡眠,多在白天上课时,有时会在进食中或饭后静坐时,突感睡意浓厚,随即不可克制地入睡,每次发作持续约30分钟左右,多伴自醒,偶为唤醒,每天发作3~5次.近10天前与同学笑谈时,突感双下肢无力,随即跪倒在地,无意识丧失,持续约半分钟好转.患者否认有失眠症,既往无脑炎及脑外伤史.内科查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脑电图均正常,空腹血糖、血清钾、钠、氯、钙、磷、T3、T4均正常,脑脊液、肝、肾功能均正常.入院后给予丙咪嗪等药物治疗20天,好转出院.
作者:徐会厂;冯美香;李松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 女,30岁,婚后4年先后4次自然流产,孕期分别为50天~4个月.孕期无患病及不良因素接触史.患者母亲孕7产7,无流产及分娩畸形儿史,家族中已婚者也无类似病史.
作者:侯晓文;王欣萍;佟卫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in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CR-SSCP)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c, FH)患者家系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经PCR-SSCP筛查、DNA序列分析证实的4例FH患者(1例纯合子FH外显子7发生点突变,1例杂合子点突变位于外显子14,2例杂合子点突变位于外显子4的3′部分),用PCR-SSCP分析各家系成员共23例,并对基因型和表型进行比较.结果 各家系成员均从基因水平明确了诊断,23例个体中,除先证者外,还发现1例纯合子,8例杂合子.结论 PCR-SSCP可对FH先证者家系进行分析,并对其家系成员早期诊断,以便提供咨询和指导.
作者:朱大明;陈在嘉;陈保生;陆宗良;吕新跃;寇文镕;徐义枢;孙继良;曾武威;杨跃进;陈纪林;高润霖;杜怀明;马咸成;许海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特发性心肌病.已证实HCM是儿童及青年人猝死常见原因之一,发生率为1%~6%[1,2].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在无任何症状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未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因剧烈运动发生猝死,因此,从分子水平对HCM进行研究,对于阐明该病的发生机理,早期诊断、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学者[3-6]研究发现某些HCM与线粒体(mtDNA)的缺失和点突变有关.我们应用PCR、PCR-SSCP及PCR产物直接银染测序技术,对19例HCM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mtDNA进行研究,以探讨HCM与mtDNA点突变的关系.
作者:郝志新;张丽容;张丽珊;黄鹰;尹桂芝;乔增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例1 女,27岁,婚后3年孕2胎,均于孕40多天时阴道少量流血,经保胎治疗无效行刮宫术.夫妇双方表型、智力均正常,非近亲结婚.以往身体健康,孕期无患病及用药史,无有害物质接触史.
作者:王凤菊;赵岐刚;王伟华;张颖新;袁立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类连接蛋白基因26(connexin 26,Cx26)的调控机理.方法 对Cx26基因转译起始点上游的一个Dnase-1超敏区片段1.6kb进行序列分析和CAT报告基因分析.结果 Cx26-1.6kb片段具有启动子功能.结论 Cx26-1.6kb中含有2个GT盒(分别位于-6158bp和-6213bp),1个TTAAAA盒位于-6237bp,这是在人类Cx26基因中新发现的第2个启动区.
作者:彭白露;张洵;周鸣;曾朝阳;李桂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 男,34岁,因其妻自然流产1次及生育1例发育迟缓儿就诊.夫妻表型和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双方均未接触有害物质.
作者:徐庭红;朱玲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汉族人群中139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方法 应用多重PCR方法对139个位点进行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Gene ScanTM、GenotyperTM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这些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为0.35~0.89,其中88%的杂合度>0.60,PIC为0.32~0.88,94%位点的PIC>0.50.结论 微卫星位点有较高的多态信息量,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遗传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袁文涛;徐红岩;赵进英;丁伟;江宏铨;顾鸣敏;薛京伦;陈家伦;方福德;陈竺;金力;黄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为了解早幼粒白血病基因和维甲酸受体α(promyelocytic leukemia-retinoic acid receptor α,PML-RARα)的致病机理,对野生型PML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报道,结合本研究所的部分研究结果,提示PML的高表达有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PML可能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且PML功能的发挥与其3个重要功能区和核内定位有关;PML与APL发病有关.表明PML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
作者:周励;陈国强;沈志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11q23异常与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血液学和预后的相互联系.方法 采用骨髓直接法和(或)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对6000例恶性血液病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6000例恶性血液病中发现28例有11q23异常,发生率为0.47%.异常类型有7种:t(4;11)(q21;q23)10例;t(11;19)(q23;p13)5例;t(9;11)(p12;q23)2例;t(10;11)(p15;q23)2例;t(6;11)(q27;q23)1例;del(11)(q23)7例;t(11;)(q23;)1例.疾病类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4例(M2a3例、M42例、M5a1例、M5b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RAEB 1例、CMML 2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10例t(4;11)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随访的22例患者总完全缓解率为59.9%,中数生存期为113天.结论 11q23异常主要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预后不良,同时伴有额外变化和缺乏正常核型细胞均对预后有不利影响,因而构成一种独特的临床-细胞遗传学联系.
作者:过宇;薛永权;谢新;吴德沛;李建勇;陆定伟;蒋复高;耿美菊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依据mtDNA剑桥序列[1]为相对标准序列,mtDNA COⅡ/tRNALys基因间的小非编码区V含有2个9bp串联重复序列(CCCCCTCTA).1983年,Cann和Wilson[2]应用RFLP分析,首次发现该区域有长度变化;随后Wrischnik等[3]以序列分析证实该区域长度变化是由于9bp重复序列缺失一个拷贝而产生.早期研究认为,该缺失为起源于亚洲的人种所特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具有多重起源性[4-6],不同人种群9bp缺失频率及分布不同[7-10]使其成为研究人种遗传分化的重要靶点.我们运用PCR直接测序方法,检测了北京地区汉族人mtDNA 9bp序列多态频率,并与文献报道的其它地域人种mtDNA 9bp序列多态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作者:李琦;谷志远;赵亚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 男,30岁.结婚5年,其妻自然流产2次,妊娠间隔1年,均在孕40余天时,无明显诱因发生流产.孕期妊娠反应不重,无患病、服药史及有害物质接触史.夫妻表型正常,既往健康,非近亲婚配.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核型(图1)为46,XY,t(12;17)(q21;q25),其妻核型正常.
作者:丁明;焦云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基因中常见多态位点Hind Ⅲ基因多态性对单纯肥胖症儿童血脂、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皮下脂肪分布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92例单纯肥胖症儿童的Hind Ⅲ-LPL基因多态性,并测定了血脂、BMI及机体3个测量部位(肱二头肌、肩胛下、腹壁)的皮褶厚度等.结果 H+H+-LPL基因型肥胖儿童的血甘油三酯(TG)、LDL-C、ApoB含量及BMI、肱二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皮褶均数等,均明显高于H+H--LPL基因型肥胖儿童.结论 LPL-Hind Ⅲ基因多态性对单纯肥胖症儿童的血脂与BMI水平,总胆固醇(TC)以及皮下脂肪在机体各部位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郭锡熔;陈荣华;莫宝庆;刘倩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基因多态性影响血脂水平,已有报道LDL-R基因PvuⅡ、StuⅠ位点多态性影响正常人血脂水平[1],HinⅡ位点多态性影响糖尿病患者脂代谢[2].近Ahn等[3]发现LDL-R基因外显子18 NcoⅠ位点多态性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有关.我们应用聚合酶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研究了NcoⅠ位点多态性对汉族人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作者:郑芳;周新;崔天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一个用于比较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基因和沉默基因的突变机理的实验模型.方法 以脂质体转染法将线性化的pMCLacI/Neo质粒导入NIH3T3细胞,用G418筛选,选择一个药物抗性细胞克隆进行扩增,用基因组Southern杂交,RT-PCR及RT-PCR Southern杂交进行分子鉴定.结果 (1)在此细胞克隆的基因组中整合有pMCLacI/Neo质粒;(2)该质粒上的两个lacI靶基因中,有一个在NIH3T3细胞内处于转录表达状态;(3)可以通过酶切环化的方法从阳性细胞克隆的基因组DNA中回收出结构完整、功能正常的pMCLacI/Neo质粒.结论 建立了在基因组中整合有pMCLacI/Neo质粒的NIH3T3细胞系;两个lacI靶基因可分别模拟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基因和沉默基因的功能状态;可以将该细胞系用作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基因和沉默基因的不同突变机理的实验模型.
作者:卢洋;黎怀星;傅继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儿 11岁,社会性别女,发现身材矮小11年就诊.出生史及家族史无异常.体检:身高123.5 cm,体重28 kg,皮肤较黑,内眦赘皮,颈短,后发际低,盾状胸,乳距宽,肘外翻.
作者:苏蕴韵;陈全娘;胡淑君;侯玲玉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