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奇霉素单剂口服治疗早期梅毒的Meta分析

陶小华;钱革;刘泽虎;王千秋

关键词:阿奇霉素, 早期梅毒,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摘要:目的 评价阿奇霉素单剂(2.0)口服治疗早期梅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对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07年第2期),MEDLINE(1996-2007),EMBASE(1984-2007)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79-2007),纳入比较阿奇霉素2.0单剂口服与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1次/周)治疗早期梅毒的RCT.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Coe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结果 终纳入了2个RCT并对其疗效进行了Meta分析.表明阿奇霉素2.0单剂口服治疗早期梅毒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差异无显著性[OR0.72,95%CI(0.47,1.11),P=0.23];均未报道阿奇霉素引起的严重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 现有临床证据表明,阿奇霉素2.0单剂口服治疗早期梅毒疗效相当于对照组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解脲脲原体124株对抗菌药物小抑菌浓度测定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解脲脲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结果 UU对多西环素、四环素、红霉素、阿齐霉素、洛美沙星的MIC50值分别为0.25,2.00,4.00,4.00和64.00μg/mL;耐药率依次升高,分别是4.84%,16.13%,35.48%,45.16%和59.68%.结论 UU对多西环素等5种抗茵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下降,耐药性上升.本地区在治疗UU感染时,建议首选四环素类抗茵药物中的多西环素.

    作者:马寒;陆春;朱国兴;冯佩英;卢荣彪;赖维;陈剑;黄怀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阿维A联合PUV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阿维A联合PUV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口服阿维A 0.5 ms/(kg·d)并加用光化学疗法(PUVA),对照组45例仅口服阿维A 0.5-0.8 ms/(kg·d),两组均外用本院自制冰霜.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阿维A联合PUV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周敏;陈金;刘杨英;王晓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阿奇霉素单剂口服治疗早期梅毒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阿奇霉素单剂(2.0)口服治疗早期梅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对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07年第2期),MEDLINE(1996-2007),EMBASE(1984-2007)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79-2007),纳入比较阿奇霉素2.0单剂口服与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1次/周)治疗早期梅毒的RCT.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Coe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结果 终纳入了2个RCT并对其疗效进行了Meta分析.表明阿奇霉素2.0单剂口服治疗早期梅毒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差异无显著性[OR0.72,95%CI(0.47,1.11),P=0.23];均未报道阿奇霉素引起的严重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 现有临床证据表明,阿奇霉素2.0单剂口服治疗早期梅毒疗效相当于对照组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陶小华;钱革;刘泽虎;王千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乳房外Paget病1例

    患者男,73岁.阴茎根部、阴囊出现红斑伴瘙痒13年,糜烂、渗出、溃疡、出现肿物伴异味1年.组织病理示局部区域有表皮下浸润,PAS(+), Alcianblue(-),免疫组化CEA(3+), CK(2+), HMB45(-),S-100(-).诊断:乳房外Paget病.

    作者:刘洋;侯慧;李正刚;杨锎;李银铃;袁贞淑;白义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嗜酸性筋膜炎1例

    患者男,22岁.四肢皮肤水肿、硬化1年.查血嗜酸粒细胞340×106/L; ANA1:40(+).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可见片状淋巴细胞、较多嗜酸性粒细胞.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给予强的松、西米替丁、青霉胺口服并联合物理疗法,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刘毅;夏汝山;郝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HIV-1 env基因序列分析及其与长期感染不进展现象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HIV-1长期感染不进展现象与HIV-1 env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21例感染HIV-1毒株7年以上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的核酸样本进行扩增,获得HIV-1膜蛋白(env)基因的核酸片段,对其C2-V3及邻区350-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所得结果与HIV-1该亚型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分析共享序列及突变序列,制作系统树,计算离散率.结果 离散率和系统树分析21个毒株均为HIV-1 B亚型,毒株间基因离散率在2%左右,高于前期研究结果;未见V3环顶端四肽特征性GPGR和GRGQ,也未见前期研究曾经发现的脯氨酸向异亮氨酸的变异现象.结论 HIV-1长期感染者体内毒株env基因无规律性突变.

    作者:许晶;王媛;黎志东;徐志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脂质体转染对HSV-2多表位复合DNA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免疫方式对HSV-2多表位复合DNA疫苗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探索新型HSV-2DNA疫苗的有效免疫方式.方法 利用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HSV-2糖蛋白gD,gB,gC和早期表达蛋白ICP27的多表位复合DNA疫苗HV-pcDNA3.1.C57/BL6小鼠分为脂质体包裹pcDNA3.1空栽体质粒对照组、脂质体包裹HVpcDNA3.1质粒和裸质粒Hv-pcDNA 3.1肌肉注射免疫三组.ELISA检测小鼠血清HSV-2特异性IgG,IL-2和IFN-γ,乳酸脱氢酶法检测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 与裸质粒免疫组相比,脂质体包裹HV-pcDNA3.1免疫组小鼠血清中HSV-2特异性IgG和IFN-γ表达明显增加,CTL活性增强.结论 脂质体包裹质粒比裸质粒肌肉注射方式免疫小鼠能显著提高HSV-2多表位复合DNA疫苗的免疫活性.

    作者:徐金华;许炎;郑志忠;夏天;王健;梁俊;张臻;朱小华;朱乃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曲霉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目前用于曲霉茵流行病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有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序列特异性DNA引物分析、多位点酶电泳和微卫星多态分析等.曲霉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不仅可以描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曲霉菌感染的不同流行病学特征,还可对人群感染来源进行追踪,从而有效开展曲霉茵的预防与控制.

    作者:敖俊红;杨燕妮;郝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草分枝杆菌注射液联合中药浸泡法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草分枝杆茵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多发性跖疣的疗效.方法 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2例,肌肉注射草分枝杆菌注射液1.72μg,2次/周,同时应用中药去疣汤浸泡,2次/d;对照组58例,应用中药去疣汤浸泡,2次/d.两组疗程均为5周.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62.90%、有效率91.94%,对照组分别为44.83%,70.69%.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草分枝杆茵注射液联合中药浸泡法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高、安全、无毒副作用.

    作者:沈俊萍;沈为兴;田文英;王永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1例

    患者男,13岁.躯干、下肢暗红色丘疹4年余,且随着年龄逐渐增多、增大.皮损分布于双侧大腿、臀部、阴囊及腰部.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包绕瘤体,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管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或血栓.诊断: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

    作者:全根;许斌;陈柳青;孙曾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21例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6年来收治的21例DM, 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31例单纯DM, PM为对照组,对相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共21项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40岁、恶性红斑、临床症状典型而CK≤参考值、ESR>35mm/h、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中有显著意义.结论 应考虑将年龄>40岁、恶性红斑、临床症状典型而CK≤参考值、ESR>35mm/h、对激素治疗不敏感纳入DM, PM合并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

    作者:徐文俊;方木平;李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皮肤鳞癌中E-钙粘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目的 探讨E-cadherin基因甲基化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皮肤鳞癌,S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皮肤鳞癌和正常组织中E-cadherin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状态,通过RT-PCR检测经不同浓度5'-氮杂胞苷处理以后的人表皮鳞癌细胞株A431 E-cadherin mRNA表达的差异,MTT法观察5'-氮杂胞苷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皮肤鳞癌中E-cadherin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率34.6%(9/26),正常皮肤组织中未发现E-cadherin基因甲基化状态,差异有显著性(P<O.05).经5'-氮杂胞苷处理后A431肿瘤细胞E-cadherin的mRNA表达上调,有统计学意义(P<0.05).5'-氮杂胞苷能抑制A431肿瘤细胞的增殖.结论 E-cadherin基因可能通过CpG岛甲基化抑制基因转录,在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谭琦;颜兰香;陆前进;文海泉;苏玉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更昔洛韦联合阿米替林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联合阿米替林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予更昔洛韦O.25 g静滴,1次/d,治疗组同时加用阿米替林25 mg,每晚睡前1次,均连用10天.结果 治疗组5例发生PHN,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治疗组的平均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

    作者:于群策;叶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胃印戒细胞癌皮肤转移1例

    患者女,36岁.头痛2月,伴呕吐1月余.胃镜及组织病理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化疗前全身出现皮下结节,局部活检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皮肤转移.予以FAM方案化疗,6周1次,3个月后死亡.

    作者:李福伦;李斌;徐蓉;陈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荨麻疹1000例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1000例荨麻疹患者应用点刺液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为本地区荨麻疹的防治及点刺试验变应原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用30种变应原,加一个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和一个组胺阳性对照,试验部位是前臂掌侧皮肤,相距4cm,滴1滴变应原后垂直点刺,20-30min后判读试验结果.结果 765例(76.5%)呈阳性.皮肤点刺试验中屋尘螨阳性率高,其次是粉尘螨等.结论 屋尘螨和粉尘螨是北京地区重要变应原.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用于寻找荨麻疹患者的致病原因安全有效.

    作者:赵梓纲;赵华;葛萍;李恒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神经梅毒误诊1例

    患者男,43岁,农民.反复头昏、头痛1年余,情绪异常1周.血、脑脊液RPR(+), TPPA(+),确诊为神经梅毒.

    作者:冯永芳;陈春梅;孔庆云;张开;刘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对HIV/AIDS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HAART治疗73例HIV/AIDS患者,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后HIV/AIDS患者体内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定量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2,IL-10和TGF-βl水平.结果 经HAART治疗后,CD4+T细胞数量显著回升(P<0.01),但CD8+T细胞变化不大(P>0.05).血浆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IL-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TGF-β1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HAART治疗HIV/AIDS患者疗效显著,对于重建免疫功能、改善体内细胞因子失调有明显效果.

    作者:杨璇;李倩如;孙蕾;杜英;董子明;张世玺;徐立然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存活素反义寡核苷酸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存活素反义寡核苷酸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脂质体介导存活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采用MTT方法观察存活素反义寡核苷酸对角质形成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采用RT-PCR方法观察存活素反义寡核苷酸对角质形成细胞存活素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存活素反义寡核苷酸对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存活素反义寡核苷酸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存活素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结论 存活素反义寡核苷核酸能够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提示存活素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银屑病的靶分子.

    作者:王雷;杨励;吕雅洁;高滢;李巍;高天文;刘玉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转移因子联合阿昔洛韦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转移因子联合阿昔洛韦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方法 试验组46例,转移因子口服液10mL 2次/d,阿昔洛韦缓释片0.4g,3次/d;对照组40例,阿昔洛韦缓释片0.4g,3次/d;两组均治疗至HSV-2 IgC,IgM抗体阴性,但长不超过6个月.结果 试验组3个月、6个月后HSV-2 IgG,IgM抗体的阴转率均比对照组高(P<O.05).结论 转移因子可提高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

    作者:李伟;赵进;黄培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毛囊角化病1例

    1 临床资料 先证者,女,25岁,未婚.面部、耳后、颈部及双手背部红斑、丘疹10年,加重2年.15岁月经初潮起,前额部出现细小的毛囊性丘疹,半年后扩展至面部、耳后、颈部及双手背,皮疹散在分布,无疼痛及瘙痒,冬轻夏重,

    作者:张更建;袁伟;张信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