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宋维芳;陈胜平;刘向农

关键词:毛囊炎, 脓疱性, 嗜酸性
摘要:患者男,22岁.面部红斑、丘疹和脓疱,伴脱屑3月余.面部可见数个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和丘疹,顶部可见针尖大脓疱,伴破溃.血常规正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轻度增厚.毛囊及真皮内可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毛囊内见嗜酸性脓肿.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83例疗效观察

    目的 了解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2005年5月~2008年10月就诊的159例甲真菌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3例,口服特比萘芬250mg,1次/d,连续服药;对照组76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2次/d,冲击治疗,连用 1周 ,停药 3周为1个疗程 ,共3~ 4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停药时痊愈率分别为63.86%和50.00%,有效率分别为83.13%和69.74% ,真菌学痊愈率分别为79.52%和65.79%;停药后16周痊愈率分别为84.34%和75.00%,有效率分别为97.60%和94.74% ,真菌学痊愈率分别为93.98%和88.1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4%和9.2%.两组在停药时及停药后16周痊愈率、有效率和真菌学治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均>0.0 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 5).结论 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疗效好 ,安全性高 .

    作者:王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结节性胶样粟丘疹2例

    例1女,39岁,右额角可见蚕豆大的淡黄色结节,周边散在分布绿豆大丘疹4年;例2女,41岁,左颊部可见一1.5cm×2.5cm大淡红色斑块,表面覆少许鳞屑.该2例均日晒后皮损加重,但无疼痛和瘙痒.皮损组织病理:例1示真皮上层胶原组织增生,可见嗜伊红色无结构均质性胶样物质,其间有裂隙;例2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大量粉红色均质性物质胶样团块,轻度嗜伊红改变,其间可见裂隙.2例结晶紫染色均(-).

    作者:黄萌;陈柳青;姜一化;段逸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兰州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构成分析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儿(年龄≤14岁)进行真菌学镜检、培养及分离鉴定.详细登记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儿童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结果 临床拟诊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314例患儿,真菌镜检阳性282(89.80%)例,其中头癣186(65.95%)例,体癣84(29.78%)例,足癣6(2.12%)例,股癣3(1.06%)例,甲真菌病3(1.06%)例;培养分离菌株201株,犬小孢子菌190(94.52%)株,红色毛癣菌6(2.98%)株,石膏样小孢子菌1(0.49%)株,念珠菌4(1.99%)株.结论 兰州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中头癣病居首位,致病菌以亲动物性的犬小孢子菌为主.

    作者:康潇潇;骆志成;李军友;牛桃香;周晓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预防尖锐湿疣复发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于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作用. 方法 107例尖锐湿疣患者经CO2激光祛除疣体,并在创面愈合后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55例在原疣体部位局部外敷10% 5-氨基酮戊酸(ALA)霜剂,包括皮损周围1.0~2.0cm,并用薄膜封包3h,再用光动力治疗仪照射,时间为20min/光斑,光斑直径2.0cm,1次/w,连续2次,此后每2~4w随访1次,连续6个月;对照组52例,创面痊愈后,不用任何药物,仅每2~4w随访1次,连续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区的疣体复发情况. 结果 治疗组有4例在治疗部位(光斑直径2.0cm范围内)出现疣体,复发率为7.27%,对照组共有35例在治疗范围(直径2.0cm内)出现疣体,复发率为67.30%. 结论 ALA-PDT对尖锐湿疣复发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陈磊;郑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分泌和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检测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48h后细胞的存活力;观察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对细胞胶原分泌和Ⅰ型前胶原mRNA合成的影响.结果 1.0×10-7,10-6,10-5和10-4mol/L浓度的辛伐他汀可以抑制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0.05),并能显著减少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可溶性胶原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1.0×10-7~10-4mol/L的辛伐他汀可以显著的减少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P<0.05).结论 辛伐他汀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的分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细胞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其为治疗硬皮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钱革;李建国;吴剑波;周武庆;王千秋;禹卉千;李振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星形奴卡菌性足菌肿1例

    患者女,40岁.左足背被田间竹枝戳伤后出现结节、肿块,部分破溃伴少量溢脓,逐渐加重8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组织中见散在分布放射状结构的杵状体,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深部组织真菌镜检和培养均(-),深部组织脓液培养见菌落生长,菌种鉴定为星形奴卡菌.诊断:星形奴卡菌性足菌肿.予复方磺胺甲恶唑、青霉素G和阿米卡星联合治疗,局部清创处理后好转.

    作者:陈欣玥;刘玲;张韡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喜读《微量元素与皮肤病》

    拜读由徐汉卿教授主编的<微量元素与皮肤病>一书后,深感获益匪浅.本书共140万字,分上、下两部,上部共32章,其中绪论部分概述了微量元素的概念、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机理,微量元素研究的作用及其发展史;第2章论述了微量元素在内脏和皮肤及其附属器官中的分布情况;第3~31章分别论述了30种微量元素,包括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学作用、生理功能以及吸收、分布与排泄,还包括因微量元素缺乏或中毒所引起的皮肤病及其防治,并讨论了稀土元素与相关皮肤病的关系;第32章详细介绍了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

    作者:韩世荣;赵石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STD门诊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及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皮肤性病门诊医务人员对工作环境、健康防护及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探讨如何改善性传播疾病(STD)门诊的就医环境,对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探寻有效的干预途径.方法 对西安地区皮肤性病门诊的110名医务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就医环境、卫生保健知识(职业暴露)、自我防护行为、影响自我防护的障碍和医疗用品处理等. 结果西安地区部分医院基本无独立STD门诊,皮肤性病科、泌尿科、妇产科、传染科均有STD患者就诊,医务人员对预防性暴露后治疗认知率仅为25.45%. 结论 STD门诊工作环境需要改进,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对卫生保健知识(职业暴露)及自我防护行为认识不足.管理部门应根据STD门诊的特点,完善有关制度,提供防护设备、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以预防职业暴露及交叉感染发生.

    作者:马小萍;赵玉荣;刘伟民;常建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骨化三醇对角质形成细胞作用机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研究骨化三醇对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寻找骨化三醇作用的靶蛋白.方法 常规培养HaCaT细胞、药物诱导,避光培养48h后用反复冻融法提取细胞全蛋白.将提取的蛋白样品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应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对图像进行匹配分析,选取各组中有重叠的药物作用前后浓度改变的10个蛋白质点,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质谱鉴定.结果 成功获得HaCaT细胞的蛋白质组电泳图谱,图像重复性好.药物作用后蛋白质表达有明显变化,以抑制为主.共鉴定出四种蛋白质,其中一种为卵清蛋白样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MNE1).结论 成功建立了HaCaT细胞蛋白质二维展示平台.MNE1是骨化三醇的治疗机制中的靶蛋白之一.

    作者:李慧;顾军;张春华;孙青菊;郭志丽;毕新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SLE患者GATA-3、MBD2对IL- 4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目的 分析SLE患者GATA-3、MBD2与IL- 4表达的相关性,探讨GATA-3和MBD2对IL-v4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 PCR法检测35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IL- 4、GATA-3、MBD2的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 4、GATA-3和MBD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3.37,3.55,9.68,P均<0.05);IL- 4与GATA-3、IL- 4与MBD2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39,0.97,P均<0.05).结论 SLE患者中IL- 4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MBD2对IL- 4基因阻遏作用降低,及大量GATA- 3对IL- 4基因的过度激活共同作用所导致.

    作者:秦海红;褚国弟;黄峥烨;徐金华;施若非;施伟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单克隆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和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克隆抗体(McAb)作为一种生物制剂,靶向作用于细胞表面疾病相关抗原及特定抗体,阻断B细胞活化和T细胞共刺激因子,从而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少的优点,近年已开始应用于治疗SLE,本文对其进行综述.

    作者:杨靖;李惠;赵恒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成人斯蒂尔病1例

    患者女, 69岁.右侧面部红斑、水疱后疼痛14个月,反复发热、关节痛1年,全身散在分布皮疹5月.体检:面部片状暗红斑,上覆暗红色和黄色痂皮,痂皮下可见点状溃疡和脓性分泌物;背部及双侧上肢散在分布10余个约1.0cm×1.5cm大萎缩性斑块,表面有少许痂屑,部分挤压后有少许脓液;右侧肘部可见淡红色斑块,内侧有一直径约0.5cm的厚壁水疱,疱液稠.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升高,血清铁蛋白增高,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及血管壁部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结活检呈反应性增生改变.诊断: 成人斯蒂尔病.

    作者:成先桂;林泉;谢方明;杨建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槌果藤乙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 研究槌果藤乙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试验和生长曲线测定法,比较槌果藤乙醇提取物不同作用浓度下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生长活力和生长状态的影响.结果 槌果藤提取物可明显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增殖,槌果藤乙醇提取物浓度为40μg/mL时,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率的抑制作用与药物剂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药物的作用时间相依赖.结论 中药槌果藤乙醇提取物可抑制体外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凡;赵娜;华伟;米新陵;惠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斑秃的疗效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α受体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GC)局部治疗斑秃的疗效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糖皮质激素α受体(GR-α)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门诊确诊的斑秃患者治疗前取皮损,用ELISA法检测分离提取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中的GR-α.均予卤米松乳膏外搽治疗3个月,对42例完成试验的斑秃患者按疗效分为痊愈、显效、进步及无效,痊愈加显效组为有效组,进步加无效为抵抗组.比较各组GR-α表达的差异.结果 卤米松治疗斑秃的有效率为64.29%,角质形成细胞GR-α的表达显效、进步及无效组分别与痊愈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但有效组明显高于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GR-α的表达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卤米松乳膏治疗斑秃时,有效组皮损GR-α的表达高于抵抗组,但GR-α的表达与疗效无明显的量效相关性.

    作者:杨闰平;刘元林;李晓鹏;钟疆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梅毒患者血清对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影响

    目的 了解梅毒患者血清对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的影响.方法 收集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试剂(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剂(TPPA)确认为梅毒的患者血清225份和性病门诊非梅毒人群血清95份,同时用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剂(PA)和两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ELISA)筛查其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 第1次检测的225份梅毒患者血清中,37份HIV 1/2-PA致敏颗粒和非致敏颗粒都凝集;10份HIV 1/2-PA非致敏颗粒凝集,致敏颗粒孔未凝集;5份致敏颗粒凝集,呈弱阳性,非致敏颗粒未凝集,其它173份血清HIV1/2-PA检测结果都为阴性.对52份标本进行第2次复检,5份第1次检测致敏颗粒凝集的标本结果均为阴性,非致敏颗粒未凝集;其他标本检测结果与第1次一致.两种ELISA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照组95份标本HIV 1/2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梅毒患者血清用PA法检测HIV抗体时有干扰现象.

    作者:符克英;钟娜;张丽芬;蔡俊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Kaposi水痘样疹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kaposi水痘样疹患儿的临床特征与治疗及转归,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36例kaposi水痘样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Kaposi水痘样疹好发于冬春季(32例),患儿均伴有不同的基础疾病史.有明确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者24(66.67%)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的检出率为38.89%.结论 Kaposi水痘样疹多发生于婴幼儿,更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

    作者:吕娅妮;畅小元;狄正鸿;崔乐;许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梅毒194例夫妻间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梅毒在夫妻间的发病情况,探讨近年来梅毒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原因.方法 对194例首诊为梅毒的患者及其配偶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有114对夫妻同患梅毒,占58.76%.其中男性首诊患者49例,主要为一期梅毒,女性首诊患者65例,主要为二期梅毒,另有4例妊娠梅毒.114对夫妻同患梅毒的患者中,在一方首诊为梅毒后,有86例的配偶同时追访被诊断为梅毒,其余28例在1~2个月后才被确诊.配偶被追访而诊断的梅毒患者中主要为潜伏梅毒,占69.30%(79/114).结论 夫妻同患梅毒比例较高,潜伏梅毒发生率较高,提高性伴通知确切性和孕前梅毒筛查是降低梅毒发生和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必要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权哲;梅莉红;干慧慧;王红枫;曾义斌;方芳;翁孟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克银丸联合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克银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6月~2007年5月就诊的6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口服克银丸10g/次,2次/d,联合UVB照射;对照组32例单用UVB照射,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PASI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仅治疗组有3例AST和ALT轻度升高.结论 克银丸联合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好,但临床应用时需监测肝功能.

    作者:吕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腹壁切口包块,伴月经期疼痛1年.患者4年前因巨大儿行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术后切口甲级愈合.1年前发现腹壁切口上端近脐部出现一枣核样大小包块,质硬,每逢经期包块增大如枣状,触痛明显,月经后疼痛减轻或消失.既往体健.月经正常,无痛经史.家族无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腹平软,下腹部可见一长约9.0cm的横向瘢痕,瘢痕上端近脐部可扪及一约1.0cm×0.8cm大肿块,表面皮肤呈紫蓝色,边界欠清,活动性差,触痛明显,无波动感.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沉,胸部X线片均正常.腹部B超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界清,不规则,无完整包膜,包膜内无明显血流信号.

    作者:王松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囊肿性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囊肿性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100例患者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予桃红四物汤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治愈者停药3个月后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2.00%和7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2.00%和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囊肿性痤疮疗效肯定,且复发率低.

    作者:邵拓;黄新民;黄世平;胡忠诚;吴巧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