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维A联合NB-UVB治疗泛发性斑块状银屑病疗效观察

晏文;黄洋;曹碧兰

关键词:阿维A, 窄谱中波紫外线, 斑块状银屑病, 寻常性
摘要:目的 探讨阿维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泛发性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5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口服阿维A胶囊,同时行NB-UVB全身照射;对照组30例,仅予NB-UVB全身照射.两组疗程均为10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6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维A联合NB-UVB照射治疗泛发性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梅毒患者血清对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影响

    目的 了解梅毒患者血清对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的影响.方法 收集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试剂(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剂(TPPA)确认为梅毒的患者血清225份和性病门诊非梅毒人群血清95份,同时用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剂(PA)和两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ELISA)筛查其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 第1次检测的225份梅毒患者血清中,37份HIV 1/2-PA致敏颗粒和非致敏颗粒都凝集;10份HIV 1/2-PA非致敏颗粒凝集,致敏颗粒孔未凝集;5份致敏颗粒凝集,呈弱阳性,非致敏颗粒未凝集,其它173份血清HIV1/2-PA检测结果都为阴性.对52份标本进行第2次复检,5份第1次检测致敏颗粒凝集的标本结果均为阴性,非致敏颗粒未凝集;其他标本检测结果与第1次一致.两种ELISA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照组95份标本HIV 1/2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梅毒患者血清用PA法检测HIV抗体时有干扰现象.

    作者:符克英;钟娜;张丽芬;蔡俊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单克隆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和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克隆抗体(McAb)作为一种生物制剂,靶向作用于细胞表面疾病相关抗原及特定抗体,阻断B细胞活化和T细胞共刺激因子,从而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少的优点,近年已开始应用于治疗SLE,本文对其进行综述.

    作者:杨靖;李惠;赵恒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多形红斑4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加强临床医生对多形红斑(EM)的认识,提高其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多形红斑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45例均有EM典型临床表现,男∶女发病比为1∶1.5,平均年龄35.74±22.03岁.轻症EM 37 (82.22%)例,重症EM 8 (17.78%)例.其中17例皮损组织病理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空泡改变,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结论 EM是一个病谱病,临床上具有特征性,去除病因,及时控制感染,重症EM早期应用足量、短程糖皮质激素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杨汝斌;刘彤云;刘玲;万屏;何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兰州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构成分析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儿(年龄≤14岁)进行真菌学镜检、培养及分离鉴定.详细登记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儿童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结果 临床拟诊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314例患儿,真菌镜检阳性282(89.80%)例,其中头癣186(65.95%)例,体癣84(29.78%)例,足癣6(2.12%)例,股癣3(1.06%)例,甲真菌病3(1.06%)例;培养分离菌株201株,犬小孢子菌190(94.52%)株,红色毛癣菌6(2.98%)株,石膏样小孢子菌1(0.49%)株,念珠菌4(1.99%)株.结论 兰州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中头癣病居首位,致病菌以亲动物性的犬小孢子菌为主.

    作者:康潇潇;骆志成;李军友;牛桃香;周晓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囊肿性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囊肿性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100例患者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予桃红四物汤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治愈者停药3个月后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2.00%和7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2.00%和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囊肿性痤疮疗效肯定,且复发率低.

    作者:邵拓;黄新民;黄世平;胡忠诚;吴巧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梅毒194例夫妻间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梅毒在夫妻间的发病情况,探讨近年来梅毒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原因.方法 对194例首诊为梅毒的患者及其配偶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有114对夫妻同患梅毒,占58.76%.其中男性首诊患者49例,主要为一期梅毒,女性首诊患者65例,主要为二期梅毒,另有4例妊娠梅毒.114对夫妻同患梅毒的患者中,在一方首诊为梅毒后,有86例的配偶同时追访被诊断为梅毒,其余28例在1~2个月后才被确诊.配偶被追访而诊断的梅毒患者中主要为潜伏梅毒,占69.30%(79/114).结论 夫妻同患梅毒比例较高,潜伏梅毒发生率较高,提高性伴通知确切性和孕前梅毒筛查是降低梅毒发生和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必要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权哲;梅莉红;干慧慧;王红枫;曾义斌;方芳;翁孟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骨化三醇对角质形成细胞作用机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研究骨化三醇对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寻找骨化三醇作用的靶蛋白.方法 常规培养HaCaT细胞、药物诱导,避光培养48h后用反复冻融法提取细胞全蛋白.将提取的蛋白样品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应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对图像进行匹配分析,选取各组中有重叠的药物作用前后浓度改变的10个蛋白质点,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质谱鉴定.结果 成功获得HaCaT细胞的蛋白质组电泳图谱,图像重复性好.药物作用后蛋白质表达有明显变化,以抑制为主.共鉴定出四种蛋白质,其中一种为卵清蛋白样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MNE1).结论 成功建立了HaCaT细胞蛋白质二维展示平台.MNE1是骨化三醇的治疗机制中的靶蛋白之一.

    作者:李慧;顾军;张春华;孙青菊;郭志丽;毕新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巨大晕痣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腰部皮损15年.患儿1岁时其母亲发现腰部出现一黄豆大色素痣,其周围绕以一卵圆形白斑,随着年龄增长,色素痣及白斑逐渐扩大,无不适.未予任何处理.后因虑其恶变至本科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亦无白癜风病史.体检:发育和智力正常,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腰部可见一3.0cm×6.0cm大椭圆形色素痣,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针帽至米粒大小,光滑,无毛,边缘颜色较淡,周围绕以约16.0cm×16.0cm的卵圆形色素脱失斑,界清(图1).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沿色素痣的纵轴方向,梭形切口完全切除色素痣,至皮下组织.皮损组织病理示:痣细胞排列成实体团块,条索、巢状结构,分布于表皮内(图2);痣细胞呈圆形、梭形、多边形,轮廓清楚,胞浆丰富,核圆形、空泡状,可见明显黑色素(图3).病理诊断:混合痣.诊断:巨大晕痣.术后第9天拆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随访,见切口形成疤痕,周围色素脱失斑无减退或消失.

    作者:石国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结节性胶样粟丘疹2例

    例1女,39岁,右额角可见蚕豆大的淡黄色结节,周边散在分布绿豆大丘疹4年;例2女,41岁,左颊部可见一1.5cm×2.5cm大淡红色斑块,表面覆少许鳞屑.该2例均日晒后皮损加重,但无疼痛和瘙痒.皮损组织病理:例1示真皮上层胶原组织增生,可见嗜伊红色无结构均质性胶样物质,其间有裂隙;例2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大量粉红色均质性物质胶样团块,轻度嗜伊红改变,其间可见裂隙.2例结晶紫染色均(-).

    作者:黄萌;陈柳青;姜一化;段逸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芳维A酸氨丁三醇对HaCaT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芳维A酸氨丁三醇作用于无血清培养的HaCaT细胞后,细胞内分化相关基因TGase1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剂量-时间曲线,并比较芳维A酸氨丁三醇与依曲替酸对HaCaT分化的影响. 方法将不同浓度的芳维A酸氨丁三醇和依曲替酸 (0.001~1.0μm/L )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的HaCaT细胞培养液中,在添加芳维A酸氨丁三醇6h、12h和24h后分别回收总RNA ,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HaCaT细胞分化的特异性标记基因TGase1 mRNA的表达情况;芳维A酸氨丁三醇和依曲替酸分别在孵育24h后回收总RNA, 用RT-PCR法检测TGase1 mRNA的表达,比较这两种药物对HaCaT细胞分化的差异.结果 0.001~1.0μm/L浓度的芳维A酸氨丁三醇作用于HaCaT细胞6h、12h和24h后能显著促进HaCaT细胞内分化基因TGase1 mRNA表达,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芳维A酸氨丁三醇及依曲替酸都可促进TGase1 mRNA表达,且TGase1 mRN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这两种药物的剂量曲线非常相似,其促进TGase1 mRNA表达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 芳维A酸氨丁三醇能显著促进HaCaT细胞内分化基因TGase1 mRNA的表达,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促进HaCaT细胞分化的作用与依曲替酸的效果类同.

    作者:陈洁;顾军;李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喜读《微量元素与皮肤病》

    拜读由徐汉卿教授主编的<微量元素与皮肤病>一书后,深感获益匪浅.本书共140万字,分上、下两部,上部共32章,其中绪论部分概述了微量元素的概念、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机理,微量元素研究的作用及其发展史;第2章论述了微量元素在内脏和皮肤及其附属器官中的分布情况;第3~31章分别论述了30种微量元素,包括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学作用、生理功能以及吸收、分布与排泄,还包括因微量元素缺乏或中毒所引起的皮肤病及其防治,并讨论了稀土元素与相关皮肤病的关系;第32章详细介绍了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

    作者:韩世荣;赵石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分泌和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检测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48h后细胞的存活力;观察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对细胞胶原分泌和Ⅰ型前胶原mRNA合成的影响.结果 1.0×10-7,10-6,10-5和10-4mol/L浓度的辛伐他汀可以抑制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0.05),并能显著减少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可溶性胶原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1.0×10-7~10-4mol/L的辛伐他汀可以显著的减少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P<0.05).结论 辛伐他汀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的分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细胞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其为治疗硬皮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钱革;李建国;吴剑波;周武庆;王千秋;禹卉千;李振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槌果藤乙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 研究槌果藤乙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试验和生长曲线测定法,比较槌果藤乙醇提取物不同作用浓度下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生长活力和生长状态的影响.结果 槌果藤提取物可明显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增殖,槌果藤乙醇提取物浓度为40μg/mL时,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率的抑制作用与药物剂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药物的作用时间相依赖.结论 中药槌果藤乙醇提取物可抑制体外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凡;赵娜;华伟;米新陵;惠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复方青黛饮含药血清对体外HaCa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体外观察复方青黛饮大鼠含药血清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用SD大鼠制备实验血清,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Hoechst染色,观察含药血清对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形态学的影响.结果 体外培养HaCaT细胞24h 和48 h后,复方青黛饮高、中、低三个剂量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组,对HaCaT细胞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与空白血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高剂量组抑制作用明显.复方青黛饮含药血清组细胞凋亡率和G0/G1比例明显增加,与空白血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镜下呈现凋亡的特征性形态改变.结论 复方青黛饮大鼠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对细胞周期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李文彬;冯捷;马慧群;闫小宁;张彩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成人斯蒂尔病1例

    患者女, 69岁.右侧面部红斑、水疱后疼痛14个月,反复发热、关节痛1年,全身散在分布皮疹5月.体检:面部片状暗红斑,上覆暗红色和黄色痂皮,痂皮下可见点状溃疡和脓性分泌物;背部及双侧上肢散在分布10余个约1.0cm×1.5cm大萎缩性斑块,表面有少许痂屑,部分挤压后有少许脓液;右侧肘部可见淡红色斑块,内侧有一直径约0.5cm的厚壁水疱,疱液稠.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升高,血清铁蛋白增高,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及血管壁部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结活检呈反应性增生改变.诊断: 成人斯蒂尔病.

    作者:成先桂;林泉;谢方明;杨建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瘢痕疙瘩发病诱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病诱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6年8月~2008年4月对本科门诊的瘢痕疙瘩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皮肤科专科体检,根据皮损的部位、形态、数目和对称性将瘢痕疙瘩分为五个临床类型,采用SPSS 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4例瘢痕疙瘩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为痤疮(48.70%)、毛囊炎(35.71%)、手术(10.39%)、外伤(9 74%)、搔抓(9.09%)、疫苗接种(7.14%)和烫伤(2.60%).胸背下颌多发型男女比为3.67∶1,发病高峰年龄为11~20岁,87.50%由痤疮诱发;胸部单发型患者几乎各年龄组均有发生,54.90%由毛囊炎诱发,23.53%为搔抓所致;四肢多发型患者发病年龄小,四肢多发型加混合型患者家族性患病率为66.67%,皮肤损伤后易形成瘢痕疙瘩皮损.胸外单发型患者几乎各年龄组均有发生,手术居其发病诱因的首位.结论 瘢痕疙瘩的临床类型不同,其发病诱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亦不同.

    作者:赵庆利;冯燕君;杨庆琪;蔡瑞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hTERT基因永生化人毛乳头细胞系的生物学特征

    目的 研究hTERT基因永生化人毛乳头细胞(DPC)系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TERT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正常人DPC,经G418筛选得到阳性克隆,连续传代培养.检测转染细胞内hTERT mRNA的表达,并分析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 转染后获得1个阳性细胞克隆,扩大培养后细胞生长良好,现已连续传至65代.检测证实转染细胞稳定表达hTERT mRNA,且此转染细胞具有体外培养正常DPC的生物学特征.结论 hTERT基因永生化人DPC系保持了正常DPC的生物学特征.

    作者:刘官智;伍津津;朱堂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静滴环磷酰胺注射液致剧烈头痛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4岁.颜面部起红斑,伴脱发、乏力4月.患者4个月前出现面部蝶形红斑,伴脱发、乏力,1个月前红斑加重,双下肢起瘀点,逐渐增多.既往体健.体检:内科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面部可见蝶形红斑.躯干、四肢、双手足散在暗红色丘疹、结痂.双下肢散在红色瘀点.实验室检查:血WBC 3.2×109 (4~10×109/L), HGB 108g/L(110~160g/L),PLT 97×109/L(100~300×109/L).

    作者:张晓光;李艳玲;马耀辉;刘强;四荣联;要少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83例疗效观察

    目的 了解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2005年5月~2008年10月就诊的159例甲真菌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3例,口服特比萘芬250mg,1次/d,连续服药;对照组76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2次/d,冲击治疗,连用 1周 ,停药 3周为1个疗程 ,共3~ 4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停药时痊愈率分别为63.86%和50.00%,有效率分别为83.13%和69.74% ,真菌学痊愈率分别为79.52%和65.79%;停药后16周痊愈率分别为84.34%和75.00%,有效率分别为97.60%和94.74% ,真菌学痊愈率分别为93.98%和88.1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4%和9.2%.两组在停药时及停药后16周痊愈率、有效率和真菌学治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均>0.0 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 5).结论 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疗效好 ,安全性高 .

    作者:王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儿童脓疱疮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儿童脓疱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7年6月~2008年6月就诊的100例脓疱疮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外搽2%夫西地酸乳膏3次/d,对照组50例,外搽2%莫匹罗星软膏3次/d,疗程均为7天.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为92.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儿童脓疱疮有效,安全性高.

    作者:邢燕;赵玲一;邹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