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克英;钟娜;张丽芬;蔡俊宏
目的 研究hTERT基因永生化人毛乳头细胞(DPC)系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TERT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正常人DPC,经G418筛选得到阳性克隆,连续传代培养.检测转染细胞内hTERT mRNA的表达,并分析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 转染后获得1个阳性细胞克隆,扩大培养后细胞生长良好,现已连续传至65代.检测证实转染细胞稳定表达hTERT mRNA,且此转染细胞具有体外培养正常DPC的生物学特征.结论 hTERT基因永生化人DPC系保持了正常DPC的生物学特征.
作者:刘官智;伍津津;朱堂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和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克隆抗体(McAb)作为一种生物制剂,靶向作用于细胞表面疾病相关抗原及特定抗体,阻断B细胞活化和T细胞共刺激因子,从而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少的优点,近年已开始应用于治疗SLE,本文对其进行综述.
作者:杨靖;李惠;赵恒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盐酸布替萘芬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1%盐酸布替萘芬软膏,早、晚各1次薄薄涂于患处,1~4周判断疗效;并以克霉唑软膏作对照.结果 盐酸布替萘芬软膏治疗体股癣痊愈率59.01%,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均95.45%;治疗手足癣痊愈率为44.44%,有效率为92.60%,真菌清除率为88.89%;治疗花斑癣痊愈率为56.25%,有效率为93.75%,真菌清除率93.75%.各病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盐酸布替萘芬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安全、有效.
作者:周培媚;苏晓杰;路永红;向丹黎;陈前明;刘兰;宋丹萍;魏培迪;康红宇;康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梅毒患者血清对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的影响.方法 收集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试剂(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剂(TPPA)确认为梅毒的患者血清225份和性病门诊非梅毒人群血清95份,同时用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剂(PA)和两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ELISA)筛查其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 第1次检测的225份梅毒患者血清中,37份HIV 1/2-PA致敏颗粒和非致敏颗粒都凝集;10份HIV 1/2-PA非致敏颗粒凝集,致敏颗粒孔未凝集;5份致敏颗粒凝集,呈弱阳性,非致敏颗粒未凝集,其它173份血清HIV1/2-PA检测结果都为阴性.对52份标本进行第2次复检,5份第1次检测致敏颗粒凝集的标本结果均为阴性,非致敏颗粒未凝集;其他标本检测结果与第1次一致.两种ELISA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照组95份标本HIV 1/2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梅毒患者血清用PA法检测HIV抗体时有干扰现象.
作者:符克英;钟娜;张丽芬;蔡俊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梅毒在夫妻间的发病情况,探讨近年来梅毒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原因.方法 对194例首诊为梅毒的患者及其配偶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有114对夫妻同患梅毒,占58.76%.其中男性首诊患者49例,主要为一期梅毒,女性首诊患者65例,主要为二期梅毒,另有4例妊娠梅毒.114对夫妻同患梅毒的患者中,在一方首诊为梅毒后,有86例的配偶同时追访被诊断为梅毒,其余28例在1~2个月后才被确诊.配偶被追访而诊断的梅毒患者中主要为潜伏梅毒,占69.30%(79/114).结论 夫妻同患梅毒比例较高,潜伏梅毒发生率较高,提高性伴通知确切性和孕前梅毒筛查是降低梅毒发生和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必要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权哲;梅莉红;干慧慧;王红枫;曾义斌;方芳;翁孟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病诱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6年8月~2008年4月对本科门诊的瘢痕疙瘩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皮肤科专科体检,根据皮损的部位、形态、数目和对称性将瘢痕疙瘩分为五个临床类型,采用SPSS 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4例瘢痕疙瘩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为痤疮(48.70%)、毛囊炎(35.71%)、手术(10.39%)、外伤(9 74%)、搔抓(9.09%)、疫苗接种(7.14%)和烫伤(2.60%).胸背下颌多发型男女比为3.67∶1,发病高峰年龄为11~20岁,87.50%由痤疮诱发;胸部单发型患者几乎各年龄组均有发生,54.90%由毛囊炎诱发,23.53%为搔抓所致;四肢多发型患者发病年龄小,四肢多发型加混合型患者家族性患病率为66.67%,皮肤损伤后易形成瘢痕疙瘩皮损.胸外单发型患者几乎各年龄组均有发生,手术居其发病诱因的首位.结论 瘢痕疙瘩的临床类型不同,其发病诱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亦不同.
作者:赵庆利;冯燕君;杨庆琪;蔡瑞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患者女,40岁.左足背被田间竹枝戳伤后出现结节、肿块,部分破溃伴少量溢脓,逐渐加重8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组织中见散在分布放射状结构的杵状体,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深部组织真菌镜检和培养均(-),深部组织脓液培养见菌落生长,菌种鉴定为星形奴卡菌.诊断:星形奴卡菌性足菌肿.予复方磺胺甲恶唑、青霉素G和阿米卡星联合治疗,局部清创处理后好转.
作者:陈欣玥;刘玲;张韡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复方中药治疗面部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50例稳定期面部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予308 nm准分子激光照射联合内服复方中药,对照1组单纯予308nm准分子激光照射;对照2组单纯内服复方中药.3组均连续治疗15周,分别于治疗第5,10和15周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15周时的有效率为86.00%,对照1组为76.00%、对照2组为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0,对照1组为20.00%,对照2组为1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结论 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内服复方中药治疗白癜风比两者单独应用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好.
作者:陈波;杨慧兰;梁洁;刘仲荣;林挺;樊建勇;廖春;李翠华;李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例1女,39岁,右额角可见蚕豆大的淡黄色结节,周边散在分布绿豆大丘疹4年;例2女,41岁,左颊部可见一1.5cm×2.5cm大淡红色斑块,表面覆少许鳞屑.该2例均日晒后皮损加重,但无疼痛和瘙痒.皮损组织病理:例1示真皮上层胶原组织增生,可见嗜伊红色无结构均质性胶样物质,其间有裂隙;例2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大量粉红色均质性物质胶样团块,轻度嗜伊红改变,其间可见裂隙.2例结晶紫染色均(-).
作者:黄萌;陈柳青;姜一化;段逸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kaposi水痘样疹患儿的临床特征与治疗及转归,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36例kaposi水痘样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Kaposi水痘样疹好发于冬春季(32例),患儿均伴有不同的基础疾病史.有明确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者24(66.67%)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的检出率为38.89%.结论 Kaposi水痘样疹多发生于婴幼儿,更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
作者:吕娅妮;畅小元;狄正鸿;崔乐;许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复发与未复发女性生殖器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探讨CA复发与Th1/Th2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女性生殖器CA初发患者37例,经电灼治疗后随访3个月(期间不使用任何免疫制剂),再次复发者计入A组(15例),未复发者计入B组(22例).用ELISA法测定电灼治疗前各组血清标本的细胞因子IL-2、IL-12、IL-4和IL-10的浓度,比较A,B两组血清细胞因子及Th1/Th2比值的差异,分析CA复发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组治疗前的血清IL-2,IL-12,IL-4,IL-10分别为65.86±20.31,21.09±5.84,98.31±10.95,25.87±9.24,B组分别为82.81±27.24,25.74±10.63,89.02±13.80,25.62±9.84;用Th1/Th2比值来预测CA不复发的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8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结论 CA复发与否与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呈负相关, 以Th1/Th2比值预测CA复发与否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Th1/Th2比值可作为评价CA复发与否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涂权梅;吕杰强;陈小鸣;杨安素;邱海凡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SLE患者GATA-3、MBD2与IL- 4表达的相关性,探讨GATA-3和MBD2对IL-v4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 PCR法检测35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IL- 4、GATA-3、MBD2的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 4、GATA-3和MBD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3.37,3.55,9.68,P均<0.05);IL- 4与GATA-3、IL- 4与MBD2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39,0.97,P均<0.05).结论 SLE患者中IL- 4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MBD2对IL- 4基因阻遏作用降低,及大量GATA- 3对IL- 4基因的过度激活共同作用所导致.
作者:秦海红;褚国弟;黄峥烨;徐金华;施若非;施伟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患者女, 69岁.右侧面部红斑、水疱后疼痛14个月,反复发热、关节痛1年,全身散在分布皮疹5月.体检:面部片状暗红斑,上覆暗红色和黄色痂皮,痂皮下可见点状溃疡和脓性分泌物;背部及双侧上肢散在分布10余个约1.0cm×1.5cm大萎缩性斑块,表面有少许痂屑,部分挤压后有少许脓液;右侧肘部可见淡红色斑块,内侧有一直径约0.5cm的厚壁水疱,疱液稠.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升高,血清铁蛋白增高,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及血管壁部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结活检呈反应性增生改变.诊断: 成人斯蒂尔病.
作者:成先桂;林泉;谢方明;杨建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雄激素可以促进皮脂腺生长和脂质合成.5α-还原酶通过将雄激素睾酮转变为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进一步促进皮脂腺分泌皮脂,在痤疮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雄激素与痤疮的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雄激素在皮肤代谢的途径及5α-还原酶在该生理过程中的作用等.
作者:丁薇;邹大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阿维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泛发性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5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口服阿维A胶囊,同时行NB-UVB全身照射;对照组30例,仅予NB-UVB全身照射.两组疗程均为10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6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维A联合NB-UVB照射治疗泛发性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晏文;黄洋;曹碧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于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作用. 方法 107例尖锐湿疣患者经CO2激光祛除疣体,并在创面愈合后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55例在原疣体部位局部外敷10% 5-氨基酮戊酸(ALA)霜剂,包括皮损周围1.0~2.0cm,并用薄膜封包3h,再用光动力治疗仪照射,时间为20min/光斑,光斑直径2.0cm,1次/w,连续2次,此后每2~4w随访1次,连续6个月;对照组52例,创面痊愈后,不用任何药物,仅每2~4w随访1次,连续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区的疣体复发情况. 结果 治疗组有4例在治疗部位(光斑直径2.0cm范围内)出现疣体,复发率为7.27%,对照组共有35例在治疗范围(直径2.0cm内)出现疣体,复发率为67.30%. 结论 ALA-PDT对尖锐湿疣复发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陈磊;郑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克银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6月~2007年5月就诊的6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口服克银丸10g/次,2次/d,联合UVB照射;对照组32例单用UVB照射,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PASI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仅治疗组有3例AST和ALT轻度升高.结论 克银丸联合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好,但临床应用时需监测肝功能.
作者:吕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腰部皮损15年.患儿1岁时其母亲发现腰部出现一黄豆大色素痣,其周围绕以一卵圆形白斑,随着年龄增长,色素痣及白斑逐渐扩大,无不适.未予任何处理.后因虑其恶变至本科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亦无白癜风病史.体检:发育和智力正常,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腰部可见一3.0cm×6.0cm大椭圆形色素痣,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针帽至米粒大小,光滑,无毛,边缘颜色较淡,周围绕以约16.0cm×16.0cm的卵圆形色素脱失斑,界清(图1).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沿色素痣的纵轴方向,梭形切口完全切除色素痣,至皮下组织.皮损组织病理示:痣细胞排列成实体团块,条索、巢状结构,分布于表皮内(图2);痣细胞呈圆形、梭形、多边形,轮廓清楚,胞浆丰富,核圆形、空泡状,可见明显黑色素(图3).病理诊断:混合痣.诊断:巨大晕痣.术后第9天拆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随访,见切口形成疤痕,周围色素脱失斑无减退或消失.
作者:石国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槌果藤乙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试验和生长曲线测定法,比较槌果藤乙醇提取物不同作用浓度下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生长活力和生长状态的影响.结果 槌果藤提取物可明显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增殖,槌果藤乙醇提取物浓度为40μg/mL时,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率的抑制作用与药物剂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药物的作用时间相依赖.结论 中药槌果藤乙醇提取物可抑制体外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凡;赵娜;华伟;米新陵;惠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和评价多重PCR-反向线点杂交技术(mPCR-RLB)快速同时检测阴道毛滴虫和念珠菌感染的方法.方法 分别选择阴道毛滴虫特异性DNA重复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念珠菌属28s rRNA 至5.8s rRNA间隔序列Ⅱ(ITS2)为靶基因设计一对检测念珠菌的通用引物,构建二重PCR同时扩增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球菌、近平滑念珠菌、都柏林念株菌DNA,然后与通过氨基标记固定在尼龙膜上的各特异性寡核苷核探针杂交,并对女性阴道试子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多重PCR可同时扩增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球菌、近平滑念珠菌、都柏林念株菌临床或标准菌株DNA,上述念珠菌标准菌株可扩增出302~441bp DNA片段,阴道毛滴虫临床株可扩增出262bp DNA片段.6种念珠菌和阴道毛滴虫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可分别与其相应的PCR产物杂交.通过对150例女性阴道试子进行检测,mPCR-RLB检测念珠菌的阳性率为47.33%,阴道毛滴虫的阳性率为6.67%,二者同时阳性率为1.33%.而培养法检测念珠菌阳性率为36.00%,阴道毛滴虫的阳性率为2.00%,二者同时阳性率为0.67%.明显高于培养法(P<0.05).结论 多重PCR-RLB可快速同时检测念珠菌和阴道毛滴虫,为女性阴道炎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作者:向华国;熊礼宽;樊超;黄玉佳;赵良玉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