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

江蕾薇;蒋燕萍;刘素琴;孟青;陆洪光

关键词:白念珠菌,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摘要:患者男,3岁.头面部、手背、手指间皮疹伴口腔白膜2年.取病变部位鳞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多个部位真菌培养均有奶油样菌落生长,镜下见成簇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组织病理见表皮内有菌丝和孢子,真皮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根据形态学,生化实验等诊断为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皮损基本控制.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6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口服润燥止痒胶囊4粒,3次/d,盐酸美他环素片200mg,2次/d;对照组50例,口服盐酸美他环素片200mg,2次/d,两组均予复方氯霉素酊早1次外用、姜黄消痤搽剂晚1次外用,疗程均为6周.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57%和83.9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34.00%;有效率66.00%),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 vs. 26.00%).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作者:马蕾;黄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疣状皮肤结核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钳工.左臀部暗红色斑块5年,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年.5年前左臀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斑丘疹、结节,直径约3.0cm,无自觉症状.

    作者:余婷婷;李红兵;闵仲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GST-HPV18 E7 融合蛋白纯化及相互作用蛋白的检测

    目的 筛选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8E7相互作用蛋白质,为进一步研究HPV18E7的功能及致癌机理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体外构建表达载体,诱导可溶性GST-HPV18E7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利用GST-pulldown 方法初步筛选与HPV18E7结合的蛋白质,并经双向电泳分离,质谱分析,用Mascot软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鉴定.结果 纯化的GST-HPV18E7融合蛋白与CHO细胞相互作用后,捕获到与HPV18E7作用的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得到分辨率较好的图谱,并对其中的26个蛋白质点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出19个涉及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调控、免疫调节及物质代谢等方面的蛋白质.结论 所鉴定出的与HPV18E7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有望成为今后研究HPV致癌机理及抗病毒治疗的候选靶蛋白.

    作者:陈晓黎;周乐;闫小飞;杨军;郑谨;王一理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外用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外用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扁平疣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予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以及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外用治疗,疗程8周.结果 A,B,C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7.1%,60.00%和80.5%,其中C组与前两组之间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红斑、脱屑等轻度不良反应,C组不良反应相对明显(P<0.05),三组病例均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结论 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治疗扁平疣比之单用的疗效更好,虽然不良反应有所增加,但均较轻,不影响患者继续治疗.

    作者:张建平;周宗立;邵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毛囊角化病一家系6例报道

    先证者男,12岁.眼角、颈部、腹股沟褐色丘疹伴痒6年.家系调查4代18人,共有6人患病.组织病理示基底层上裂隙形成,可见棘层松解细胞.诊断毛囊角化病.

    作者:喻标;杨庆华;段德鉴;周辉;景海霞;曾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以阴茎包皮肿胀为表现的二期梅毒1例

    报告1例以阴茎包皮肿胀为主要表现,并合并有衣原体感染的二期梅毒.患者男,49岁,阴茎皮疹2个月,全身皮疹2周,包皮肿胀伴尿道口脓性分泌物1周,沙眼衣原体抗原、TPHA及RPR均阳性.诊断:二期梅毒,衣原体性尿道炎.予红霉素治疗,皮疹未见好转,考虑为螺旋体耐药菌株,更换为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痊愈.

    作者:陈柏叡;段周英;李若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Balb/c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IGFBP7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Balb/c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采用PAS染色、免疫组化及荧光PCR检测感染组与正常组中念珠菌感染情况、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IGFBP7表达的差异.结果 成功构建Balb/c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感染组阴道分泌物涂片及阴道组织见大量念珠菌丝及炎症细胞浸润,caspase3,IGFBP7在感染组中较正常组高表达(P<0.01),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s=0.791.结论 IGFBP7高表达可能在念珠菌性阴道炎中起重要的致病作用.

    作者:谭少萍;廖家;陈嵘祎;霍培文;岑魏东;李惠彬;吴昌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上皮样肉瘤1例

    患者男,19岁.右小腿皮疹伴疼痛1年,皮疹切除术后约3个月时右足底部出现皮疹,伴疼痛,部分破溃.组织病理示肿瘤团块呈结节状,结节由上皮样细胞及呈漩涡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EMA(+).诊断:上皮样肉瘤.

    作者:张金燕;杨淑霞;涂平;李妍;赵邑;吴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上海市嘉定区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高危行为特征及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嘉定区性病门诊就诊者性病艾滋病知识、行为和态度,以及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 对性病门诊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调查性病门诊就诊者437人,2例HIV抗体阳性,66例RPR初筛阳性,占15.1%.调查对象对性、血液、母婴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为89.5%,90.4%和87.4%.近3个月内,35.9%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其中34.6%有1个以上商业性伴,商业性伴平均数(1.52±0.84)个.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71.3%没有使用安全套.没有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51.8%为不愿使用,22.3%身边没有,11.6%忘记使用等.如果以后出现性病相关症状,92.0%会选择性病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进行诊治.结论 性病门诊就诊者性病艾滋病知识不足,高危行为的发生率高,安全套使用率低,梅毒检出率高,应加强健康教育,进一步推广安全套使用.

    作者:殷方兰;石国政;戴依群;张永;项明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药泡洗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外用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泡洗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外用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临床疗效.方法 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6例,采用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外涂患处,2次/d,中药组35例,采用燥湿润肤中药水煎后泡洗患处,30min/次,2次/d,治疗组41例,中药组泡洗后联合西药组治疗,疗程均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5.12%高于西药组61.11%和中药组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复发率治疗组20.00%和中药组11.11%%均低于西药组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小.

    作者:方玉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瘢痕内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37例疗效观察

    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后成纤维细胞活性异常增高、胶原大量增生而导致的瘢痕过度生长且超出原有损害范围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单纯手术切除治疗的复发率较高.本科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瘢痕内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37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戚稼;蒋屏东;郑渊;翟建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皮肤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报告1例皮肤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CSH).患者女,53岁,右侧下颌及左颊部可见浸润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组织细胞团块状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可见组织细胞吞噬现象.免疫组化染色示:组织细胞S-100蛋白和CD68(+),CD1α标记(-).现继续治疗中.

    作者:田歆;周欣;董永红;王俊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两种剂量的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对照

    目的 比较两种剂量的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分散片0.15g,2次/d 口服,共服10天;对照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分散片0.3g 2次/d口服,共服10 天.用药后第3,6和10天观察疗效.结果 共入组77例,治疗后第3,6和10天,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2.5%,42.5%,87.5%,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5.1%,62.2%,89.2%,两组患者治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改变 (VAS法分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0.15g 2次/d 口服疗效不低于0.3g 2次/d口服.

    作者:剡建平;王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泛发性带状疱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左侧胸背部出现红斑水疱2天,泛发全身1天.患者就诊前2天无明显诱因右侧腰部发生甲盖大红斑,并于表面出现粟粒大水疱,针刺样痛,未在意.1天前因工作劳累患处皮疹增多,躯干及面部也多处出现红斑水疱,自觉灼疼明显并伴轻度瘙痒,遂来就诊.既往体健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惠海英;张美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版)出版消息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颜面部出现丘疹11个月.患者1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侧眼睑出现粟粒大紫红色丘疹,洗脸时刺痒,余无其他不适.

    作者:邵丽丽;杨秋燕;周之海;倪海洋;刘全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阿维A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17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阿维A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h1,Th2,Th17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17的研究,探讨阿维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阿维A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FN-γ,IL-4,IL-17浓度的变化.结果 阿维A治疗前血清IFN-γ(98.97±15.29pg/mL)、IL-17(103.05±12.53pg/mL)浓度较健康对照(IFN-γ 48.39±17.83pg/mL、IL-17 73.75±12.53pg/mL)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血清IFN-γ(41.62±19.73pg/mL)、IL-17(65.92±16.19pg/mL)浓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的血清浓度治疗前(36.70±34.87pg/mL)、治疗后(38.20±26.63pg/mL)与健康对照(30.81±34.87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维A在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过程中,可能降低患者血清中Th1,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7的浓度,而对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4可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曹伟;冯捷;牛新武;袁景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阿维A联合苦参素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阿维A胶囊与苦参素联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试验方法将108例患者分为3组.治疗组口服阿维A胶囊联合苦参素,两对照组分别单纯口服阿维A胶囊和苦参素治疗,同时3组均外用他扎罗汀和硫软膏.于治疗前后分别作PASI积分评测.结果 ①3组治疗后PASI积分均降低,治疗前后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痊愈28例(77.78%),显效6例(16.67%),好转1例(2.78%),无效1例(2.78%);阿维A对照组痊愈16例(45.71%),显效5例(14.29%)、好转12例(34.29%),无效2例(5.71%);苦参素对照组痊愈15例(42.86%),显效8例(22.86%),好转10例(28.57%),无效2例(5.71%).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单独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维A胶囊联合苦参素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具有疗效好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牟宽厚;马慧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单纯疱疹病毒2型药物敏感性测定及其阿昔洛韦耐药株的建立

    目的 应用空斑抑制试验测定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药物敏感性,并建立体外耐药病毒株. 方法将HSV-2接种于乳兔肾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昔洛韦(ACV),培养72h后固定、染色、清点空斑数并计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通过IC50来判断HSV-2的药物敏感性.将HSV-2在含ACV环境中连续培养9代,分别在第3,6和9代测定其IC50. 结果 ACV对HSV-2标准株Sav 毒株的IC50为1.1μg/mL.HSV-2在含ACV的环境中连续培养3代后即产生了耐药性,第3,6和9代的IC50分别为8.4μg/mL,56.9μg/mL和121.3μg/mL. 结论空斑抑制试验是测定病毒药物敏感性的有效、实用的方法,建立的体外耐药病毒株可用于HSV-2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刘军连;徐志凯;喻启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川崎病误诊2例

    目的 分析川崎病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例误诊病例的特点、误诊过程等情况.结果 川崎病误诊因素: ①对川崎病的认知缺乏及对疾病诊断缺乏统观全病程的意识;②对与川崎病相鉴别的疾病了解不足,片面做出疾病诊断;③询问病史及查体不够细致.结论 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该病误诊率的发生.

    作者:王玉文;蒙秉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