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稼;蒋屏东;郑渊;翟建新
目的 通过对阿维A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h1,Th2,Th17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17的研究,探讨阿维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阿维A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FN-γ,IL-4,IL-17浓度的变化.结果 阿维A治疗前血清IFN-γ(98.97±15.29pg/mL)、IL-17(103.05±12.53pg/mL)浓度较健康对照(IFN-γ 48.39±17.83pg/mL、IL-17 73.75±12.53pg/mL)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血清IFN-γ(41.62±19.73pg/mL)、IL-17(65.92±16.19pg/mL)浓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的血清浓度治疗前(36.70±34.87pg/mL)、治疗后(38.20±26.63pg/mL)与健康对照(30.81±34.87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维A在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过程中,可能降低患者血清中Th1,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7的浓度,而对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4可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曹伟;冯捷;牛新武;袁景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外用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扁平疣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予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以及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外用治疗,疗程8周.结果 A,B,C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7.1%,60.00%和80.5%,其中C组与前两组之间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红斑、脱屑等轻度不良反应,C组不良反应相对明显(P<0.05),三组病例均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结论 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治疗扁平疣比之单用的疗效更好,虽然不良反应有所增加,但均较轻,不影响患者继续治疗.
作者:张建平;周宗立;邵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首报1例皮肤嗜人瘤蝇蛆病.方法 取寄生虫及感染处皮损分别行寄生虫鉴定和病理检查,行取虫体和抗过敏治疗观察.结果 寄生虫鉴定为嗜人瘤蝇三期幼虫;病理检查:真皮全层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其间混杂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取出虫体后抗过敏治疗有效.结论 国内首例输入性皮肤嗜人瘤蝇蛆病.
作者:刘芳;王万久;陆盛军;邓云华;陈兴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Survivin、Bcl-2、Caspase-3在寻常性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20例正常皮肤为对照组,6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取皮损标本,免疫组化方法对两组表皮中Survivin,Bcl-2,Caspase-3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并检验Survivin与Bcl-2,Caspase-3的相关性.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且进行期高于静止期(P<0.01),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皮肤(P<0.01),进行期与静止期无差异(P>0.05);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与Caspase-3呈正相关(P<0.01),与Bcl-2无相关性(P>0.05).结论 Survivin,Bcl-2,Caspase-3在寻常性银屑病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可能相互作用,维持寻常性银屑病表皮的良性增生状态.
作者:秦兰英;李玉平;邢卫斌;叶文静;付国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PKCβI表达,以揭示银屑病患者造血细胞的异常活性.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以β-actin为内参照,对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CD34+细胞PKCβI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银屑病患者CD34+细胞PKCβI mRNA表达相对量为1.12±0.16,正常对照为0.90±0.14,银屑病患者CD34+细胞PKCβ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t=4.24,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造血细胞PKCβI表达异常,其可能受RUNX1调节参与银屑病发病.
作者:万永山;李俊琴;张静;张开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19岁.右小腿皮疹伴疼痛1年,皮疹切除术后约3个月时右足底部出现皮疹,伴疼痛,部分破溃.组织病理示肿瘤团块呈结节状,结节由上皮样细胞及呈漩涡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EMA(+).诊断:上皮样肉瘤.
作者:张金燕;杨淑霞;涂平;李妍;赵邑;吴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嘉定区性病门诊就诊者性病艾滋病知识、行为和态度,以及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 对性病门诊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调查性病门诊就诊者437人,2例HIV抗体阳性,66例RPR初筛阳性,占15.1%.调查对象对性、血液、母婴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为89.5%,90.4%和87.4%.近3个月内,35.9%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其中34.6%有1个以上商业性伴,商业性伴平均数(1.52±0.84)个.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71.3%没有使用安全套.没有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51.8%为不愿使用,22.3%身边没有,11.6%忘记使用等.如果以后出现性病相关症状,92.0%会选择性病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进行诊治.结论 性病门诊就诊者性病艾滋病知识不足,高危行为的发生率高,安全套使用率低,梅毒检出率高,应加强健康教育,进一步推广安全套使用.
作者:殷方兰;石国政;戴依群;张永;项明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报告1例以阴茎包皮肿胀为主要表现,并合并有衣原体感染的二期梅毒.患者男,49岁,阴茎皮疹2个月,全身皮疹2周,包皮肿胀伴尿道口脓性分泌物1周,沙眼衣原体抗原、TPHA及RPR均阳性.诊断:二期梅毒,衣原体性尿道炎.予红霉素治疗,皮疹未见好转,考虑为螺旋体耐药菌株,更换为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痊愈.
作者:陈柏叡;段周英;李若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如何正确地解析和处理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保证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在梅毒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7例初次梅毒血清学试验TRUST和TPPA结果阴阳性不一致或均为阴性的结果模式进行了追踪.结果 17例患者经定期(1周1次,共3次)复查TRUST和TPPA,仔细询问患者的性接触史、输血史、治疗史等,其中14例证实为梅毒患者,3例排除.结论 对于临床疑为梅毒感染者,如初次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出现TRUST和TPPA结果阴阳性不一致或均为阴性的结果模式时,可根据患者就诊后4周的血清学试验结果和临床表现的变化, 基本上可证实或排除是否为梅毒患者.
作者:刘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阿维A胶囊与苦参素联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试验方法将108例患者分为3组.治疗组口服阿维A胶囊联合苦参素,两对照组分别单纯口服阿维A胶囊和苦参素治疗,同时3组均外用他扎罗汀和硫软膏.于治疗前后分别作PASI积分评测.结果 ①3组治疗后PASI积分均降低,治疗前后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痊愈28例(77.78%),显效6例(16.67%),好转1例(2.78%),无效1例(2.78%);阿维A对照组痊愈16例(45.71%),显效5例(14.29%)、好转12例(34.29%),无效2例(5.71%);苦参素对照组痊愈15例(42.86%),显效8例(22.86%),好转10例(28.57%),无效2例(5.71%).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单独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维A胶囊联合苦参素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具有疗效好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牟宽厚;马慧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后成纤维细胞活性异常增高、胶原大量增生而导致的瘢痕过度生长且超出原有损害范围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单纯手术切除治疗的复发率较高.本科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瘢痕内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37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戚稼;蒋屏东;郑渊;翟建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两种剂量的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分散片0.15g,2次/d 口服,共服10天;对照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分散片0.3g 2次/d口服,共服10 天.用药后第3,6和10天观察疗效.结果 共入组77例,治疗后第3,6和10天,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2.5%,42.5%,87.5%,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5.1%,62.2%,89.2%,两组患者治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改变 (VAS法分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0.15g 2次/d 口服疗效不低于0.3g 2次/d口服.
作者:剡建平;王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54岁.左手掌及腕部出现疣状结节及斑块10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浅层见结核样浸润,无明显干酪样坏死.结核菌素试验弱阳性,抗酸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诊断:疣状皮肤结核.
作者:王红;杨月元;石继海;韩慧;吉木斯;庞晓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3岁.头面部、手背、手指间皮疹伴口腔白膜2年.取病变部位鳞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多个部位真菌培养均有奶油样菌落生长,镜下见成簇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组织病理见表皮内有菌丝和孢子,真皮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根据形态学,生化实验等诊断为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皮损基本控制.
作者:江蕾薇;蒋燕萍;刘素琴;孟青;陆洪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联苯苄唑(bifonazole,BFZ)治疗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 以须癣毛癣菌构建豚鼠皮肤癣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4组,进行双盲实验,分别涂用复方BFZ(含1%BFZ和1% TET)、1%BFZ、1%TET和基质,1次/d,共14天,进行皮损评分、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分析4组药物间疗效差异.结果 用药期间,4组皮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49,P=0.000);从用药第3天起,复方BFZ组和1%BFZ组皮损评分逐日下降,前者皮损评分持续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TET组和基质组皮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复方BFZ组皮损真菌学检查比1%BFZ组转阴早2天,炎症反应轻于其他3组.结论 TET对BFZ治疗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有增效作用.
作者:刘朝红;张宏;向守宝;张丁;苏映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形性日光疹(PMLE)的紫外线作用光谱. 方法对108例PMLE患者进行UVA-MED,UVB-MED测定,同时与117例银屑病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 PMLE患者的UVA-MED测定值(89.31)明显低于银屑病患者(134.87)(P<0.01);PMLE患者的UVA-MED测定值明显高于UVB-MED测定值(107.35)(P<0.01).结论 本组多形性日光疹患者紫外线作用光谱中,UVA占有重要位置;另外,PMLE的作用光谱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作者:陆洁;段西凌;李福民;林新渝;陈学军;朱世幸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固定性伴通知方法、引导策略的应用并检验其效果.方法 运用患者通知和约定通知二种性伴通知方法和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及通知技巧辅导、检验结果讨论等三阶段引导策略,对251名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性伴通知,观察其性伴通知意愿改变情况以及其性伴就诊率.结果 实施分阶段引导策略后,妊娠梅毒患者固定性伴(含法定配偶)信息引出率达100%,愿意通知性伴的患者比例由29.88%上升到88.84%(P<0.01),通知的确定性由33.3%上升到71.7%(P<0.01).通知成功率达88.78%,性伴就诊率达78.88%.结论 患者通知与约定通知结合的性伴通知方法以及三阶段引导策略的应用可提高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就诊率,对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真;田丽闪;袁军;周国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归纳分析发热性坏死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FUMHD)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皮疹具有多形性,临床有斑丘疹、丘疹、水疱、坏死、溃疡;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炎改变.血清学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或巨细胞病毒(CMV)IgM抗体阳性.经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和甲氨喋呤联合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逐步消退.结论 发热性坏死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对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反应良好.
作者:罗珍;徐子刚;宿斌;张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例1男,3 岁.全身黑褐色鳞屑3年.其父诉患儿出生时全身即覆一层纸样透明薄膜,后渐脱落,但又出现新的膜状物,如此间隔,月余更替一次,膜的颜色由透明逐渐加深成为黑褐色,并增厚似铠甲,从1岁起,双下眼睑渐外翻,现双眼已不能完全闭合.1月前皮肤多处发生皲裂(无明显原因)、渗血,难以愈合.
作者:史晓蔚;时岩;王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空斑抑制试验测定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药物敏感性,并建立体外耐药病毒株. 方法将HSV-2接种于乳兔肾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昔洛韦(ACV),培养72h后固定、染色、清点空斑数并计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通过IC50来判断HSV-2的药物敏感性.将HSV-2在含ACV环境中连续培养9代,分别在第3,6和9代测定其IC50. 结果 ACV对HSV-2标准株Sav 毒株的IC50为1.1μg/mL.HSV-2在含ACV的环境中连续培养3代后即产生了耐药性,第3,6和9代的IC50分别为8.4μg/mL,56.9μg/mL和121.3μg/mL. 结论空斑抑制试验是测定病毒药物敏感性的有效、实用的方法,建立的体外耐药病毒株可用于HSV-2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刘军连;徐志凯;喻启桂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