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珍;徐子刚;宿斌;张霞
目的 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联苯苄唑(bifonazole,BFZ)治疗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 以须癣毛癣菌构建豚鼠皮肤癣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4组,进行双盲实验,分别涂用复方BFZ(含1%BFZ和1% TET)、1%BFZ、1%TET和基质,1次/d,共14天,进行皮损评分、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分析4组药物间疗效差异.结果 用药期间,4组皮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49,P=0.000);从用药第3天起,复方BFZ组和1%BFZ组皮损评分逐日下降,前者皮损评分持续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TET组和基质组皮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复方BFZ组皮损真菌学检查比1%BFZ组转阴早2天,炎症反应轻于其他3组.结论 TET对BFZ治疗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有增效作用.
作者:刘朝红;张宏;向守宝;张丁;苏映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药泡洗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外用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临床疗效.方法 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6例,采用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外涂患处,2次/d,中药组35例,采用燥湿润肤中药水煎后泡洗患处,30min/次,2次/d,治疗组41例,中药组泡洗后联合西药组治疗,疗程均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5.12%高于西药组61.11%和中药组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复发率治疗组20.00%和中药组11.11%%均低于西药组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小.
作者:方玉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低能量Nd:YAG激光的两种不同参数设置及碳霜辅助治疗技术(激光碳膜术)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面部痤疮患者65例,术前清洁皮肤,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30min后洗去,涂抹碳霜10min,采用Spectra模式(波长1 064nm,长脉宽300μs,能量密度2.03J/cm2)照射第1遍;随后Q开关模式(波长1 064nm,短脉宽5ns,能量密度2.59J/cm2)下照射3遍,频率均为10Hz,7mm平行手柄,每2~3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5次.结果 65例经3次治疗后的有效率为73.8%, 其中49例经5次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1.8% ,停止治疗2个月后随访39例的有效率为94.9%.接受治疗的患者自我评价的满意度3次治疗后为73.8%,5次治疗后为89.9%,停止治疗2个月后为92.3%.不良反应少.结论 激光碳膜术对面部痤疮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作者:钟淑霞;李珊山;刘鹤松;田亚萍;温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例1男,3 岁.全身黑褐色鳞屑3年.其父诉患儿出生时全身即覆一层纸样透明薄膜,后渐脱落,但又出现新的膜状物,如此间隔,月余更替一次,膜的颜色由透明逐渐加深成为黑褐色,并增厚似铠甲,从1岁起,双下眼睑渐外翻,现双眼已不能完全闭合.1月前皮肤多处发生皲裂(无明显原因)、渗血,难以愈合.
作者:史晓蔚;时岩;王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方法 对102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检测了4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 黄褐斑发病与日晒、遗传、内分泌因素等相关;病例组血清雌二醇、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日晒是黄褐斑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部分黄褐斑患者可存在性激素水平的异常.
作者:牟韵竹;李利;张正中;陈星;熊心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两种剂量的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分散片0.15g,2次/d 口服,共服10天;对照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分散片0.3g 2次/d口服,共服10 天.用药后第3,6和10天观察疗效.结果 共入组77例,治疗后第3,6和10天,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2.5%,42.5%,87.5%,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5.1%,62.2%,89.2%,两组患者治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改变 (VAS法分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0.15g 2次/d 口服疗效不低于0.3g 2次/d口服.
作者:剡建平;王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外用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扁平疣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予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以及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外用治疗,疗程8周.结果 A,B,C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7.1%,60.00%和80.5%,其中C组与前两组之间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红斑、脱屑等轻度不良反应,C组不良反应相对明显(P<0.05),三组病例均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结论 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治疗扁平疣比之单用的疗效更好,虽然不良反应有所增加,但均较轻,不影响患者继续治疗.
作者:张建平;周宗立;邵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钳工.左臀部暗红色斑块5年,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年.5年前左臀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斑丘疹、结节,直径约3.0cm,无自觉症状.
作者:余婷婷;李红兵;闵仲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儿女,出生2天后出现鼻塞,口吐沫,10天后全身出现散在皮疹.体检:全身皮肤散在红色圆形斑疹、中间可见少许脓疮,眼睑有大量黄色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TPHA,RPR阳性.诊断为早期梅毒、新生儿淋球菌相关性结膜炎.
作者:栾丽娟;王作伦;黄晓翠;赵丽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本科从2008年1月~2009年3月治疗尖锐湿疣患者14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CO2激光组118例,男91例,女27例,平均年龄(33.53±10.81)岁,皮损位于尿道口、系带、肛周、阴阜、阴茎、阴囊、女性外阴等部位,表现为丘疹状、菜花状、蕈样、地毯状,平均直径(0.60±0.18)cm.CO2激光联合ALA-PDT组(联合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7.03±11.07)岁.
作者:刘明章;吴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后成纤维细胞活性异常增高、胶原大量增生而导致的瘢痕过度生长且超出原有损害范围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单纯手术切除治疗的复发率较高.本科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瘢痕内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37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戚稼;蒋屏东;郑渊;翟建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Balb/c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采用PAS染色、免疫组化及荧光PCR检测感染组与正常组中念珠菌感染情况、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IGFBP7表达的差异.结果 成功构建Balb/c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感染组阴道分泌物涂片及阴道组织见大量念珠菌丝及炎症细胞浸润,caspase3,IGFBP7在感染组中较正常组高表达(P<0.01),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s=0.791.结论 IGFBP7高表达可能在念珠菌性阴道炎中起重要的致病作用.
作者:谭少萍;廖家;陈嵘祎;霍培文;岑魏东;李惠彬;吴昌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固定性伴通知方法、引导策略的应用并检验其效果.方法 运用患者通知和约定通知二种性伴通知方法和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及通知技巧辅导、检验结果讨论等三阶段引导策略,对251名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性伴通知,观察其性伴通知意愿改变情况以及其性伴就诊率.结果 实施分阶段引导策略后,妊娠梅毒患者固定性伴(含法定配偶)信息引出率达100%,愿意通知性伴的患者比例由29.88%上升到88.84%(P<0.01),通知的确定性由33.3%上升到71.7%(P<0.01).通知成功率达88.78%,性伴就诊率达78.88%.结论 患者通知与约定通知结合的性伴通知方法以及三阶段引导策略的应用可提高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就诊率,对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真;田丽闪;袁军;周国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空斑抑制试验测定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药物敏感性,并建立体外耐药病毒株. 方法将HSV-2接种于乳兔肾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昔洛韦(ACV),培养72h后固定、染色、清点空斑数并计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通过IC50来判断HSV-2的药物敏感性.将HSV-2在含ACV环境中连续培养9代,分别在第3,6和9代测定其IC50. 结果 ACV对HSV-2标准株Sav 毒株的IC50为1.1μg/mL.HSV-2在含ACV的环境中连续培养3代后即产生了耐药性,第3,6和9代的IC50分别为8.4μg/mL,56.9μg/mL和121.3μg/mL. 结论空斑抑制试验是测定病毒药物敏感性的有效、实用的方法,建立的体外耐药病毒株可用于HSV-2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刘军连;徐志凯;喻启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特比萘芬间歇疗法在治疗老年人甲真菌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将老年人甲真菌病患者分为2组.特比萘芬间歇疗法组:特比萘芬250mg,1次/d,连续4周,停药4周,再予连续4周;特比萘芬持续疗法组:特比萘芬250mg,次1/d,连续12周.在服药后第12周、24周、36周、48周、72周进行回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在72周时,特比萘芬间歇疗法组与持续疗法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9.17%和81.82%;真菌清除率为83.33%和90.91%.在不同的观察时间,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治疗老年人甲真菌病中,特比萘芬间歇疗法可以达到与特比萘芬持续疗法类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石建萍;张宏;吴海斌;石家宴;杨义成;肖海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6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口服润燥止痒胶囊4粒,3次/d,盐酸美他环素片200mg,2次/d;对照组50例,口服盐酸美他环素片200mg,2次/d,两组均予复方氯霉素酊早1次外用、姜黄消痤搽剂晚1次外用,疗程均为6周.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57%和83.9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34.00%;有效率66.00%),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 vs. 26.00%).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作者:马蕾;黄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嘉定区性病门诊就诊者性病艾滋病知识、行为和态度,以及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 对性病门诊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调查性病门诊就诊者437人,2例HIV抗体阳性,66例RPR初筛阳性,占15.1%.调查对象对性、血液、母婴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为89.5%,90.4%和87.4%.近3个月内,35.9%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其中34.6%有1个以上商业性伴,商业性伴平均数(1.52±0.84)个.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71.3%没有使用安全套.没有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51.8%为不愿使用,22.3%身边没有,11.6%忘记使用等.如果以后出现性病相关症状,92.0%会选择性病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进行诊治.结论 性病门诊就诊者性病艾滋病知识不足,高危行为的发生率高,安全套使用率低,梅毒检出率高,应加强健康教育,进一步推广安全套使用.
作者:殷方兰;石国政;戴依群;张永;项明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腰背右侧结节斑块2年余.2年前洗澡时触及腰背部有轻度隆起,因无痛痒,也无明显变化,故一直未医治.
作者:高玮;张少如;金飒;董晶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归纳分析发热性坏死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FUMHD)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皮疹具有多形性,临床有斑丘疹、丘疹、水疱、坏死、溃疡;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炎改变.血清学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或巨细胞病毒(CMV)IgM抗体阳性.经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和甲氨喋呤联合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逐步消退.结论 发热性坏死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对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反应良好.
作者:罗珍;徐子刚;宿斌;张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