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剂量的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对照

剡建平;王玲

关键词:伐昔洛韦分散, 带状疱疹, 疗效
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剂量的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分散片0.15g,2次/d 口服,共服10天;对照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分散片0.3g 2次/d口服,共服10 天.用药后第3,6和10天观察疗效.结果 共入组77例,治疗后第3,6和10天,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2.5%,42.5%,87.5%,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5.1%,62.2%,89.2%,两组患者治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改变 (VAS法分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0.15g 2次/d 口服疗效不低于0.3g 2次/d口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疣状皮肤结核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钳工.左臀部暗红色斑块5年,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年.5年前左臀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斑丘疹、结节,直径约3.0cm,无自觉症状.

    作者:余婷婷;李红兵;闵仲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皮肤嗜人瘤蝇蛆病国内首报及文献复习

    首报1例皮肤嗜人瘤蝇蛆病.方法 取寄生虫及感染处皮损分别行寄生虫鉴定和病理检查,行取虫体和抗过敏治疗观察.结果 寄生虫鉴定为嗜人瘤蝇三期幼虫;病理检查:真皮全层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其间混杂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取出虫体后抗过敏治疗有效.结论 国内首例输入性皮肤嗜人瘤蝇蛆病.

    作者:刘芳;王万久;陆盛军;邓云华;陈兴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大疱性色素性荨麻疹1例

    患儿女,1岁,躯干、四肢反复起斑丘疹、水疱1年伴痒.全身可见褐色斑丘疹,部分斑丘疹上见水疱,摩擦斑丘疹后局部出现风团样损害,即Darier征(+).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大疱形成,真皮浅层可见大量肥大细胞浸润,Gimsa染色阳性,直接免疫荧光阴性.

    作者:黄萌;陈龙;陈柳青;段逸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发热性坏死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2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归纳分析发热性坏死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FUMHD)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皮疹具有多形性,临床有斑丘疹、丘疹、水疱、坏死、溃疡;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炎改变.血清学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或巨细胞病毒(CMV)IgM抗体阳性.经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和甲氨喋呤联合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逐步消退.结论 发热性坏死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对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反应良好.

    作者:罗珍;徐子刚;宿斌;张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激光碳膜术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低能量Nd:YAG激光的两种不同参数设置及碳霜辅助治疗技术(激光碳膜术)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面部痤疮患者65例,术前清洁皮肤,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30min后洗去,涂抹碳霜10min,采用Spectra模式(波长1 064nm,长脉宽300μs,能量密度2.03J/cm2)照射第1遍;随后Q开关模式(波长1 064nm,短脉宽5ns,能量密度2.59J/cm2)下照射3遍,频率均为10Hz,7mm平行手柄,每2~3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5次.结果 65例经3次治疗后的有效率为73.8%, 其中49例经5次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1.8% ,停止治疗2个月后随访39例的有效率为94.9%.接受治疗的患者自我评价的满意度3次治疗后为73.8%,5次治疗后为89.9%,停止治疗2个月后为92.3%.不良反应少.结论 激光碳膜术对面部痤疮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作者:钟淑霞;李珊山;刘鹤松;田亚萍;温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版)出版消息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泛发性带状疱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左侧胸背部出现红斑水疱2天,泛发全身1天.患者就诊前2天无明显诱因右侧腰部发生甲盖大红斑,并于表面出现粟粒大水疱,针刺样痛,未在意.1天前因工作劳累患处皮疹增多,躯干及面部也多处出现红斑水疱,自觉灼疼明显并伴轻度瘙痒,遂来就诊.既往体健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惠海英;张美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多形性日光疹108例紫外线作用光谱分析

    目的 探讨多形性日光疹(PMLE)的紫外线作用光谱. 方法对108例PMLE患者进行UVA-MED,UVB-MED测定,同时与117例银屑病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 PMLE患者的UVA-MED测定值(89.31)明显低于银屑病患者(134.87)(P<0.01);PMLE患者的UVA-MED测定值明显高于UVB-MED测定值(107.35)(P<0.01).结论 本组多形性日光疹患者紫外线作用光谱中,UVA占有重要位置;另外,PMLE的作用光谱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作者:陆洁;段西凌;李福民;林新渝;陈学军;朱世幸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Bcl-2,Caspase-3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Survivin、Bcl-2、Caspase-3在寻常性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20例正常皮肤为对照组,6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取皮损标本,免疫组化方法对两组表皮中Survivin,Bcl-2,Caspase-3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并检验Survivin与Bcl-2,Caspase-3的相关性.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且进行期高于静止期(P<0.01),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皮肤(P<0.01),进行期与静止期无差异(P>0.05);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与Caspase-3呈正相关(P<0.01),与Bcl-2无相关性(P>0.05).结论 Survivin,Bcl-2,Caspase-3在寻常性银屑病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可能相互作用,维持寻常性银屑病表皮的良性增生状态.

    作者:秦兰英;李玉平;邢卫斌;叶文静;付国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上皮样肉瘤1例

    患者男,19岁.右小腿皮疹伴疼痛1年,皮疹切除术后约3个月时右足底部出现皮疹,伴疼痛,部分破溃.组织病理示肿瘤团块呈结节状,结节由上皮样细胞及呈漩涡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EMA(+).诊断:上皮样肉瘤.

    作者:张金燕;杨淑霞;涂平;李妍;赵邑;吴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来稿中常见错用的单位符号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银屑病患者CD34+细胞PKCβI表达水平的检测

    目的 检测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PKCβI表达,以揭示银屑病患者造血细胞的异常活性.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以β-actin为内参照,对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CD34+细胞PKCβI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银屑病患者CD34+细胞PKCβI mRNA表达相对量为1.12±0.16,正常对照为0.90±0.14,银屑病患者CD34+细胞PKCβ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t=4.24,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造血细胞PKCβI表达异常,其可能受RUNX1调节参与银屑病发病.

    作者:万永山;李俊琴;张静;张开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四川凉山地区雄激素源性秃发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凉山地区雄激素源性秃发(AGA)患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凉山地区多个社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共调查2331人,发现AGA患者360人,患病率15.4%,标化患病率15.5%;其中男性标化患病率25.4%,女性标化患病率7.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U=11.69,P<0.01).汉族患病率17.2%,彝族9.3%,汉族AGA患病率明显高于彝族(U=5.2,P<0.01).结论 获得了凉山地区AGA的患病率,发现汉族AGA的患病率比彝族高.

    作者:王仁利;王婷琳;曹力生;胡玉川;沈佚葳;周城;丁晓岚;郑德琴;归冰;朱兴采;徐忠;唐英;张建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光动力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本科从2008年1月~2009年3月治疗尖锐湿疣患者14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CO2激光组118例,男91例,女27例,平均年龄(33.53±10.81)岁,皮损位于尿道口、系带、肛周、阴阜、阴茎、阴囊、女性外阴等部位,表现为丘疹状、菜花状、蕈样、地毯状,平均直径(0.60±0.18)cm.CO2激光联合ALA-PDT组(联合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7.03±11.07)岁.

    作者:刘明章;吴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新生儿先天梅毒淋球菌双重感染1例

    患儿女,出生2天后出现鼻塞,口吐沫,10天后全身出现散在皮疹.体检:全身皮肤散在红色圆形斑疹、中间可见少许脓疮,眼睑有大量黄色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TPHA,RPR阳性.诊断为早期梅毒、新生儿淋球菌相关性结膜炎.

    作者:栾丽娟;王作伦;黄晓翠;赵丽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结核相关结节性红斑的研究进展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是一种常见的间隔性脂膜炎,以红斑、炎症性皮下结节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部分EN与结核菌感染关系密切.结核相关EN好发于女性及青少年,常见的结核病类型是原发型结核和淋巴结结核,但大多数患者缺乏相应结核病表现.其发病机制认为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以及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有关.EN主要根据皮损病理诊断确诊,其组织学表现为不伴血管炎的间隔性脂膜炎,多有间隔增厚,伴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当怀疑结核菌感染时,则需完善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胸片、痰培养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认为即使缺乏明确的结核感染证据,对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的患者,尤其是在结核流行病区,应该进行抗痨治疗.

    作者:杨勤宇;李惠;赵恒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

    患者男,3岁.头面部、手背、手指间皮疹伴口腔白膜2年.取病变部位鳞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多个部位真菌培养均有奶油样菌落生长,镜下见成簇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组织病理见表皮内有菌丝和孢子,真皮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根据形态学,生化实验等诊断为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皮损基本控制.

    作者:江蕾薇;蒋燕萍;刘素琴;孟青;陆洪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川崎病误诊2例

    目的 分析川崎病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例误诊病例的特点、误诊过程等情况.结果 川崎病误诊因素: ①对川崎病的认知缺乏及对疾病诊断缺乏统观全病程的意识;②对与川崎病相鉴别的疾病了解不足,片面做出疾病诊断;③询问病史及查体不够细致.结论 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该病误诊率的发生.

    作者:王玉文;蒙秉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上海市嘉定区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高危行为特征及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嘉定区性病门诊就诊者性病艾滋病知识、行为和态度,以及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 对性病门诊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调查性病门诊就诊者437人,2例HIV抗体阳性,66例RPR初筛阳性,占15.1%.调查对象对性、血液、母婴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为89.5%,90.4%和87.4%.近3个月内,35.9%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其中34.6%有1个以上商业性伴,商业性伴平均数(1.52±0.84)个.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71.3%没有使用安全套.没有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51.8%为不愿使用,22.3%身边没有,11.6%忘记使用等.如果以后出现性病相关症状,92.0%会选择性病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进行诊治.结论 性病门诊就诊者性病艾滋病知识不足,高危行为的发生率高,安全套使用率低,梅毒检出率高,应加强健康教育,进一步推广安全套使用.

    作者:殷方兰;石国政;戴依群;张永;项明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外用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外用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扁平疣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予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以及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外用治疗,疗程8周.结果 A,B,C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7.1%,60.00%和80.5%,其中C组与前两组之间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红斑、脱屑等轻度不良反应,C组不良反应相对明显(P<0.05),三组病例均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结论 他扎罗汀联合咪喹莫特治疗扁平疣比之单用的疗效更好,虽然不良反应有所增加,但均较轻,不影响患者继续治疗.

    作者:张建平;周宗立;邵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