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来稿中常见错用的单位符号

关键词:错用
摘要: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深圳市妊娠梅毒固定性伴通知方法及引导策略效果初探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固定性伴通知方法、引导策略的应用并检验其效果.方法 运用患者通知和约定通知二种性伴通知方法和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及通知技巧辅导、检验结果讨论等三阶段引导策略,对251名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性伴通知,观察其性伴通知意愿改变情况以及其性伴就诊率.结果 实施分阶段引导策略后,妊娠梅毒患者固定性伴(含法定配偶)信息引出率达100%,愿意通知性伴的患者比例由29.88%上升到88.84%(P<0.01),通知的确定性由33.3%上升到71.7%(P<0.01).通知成功率达88.78%,性伴就诊率达78.88%.结论 患者通知与约定通知结合的性伴通知方法以及三阶段引导策略的应用可提高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就诊率,对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真;田丽闪;袁军;周国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新生儿先天梅毒淋球菌双重感染1例

    患儿女,出生2天后出现鼻塞,口吐沫,10天后全身出现散在皮疹.体检:全身皮肤散在红色圆形斑疹、中间可见少许脓疮,眼睑有大量黄色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TPHA,RPR阳性.诊断为早期梅毒、新生儿淋球菌相关性结膜炎.

    作者:栾丽娟;王作伦;黄晓翠;赵丽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女性黄褐斑102例临床分析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

    目的 探讨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方法 对102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检测了4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 黄褐斑发病与日晒、遗传、内分泌因素等相关;病例组血清雌二醇、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日晒是黄褐斑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部分黄褐斑患者可存在性激素水平的异常.

    作者:牟韵竹;李利;张正中;陈星;熊心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瘢痕内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37例疗效观察

    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后成纤维细胞活性异常增高、胶原大量增生而导致的瘢痕过度生长且超出原有损害范围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单纯手术切除治疗的复发率较高.本科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瘢痕内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37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戚稼;蒋屏东;郑渊;翟建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调查白癜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对白癜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并做结果分析.方法 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140例白癜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SF-36测评结果显示:白癜风患者和正常人群在精神健康总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躯体健康总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 98);白癜风患者在躯体健康导致的角色受限、总体健康感、社交功能、情感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精神健康5个维度和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和健康人群相比,白癜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其中,心理健康状况降低显著,躯体健康状况和健康人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朱红柳;闵仲生;余婷婷;曹宇;郭海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激光碳膜术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低能量Nd:YAG激光的两种不同参数设置及碳霜辅助治疗技术(激光碳膜术)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面部痤疮患者65例,术前清洁皮肤,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30min后洗去,涂抹碳霜10min,采用Spectra模式(波长1 064nm,长脉宽300μs,能量密度2.03J/cm2)照射第1遍;随后Q开关模式(波长1 064nm,短脉宽5ns,能量密度2.59J/cm2)下照射3遍,频率均为10Hz,7mm平行手柄,每2~3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5次.结果 65例经3次治疗后的有效率为73.8%, 其中49例经5次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1.8% ,停止治疗2个月后随访39例的有效率为94.9%.接受治疗的患者自我评价的满意度3次治疗后为73.8%,5次治疗后为89.9%,停止治疗2个月后为92.3%.不良反应少.结论 激光碳膜术对面部痤疮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作者:钟淑霞;李珊山;刘鹤松;田亚萍;温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特比萘芬间歇疗法治疗老年人甲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特比萘芬间歇疗法在治疗老年人甲真菌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将老年人甲真菌病患者分为2组.特比萘芬间歇疗法组:特比萘芬250mg,1次/d,连续4周,停药4周,再予连续4周;特比萘芬持续疗法组:特比萘芬250mg,次1/d,连续12周.在服药后第12周、24周、36周、48周、72周进行回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在72周时,特比萘芬间歇疗法组与持续疗法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9.17%和81.82%;真菌清除率为83.33%和90.91%.在不同的观察时间,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治疗老年人甲真菌病中,特比萘芬间歇疗法可以达到与特比萘芬持续疗法类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石建萍;张宏;吴海斌;石家宴;杨义成;肖海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阿维A联合苦参素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阿维A胶囊与苦参素联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试验方法将108例患者分为3组.治疗组口服阿维A胶囊联合苦参素,两对照组分别单纯口服阿维A胶囊和苦参素治疗,同时3组均外用他扎罗汀和硫软膏.于治疗前后分别作PASI积分评测.结果 ①3组治疗后PASI积分均降低,治疗前后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痊愈28例(77.78%),显效6例(16.67%),好转1例(2.78%),无效1例(2.78%);阿维A对照组痊愈16例(45.71%),显效5例(14.29%)、好转12例(34.29%),无效2例(5.71%);苦参素对照组痊愈15例(42.86%),显效8例(22.86%),好转10例(28.57%),无效2例(5.71%).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单独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维A胶囊联合苦参素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具有疗效好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牟宽厚;马慧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单纯疱疹病毒2型药物敏感性测定及其阿昔洛韦耐药株的建立

    目的 应用空斑抑制试验测定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药物敏感性,并建立体外耐药病毒株. 方法将HSV-2接种于乳兔肾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昔洛韦(ACV),培养72h后固定、染色、清点空斑数并计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通过IC50来判断HSV-2的药物敏感性.将HSV-2在含ACV环境中连续培养9代,分别在第3,6和9代测定其IC50. 结果 ACV对HSV-2标准株Sav 毒株的IC50为1.1μg/mL.HSV-2在含ACV的环境中连续培养3代后即产生了耐药性,第3,6和9代的IC50分别为8.4μg/mL,56.9μg/mL和121.3μg/mL. 结论空斑抑制试验是测定病毒药物敏感性的有效、实用的方法,建立的体外耐药病毒株可用于HSV-2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刘军连;徐志凯;喻启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皮肤嗜人瘤蝇蛆病国内首报及文献复习

    首报1例皮肤嗜人瘤蝇蛆病.方法 取寄生虫及感染处皮损分别行寄生虫鉴定和病理检查,行取虫体和抗过敏治疗观察.结果 寄生虫鉴定为嗜人瘤蝇三期幼虫;病理检查:真皮全层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其间混杂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取出虫体后抗过敏治疗有效.结论 国内首例输入性皮肤嗜人瘤蝇蛆病.

    作者:刘芳;王万久;陆盛军;邓云华;陈兴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上皮样肉瘤1例

    患者男,19岁.右小腿皮疹伴疼痛1年,皮疹切除术后约3个月时右足底部出现皮疹,伴疼痛,部分破溃.组织病理示肿瘤团块呈结节状,结节由上皮样细胞及呈漩涡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EMA(+).诊断:上皮样肉瘤.

    作者:张金燕;杨淑霞;涂平;李妍;赵邑;吴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四川凉山地区雄激素源性秃发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凉山地区雄激素源性秃发(AGA)患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凉山地区多个社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共调查2331人,发现AGA患者360人,患病率15.4%,标化患病率15.5%;其中男性标化患病率25.4%,女性标化患病率7.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U=11.69,P<0.01).汉族患病率17.2%,彝族9.3%,汉族AGA患病率明显高于彝族(U=5.2,P<0.01).结论 获得了凉山地区AGA的患病率,发现汉族AGA的患病率比彝族高.

    作者:王仁利;王婷琳;曹力生;胡玉川;沈佚葳;周城;丁晓岚;郑德琴;归冰;朱兴采;徐忠;唐英;张建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GST-HPV18 E7 融合蛋白纯化及相互作用蛋白的检测

    目的 筛选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8E7相互作用蛋白质,为进一步研究HPV18E7的功能及致癌机理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体外构建表达载体,诱导可溶性GST-HPV18E7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利用GST-pulldown 方法初步筛选与HPV18E7结合的蛋白质,并经双向电泳分离,质谱分析,用Mascot软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鉴定.结果 纯化的GST-HPV18E7融合蛋白与CHO细胞相互作用后,捕获到与HPV18E7作用的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得到分辨率较好的图谱,并对其中的26个蛋白质点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出19个涉及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调控、免疫调节及物质代谢等方面的蛋白质.结论 所鉴定出的与HPV18E7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有望成为今后研究HPV致癌机理及抗病毒治疗的候选靶蛋白.

    作者:陈晓黎;周乐;闫小飞;杨军;郑谨;王一理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性传播疾病患者263例心理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性病患者心理状况,以便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减低性病患者心理障碍.方法 对263例性病患者按汉密顿焦虑量表(HA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DS)评定其心理状态,分析性病患者心理状况.结果 性病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8~39岁年龄段、不正规治疗、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程长、未婚、未生育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升高.结论 抑郁、焦虑症状在性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应给予重视并及时进行心理治疗.

    作者:刘宏胜;张伟彬;赵春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川崎病误诊2例

    目的 分析川崎病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例误诊病例的特点、误诊过程等情况.结果 川崎病误诊因素: ①对川崎病的认知缺乏及对疾病诊断缺乏统观全病程的意识;②对与川崎病相鉴别的疾病了解不足,片面做出疾病诊断;③询问病史及查体不够细致.结论 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该病误诊率的发生.

    作者:王玉文;蒙秉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两种剂量的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对照

    目的 比较两种剂量的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分散片0.15g,2次/d 口服,共服10天;对照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分散片0.3g 2次/d口服,共服10 天.用药后第3,6和10天观察疗效.结果 共入组77例,治疗后第3,6和10天,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2.5%,42.5%,87.5%,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5.1%,62.2%,89.2%,两组患者治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改变 (VAS法分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0.15g 2次/d 口服疗效不低于0.3g 2次/d口服.

    作者:剡建平;王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版)出版消息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药泡洗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外用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泡洗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外用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临床疗效.方法 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6例,采用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外涂患处,2次/d,中药组35例,采用燥湿润肤中药水煎后泡洗患处,30min/次,2次/d,治疗组41例,中药组泡洗后联合西药组治疗,疗程均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5.12%高于西药组61.11%和中药组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复发率治疗组20.00%和中药组11.11%%均低于西药组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小.

    作者:方玉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Bcl-2,Caspase-3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Survivin、Bcl-2、Caspase-3在寻常性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20例正常皮肤为对照组,6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取皮损标本,免疫组化方法对两组表皮中Survivin,Bcl-2,Caspase-3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并检验Survivin与Bcl-2,Caspase-3的相关性.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且进行期高于静止期(P<0.01),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皮肤(P<0.01),进行期与静止期无差异(P>0.05);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与Caspase-3呈正相关(P<0.01),与Bcl-2无相关性(P>0.05).结论 Survivin,Bcl-2,Caspase-3在寻常性银屑病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可能相互作用,维持寻常性银屑病表皮的良性增生状态.

    作者:秦兰英;李玉平;邢卫斌;叶文静;付国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

    患者男,3岁.头面部、手背、手指间皮疹伴口腔白膜2年.取病变部位鳞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多个部位真菌培养均有奶油样菌落生长,镜下见成簇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组织病理见表皮内有菌丝和孢子,真皮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根据形态学,生化实验等诊断为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皮损基本控制.

    作者:江蕾薇;蒋燕萍;刘素琴;孟青;陆洪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