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苏蒙;叶晓波;邢云卿;高彦军;冯莉
目的 分析川崎病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例误诊病例的特点、误诊过程等情况.结果 川崎病误诊因素: ①对川崎病的认知缺乏及对疾病诊断缺乏统观全病程的意识;②对与川崎病相鉴别的疾病了解不足,片面做出疾病诊断;③询问病史及查体不够细致.结论 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该病误诊率的发生.
作者:王玉文;蒙秉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儿童发生的皮肤T/NK细胞淋巴瘤在发生前可有蚊咬超敏现象,蚊咬超敏、慢性EBV感染、T/NK细胞淋巴瘤形成一个临床三联征,称之为HMB-EBV-NK病或Tokura-Ishihara病,属于儿童EBV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病毒慢性感染是蚊咬超敏和T/NK细胞型淋巴增殖性疾病共同的病因.在慢性EB病毒感染的基础上,蚊唾液腺变应原刺激CD4阳性T细胞反应,诱导EB病毒癌基因活化,进展为儿童皮肤T/NK细胞淋巴瘤.蚊咬超敏和儿童皮肤T/NK细胞淋巴瘤是EBV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这一疾病谱系的不同阶段.
作者:孙莉;刘永;李瑞芝;颜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54岁.左手掌及腕部出现疣状结节及斑块10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浅层见结核样浸润,无明显干酪样坏死.结核菌素试验弱阳性,抗酸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诊断:疣状皮肤结核.
作者:王红;杨月元;石继海;韩慧;吉木斯;庞晓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19岁.右小腿皮疹伴疼痛1年,皮疹切除术后约3个月时右足底部出现皮疹,伴疼痛,部分破溃.组织病理示肿瘤团块呈结节状,结节由上皮样细胞及呈漩涡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EMA(+).诊断:上皮样肉瘤.
作者:张金燕;杨淑霞;涂平;李妍;赵邑;吴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儿女,1岁,躯干、四肢反复起斑丘疹、水疱1年伴痒.全身可见褐色斑丘疹,部分斑丘疹上见水疱,摩擦斑丘疹后局部出现风团样损害,即Darier征(+).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大疱形成,真皮浅层可见大量肥大细胞浸润,Gimsa染色阳性,直接免疫荧光阴性.
作者:黄萌;陈龙;陈柳青;段逸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Survivin、Bcl-2、Caspase-3在寻常性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20例正常皮肤为对照组,6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取皮损标本,免疫组化方法对两组表皮中Survivin,Bcl-2,Caspase-3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并检验Survivin与Bcl-2,Caspase-3的相关性.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且进行期高于静止期(P<0.01),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皮肤(P<0.01),进行期与静止期无差异(P>0.05);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Survivin与Caspase-3呈正相关(P<0.01),与Bcl-2无相关性(P>0.05).结论 Survivin,Bcl-2,Caspase-3在寻常性银屑病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可能相互作用,维持寻常性银屑病表皮的良性增生状态.
作者:秦兰英;李玉平;邢卫斌;叶文静;付国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腰背右侧结节斑块2年余.2年前洗澡时触及腰背部有轻度隆起,因无痛痒,也无明显变化,故一直未医治.
作者:高玮;张少如;金飒;董晶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PKCβI表达,以揭示银屑病患者造血细胞的异常活性.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以β-actin为内参照,对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CD34+细胞PKCβI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银屑病患者CD34+细胞PKCβI mRNA表达相对量为1.12±0.16,正常对照为0.90±0.14,银屑病患者CD34+细胞PKCβ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t=4.24,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造血细胞PKCβI表达异常,其可能受RUNX1调节参与银屑病发病.
作者:万永山;李俊琴;张静;张开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本科从2008年1月~2009年3月治疗尖锐湿疣患者14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CO2激光组118例,男91例,女27例,平均年龄(33.53±10.81)岁,皮损位于尿道口、系带、肛周、阴阜、阴茎、阴囊、女性外阴等部位,表现为丘疹状、菜花状、蕈样、地毯状,平均直径(0.60±0.18)cm.CO2激光联合ALA-PDT组(联合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7.03±11.07)岁.
作者:刘明章;吴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钳工.左臀部暗红色斑块5年,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年.5年前左臀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斑丘疹、结节,直径约3.0cm,无自觉症状.
作者:余婷婷;李红兵;闵仲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例1男,3 岁.全身黑褐色鳞屑3年.其父诉患儿出生时全身即覆一层纸样透明薄膜,后渐脱落,但又出现新的膜状物,如此间隔,月余更替一次,膜的颜色由透明逐渐加深成为黑褐色,并增厚似铠甲,从1岁起,双下眼睑渐外翻,现双眼已不能完全闭合.1月前皮肤多处发生皲裂(无明显原因)、渗血,难以愈合.
作者:史晓蔚;时岩;王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先证者男,12岁.眼角、颈部、腹股沟褐色丘疹伴痒6年.家系调查4代18人,共有6人患病.组织病理示基底层上裂隙形成,可见棘层松解细胞.诊断毛囊角化病.
作者:喻标;杨庆华;段德鉴;周辉;景海霞;曾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报告1例皮肤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CSH).患者女,53岁,右侧下颌及左颊部可见浸润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组织细胞团块状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可见组织细胞吞噬现象.免疫组化染色示:组织细胞S-100蛋白和CD68(+),CD1α标记(-).现继续治疗中.
作者:田歆;周欣;董永红;王俊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入伍新兵人群中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感染IgG抗体的流行分布,为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对本区近4年来自8个省市的360名入伍新兵血清进行HSV-Ⅰ IgG抗体检测.结果 2002,2004,2006,2008年各年入伍新兵血清HSV-Ⅰ IgG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90.00%,86.67%,85.55%,84.44%,平均86.67%;地区间差别明显,广西(96.00%)和江苏(92.98%)较高,甘肃(74.42%)和湖北(78.13%)较低;入伍前工作与否者的抗体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入伍新兵人群中HSV-Ⅰ感染水平较高,呈逐年降低趋势并有非常显著性地区差异;新兵入伍期间,应采取健康教育等有效预防措施,降低人群HSV-Ⅰ感染水平.
作者:俞苏蒙;叶晓波;邢云卿;高彦军;冯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筛选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8E7相互作用蛋白质,为进一步研究HPV18E7的功能及致癌机理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体外构建表达载体,诱导可溶性GST-HPV18E7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利用GST-pulldown 方法初步筛选与HPV18E7结合的蛋白质,并经双向电泳分离,质谱分析,用Mascot软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鉴定.结果 纯化的GST-HPV18E7融合蛋白与CHO细胞相互作用后,捕获到与HPV18E7作用的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得到分辨率较好的图谱,并对其中的26个蛋白质点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出19个涉及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调控、免疫调节及物质代谢等方面的蛋白质.结论 所鉴定出的与HPV18E7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有望成为今后研究HPV致癌机理及抗病毒治疗的候选靶蛋白.
作者:陈晓黎;周乐;闫小飞;杨军;郑谨;王一理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左侧胸背部出现红斑水疱2天,泛发全身1天.患者就诊前2天无明显诱因右侧腰部发生甲盖大红斑,并于表面出现粟粒大水疱,针刺样痛,未在意.1天前因工作劳累患处皮疹增多,躯干及面部也多处出现红斑水疱,自觉灼疼明显并伴轻度瘙痒,遂来就诊.既往体健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惠海英;张美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低能量Nd:YAG激光的两种不同参数设置及碳霜辅助治疗技术(激光碳膜术)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面部痤疮患者65例,术前清洁皮肤,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30min后洗去,涂抹碳霜10min,采用Spectra模式(波长1 064nm,长脉宽300μs,能量密度2.03J/cm2)照射第1遍;随后Q开关模式(波长1 064nm,短脉宽5ns,能量密度2.59J/cm2)下照射3遍,频率均为10Hz,7mm平行手柄,每2~3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5次.结果 65例经3次治疗后的有效率为73.8%, 其中49例经5次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1.8% ,停止治疗2个月后随访39例的有效率为94.9%.接受治疗的患者自我评价的满意度3次治疗后为73.8%,5次治疗后为89.9%,停止治疗2个月后为92.3%.不良反应少.结论 激光碳膜术对面部痤疮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作者:钟淑霞;李珊山;刘鹤松;田亚萍;温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形性日光疹(PMLE)的紫外线作用光谱. 方法对108例PMLE患者进行UVA-MED,UVB-MED测定,同时与117例银屑病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 PMLE患者的UVA-MED测定值(89.31)明显低于银屑病患者(134.87)(P<0.01);PMLE患者的UVA-MED测定值明显高于UVB-MED测定值(107.35)(P<0.01).结论 本组多形性日光疹患者紫外线作用光谱中,UVA占有重要位置;另外,PMLE的作用光谱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作者:陆洁;段西凌;李福民;林新渝;陈学军;朱世幸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首报1例皮肤嗜人瘤蝇蛆病.方法 取寄生虫及感染处皮损分别行寄生虫鉴定和病理检查,行取虫体和抗过敏治疗观察.结果 寄生虫鉴定为嗜人瘤蝇三期幼虫;病理检查:真皮全层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其间混杂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取出虫体后抗过敏治疗有效.结论 国内首例输入性皮肤嗜人瘤蝇蛆病.
作者:刘芳;王万久;陆盛军;邓云华;陈兴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空斑抑制试验测定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药物敏感性,并建立体外耐药病毒株. 方法将HSV-2接种于乳兔肾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昔洛韦(ACV),培养72h后固定、染色、清点空斑数并计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通过IC50来判断HSV-2的药物敏感性.将HSV-2在含ACV环境中连续培养9代,分别在第3,6和9代测定其IC50. 结果 ACV对HSV-2标准株Sav 毒株的IC50为1.1μg/mL.HSV-2在含ACV的环境中连续培养3代后即产生了耐药性,第3,6和9代的IC50分别为8.4μg/mL,56.9μg/mL和121.3μg/mL. 结论空斑抑制试验是测定病毒药物敏感性的有效、实用的方法,建立的体外耐药病毒株可用于HSV-2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刘军连;徐志凯;喻启桂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