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壳聚搪碘液体外抗人单纯疱疹病毒2型的作用

王芳宇;张启锋;何丽芳;张志坚;秦涛;藤涛;王静;易彩霞

关键词:壳聚糖碘液, 单纯疱疹病毒2型, 病毒滴度
摘要:目的 研究壳聚搪碘液体外对人单纯疱疹病毒2型的作用效果.方法 采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培养单纯疙疹病毒2型(HSV-2),观察病毒半数感染量(TCID_50)和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并通过MTT法测定药物对HSV-2感染细胞的保护率EC_50.结果 壳聚糖碘液时HSV-2的50%抑制浓度(EC_50)为0.025 mg/mL,治疗指数(TI_50)为24;壳聚糖碘液对HSV-2的90%抑制时间在感染后的2h之前;且壳聚糖碘液和HSV-2预作用的时间越长,HSV-2的滴度越小.结论 壳聚糖碘液在体外对人单纯疱疹病毒2型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发性成人黄色肉芽肿2例

    报告2例单发性成人黄色肉芽肿.两例患者均在面部出现黄红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层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CD68(+),S-100(-).手术切除皮损后未见复发.

    作者:周凌;晏洪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IL-10,IL-6及IL-6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皮肤黑素瘤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及其受体(IL-6R)基因多态性与黑素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30例黑素瘤患者和30例健康时照者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基因型分析.对于IL-6及IL-6R,选择11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且每种SNPs分为杂合子组、纯合子变异体组和野生型组进行分析.对于IL-10,选择-1082(G/A),-819(C/T)和-592(C/A)三个位点的SNPs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在IL-6R基因中发现有4种SNPs(rs6684439,rs4845618,rs4845622,rs8192284)的杂合子组与黑素瘤易感性增高有关(相应的OR及95% CI分别为:1.71,1.12-2.77;1.74,1.04-2.72; 1.65,1.05-2.71; 1.66,1.06-2.68).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IL-10-1082 AA低表达基因型频率明显升高(40.00% vs 16.67%; P=0.045; OR = 3.33,95% CI 1.00~11.14),-1082 GA中表达基因型下降(46.67% vs 56.67% ;P>0.05),-1082 GG高表达基因型无明显差异(26.67% vs23.33%;P>0.05),结论与高表达水平IL-10相关的基因型与黑素瘤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而低表达基因型则可能为危险因子,可能提高黑素瘤易感性;IL-6R可能与黑素瘤易感性增高有关.

    作者:钟桂书;任培蓉;史丙俊;曾凡才;黄忠奎;熊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光化学疗法治疗斑秃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光化学疗法(PUVA)治疗斑秃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0例,外涂0.1% 8-甲氧补骨脂溶液30nun后,用UVA照射患处,2次/周,同时每天服用复方甘草酸苷75mg,3次/d;对照I组30例,每天服用复方甘草酸苷;对照II组30例,外涂0.1% 8-甲氧补骨脂溶液30min后,用UVA照射患处,2次:/周.3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对照I组和时照II组有效率分别为93.33%,70.00%和73.33%,治疗组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光化学疗法治疗斑秃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陆富永;明海霞;刘懿;马兰;李艳芸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儿童头皮及光滑皮肤组织对体外培养犬小孢子菌PQ-LRP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儿童头皮与光滑皮肤组织对体外培养犬小孢子菌膜绑定蛋白编码基因(PQ-LR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18SrRNA基因为内参,应用RT-KR方法检测SDA培养基中自患儿皮损处分离的头癣株、体癣株第1代及第5代PQ-LRP的mRNA水平;检测体外经儿童头皮及光滑皮肤组织诱导培养后头癣株及体癣株PQ-LRP的mRNA水平.结果 IODPQ-LRP/IOD_18SrRNA(SDA第1代头癣株)为1.035 2 ±0.11279,IODPQ-LRP/IOD18SrRNA(SDA第5代头癣株)为1.1157±0.1153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ODPQ-LRP/IOD18SrRNA(头皮组织诱导后头癣株)为2.137 5±0.110 93,与未经诱导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IODPQ-LRP/IOD18SrRNA(SDA第1代体癣株)为0.592 1±0.12025,IODPQ-LRP/IOD18SrRNA(SDA第5代体癣株)为0.671 2±0.121 7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ODPQ-LRP/IOD18SrRNA(光滑皮肤诱导后体癣株)为1.473 4±0.131 25,与未经诱导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Q-LRPP在犬小孢子菌中有活性表达,且在头癣株中表达活性明显高于体癣株.SDA培养基中犬小孢子菌PQ-LRP呈稳定表达状态,而儿童头皮组织与光滑皮肤组织对PQ-LRP表达水平存在诱导作用,以头皮组织尤为显著.

    作者:张振颖;祝逸平;杨国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淋病奈瑟菌毒力岛基因的检测

    目的 了解淋病奈瑟菌毒力岛(PAIs)在质粒及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碱裂解法提取63株淋病奈瑟菌的质粒及染色体DNA,PCR扩增各PAIs基因(atlA,traG,traH).结果 共检出4.2kb,7.4kb,39.5kb,42.5kb四种质粒,总检出率为88.89%(56/63);以63株淋病奈瑟菌的染色体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atlA,traG和traH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4.60%(47/63),34.92%(22/63)和68.25%(43/63);以56株淋病奈瑟菌的质粒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atlA,traG和traH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00%(42/56),62.50%(35/56)和64.29%(36/56).方法 淋病奈瑟菌的毒力岛基因不仅存在于染色体上,而且存在于质粒上,且携带率高,分布广泛.

    作者:崔海燕;李国明;陈群;樊翌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家族性发疹性毳毛囊肿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面颈部发现丘疹6年.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前额、双颞部及面颊部出现散在的米粒大肤色丘疹,无自觉症状,未予治疗,皮疹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增大,累及颈部,部分丘疹白行挑破后见白色黏稠内容物.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近亲婚配者.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喻标;杨庆华;刘文韬;景海霞;曾静;段德鉴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长期误诊的手足丘疹型环状肉芽肿1例

    患者女,27岁.双手、足背反复出现扁平皮疹10余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棘层肥厚,真皮上部血管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上部灶性胶原纤维变性,周围组织细胞排列呈栅状.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为丘疹型环状肉芽肿.拟予皮损内局部注射得宝松治疗,患者拒绝,目前仍在现察随访中.

    作者:黄海艳;周城;杜娟;张建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临床路径在皮肤科的应用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CP)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应用的基于循证医学思想的对某一类疾病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本文总结了CP在国内外皮肤科的发展与应用.至2010年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单病种CP中皮肤性病学专业有12个病种,包括带状疱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寻常型天疙疮,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白癫风,淋病,慢性光化性皮炎,荨麻疹,系统性硬化病,寻常性痤疮,寻常型银屑病.但在临床工作中病种数目局限,急待进一步增加完善,以利于在皮肤科内广泛开展实施CP.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在实施CP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的有益建议.

    作者:金迎迎;马慧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壳聚搪碘液体外抗人单纯疱疹病毒2型的作用

    目的 研究壳聚搪碘液体外对人单纯疱疹病毒2型的作用效果.方法 采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培养单纯疙疹病毒2型(HSV-2),观察病毒半数感染量(TCID_50)和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并通过MTT法测定药物对HSV-2感染细胞的保护率EC_50.结果 壳聚糖碘液时HSV-2的50%抑制浓度(EC_50)为0.025 mg/mL,治疗指数(TI_50)为24;壳聚糖碘液对HSV-2的90%抑制时间在感染后的2h之前;且壳聚糖碘液和HSV-2预作用的时间越长,HSV-2的滴度越小.结论 壳聚糖碘液在体外对人单纯疱疹病毒2型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芳宇;张启锋;何丽芳;张志坚;秦涛;藤涛;王静;易彩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胫前黏液性水肿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退休工人.双下肢胫前出现皮疹渐增大2月.2年前因食欲较前增多,有心悸气短、怕热、急躁等症状在外院诊断为甲亢,给予他巴唑、心得安等治疗,症状缓解.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T 36.5℃,P 83次/min,R 17次/min,BP 120/75mmHg,双眼未见明显突出,睑裂不增宽,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心、肝、脾、肺、肾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景文文;李葆春;段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红斑肢痛症1例

    患者男,14岁.双足起红斑伴疼痛1月,患者双足趾红肿,双足见水肿性红斑,趾甲周围见瘀点,皮温高,压痛(+).临床诊断为红斑肢痛症.采用中医药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李凯;段逸群;周小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金花葵总黄酮对老龄大鼠皮肤中HYP,GSH及SOD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金花葵总黄酮对老龄大鼠皮肤中羟脯氨酸(HYP)、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分为6月龄组、24月龄空白组、24月龄给药组(分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给药组予低、中、高不同剂量的金花葵总黄酮溶液连续灌胃3个月,后检测各组大鼠皮肤中HYP,GSH的含量及SOD活性.结果 6月龄组大鼠皮肤中HYP,GSH含量及SOD活性与24月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花葵总黄酮中、高剂量组大鼠皮肤中HYP含童与24月龄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皮肤中SOD活性及GSH含童与24月龄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金花葵总黄酮能够提高老龄大鼠皮肤中HYP,GSH含量及SOD活性,可能对延缓大鼠皮肤衰老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雷波;刘长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增殖性红斑继发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男,37岁.龟头红斑、溃烂和渗液半年余.皮肤科情况:龟头包皮系带处可见直径约2.5cm糜烂面,上有少许渗液,皮疹中央可见乳头瘤状增生.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细胞癌(中-高度分化).诊断:增殖性红斑,鳞状细胞癌.予5%咪喹莫特软膏外用,ALA光动力疗法4次,无好转.予阴茎部分切除术,切除断端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术后切口愈合可.

    作者:刘琴;吴剑波;宋韬;盛晚香;廖伏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能超脉冲CO2激光皮肤磨削术466例的护理体会

    目的 观察高能超脉冲CO_2激光皮肤磨削术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466例面部良性肿瘤和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进行高能超脉冲CO_2激光磨削术治疗,将入选患者按皮损面积大小分为非暴露疗法护理组(>20cm2)和暴露疗法护理组(<20cm~2).分别予以术前,.理咨询和有效干预,并配合治疗全程进行健康宣教,非暴露疗法护理组术后严格按操作规章制度换药.结果 466例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有效率为81.20%,非暴露疗法护理组除色沉发生率低于暴露疗法护理组外(P<0.05),平均脱痴时间、感染率和瘢痕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前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有效干预及治疗全程健康宣教,术后对创面按时换药及包扎,可降低感染率,缩短脱痴时间,减少术后色素沉着等并发症.

    作者:乔莉;应朝霞;葛文娱;张鸿莉;甑彩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艾滋病合并泛发性浅部真菌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躯干、四肢暗红斑,鳞屑伴痒3年,于2009年10月30日就诊.患者于2005年9月在当地戒毒所戒毒期间行HIV初筛阳性,后经云南省CDC确诊,当时外周血CD4+T细胞159/μL,诊断为艾滋病.患者自知患艾滋病以来,不出家门,不与任何人接触.

    作者:唐永流;李玉叶;杨欣平;林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1例

    患者男,24岁.手足皮疹3年,加重1年.皮损特点为对称分布的红褐色角化性斑片,多发于手腕、手背及足背.遇水皮肤发白,冬季明显缓解.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对称性肢端角化病.

    作者:晏洪波;罗颖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抗核小体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87例SLE及84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血清AnuA和杭dsDNA杭体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杭Sm杭体.结果 AnuA诊断SL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19%和97.62%,其敏感性显著高于杭dsDNA杭体、抗Sm抗体(P<0.05),其特异性与杭dsDNA抗体、杭Sm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ARUA,杭dsDNA杭体、抗Sm抗体诊断SLE的敏感性达95.72% - SLE患者AnuA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阳性组患者口腔溃疡、关节疼痛发生率更高,24h尿蛋白异常和补体C3降低(P<0.05).结论 AnuA对SLE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SLE有价值的指标之一;联合检测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可提高SLE的诊断;AnuA可能与SLE疾病活动性相关.

    作者:张东晨;李海燕;万学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小汗腺汗孔瘤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右足底部出现粉红色疣状增生物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足底部出现一粉红色疣状物,无疼痛和瘙痒,但皮损逐渐增大,运动时有轻度不适.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足底部可见一黄豆大淡红色疣状物,表面光滑,无压痛(图1).

    作者:林挺;樊建勇;何竞组;贺益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Spitz痣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岁.右前臂近端红色豆大结节,结痂半年.半年前发现右前臂近端出现孤立红褐色丘疹,开始增长较快,无自觉症状,其后曾擦伤破溃出血、结痂,始终未消退.皮肤科情况:右前臂近端可见半球形褐色丘疹结痴(图1),孤立存在,约1cm×1cm,基底宽阔,表面光滑,无毛发生长;周围有红晕,质硬,不能推动,无压痛.

    作者:周婧;党林;栗玉珍;韩丽姝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60mg,2次/d,同时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2mL,肌肉注射隔日1次;对照组单纯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60mg,2次/d.两组均治疗12周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70.00%和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 84.00%和60.00%,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蔡力;张孝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