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更建;袁伟;张信江;王磊
患者女,27岁.全身暗褐色斑疹2个月,外阴溃疡1个月.皮肤科情况:面、胸、背、躯干及四肢可见圆形或椭圆型斑疹、斑丘疹及丘疹,外阴见两处溃疡,大、小阴唇明显肿大.肝、贤功能和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TPPA(+),CD4+/CD8+为0.207;Ⅱ型疱疹抗体IgG(+);Ⅱ型疱疹抗原(+).HIV抗体确证试验(WB)阳性.诊断:二期梅毒;生殖器疱疹;HIV感染.
作者:刘洋;刘毅;史丙俊;郝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溃疡的疗效.方法 传统治疗组为2005年1月-2009年4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溃疡43例,以局部治疗为主;2009年5月-2011年6月治疗21例,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为1.5~2.0mg/(kg·d),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均被治愈,但普萘洛尔治疗组疗程(21.3±7.3d)明显短于传统治疗组(56.5±18.9d);且普萘洛尔治疗组局部瘢痕发生率(14.29%)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60.4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婴幼儿血管瘤溃疡在传统局部创面治疗的基础上若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能加速患儿创面愈合和减少发生并发症.
作者:李鹏;李东繁;郭正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初发和复发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TLR9的表达情况,并探讨TLR9在HPV感染和CA复发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选用30例初发CA和27例复发CA患者皮损,并以28例正常人皮肤石蜡切片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入选者外周血T细胞中TLR9的表达.结果 初发CA组和复发CA组皮损颗粒层和棘层TLR9表达(1.38±0.72和2.06±0.84)和外周血CD3+ CD4+T细胞内TLR9表达[(11.4±3.2)%和(14.6±2.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97±0.43和(6.2±2.1)%];另外,复发CA患者外周血CD3+ CD4+T细胞内TLR9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初发CA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该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D3+ CD8+T细胞内TLR9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A皮损及外周血CD3+ CD4+T细胞内TLR9表达上调可能是HPV病毒感染的识别受体,并参与机体的抗HPV免疫应答.TLR9可能在CA复发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姜培红;李志豪;陈榕;房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患者女,48岁.双前臂暗红色丘疹和结节半年,泛发全身伴瘙痒3个月.无麻风病家族史,曾被误诊为结节性痒疹和湿疹,治疗无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表皮突变平或消失;真皮内泡沫样组织细胞呈结节状浸润,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杆菌(4+).诊断:组织样麻风瘤.
作者:张信烜;陈晓红;黄洋;曾令芬;袁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潜伏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患者中被确诊为潜伏梅毒的27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潜伏梅毒278例,男∶女为1∶1.46; 41 ~5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26.6%;以31 ~60岁年龄段居多;占67.2%.女性31 ~40岁患病率高,占16.2%;男性41~50岁患病率高,占12.2%.潜伏梅毒患者分布于妇产科、骨科和普外科等17个临床科室,但妇产科检出率高,占25.2%.结论 近年来潜伏梅毒增长速度较快,以女性为著;潜伏梅毒患者中,女性年龄偏小,男性年龄偏大;且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妇产科是梅毒监测的重点科室;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应进行常规筛检梅毒.
作者:肖淑辉;王金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 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均刺激4次.并将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低、中及高剂量组[0.032,0.064,0.096g/(d·cm2)]和阳性药物[哈西奈德乳膏0.096g/(d·cm2)]对照组,每组12只;并另选择12只未致敏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用药组分别外涂药物于小鼠右耳的正和反两面,连用15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分别予空白基质外涂.用肉眼观察小鼠右耳结痂情况、测厚仪测量右耳中部厚度、电子天平称量左右耳片重量、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4,IL-12,IL-18及IFN-r水平.结果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低、中及高剂量组和哈西奈德乳膏组耳结痂发生率(41.67%、25.00%、8.33%和8.33%)、第4次激发后耳肿胀度(0.352±0.049,0.322±0.054,0.305±0.059和0.301±0.058)、左右耳重量差(5.678±3.642,3.092±1.937,2.106±1.034和14.731±2.857)均小于模型对照组(91.67%,0.404±0.077,8.642±2.369);另外,其血清IL-2、IL-12和IFN-r水平均高于模型对照组;血清IL-4和IL-18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以上均呈现良好的量-效依赖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Th1和Th2平衡有关.
作者:盛国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患者男,60岁.双小腿散在分布红斑和丘疹伴瘙痒1年余.皮肤科情况:双小腿见散在分布绿豆至胡豆大淡紫红色扁平斑块和丘疹,上覆少许鳞屑,部分可见Wickham纹.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毛囊口扩张,毛囊角栓,毛囊漏斗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颗粒层增厚,其下方真皮层大量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诊断:毛囊性扁平苔藓.口服阿维A 20mg,1次/d.现随访中.
作者:李烜;聂建军;李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RAS-RAF-MEK1/2/-ERK1/2 MAPK信号转导通路是Ras基因下游通路中十分经典的也是研究得比较清楚的一条,且这条信号通路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针对目前这条通路与病理性瘢痕及瘢痕癌的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这条信号转导通路与皮肤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王海青;郭瑞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HIV感染妇女分娩婴儿的出生体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HIV感染妇女的孕期保健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分析云南省5个艾滋病高、中流行县(市/区)HIV感染妇女分娩的156例婴儿的出生体质量,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155例HIV感染母亲,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为14.74% (23/156),早产率为5.13% (8/156),在足月分娩的新生儿中,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高达10.14% (15/148).早产(OR =18.0,95% CI:4.803~67.459)和妊娠期贫血(OR =3.784,95%CI:2.236 ~ 12.373)是造成HIV感染妇女分娩婴儿低出生体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孕妇感染HIV病毒会造成早产与低出生体质量的机会增加,应加强HIV感染妇女的孕期保健指导.
作者:李爱杰;汪永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患者男,50岁.左大腿外侧瘀点和瘀斑5月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层灶性液化,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增生,毛细血管扩展充血,血管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外溢的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诊断:象限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作者:扈容英;喻楠;夏莉;董灵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采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方法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的可行性,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用芽管试验、厚壁孢子试验、科玛嘉(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及API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对临床致病性念珠菌进行鉴定,然后对5株标准株和80株临床分离株的基因组DNA内转录间隔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对扩增产物进行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结果 5株念珠菌标准株和80株临床株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通过熔解曲线技术分析产生5种不同的峰图,即得到念珠菌5种分型.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的主要致病菌是白念珠菌(77.50%),高分辨熔解曲线方法鉴定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是传统鉴别方法的有益补充.
作者:葛玮;骆志成;魏玉平;韩赛楠;周雅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1年9月本科门诊共收治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118例.入选及排除标准见文献[1].曾经使用过皮炎平、皮康王、肤轻松、恩肤霜及院内各种自制的激素类外用药物,药物主要成分为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和氯倍他松等糖皮质激素.将入选患者采用双盲随机配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男24例,女42例;年龄18 ~60岁,平均(36.5±9.9)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6.5±3.1)个月.
作者:刘玉林;吴大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损害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7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皮肤损害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及表现形式和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 39例出现皮肤损害,主要位于躯干上部和颜面部.HIV阴性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CD4+T细胞平均计数为(520.52±262.56)×106/L;多数表现为结节;组织病理见肉芽肿样病变.HIV阳性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CD4+T细胞平均计数(25.65±12.23)×106/L;多数表现为水肿性脐窝状丘疹,伴中央坏死;组织病理见坏死样改变.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损害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形式与免疫功能相关.
作者:孙弦;刘栋华;罗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患者女,46岁.双下肢相继出现红色结节及溃疡4月余,鼻部溃疡1个月.右大腿皮损组织病理示: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染色:CD2,CD3,CD56,TIA-1,Grb和EBER均(+),CD20(-).诊断:鼻型节外NK/T细胞淋巴瘤.
作者:李江辉;梁伶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地区中国人不同年龄段人群皮肤颜色差异,以选择适合用于美白功效评价的测试部位.方法 利用同一型号色差测试仪测量该三大地区各200名(分为四个年龄段)受试者的额头、左脸颊、左手臂内侧和手背等四个部位的皮肤颜色.采用L*a*b*色度系统测量值计算得出每一个志愿者的个人类型角(individual type angle,ITA.).结果 三个受试地区人群额头、左脸颊和左手背的皮肤颜色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加深.各个地区受试人群的额头、左脸颊和左手背的皮肤颜色均显示出了与年龄有较强的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额头和左脸颊皮肤颜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人群肤色存在差异,皮肤颜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深.左手臂内侧受年龄与环境的影响不明显,肤色相对稳定,适合作为美白功效评价的受试部位.
作者:崔浣莲;刘晓英;罗艳琳;尹家振;赵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其效应因子IL-22在血清中的水平,探讨Th22细胞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3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期12例,稳定期11例)和1 1例对照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血清中IL-22的水平.结果 Th22细胞的水平比较,病例组(1.90±1.73)%高于对照组(1.47±0.96)%,进展期组(2.30±1.63)%高于稳定期组(1.75±1.2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且病例组Th22细胞水平与PASI评分无相关性(P>0.05).IL-22水平比较,病例组(8.46±6.23)高于对照组(5.28±2.66),进展期组(8.75±4.58)高于稳定期组(6.35±2.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病例组IL-22的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22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但外周血Th22细胞水平与银屑病发生和发展无直接相关性.
作者:简瑜;董萍云;任占芬;杨敬慈;贺超;王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Merkel细胞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病因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3例Merkel细胞癌的组织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为老年患者,女2例,男1例.镜下见肿瘤主要位于真皮,呈巢索状和弥漫片状分布,癌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大小及形态较一致,胞质较少,核染色质细颗粒状,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见CK20和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HMB45,TTF-1,LCA和CD99等阴性.结论 Merkel细胞癌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少见的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易局部复发或转移.近年来发现的Merkel细胞多瘤病毒可能是其重要的致病因子.其临床病理及特征性的免疫组化表达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和辅助放疗及化疗.
作者:付琼;刘娟;吴翔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内皮抑制素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瘤A375细胞核因子κB (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CCK-8法检测内皮抑制素对A37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内皮抑制素对A375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内皮抑制素对A375细胞NF-κB,MMP9 mRNA和二者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内皮抑制素对A375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性;20μg/mL内皮抑制素作用A375细胞72h后:细胞穿膜数(21.5±7.3)低于对照组(56.8±6.2);胞内NF-κB,MMP9 mRNA以及二者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内皮抑制素可下调NF-κB和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黑素瘤浸润和转移.这为内皮抑制素临床治疗皮肤黑素瘤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作者:王海波;罗宏;李石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腰背部及双上臂丘疹3个月,累及全身1个月.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腰背部及双上臂屈侧出现散在孤立扁平皮疹,伴轻度瘙痒,面部、指/趾甲及外阴无累及,无发热、光过敏、脱发、口腔溃疡和四肢无力等.当地医院(诊断不详)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注、红霉素口服和地奈德外用治疗半月病情无改善.
作者:郭生红;李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一清胶囊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口服氯雷他啶、芦丁片、潘生丁和一清胶囊,治疗组同时予静滴复方甘草酸苷.连续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9.39%和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一清胶囊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疗效确切,值得临床选用.
作者:孙瑞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