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祖东;黄霞;汪小兰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双前臂丘疹8d,面部红斑6d.9d前,患者颜面及双前臂接触气雾状聚氨酯发泡剂,8d前上述接触部位出现数个粟粒大小的红色丘疹,伴轻度瘙痒.后皮损加重并增多,颜色变红,伴轻度灼热,面部出现片状水肿性红斑.外院以“接触性皮炎”先后予地塞米松、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氯雷他定片等治疗3d后,丘疹及红斑未见消退.
作者:张然;刘宏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同伴教育对银屑病患者社会心理适应的影响.方法 招募5例有5年以上银屑病史的志愿者,由皮肤科医师和护士对其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对实验组的患者在出院后,同伴教育者对实验组患者每月实施电话访问1次,干预内容包括:①宣传预防银屑病复发的健康知识;②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理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指导小组成员提高社会心理适应水平.对照组仅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按照档案册,每月对患者电话访问1次,宣教预防银屑病复发的健康知识、解答患者的各种社会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在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掌握预防银屑病复发知识的程度和社会心理适应水平;根据PASI评估两组银屑病患者病情及复发率.结果 干预后1年时,两组患者预防银屑病复发知识的知晓率(包括运动、饮食、心理、药物、预防感染、气候环境6个方面)均达到91.83%以上,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社会心理适应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实验组未复发银屑病的患者(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伴教育能有效提高银屑病患者社会心理适应水平,并能有效降低银屑病复发.
作者:黎玉芬;蒋丽君;陶源;韩志香;李年珍;何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化妆品中常用防腐剂,即尼泊金乙酯和染发剂对苯二胺对辛辣饮食刺激诱导出变态反应动物模型的皮肤反应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5和CCR3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组、尼泊金乙酯组、辛辣尼泊金乙酯组、对苯二胺组、辛辣对苯二胺组、混合组、辛辣混合组.给小鼠灌胃辣椒煎液和白酒的混合液10mL/(kg.d),连续灌胃7d后建立辛辣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在小鼠腹部涂抹、背部注射防腐剂(尼泊金乙酯)和染发剂(对苯二胺)14d后,利用RT-PCR法检测趋化因子受体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的表达情况并评分.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较,辛辣组出现明显刺激体征;辛辣食物刺激下,给予尼泊金乙酯和对苯二胺,各组CXCR3,CCR5表达均明显升高,CCR3表达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辛辣食物可以在小鼠皮肤上诱导出辛辣刺激体征,并增加皮肤中CXCR3,CCR5因子的表达,CCR3未见明显变化.
作者:陆畅;方宇辉;李周娜;金哲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农民,苏州工业园区人.右外踝、足背红斑、麻木12个月.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外踝出现l片暗红斑,一元硬币大小,无自觉症状,红斑逐渐扩大,中央消退呈环状,局部皮肤感觉减退并出现麻木感.1年前就诊于本科.既往有高血压史3年,平日自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否认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外踝及足背外侧见约15cm×12cm大小不规则环形暗紫红色斑,轻度浸润,环的内外侧边界均清楚,中央为外观正常的皮肤(空白区),皮损区域皮肤干燥,毳毛稀疏,有少许糠状鳞屑(图1).患处触、温、痛、压觉丧失.眉毛、睫毛、鼻毛无脱落,双侧耳大、尺神经、腓总神经触诊无粗大及压痛.
作者:张春梅;江翔;徐金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饮水型砷中毒地区水砷含量与皮肤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西安地区某县长期饮用高砷水的5个自然村,对其饮用水中的砷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选择该地饮用水中砷含量合格的2个自然村作为对照组,结合当地人群的皮肤病变情况分析饮用水的砷含量对皮肤病变的影响.结果 调查组75份水样,总砷含量42.88±15.36μg/L,三价砷含量25.64±8.43 μg/L;对照组30份水样总砷含量<2.00μg/L,三价砷含量<2.00μg/L,调查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砷中毒患者表现为皲裂、脱色斑、角化、色素沉着4种症状,主要位于躯干、四肢等部位,其中轻度27例(32.53%),中度37例(44.58%),重度19例(22.89%).结论 饮水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病变以皲裂、角化人数多,脱色次之,色素沉着少;随着饮用水砷含量的增高,发病人数随之增加.提示饮用水三价砷含量增高,皮肤病变程度加重.
作者:安建博;牛永权;赵桂鹏;马永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Th1,Th2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麻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现症麻风患者、43例治愈麻风患者、4例发生Ⅱ型麻风反应(ENL)患者及20例正常体检者外周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IFN-γ和IL-17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现症组、治愈组、Ⅱ型麻风反应(ENL)组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IFN-γ和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现症组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IFN-γ和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治愈组(P均<0.05);现症组血清细胞因子在IL-10,IFN-γ和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Ⅱ型麻风反应(ENL)组(P均<0.05).结论 IL-2,IL-4,IL-6,IL-10,TNF,IFN-γ和IL-17在麻风病的发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治愈的麻风患者虽然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但机体的免疫功能仍未恢复正常,可能只是处于暂时相对平衡状态.IFN-γ,IL-10和IL-17的水平高低可能与麻风反应的发生有关,相对低水平的IFN-γ,IL-10和IL-17可能更易发生麻风反应.Th1,Th2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了麻风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吴成;周晓鸿;李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湿疹患者食物过敏原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753例患者进行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与Ig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花生、黄豆、牛奶等过敏原的特异性IgE与IgG不同结果组进行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结果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检出率为40.11%,其中腰果、花生、黄豆阳性率较高;IgG阳性检出率为79.68%,牛奶、鸡蛋、虾蟹为主要过敏原,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证实两种抗体检测都有假阳性与假阴性.结论 临床医生应在湿疹的治疗中注意筛查食物过敏原,特别是IgG介导的过敏反应,其可为湿疹的诊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作者:李孟娟;李桂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患儿女,9个月.右手拇指深在性疼痛性水疱10d.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3周前右侧口角曾出现水疱、糜烂及结痂,有疼痛感,在外院按“单纯疱疹”予阿昔洛韦软膏对症处理后痊愈.10d前患儿右拇指出现豆大深在性聚集的丘疱疹、水疱,疱壁厚,周围红肿,触碰时患儿哭闹,自行外用消炎药膏及口服消炎药物(具体不详),效果不佳.近3天来患儿精神及食欲较差,伴发热,T 38.5℃.患儿有吸允手指习惯.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拇指可见簇集豆粒大小的深在性丘疱疹、水疱及脓疱,疱壁厚,周围红肿,屈侧皮损融合成蜂窝状大疱(图1),触碰时患儿哭闹,其它手指均正常.
作者:刘俊国;李俊峰;韩莉;崔利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左下第三颗磨牙不明原因疼痛并咀嚼困难1d.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闻及明显异常.口腔科检查:左下第三磨牙近中阻生,局部牙龈红肿明显,触痛(2+),探之出血,余(-).以“智齿冠周炎”局部予双氧水和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外涂碘甘油,口服甲硝唑片(国药准字:H51020294,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4g,3次/d,口服3h后患者右手中指皮肤出现红肿伴疼痛,8h后部分皮肤破溃,有少量渗出,可见潮红创面,瘙痒明显.患者诉3个月前曾因口服甲硝唑出现过类似症状,在本院局部对症处理后并改为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g,3次/d,治疗10d后皮损痊愈.结合病史及用药史本次诊断:甲硝唑致右手中指过敏性皮炎,立即停止口服甲哨唑片,改为口服盐酸赛庚啶片、葡萄糖酸钙片、维生素C片及地塞米松片,局部予碘伏消毒,2d后前述症状缓解,1周后皮损痊愈.
作者:黄文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男,38岁.四肢反复起水疱、大疱伴痒38年,右踝部溃烂3年.小腿水疱处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形成.直接免疫荧光:lgG、IgA、IgM、C3均阴性.右外踝溃疡边缘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肥厚,肿瘤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由鳞状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块,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角珠及角囊肿.诊断:真皮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发皮肤鳞状细胞癌.
作者:胡凤鸣;戴品;罗来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HIV/AIDS患者的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检测的影响因素,为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历史卡片,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 762例HIV/AIDS患者的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检测率为88.7%;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处于HIV感染阶段(OR=1.668,P=0.000,95% CI:1.290~2.158)、同性感染(OR=4.783,P=0.001,95% CI:1.882~ 12.156)、农民(OR=1.537,P=0.000,95% CI:1.399~2.723)、样本源于其他就诊者检测(OR=2.318,P=0.000,95% CI:1.646~3.265)这四个因素是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未检测的危险因素(OR>1),而随访(OR=0.154,P=0.000,95% CI:0.080~0.295)是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检测的促进因素(OR<1).结论 应加强农民、病程处于HIV感染阶段、同性性接触感染、样本源于其他就诊者检测病例的随访干预,以提高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检测率,防止家庭内传播.
作者:徐洪吕;保武生;邓凌艳;覃玲;刘莉梅;毛兵斌;邓关义;刘春蓓;丁跃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针刺疗法、刺络拔罐法和中药治疗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10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予针刺、刺络拔罐、BMP红外光疗仪照射及中药内服和外用治疗,对照组予肌肉注射腺苷钴胺治疗,疗程均为5周.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90.00%,对照组68.00%,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选用.
作者:陈媛媛;李乃芳;崔诚;黎静;都姣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泰安市梅毒流行状况及不同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现状,为制定梅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泰安市2005-2012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于2012年7月-10月泰安市居民、农村居民、流动人口、青年学生和暗娼、MSM六类人群分别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开展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与疫情分析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2005-2012年泰安市共报告梅毒病例1 43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18/10万,年均增长率为30.71%.自2009年梅毒报告发病率以来其快速上升.梅毒报告病例中农民逐年增多,但农村居民梅毒知晓率较低,为56.21%;15~ 19岁组梅毒病例中以学生为主,但在校学生梅毒知识知晓率仅59.74%.六类人群梅毒知识总体知晓率是58.62%,知晓率高的是MSM,为78.26%;两两比较显示在校学生、暗娼和流动人口这些脆弱人群的梅毒知晓率与普通城乡居民并无不同.结论 泰安市梅毒疫情近年出现快速上升趋势,而梅毒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与之不相适应,梅毒防治形势严峻,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作者:樊爱平;杨冬芳;徐丽莎;牟福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水平,探讨Tfh与SLE的发生及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45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Tfh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1,IL-17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PBMC中CXCR5mRNA的表达.结果 活动组SLE患者外周血Tfh,CXCR5mRNA的表达和血清中IL-21,IL-17水平均高于非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SLE患者外周血Tfh水平与CXCR5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与SLEDAI亦呈正相关,与抗核抗体滴度及补体C4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与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其中CXCR5mRNA的表达水平与SLEDAI呈高度的正相关(r=0.92,P<0.01).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Tfh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董大群;王忠永;李海英;邱会芬;王静;付文静;张俊花;安荣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女,43岁.面、颈及躯干部出现丘疹20余年.皮肤科情况:头皮、面部、颈部、腹部、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均可见粟粒至豌豆大的坚实丘疹,部分融合呈疣样斑块,其上有油腻性痂皮,手背及足背部可见扁平疣样丘疹.患者儿子,22岁.面、颈及躯干部出现相同丘疹7年.诊断:毛囊角化病.
作者:王健;赵婧;顾明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脉冲激光联合氢醌乳膏、左旋维C对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后发生遗留色素沉着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黄褐斑:光斑7 mm,能量:2.2 ~ 2.5J/cm2,频率:5Hz,照射3~5次;色素沉着:光斑4mm,能量:3 J/cm2,频率:10 Hz,照射4~8次,皮损处微红为临床终点,同时导入左旋维生素C,1次/周,共治疗6 ~10次;另外氢醌乳膏分早、晚各1次外搽,疗程2个月.结果 12例患者经过6~10次治疗后,面部色素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痊愈7例,显效3例,好转2例,没有无效病例,显效率83.33%,总有效率100%.也未见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形成,随访18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脉冲激光、氢醌乳膏和左旋维生素C导入三联疗法对光子治疗黄褐斑后发生色素沉着患者的疗效好,起效快,而且疗程短,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医生选用.
作者:钟淑霞;周俊峰;姚蕾;王园园;闫冬雪;李珊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头面部皮肤增厚、皮纹加深,伴四肢末端增生并肥大5年.5年前无明显诱因前额及双颊部皮肤出现增厚、皱褶,表而油腻,头皮部亦出现类似皮损,皱褶明显.双手足指/趾末端皮肤增厚、肥大,指/趾渐呈鼓槌状.同时,头皮和面部表面异常油腻.发病以来,无关节疼痛、变形等不适.既往身体健康,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智力、发育均正常,营养中等,忧郁面容,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面部皮肤粗厚,形成皱褶(图1).
作者:万川;苏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白癜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ELISA法检测50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清中Th17与Treg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A,IL-10,TGF-β的含量.结果 白癜风患者血清IL-6含量(296.31±92.10) pg/mL,IL-17A含量(11.94±8.76) 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的(153.83±62.78) pg/mL和(6.35±3.9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癜风患者血清TGF-β含量(141.67±38.48) p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的(198.01±82.6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IL-10含量(46.07±22.03) pg/mL,与健康对照的(52.32±25.99)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IL-6与IL-17A在白癜风患者中呈正相关,IL-17A与IL-I0在白癜风患者中呈负相关,IL-6与IL-10在白癜风患者中呈负相关.结论 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清Th17/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过程.
作者:孙晓燕;牛妍艳;张美芳;吴广华;杨励;惠海英;吴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先证者女,34岁.全身出现色素斑30余年,肿块约20年,逐渐增多、增大,近1年来左侧上腹部有一花生米大小肿物,稍微触碰即感疼痛.患者出生时颈部、上肢、躯干等部位有多处色素斑,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大,大灰色斑已增至于掌大小.患者上初中时上肢、躯干出现米粒大小肿物,之后逐渐增大、增多,互不融合,面部近两年也出现类似皮损.患者已高中毕业,精神较好,思路尚可.因颈项部僵硬疼痛不适伴头晕恶心及胸背部疼痛,腰痛伴左下肢麻痛数年,本院风湿科以“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体检:颈椎曲度直,颈项部肌肉紧张.
作者:宋益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联合梅花针治疗高加索人种斑秃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64例轻、中度活动期斑秃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联合梅花针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均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8和12周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第4,8和12周时,治疗组有效率为56.25%,71.88%和87.50%,对照组为28.13%,50.00%和7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短期瘀青、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毛囊炎等局部不良反应,可自行缓解,未见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联合梅花针治疗高加索人种轻、中度活动期斑秃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张元文;曹桓;徐军;潘文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