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调控Wnt5a/Ca2+/Calcineurin/NFAT通路对黑素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任重庆;赵亚军;廖文俊

关键词:黑素瘤, Wnt5a, Ca2+, Calcineurin, NFAT
摘要:目的 探讨调控Wnt5 a/Ca2+/Calcineurin/NFAT通路对黑素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慢病毒转染的黑素瘤稳转细胞系;Western blot法检测稳转细胞系中Wnt5a,NFAT,Calcineurin和VEGF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稳转细胞系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稳转细胞系的侵袭能力.结果 Wnt5a蛋白的表达与Calcineurin,NFAT,VEGF蛋白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上调Wnt5a的表达可使黑素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增强,而下调Wnt5a的表达则可降低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结论 调控Wnt5 a/Ca2 +/Calcineurin/NFAT通路可影响黑素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该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黑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烟酸缺乏症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羌族,无业.面、颈部及双上肢晒伤样红斑伴瘙痒1年余,加重2个月.1年前,患者面部及双上肢远端出现紫红色斑,自觉瘙痒及灼热,日晒后加重;半年前出现乏力和行走困难,近2个月来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和易疲劳,无腹痛和腹泻.患者酗酒约20年,每日饮川白酒约250g.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也否认药物过敏史、类似疾病家族史及吸毒史.体检:体型消瘦,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对答切题,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四肢肌力正常,神经系统病理征阴性.

    作者:李林;陈涛;王一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恙虫病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恙虫病的皮疹特点及其他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11月就诊于我科的11例恙虫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恙虫病患者均有焦痂、躯干及四肢的红色斑疹以及野外活动史,其他伴随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下降、肝功能异常等.结论 焦痂是恙虫病的特异性皮疹,躯干四肢的红色斑疹、发热、转氨酶异常对恙虫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静;谢芳;金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衣原体蛋白Pgp3抑制小鼠银屑病样皮损进展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索衣原体蛋白Pgp3通过结合内源性抗菌肽LL37抑制银屑病皮损进展的可能性.方法 诱导大肠埃希菌表达出蛋白GST-Pgp3,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磁珠纯化、PP蛋白酶切除GST标签后得到蛋白Pgp3.BALB/C雌性小鼠32只,随机分成正常空白对照组,咪喹莫特(IMQ)模型组,IMQ诱导同时进行Pgp3干预的外涂高浓度组、外涂低浓度组、注射高浓度组、注射低浓度组,IMQ诱导同时进行PBS干预的外涂对照组及注射对照组.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ASI)评分标准记录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变化,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测量小鼠皮损表皮层厚度.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Pgp3干预的4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外观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红斑变浅、鳞屑减少,各项指标PASI分数均低于同期模型组,镜下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减轻,棘层增厚减少,表皮突延伸缓解;外涂高浓度组及注射高浓度组皮损厚度与模型组、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涂低浓度组及注射低浓度组小鼠皮损厚度与模型组、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蛋白Pgp3可抑制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形成,推测Pgp3可能通过结合抗菌肽LL37从而抑制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形成.

    作者:岑醒洪;侯淑萍;李絮茹;毕田田;薛璐;单士军;刘原君;王惠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类似银屑病样皮损的二期梅毒1例

    患者女,43岁.上腹部红色皮损伴发轻度瘙痒4月余.查体:上腹泛发红色斑疹、斑片、斑丘疹及丘疹,部分皮损呈拱形或半环形排列.血TRUST 1∶16(+),TPPA(+).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散在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异型性改变,表皮少数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二期梅毒.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皮损显著好转.

    作者:曾磊;姚磊;付黎影;林达;李卉;杜文辉;裘越;王培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VISIA皮肤检测仪定量评价CO2点阵激光两种模式治疗座疮萎缩性瘢痕疗效的分析

    目的 VISIA皮肤检测仪定量评价CO2点阵激光两种模式治疗痤疮萎缩性瘢痕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例面部痤疮萎缩性瘢痕患者进行自身对照试验,随机选择患者一侧面部痤疮萎缩性瘢痕进行局灶高能量治疗,另一侧采用大面积低能量平扫技术.共治疗5次,每次治疗间隔3个月.每次治疗后3个月均使用VISIA皮肤检测仪采集皮肤色素斑、红斑、毛孔、纹理、紫质数据分析,同时对ECCA痤疮瘢痕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两种模式治疗后ECCA痤疮瘢痕评分随治疗次数增加逐渐下降,患者满意度评分逐渐增加.VISIA数据分析示前3次治疗局灶侧纹理计数低于平扫侧(P<0.05),同ECCA评分结果一致说明采用局灶高能量模式治疗,较少治疗次数即可见痤疮萎缩性瘢痕明显改善;5次治疗中平扫侧色素斑、红斑、毛孔、紫质计数均低于局灶侧(P<0.05),说明采用大面积平扫技术可以改善皮肤整体状况.结论 VISIA皮肤检测仪可以较客观全面评价两种模式的治疗效果,纹理计数显示局灶侧瘢痕改善明显,色素斑、红斑、毛孔、紫质计数显示大面积平扫侧皮肤改善明显.

    作者:吴红巾;许阳;吴迪;周炳荣;骆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甲扁平苔藓引起甲板缺损1例

    患者男,73岁.右侧食指甲板粗糙、破损伴渗出3个月.甲缺损处甲板病理结果显示: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可见表皮下裂隙,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少量嗜色素细胞.结合临床与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甲扁平苔藓.

    作者:赵艳霞;刘洁;方凯;渠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雷公藤多甙联合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治疗青斑样血管病10例

    目的 评价雷公藤多甙片(GTT)联合低分子肝素针(LMWH)/氯吡格雷片治疗青斑样血管病(L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常规治疗效无效的10例LV患者,予GTT片联合LMWH/氯吡格雷片治疗(强化期:GTT片20mg口服,2~3次/d,低分子肝素0.3mL皮下注射,1次/d.维持期:GTT片10mg口服,2~3次/d,氯吡格雷75mg口服,隔日1次).随访3个月~1年.结果 强化治疗2周后,6例溃疡开始愈合,疼痛消失;治疗6周后,8例溃疡愈合.疗程中均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结论 雷公藤多甙片联合低分子肝素针/氯吡格雷片对于常规治疗疗效差的青斑样血管病安全有效.

    作者:孙昂远;刘越阳;李铁男;金春林;王强;孙晓杰;陈晴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Th1,Th2,Th17及Treg与寻常型天疱疮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Th1,Th2,Th17和Treg细胞与寻常型天疱(PV)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天疱疮患者29例(活动组18例,缓解组11例),对照组1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Th2,Treg和Th17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活动组PV的Th17细胞百分比(6.73±2.29)%显著高于缓解组(3.08±0.91)%和对照组(0.18±0.10)%(Pp<0.05);缓解组PV的Th17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PV活动组(1.70±0.87)%、缓解组(1.28±0.58)%和对照组(1.46±0.63)%,三组间的Treg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PV的Th1细胞百分比(8.68±1.77)%低于对照组(12.29±1.57)%和缓解组(10.88±2.98)%(P<0.05),Th1细胞在对照组与缓解组PV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活动组Th2细胞百分比(2.86±0.79)%高于对照组(0.41±0.39)%和缓解组(0.99±0.45)%(P<0.05),缓解组的Th2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Th17,Th2细胞表达升高,Th1细胞表达降低,Treg细胞表达无异常.Th1,Th2和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天疱疮的发病过程.

    作者:王慧丛;付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老年人艾滋病检测意向及唾液快检支付愿意调查

    目的 了解老年人群HIV检测意向和对唾液快检的支付意愿.方法 问卷调查300名老年人,并为其提供HIV唾液快检.结果 300名老年人中仅有15例在一年内做过艾滋病检测,不愿意做艾滋病检测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付钱检测和不了解艾滋病;现场提供免费的唾液HIV快检后检测率由提供唾液快检之前的11%上升到85% (P <0.05);部分老年人认为HIV检测不应收费且他们普遍认为唾液快检收费过高;单变量分析提示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不接受收费的艾滋病检测.结论 必须加大针对老年人的艾滋病宣传力度,提供如同唾液快检这种更加方便快捷的HIV检测方法以保障HIV检测的可及性,但是必须要降低试剂的价格.

    作者:李世福;蔡英;鲁建波;陈黎跃;郭春园;许杰;李洪;赵金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以紫癜为首发表现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63岁.双下肢反复瘀斑、瘀点伴剧痒半年,加重3个月.查体:全身可见密集或散在的瘀斑、瘀点,部分融合成片,以双下肢为甚,腋窝可扪及两粒黄豆大小的肿大淋巴结,活动可.皮损组织病理示:局部血管周围可见红细胞渗出及含铁血红素沉着.淋巴结病理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CD43(+),CD45RO(+).诊断: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

    作者:易秋秀;黎昌强;许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外阴臀部汗孔角化症误诊为湿疹1例

    患者男,63岁.臀部出现皮疹十余年.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性湿疹”,并予以治疗,疗效不佳.皮肤科情况:两侧臀部弥漫性灰褐色增生性斑块,皮损边缘隆起不明显;臀部四周及大腿部散在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灰褐色角化性丘疹,边缘隆起,中央萎缩.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部分区域见鸡眼样板状角化不全,其下方颗粒层消失,棘层内细胞排列不甚规则,有散在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散在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结合临床表现和皮肤组织病理诊断:外阴臀部汗孔角化症.

    作者:王健;谢勇;顾明生;赵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1例

    患者男,51岁 躯干、四肢泛发丘疹、结节,瘙痒半年.患有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已行血液透析6年皮肤组织病理示:胶原纤维穿通表皮.诊断: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作者:王丽;方玉甫;解红霞;刘粉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须癣毛癣菌烯醇化酶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与纯化

    目的 克隆须癣毛癣菌烯醇化酶(Enolase)基因全长cDNA,制备具有高免疫原性的须癣毛癣菌烯醇化酶重组蛋白.方法 选用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株(774),提取总RNA,采用eDNA快速末端扩增法(RACE)克隆Enolase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同时对该片段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结果 获得须癣毛癣菌Enolase基因全长序列1 491bp,拥有一个1 317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8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为106bp,3 '非编码区为68bp;同源比对与断发毛癣菌Enolase同源性达100%,与红色毛癣菌同源性达98%.构建了pET-16b-Enolase表达质粒,重组质粒都经过测序鉴定正确,pET-16b-Enolase诱导表达后能抑制宿主菌生长,但经过条件优化后表达质粒能在BL21(DE3)菌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大量表达和纯化,Western blot证实了表达的结果.结论 克隆出须癣毛癣菌Enolase基因cDNA全长序列,原核表达和纯化成功,为进一步研究重组须癣毛癣菌Enolase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芳芳;刘金鹏;鄢秋龙;戴安安;杨国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乳房外Paget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会阴部斑块伴瘙痒8年.8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阴囊出现红斑伴瘙痒,皮损逐渐增大呈斑块,渐高出皮面,少量渗出,曾在外院诊为“湿疹、股癣”,予5%咪喹莫特乳膏问断外擦1年,皮损一度基本消退.病程中无发热、血尿、黑便、消瘦等.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3年,2型糖尿病病史4年.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会阴部见一约17cm×12cm大小鲜红色斑块,境界清楚,表面湿润(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与甲胎蛋白(AFP)均正常,肝、胆、胰、脾、肾、前列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内见大量Paget细胞,浸润表皮全层,胞体较大,胞质丰富淡染,胞核大而深染,并呈巢状(图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角蛋白(CK)7(+),角蛋白(CK) 20(-),CEA(+),Ki67阳性率20% ~ 30%(图3).诊断:乳房外Paget病.转整形外科行病灶扩大切除术、股薄肌皮瓣成形性、取皮植皮术手术切缘病理检查未见Paget细胞,术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作者:孙东生;文昌晖;贾敏;张信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单纯性获得性淋巴管畸形2例

    例1女,14岁.反复左肩胛区及季肋部簇集性水疱、血疱2年.例2男,24岁.阴囊、阴茎皮肤出现水疱8年.2例患者组织病理检查均见真皮浅层内大量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的扩张的淋巴管.诊断:单纯性淋巴管畸形.

    作者:黄雅亮;樊应俊;张佩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兄妹同患肢端型血管角皮瘤

    患者女,27岁.手足紫红色斑丘疹20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真皮乳头内见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诊断为肢端型血管角皮瘤,予染料激光治疗.其哥哥同时患有该病,本例为肢端型血管角皮瘤家系发病国内首报.

    作者:吴超;方凯;晋红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EBV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1例

    患者女,19岁.右面部肿胀1年,加重1周.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附属器周围及皮下脂肪小叶内片状淋巴细胞浸润,细胞小到中等,部分细胞核有异型,组化T标记阳性CD2,CD3,UCHL-1,CD4,CD5,CD7,CD8阳性;CD56阴性,原位杂交中还发现了少量的EBER;血清中EBNA IgG:600 T,VCAIgG:750 ↑;外周血、骨髓流式中发现CD16,CD56高表达.诊断:EBV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

    作者:徐鹏杰;丁媛;赵肖庆;施若非;罗全生;郑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节段型白癜风的研究进展

    同非节段型白癜风相比,节段型白癜风相对少见,发病更早,发展快,稳定也快,毛发在早期即被累及,好发于面部,常不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自体移植疗效好,且稳定.本文从节段型白癜风的历史、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张江安;于建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基于中医临床研究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临床小重要差值研究

    目的 评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中的临床小重要差值(minimal clinical important differences,MCID).方法 依托在2个中心进行的临床试验“耳穴贴压加西药局部用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随机对照研究”(注册号为:ChiCTR-TRC-14004916)进行评估.该研究纳入100例合格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1例)采用耳穴叠加得肤宝外用治疗和对照组(49例)单纯采用得肤宝外用治疗.在治疗的0周、4周让患者自行填写DLQI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并采用分布法和效标法分别对DLQI的耳穴治疗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MCID进行估算.结果 在这个临床研究中,采用分布法估算的DLQI的MCID波动于0.23 ~2.58之间,采用效标法估算的MCID值为2.53.结论 本研究中DLQI的临床小重要差异值为2.53,代表患者评分下降2.53时皮损达到好转;使用效标法和分布法评估DLQI的MCID,对临床及量表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姚丹霓;卢传坚;何泽慧;禤美玲;邓浩;项瑜;秦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家族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伴嗜酸性细胞增多1例

    患儿女,40d,全身潮红伴脱屑20余天.轻度腹泻,体重不增.查体:消瘦、秃发;全身皮肤浸润、潮红,多数片状鳞屑和糠状细碎鳞屑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B淋巴细胞缺如;低蛋白血症;血IgG,IgA,IgM极低,lgE显著升高 患儿50d时死亡.诊断:家族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伴嗜酸性细胞增多.

    作者:任发亮;李咏梅;余时娟;陈静思;廖兰;罗晓燕;王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