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ISIA皮肤检测仪定量评价CO2点阵激光两种模式治疗座疮萎缩性瘢痕疗效的分析

吴红巾;许阳;吴迪;周炳荣;骆丹

关键词:VISIA皮肤检测仪, 定量评价, CO2点阵激光, 痤疮萎缩性瘢痕, 疗效
摘要:目的 VISIA皮肤检测仪定量评价CO2点阵激光两种模式治疗痤疮萎缩性瘢痕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例面部痤疮萎缩性瘢痕患者进行自身对照试验,随机选择患者一侧面部痤疮萎缩性瘢痕进行局灶高能量治疗,另一侧采用大面积低能量平扫技术.共治疗5次,每次治疗间隔3个月.每次治疗后3个月均使用VISIA皮肤检测仪采集皮肤色素斑、红斑、毛孔、纹理、紫质数据分析,同时对ECCA痤疮瘢痕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两种模式治疗后ECCA痤疮瘢痕评分随治疗次数增加逐渐下降,患者满意度评分逐渐增加.VISIA数据分析示前3次治疗局灶侧纹理计数低于平扫侧(P<0.05),同ECCA评分结果一致说明采用局灶高能量模式治疗,较少治疗次数即可见痤疮萎缩性瘢痕明显改善;5次治疗中平扫侧色素斑、红斑、毛孔、紫质计数均低于局灶侧(P<0.05),说明采用大面积平扫技术可以改善皮肤整体状况.结论 VISIA皮肤检测仪可以较客观全面评价两种模式的治疗效果,纹理计数显示局灶侧瘢痕改善明显,色素斑、红斑、毛孔、紫质计数显示大面积平扫侧皮肤改善明显.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家族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伴嗜酸性细胞增多1例

    患儿女,40d,全身潮红伴脱屑20余天.轻度腹泻,体重不增.查体:消瘦、秃发;全身皮肤浸润、潮红,多数片状鳞屑和糠状细碎鳞屑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B淋巴细胞缺如;低蛋白血症;血IgG,IgA,IgM极低,lgE显著升高 患儿50d时死亡.诊断:家族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伴嗜酸性细胞增多.

    作者:任发亮;李咏梅;余时娟;陈静思;廖兰;罗晓燕;王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节段型白癜风的研究进展

    同非节段型白癜风相比,节段型白癜风相对少见,发病更早,发展快,稳定也快,毛发在早期即被累及,好发于面部,常不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自体移植疗效好,且稳定.本文从节段型白癜风的历史、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张江安;于建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调控Wnt5a/Ca2+/Calcineurin/NFAT通路对黑素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调控Wnt5 a/Ca2+/Calcineurin/NFAT通路对黑素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慢病毒转染的黑素瘤稳转细胞系;Western blot法检测稳转细胞系中Wnt5a,NFAT,Calcineurin和VEGF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稳转细胞系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稳转细胞系的侵袭能力.结果 Wnt5a蛋白的表达与Calcineurin,NFAT,VEGF蛋白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上调Wnt5a的表达可使黑素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增强,而下调Wnt5a的表达则可降低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结论 调控Wnt5 a/Ca2 +/Calcineurin/NFAT通路可影响黑素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该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黑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任重庆;赵亚军;廖文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维持皮肤屏障研究进展—脂质的分泌及组成

    皮肤屏障不仅能够阻挡外界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还能防止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流失.本文综述了与皮肤屏障相关的脂质分泌过程及其主要成分,如神经酰胺(ceramides,CERs)、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s),胆固醇(cholesterol,CHOL)等的含量、结构或比例的变化对皮肤屏障的影响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针对维持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护肤产品和洗涤用品等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崔乐;贾焱;成志伟;高莹;张高磊;李靖怡;何聪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外阴臀部汗孔角化症误诊为湿疹1例

    患者男,63岁.臀部出现皮疹十余年.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性湿疹”,并予以治疗,疗效不佳.皮肤科情况:两侧臀部弥漫性灰褐色增生性斑块,皮损边缘隆起不明显;臀部四周及大腿部散在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灰褐色角化性丘疹,边缘隆起,中央萎缩.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部分区域见鸡眼样板状角化不全,其下方颗粒层消失,棘层内细胞排列不甚规则,有散在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散在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结合临床表现和皮肤组织病理诊断:外阴臀部汗孔角化症.

    作者:王健;谢勇;顾明生;赵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透明细胞棘皮瘤1例

    患者男,40岁.左足内侧两处褐色斑块10年余,门诊行手术切除,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皮损部位细胞胞浆较透明,与正常角质细胞界限明显,PAS染色阳性,具有透明细胞棘皮瘤典型的病理表现.

    作者:张秀霞;杨顶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特应性皮炎伴白内障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全身反复红斑伴瘙痒30年余,加重1个月 患者30年前无诱因全身出出现红斑,伴瘙痒,外院以“特应性皮炎”予抗组胺药及外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皮疹有所好转,但易反复发生5年前皮疹开始加重,红斑逐渐累及头面部、头皮及躯干,皮肤干燥,覆有糠状鳞屑,曾有多次就诊治疗史,但症状时轻时重.

    作者:张云凤;高芸璐;王秀丽;丁杨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单纯性获得性淋巴管畸形2例

    例1女,14岁.反复左肩胛区及季肋部簇集性水疱、血疱2年.例2男,24岁.阴囊、阴茎皮肤出现水疱8年.2例患者组织病理检查均见真皮浅层内大量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的扩张的淋巴管.诊断:单纯性淋巴管畸形.

    作者:黄雅亮;樊应俊;张佩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特异性shRNA对Colo-1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用特异性短发卡RNA(small hairpin RNA,shRNA)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对鳞状细胞癌Colo-1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构建EGFR特异性shRNA表达载体并转染Colo-1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EGFR,Akt及NF-κB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olo-16细胞的凋亡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EGFR特异性shRNA表达载体并转染Colo-16细胞.转染特异性shRNA后,Colo-16细胞EGFR表达量的灰度值为0.42 ±0.03,与正常对照组(0.94±0.06)相比降低了55.5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分析显示,下调EGFR表达可诱导Colo-16细胞凋亡,其凋亡率为12.65%,与对照组[凋亡率(0.11±0.03)%,(1.86±0.38)%和(2.26±0.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抑制EGFR表达还下调了PI3 K/AKT信号通路蛋白Akt和NF-κB的表达.结论 用特异性shRNA抑制EGFR表达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抗皮肤鳞癌的治疗策略.

    作者:赵东利;魏志平;李竹茜;张豫凤;王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雷公藤多甙联合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治疗青斑样血管病10例

    目的 评价雷公藤多甙片(GTT)联合低分子肝素针(LMWH)/氯吡格雷片治疗青斑样血管病(L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常规治疗效无效的10例LV患者,予GTT片联合LMWH/氯吡格雷片治疗(强化期:GTT片20mg口服,2~3次/d,低分子肝素0.3mL皮下注射,1次/d.维持期:GTT片10mg口服,2~3次/d,氯吡格雷75mg口服,隔日1次).随访3个月~1年.结果 强化治疗2周后,6例溃疡开始愈合,疼痛消失;治疗6周后,8例溃疡愈合.疗程中均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结论 雷公藤多甙片联合低分子肝素针/氯吡格雷片对于常规治疗疗效差的青斑样血管病安全有效.

    作者:孙昂远;刘越阳;李铁男;金春林;王强;孙晓杰;陈晴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兄妹同患肢端型血管角皮瘤

    患者女,27岁.手足紫红色斑丘疹20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真皮乳头内见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诊断为肢端型血管角皮瘤,予染料激光治疗.其哥哥同时患有该病,本例为肢端型血管角皮瘤家系发病国内首报.

    作者:吴超;方凯;晋红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麻防犀角地黄汤与犀角地黄汤治疗冬季血热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比较“麻防犀角地黄汤”和“犀角地黄汤”治疗冬季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将冬季血热型银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麻防犀角地黄汤”,对照组口服中药汤剂“犀角地黄汤”,两组患者在口服汤剂同时均使用达力士软膏每天两次.治疗8周后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27/30),优于对照组56.67%(17/30);治疗组药物起效时间更快.结论 麻防犀角地黄汤治疗冬季血热型白疕疗效明显优于犀角地黄汤.

    作者:刘爱民;崔利莎;张步鑫;吴盘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硬肿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颈背部进行性肿胀1年余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无意中发现颈部皮肤发硬伴有肿胀感,但无明显的疼痛、瘙痒等不适,未予重视渐加重且累及上背部,为求诊治就诊于本科门诊.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尚好,无发热,无肌肉、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增减.既往体健无糖尿病、高l血压病等系统性疾病史,家族无类似疾病患者.起病前无上呼乎及道感染史、蜂窝织炎及外伤史.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作者:李向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一组主要累及皮肤和横纹肌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目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遗传、感染、恶性肿瘤和免疫因素等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该病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将重点从遗传学方面对DM/P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谭艳平;刘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SNP rs10876864与汉族人白癜风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12q13.2区域单核苷酸多态(SNP) rs10876864位点与白癜风临床表型(发病年龄、家族史、临床类型、伴发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 857例患者和12 025例正常对照的(本课题组前期白癜风GWAS数据)rs 10876864位点基因分型数据,x2检验用于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 12q13.2区域rs10876864位点基因型分布在早发型(发病年龄≤20岁)患者与晚发型(发病年龄> 20岁)患者(P基因型=5.10×10-5),不伴发免疫性疾病患者与伴发免疫性疾病患者(P基因型=1.38×10-3),局限型白癜风患者、寻常型白癜风患者、泛发型白癜风患者及肢端型白癜风患者(P基因型=5.00×10-3)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2q13.2区域rs10876864位点基因型分布影响白癜风发病年龄、临床类型及伴发免疫性疾病.

    作者:陈梦云;沈长兵;左先波;孙良丹;杨森;唐先发;张学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红皮病型银屑病并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全身弥漫性潮红伴鳞屑2个月.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及四肢出现弥漫性潮红且逐步蔓延至全身,伴大量细小鳞屑.当地医院予阿维A胶囊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1周后私人诊所予中草药(组分不详)口服,并停用阿维A胶囊,后皮损逐步加重,并泛发全身,遂至本院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可,血白蛋白 32g/L,余未见异常.予白蛋白静滴和甲氨蝶呤口 服及其它对症治疗10d后,皮损颜色变为淡粉色.数天前发现腹部及背部出现黄豆大水疱(图1).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传染病史.

    作者:吴霞;王红;胡雅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老年人艾滋病检测意向及唾液快检支付愿意调查

    目的 了解老年人群HIV检测意向和对唾液快检的支付意愿.方法 问卷调查300名老年人,并为其提供HIV唾液快检.结果 300名老年人中仅有15例在一年内做过艾滋病检测,不愿意做艾滋病检测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付钱检测和不了解艾滋病;现场提供免费的唾液HIV快检后检测率由提供唾液快检之前的11%上升到85% (P <0.05);部分老年人认为HIV检测不应收费且他们普遍认为唾液快检收费过高;单变量分析提示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不接受收费的艾滋病检测.结论 必须加大针对老年人的艾滋病宣传力度,提供如同唾液快检这种更加方便快捷的HIV检测方法以保障HIV检测的可及性,但是必须要降低试剂的价格.

    作者:李世福;蔡英;鲁建波;陈黎跃;郭春园;许杰;李洪;赵金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薄芝糖肽注射液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79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薄芝糖肽注射液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79例斑秃患者按其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予薄芝糖肽注射液4mL肌注,隔日一次,同时予308nm准分子激光照射治疗,2周/次;对照组(40例)予5%米诺地尔外搽,2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薄芝糖肽注射液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起效快、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侯贻魁;钟梅;汪乐;李松;夏继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合并HIV感染的二期梅毒误诊水痘2例

    例1男,21岁.发热伴头面部、躯干、四肢丘疹、水疱、脓疱2周.临床诊断“水痘”,抗病毒治疗1周病情无好转.TPPA(+),RPR 1∶32(+),HIV抗体蛋白印迹试验(+),血CD4+细胞计数为536cell/.μL,CD4 +/CD8+为0.13.结合皮损组织病理诊断为二期梅毒和HIV感染.例2男,28岁,艾滋病患者.发热伴头面部、躯干、四肢丘疹、水疱、脓疱2周.临床诊断“水痘”,抗病毒治疗1周病情无好转.TP-PA(+),RPR 1∶32(+),HIV抗体蛋白印迹试验(+),血CD4+细胞计数为295cell/μL,CD4+/CD8+为0.26.诊断:二期梅毒;艾滋病.2例均予青霉素肌内注射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皮疹消退.

    作者:王去非;崔红艳;蒋伯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阴茎中线囊肿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农民 阴茎腹侧囊肿反复发作4月余.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的阴茎腹侧出现绿豆大囊肿,无疼痛和瘙痒,未予诊疗.后皮损逐渐增大至黄豆大小,偶感轻度疼痛,逐来本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也否认性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阴茎腹侧可见一淡黄色水疱样囊肿,直径约0.6cm,表面光滑,内容物清亮透明,质软,活动度好,伴轻度压痛,未触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身皮肤、毛发、牙齿及口腔黏膜未见异常.血、尿常规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血TPFA,RPR和HIV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上层可见不规则囊腔样改变,囊壁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腔内未见明显内容物(图1).诊断:阴茎中线囊肿.予手术切除皮损,随访方4个月,未见复发,继续随访中.

    作者:郝勇;韩慧;王红;吉木斯;胡雅婷;石继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