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雄彪;汪晓红
目的 观察UVB照射对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自噬现象,探讨UVB、自噬对SLE产生的影响.方法 应用RT-q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测定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自噬标志物Uvrag,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自噬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结果 RT-qPCR显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受UVB照射后Uvrag,Beclin1和LC3ⅡmRNA的表达水平较照射前明显升高(P<0.05);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受UVB照射后LC3Ⅱ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接受UVB照射的水平(P<0.01).Westernblotting显示: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受UVB照射组较SLE患者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Uvrag,Beclin1和LC3Ⅱ的蛋白水平升高,Uvrag,Becl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受UVB照射组较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受UVB照射组的Uvrag,Beclin1和LC3Ⅱ的蛋白水平轻度升高,LC3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接受UVB照射组较正常未照射UVB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Uvrag,Beclin1和LC3Ⅱ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 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存在自噬现象,UVB能够引发SLE患者发生异常自噬,自噬相关基因/蛋白参与了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异常自噬的发生.
作者:韩露露;钱革;胡桂兰;邓丹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治疗策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本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16例治愈,4例死于重症感染及脏器功能衰竭等.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为(3.57±2.01)d,皮疹开始消退时间为(3.15±1.64)d,ICU治疗时间(11.62±8.21)d,转出ICU至普通病房治疗时间为(10.21±6.22)d.糖皮质激素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组依次为(1.50±0.57)d,(2.25±0.50)d,(5.50±0.57)d和(7.00±2.00)d.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病程较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病程短,ICU治疗所需时间短,可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王利;张小玲;刘敏龙;赵玉杰;郭蕾;王国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庆阳市2012-2014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实施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2-2014年VCT门诊求询者相关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采用SPSS17.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有20 174名求询者接受咨询检测,其中有商业异性性行为史6 253例(30.99%),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史5 523例(27.38%),男男性行为史1 077例(5.34%).共检出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者45例,阳性率0.22%.结论 庆阳市VCT门诊在HIV发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高危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
作者:孙小华;李学平;孟淑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女,5岁.右下肢红斑5年伴反复便血1年.皮肤科情况:右侧臀部、下肢外侧和足背见大片紫红斑片,局部浅表静脉扩张明显,可见红褐色及紫黑色小丘疹;右下肢较左下肢略粗.MRI示:右下肢静脉发育畸形,浅静脉增粗、卷曲、不规则;肠镜检查示:直肠静脉曲张.诊断: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并下消化道出血.
作者:周念;舒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由于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存在无症状病毒脱落(既往称为无症状排毒)、HSV-1抗体阳性临床解释困难、疱疹发作期疗法和抑制疗法的区别、孕期HSV的预防和治疗、如何避免新生儿感染HSV以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HSV感染等问题困扰着临床工作者,为此2015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Workowski博士领衔数十位性病专业领域顶尖教授联合发布新的性病治疗指南.
作者:柯吴坚;杨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NB-UVB联合中药退白颗粒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IL-10和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48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均给予NB-UVB照射治疗,2次/周,中药退白颗粒口服,2次/d,疗程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同时采用EHSA法对48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0和TGF-β1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进展期有效率为80.77%、稳定期为50.00%,进展期有效率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治疗前,进展期和稳定期患者IL-10,TGF-β1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进展期低于稳定期(P<0.01);NB-UVB联合退白颗粒治疗后,进展期患者IL-10,TGF-β1和稳定期患者TGF-β1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IL-10和TGF-β1水平异常可能与该病的临床表现存在相关性,且NB-UVB联合退白颗粒可能通过上调外周血IL-10和TGF-β1水平来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赵婧;盛国荣;丁陆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儿女,12岁.四肢丘疹、结节、斑块6个月.患者既往无麻风接触史.皮肤科情况:四肢见粟米至绿豆大小肤色或淡红褐色丘疹、小结节,左肘关节屈侧、左小腿分别见一3cm×4cm,1cm×2cm大小红褐色斑块,左手背见多个黄豆至鹅蛋大小红褐色不规则斑块,境界清楚.未见丘疱疹、水疱,眉毛无脱落,皮损处痛温觉减退或局部消失.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表皮下见一无浸润带.真皮内见结节状或大片状梭形或多角形组织样细胞浸润,并见稀疏淋巴细胞分布.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杆菌(4+).诊断:组织样麻风瘤.
作者:李凌佳;谢玉燕;张莉;刘彤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Th17细胞、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TGF-β1在带状疱疹病程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32例带状疱疹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7d复诊时采外周静脉血,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外周血中Th17,CD4+CD25+ Foxp3+ 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6,IL-17,TGF-β1水平.结果 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外周血中Th17,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亦明显高于治疗后(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后相关细胞因子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亦显著高于治疗后(P均<0.05),治疗前IL-6,TGF-β1的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h17,Treg细胞在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中显著增高,在治疗后显著下降,与二者相关的细胞因子也相应变化,提示二者通过多种机制参与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这在带状疱疹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赵阳;沈伟钦;黄晓雯;李翠华;杨慧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女,75岁.全身红斑、丘疹痒4年余,双足水疱1个月.患者既往因肺结核,予利福平等抗结核治疗10个月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疱,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IgG,C3在表皮和真皮间呈线状沉积.结合皮疹特点诊断为利福平诱导性局限性大疱性类天疱疮.经糖皮质激素药膏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陈秋萍;王彦红;唐旭;王一玲;沈宏;王平;许爱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传统毒品对新型毒品使用人群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感染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戒毒所内258例新型毒品使用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监测.结果 混用组HIV,HCV,HIV/HCV共感染率高于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毒感染率较低,梅毒感染率在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品使用形式、通常情况下一起使用新型毒品的人数、近一次使用后是否注射过海洛因、入所前3个月使用新型毒品的频次、入所前3个月使用新型毒品后是否与他人发生性行为、使用新型毒品后与别人发生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型毒品使用人群HIV,HCV感染影响因素复杂,新型毒品对HIV的传播作用不容忽视.新型毒品混用传统毒品对HIV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毒品的使用有可能促进了HIV在新型毒品使用人群中HIV,HCV的流行与传播.
作者:赵金仙;陈黎跃;李世福;蔡英;鲁建波;陈良;高良敏;李顺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首次基线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疗效不满意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排除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艾滋病且疗效不满意的52例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病期和治疗方案相仿,疗效满意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其患病年龄、性行为特征(同性性行为、商业性行为、性交带安全套、每周性交次数、性道德观)、HIV知晓、CD4+T细胞计数、依从性、合并感染、临床分期、治疗方案和感染途径等的发生率和OR值.结果 药物滥用(DA)、合并感染、治疗初CD4+T细胞计数、感染后治疗时间和依从性等是疗效不满意的重要危险因素(P<0.01),DA、合并感染、治疗初CD4+T细胞计数在50以下、感染37个月以上才开始治疗和不依从性患者的疗效不满意风险分别是8.5,5.2,2.7,0.2和0.1倍.结论 AIDS患者的体质、行为、感染的程度、感染的期限和规范用药等因素对ART的效果有影响,早期规范治疗、增强患者的体质、控制合并感染和不吸毒者,对提高ART的效果有益.
作者:何思陆;龙华;梁烨;李近都;陆高翔;李天资;柳志豪;黄文健;梁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预测衣原体噬菌体phiCPG1衣壳蛋白Vp1的空间结构,并将Vp1表达为更小的蛋白片段,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蛋白空间结构分析网站I-TASSER和PredictProtein对phiCPG1衣壳蛋白Vp1的空间结构进行预测,应用TA克隆的方法将Vp1分为不同的部分进行克隆表达,后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对目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 根据空间结构预测结果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将衣原体噬菌体phiCPG1衣壳蛋白Vp1分为Vp11-189和Vp1190-502两部分进行克隆表达,目的蛋白Vp1 1-189和Vp1190-502的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567bp和939bp,经检索确定两蛋白碱基序列与Genebank结果相同.而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目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0kDa和35kDa.结论 成功将衣原体噬菌体phiCPG1衣壳蛋白Vp1分为Vp11-189和Vp1190-502两部分进行表达,这为后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作者:周全;刘原君;孙长贵;郭媛丽;马璟玥;郑蕾;刘全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报告1例HIV抗体不确定12周转阳的病例.患者男,23岁,男男同性人群.于高危性行为13d后就诊.临床表现为周身红斑2d.实验室检查:高危行为后94d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血清学检查:肝功能异常.
作者:王嘉行;殷方兰;张永;钟培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特应性皮炎(AD)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哮喘(asthma,AS)等疾病时对AD表型的影响.方法 利用2001年11月-2010年5月收集的4 757例AD患者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过敏史对AD表型的影响.结果 ①AD同时患有AR与南方地区(P=1.51×10-18)正相关,与伴发耳廓下裂隙(P=1.75×10-7)负相关,与其他表型无关;②AD同时患有AS与南方地区(P=4.39×10-20)、掌纹症(P=5.06×10-9)、眶周黑晕(P=3.10×10-7)正相关,与伴发干皮症(P=2.13×10-6)、早年发病(P=1.35 ×10-3)、耳廓下裂隙(P=1.35×10-4)负相关,与其他表型无关;③AD同时患有AR+ AS与南方地区(P=2.76×10-13)、伴发掌纹症(P=1.70×10-5)、眶周黑晕(P=2.42×10-5)正相关,与其他表型无关;④AD伴过敏家族史与毛周角化症(P=1.46×10-3)、耳廓下裂隙(P=3.34×10-5)正相关,与南方地区(P=4.63×10-32)负相关,与其他表型无关.结论 AD伴发不同过敏史与不同地域有关,同时影响伴发症状的发生.
作者:吴延延;郑晓冬;蔡新颖;周怡;肖风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加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予抗组胺药3倍剂量,每晚1次口服,对照组予抗组胺药常规剂量1次/d口服,疗程8周.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治愈率40.00%,有效率57.50%;对照组治愈率10.00%,有效率2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作者:郭玮;肖生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2例60 ~81岁老年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老年过敏性紫癜患者中,发病高峰为4~7月.皮疹泛发周身23例(54.76%),关节受累7例(16.67%),消化道受累8例(19.05%),肾脏受累28例(66.67%),6 ~12个月后尿常规检查结果恢复正常为11例(39.29%).合并感染9例(21.43%),贫血28例(66.67%),低蛋白血症17例(40.48%).每天予泼尼松20~ 130mg治疗14例(33.33%),应用雷公藤多甙片20 ~ 60mg治疗3例(7.14%),应用沙利度胺片50~100mg治疗2例(4.76%).住院10~46d,平均17.35d.结论 老年过敏性紫癜患者皮疹易泛发周身,肾脏比关节和消化道更易受累,且不易恢复.患者易合并低蛋白血症,且病程较长,必要时需加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控制病情.
作者:李浩;李铁男;刘晓明;刘岩;李上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手术科室住院患者中梅毒的患病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手术科室住院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发现梅毒阳性者429例,占手术科室住院患者总数的0.77%.潜伏梅毒患者361例,所占比例大.各年度梅毒阳性的检出率无明显变化.梅毒患者性别上不存在差异.高龄组患者的检出率以及构成比高于低龄组,以50~59岁年龄组的检出率高、构成比大.结论 梅毒在手术科室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有一定的检出率,有必要对住院患者进行梅毒普查,以防止梅毒的漏诊.梅毒好发的年龄段较宽,在老年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作者:刘雄彪;汪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27岁.双足、双小腿反复起红斑、溃疡伴疼痛9年.患者9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足踝出现片状红斑,伴疼痛,后红斑中央出现破溃、渗液,局部红肿,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紫癜”,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具体不详),1周后溃疡逐渐愈合.此后类似红斑、溃疡反复发作,累及双足背、双小腿.患者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变应性血管炎?”,“白色萎缩?”,间断使用雷公藤、糖皮质激素、白芍总苷、维生素C、芦丁等口服治疗,溃疡多在7 ~ 10d开始逐渐愈合,遗留色素沉着.
作者:张国强;常晓丹;任明媛;杨绍敏;张倩;王文慧;高顺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为制定梅毒及其他性传播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西安市2011-2014年梅毒发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找出发病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011-2014年西安市累计报告梅毒发病数5 542例,年均发病率为16.22/10万.男女比例为0.90:1.职业以农民和无业为主,年龄以25~ 44岁青壮年为主.隐性梅毒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7.19%.结论 西安市梅毒发病呈现继续上升趋势,遏制梅毒上升势头刻不容缓.无业人群和农民是梅毒预防的重点人群,应采取以梅毒筛查为重点、倡导使用安全套等安全性行为及全面的健康教育的综合防控模式.
作者:刘继锋;贾丽君;李倩;吴瑞;张辉;相晓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局部封闭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8例白癜风患者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选取对称的皮损分为两侧.治疗侧予神经生长因子局部封闭,每周1次,4周后改为每2周1次;两侧同时予他克莫司软膏,2次/d.结果 在4周、8周时,治疗侧有效率分别为15.79%和34.21%,对照例为5.26%和18.4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两组有效率分别为44.74%和28.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侧色素再生时间上早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疗效均与病期、部位无关.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起效快,能加快色素再生.
作者:王福军;刘慧焕;李曼;邬美俊;孔小秀;王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