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卤米松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68例疗效观察

王万伟

关键词:润燥止痒胶囊, 卤米松软膏, 皮肤淀粉样变病, 原发性
摘要:目的 探讨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就诊于门诊的129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8例给予润燥止痒胶囊口服及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对照组61例,仅给予卤米松外用治疗.分别在治疗第2,4和8周末时进行症状评分、疗效判定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在治疗的第2周末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7.06%和45.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4和第8周末时,治疗组有效率为69.12%和83.82%,对照组为55.74%和62.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仅有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临床疗效较好,中长期使用(1~2个月)疗效优于单用卤米松治疗,且不良反应轻微.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博兴县梅毒网络直报病例梅毒诊断和报告准确性分析

    目的 核查并分析梅毒报告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客观分析博兴县梅毒疫情并制定下一步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设置统一的核查表,从大疫情网下载博兴县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报告的全部梅毒病例,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核查,资料统一录入数据库,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核查104例梅毒病例,通过查重后终100例列入统计处理,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双阳性者占85.00%,其中未进行非特异性抗体定量检测者占10.59%,仪特异性抗体单阳者占15.00%,仅非特异性抗体单阳者为0,所有报告病例均有实验室诊断结果.一期、二期、隐性梅毒正确分期分类率分别为21.62%,77.78%和33.33%,胎传梅毒均不符合诊断标准.结论 博兴县网络直报梅毒存在一定不合理诊断和报告,需要加强临床医生对梅毒诊断分期分类培训并加强梅毒网络疫情报告质量管理,提高梅毒报告质量.

    作者:张海滨;高冲;赵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甲正中营养不良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反复出现左食指指甲中线纵行裂口3年.患者3年来,每年1月左食指指甲根中线处出现一小裂缝,无任何不适,于10月份自行缓解至正常.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否认服用药物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生化全套正常,真菌镜检阴性.皮肤科情况:左食指指甲正中线一纵行裂隙,边缘峻峭,裂隙两侧呈羽状裂缝向两侧斜行,类似冷杉树外观(图1).其余指/趾甲未见异常.诊断:甲Ⅱ中营养不良.予以防止甲外伤,剪短指甲,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口服硒酵母片治疗.3个月后随访,患者大部分指甲中线纵行裂隙愈合(图2).目前还在随访中.

    作者:王松挺;斯子翔;乔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梅毒血清反应素滴度在神经梅毒腰穿指征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HIV阴性的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3年10月363例进行腰穿的HIV阴性梅毒患者的数据.应用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神经梅毒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反应素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 男性(OR 3.91,95% CI2.49 ~6.13,P<0.001)及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显著相关.血清RPR滴度每增高2倍,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增高1.39倍(校正OR 1.39,95% CI 1.24~ 1.55,P<0.001).血清RPR滴度1∶16诊断神经梅毒时约登指数(0.288)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3.70%和85.10%.血清RPR滴度诊断神经梅毒的ROC曲线面积为0.680.结论 在HIV阴性人群中,尽管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显著相关,但以血清RPR滴度诊断神经梅毒容易造成大量患者的漏诊,其不适合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腰穿的指标.

    作者:林丹红;李淑莲;林惠玲;林志峰;张惠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寻常疣39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寻常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86例寻常疣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治疗组(39例)每晚睡前予5%咪喹莫特乳膏外搽,6 ~ 10h后清洗患处皮肤,每周连续用5d,停用2d为1个疗程.对照组(47例)予液氮冷冻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64.10%,对照组有效率为8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复发率为8.00%,对照组复发率为2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寻常疣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唐艳琼;瞿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脓疱型银屑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全身反复红斑脓疱伴瘙痒1年,加重1周.1年前患者腹部出现红疹,伴轻度瘙痒,7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在右大腿及腹部皮损处取材活检示:角层下脓疱病.予甲泼尼龙针剂和雷公藤各40mg口服,20余天后皮疹基本消退.后因未规律用药致皮疹复发和加重,伴疼痛、瘙痒及低热.4个月前患者再次就诊,予甲泼尼龙和阿奇霉素等治疗11d,皮疹泛发至胸背部、双上肢、双大腿.本科予氨苯砜50mg(2次/d)治疗,多数皮疹消退.1周前无明显诱因颈前及四肢皮疹增多,不伴发热、咽痛、关节痛等症.

    作者:张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聚多卡醇治疗化脓性肉芽肿11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聚多卡醇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局部注射聚多卡醇治疗的化脓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达痊愈标准,治疗后局部无渗出、破溃、色素沉着及瘢痕.随访6 ~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显著,美容效果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丁语;陆信武;郑家伟;赵海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p16蛋白和PCNA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5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0例健康人群的正常组织中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16蛋白和PCNA与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指数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p16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而降低(P<0.01),PCNA指数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而增大(P <0.01);PTNM Ⅰ~Ⅱ期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PTNMⅢ~Ⅳ期(P<0.01),PTNM Ⅰ~Ⅱ期PCNA指数显著低于PTNMⅢ~Ⅳ期(P <0.01);p16阳性表达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指数为30.67±9.82,显著低于p16阴性表达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51.96±12.43(P<0.01).结论 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缺失,而PCNA大量表达,且p16蛋白和PCNA表达与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期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提示p16蛋白和PCNA可作为评价鳞状细胞癌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治疗鳞状细胞癌有重大意义.

    作者:傅敏;任世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面部溃疡型鳞状细胞癌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右侧颜面部溃疡伴疼痛8年,增大6个月.患者诉8年前右侧颜面部出现一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特殊治疗,丘疹自行破溃,形成溃疡.患者因迷信,拒绝就医,溃疡面积逐渐增大并向深部发展,6个月前穿通颊黏膜.体检:体温37.6℃,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乐95/72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左侧颈部、耳前、耳后淋巴结扪及肿大,质中,可推动,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左面颊可见一巨大穿通性溃疡,约7cm×6cm,边缘较宽,略隆起呈卷曲状,质地坚实,基地红肿浸润,表面附有黄白色脓液(图1).诊断考虑“鳞状细胞癌”,住院治疗,行皮损病理活检示:细胞大小、形状不一,核增牛,深染,出现核分裂相,细胞间桥消失,可见角珠(图2).

    作者:王露;陈华全;陈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卤米松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68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就诊于门诊的129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8例给予润燥止痒胶囊口服及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对照组61例,仅给予卤米松外用治疗.分别在治疗第2,4和8周末时进行症状评分、疗效判定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在治疗的第2周末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7.06%和45.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4和第8周末时,治疗组有效率为69.12%和83.82%,对照组为55.74%和62.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仅有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临床疗效较好,中长期使用(1~2个月)疗效优于单用卤米松治疗,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王万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ALA-PDT治疗轻中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伴高危型HPV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1/2伴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ALA治疗的佳浓度.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CIN1/2伴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予ALA浓度为20%,10%和5%及安慰剂治疗.3~6个月后根据皮肤活检、巴氏涂片和HPV检测结果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6个月后,安慰剂组与不同浓度ALA组中CIN1患者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ALA组vs安慰剂组,P均>0.05),20% ALA组中CIN2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患者的有效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25% vs 95.00%,P<0.01).治疗6个月后,20% ALA组中CIN2患者HPV 16/18阴转率为85.00%,安慰剂组CIN2患者阴转率为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 ALA-PDT可以治疗CIN2,还可以清除HR-HPV.

    作者:王喜英;孟健;冯育洁;王健;白吉;穆雅琴;刘丽华;张海燕;赵富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光热治疗皮肤黑素瘤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普鲁士蓝纳米粒子(PB NPs)光热治疗皮肤黑素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CCK-8法测定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光热治疗前后对皮肤黑素瘤细胞B16F10的增殖抑制作用.用C57BL/6小鼠建立皮肤黑素瘤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PB NPs组、激光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过程中,使用热成像仪观察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肿瘤区域的温度变化.各组小鼠均连续观察10d.每日测量瘤体大小,比较四组瘤体体积变化.治疗后第10天,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进行HE染色,比较PB NPs对小鼠内脏毒副作用的影响.结果 CCK-8法测得B16F10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PB NPs(250μg/mL,125 μg/mL,62 μg/mL,31 μg/mL,16μg/mL,8μg/mL,0μg/mL)培养24h的细胞增殖,每组细胞存活率都在70%以上.808nm NIR激光强度1W/cm2照射5 min治疗B16F10细胞后,250μg/mL PBNPs细胞死亡率为71.80%.治疗10d后,联合治疗组小鼠瘤体体积明显小于其余三组小鼠瘤体体积;各组小鼠瘤体体积两两进行比较,联合治疗组小鼠瘤体消失,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对小鼠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普鲁士蓝纳米粒子联合光热治疗可以有效安全治疗皮肤黑素瘤.

    作者:李蒙;石磊;王秀丽;魏志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长脉宽Nd∶ YAG1064nm激光对红色毛癣菌感染所致甲真菌病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比较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不同治疗参数(能量密度、光斑直径、脉宽及治疗次数)治疗由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影响该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利用不同能量密度(35J/cm2,40J/cm2,45J/cm2),光斑直径(3mm,4mm,5mm),脉宽(25ms,30ms,35ms)及治疗次数(3次,4次,5次)等治疗参数正交设计A~I共9组治疗方案,将177例甲真菌病患者511个病甲随机分为9组,分别接受A~I组方案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临床有效率、真菌学有效率及复发情况,记录观察治疗过程及随访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A~I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患者的病甲有明显改善,各组的临床有效率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各组病甲均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治疗的能量密度越高(6个月Wald=5.129,P=0.024;12个月Wald=10.471,P=0.001),次数越多(6个月Wald=4.529,P=0.033;12个月Wald=4.021,P=0.045),其临床有效率及真菌学有效率越高.结论 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是治疗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高能量密度、多次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玲;刘超;陈诗平;方清;曾海燕;刘品梅;杨万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39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1月本科诊治的39例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男:女为4.57∶1(32∶7);平均年龄(51.54±15)岁,>50岁20例,20 ~50岁18例,15岁1例;71.79% (28/39)有明确冶游史;94.87%(37/39)患者皮损分布≥2支神经支配区,可伴大疱、血疱、脓疱及内脏损害等,神经痛也较明显;15.38%(6/39)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 500个/μL;56.41%(22/39)痊愈,43.59%(17/39)伴后遗神经痛,7.69% (3/39)复发,无死亡病例.伴后遗神经痛者,29.41% (5/17)持续3~12个月,29.41% (5/17)持续1~2年,17.65%(3/17)持续2~3年,23.53% (4/17)持续3年以上.结论 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多数有高危性行为史.患者病情重,皮损广泛,神经损伤恢复缓慢,复发率高,应注意加强HIV的早期筛查和积极治疗.

    作者:罗茂;罗卓夫;许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三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三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药敏情况.方法 采用MALDI-TOF MS鉴定痤疮丙酸杆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12例痤疮患者中,分离出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拉霉素83.97%(131/156)、阿奇霉素48.72% (76/156)、红霉素30.13%(47/156),且三种抗生素间存在交叉耐药.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四环素100%敏感.结论 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存在交叉耐药,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均敏感,这为本地区痤疮治疗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

    作者:孙菲;凌勇活;唐慧菁;李明;阮建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女阴乳头状汗腺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39岁,会阴部无痛性单发结节l周余.皮肤科情况:会阴部可见一黄豆大小皮色结节,无触痛、粘连,活动度佳.表面皮肤无红肿、糜烂、渗液等.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浅层至中层,周围可见完整包膜与上皮相分隔,未见向周围浸润生长,瘤体内呈条索状及网篮状,可见多数乳头折叠突入管腔内.瘤细胞未见核分裂相或异型性,瘤组织及周围组织未见炎细胞浸润.临床结合病理诊断为女阴乳头状汗腺腺瘤.

    作者:汤庄力;张燕飞;冯义国;童丹玉;王晓鹏;肖生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胃泌素释放肽及其受体在AEW诱发的小鼠干皮症模型瘙痒中的作用

    目的 建立丙酮/二乙醚溶液和水方法诱发的C57BL/6小鼠干皮症模型(AEW模型),检测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受体(GRPR)在颈段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瘙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外用丙酮/二乙醚混合液(1∶1)和水7d建立C57BL/6小鼠的AEW模型,观察小鼠搔抓行为学,皮肤干燥症状,皮肤组织学(HE染色)和肥大细胞浸润(甲苯胺蓝染色)等指标,定量PCR分析GRP在颈部背根神经节(DRG),GRPR在颈部脊髓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EW模型组小鼠的自发性搔抓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AEW模型组小鼠颈背部皮肤表现出明显干燥、脱屑,病理提示表皮增厚、真皮肥大细胞浸润不明显;在颈部DRG的GRP、在颈部脊髓的GRPR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干皮症且伴有强烈搔抓行为的C57BL/6小鼠模型,GRP和GRPR在AEW模型瘙痒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雪婷;曾丽萍;邹泽红;陶爱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皮肤恶性肿瘤574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本院2004-2013年病理诊断为皮肤恶性肿瘤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入选574例皮肤恶性肿瘤,常见皮肤恶性肿瘤534例,其中基底细胞癌251例(47.00%)、鳞状细胞癌140例(26.22%)、Kaposi's肉瘤81例(15.17%);男女性别无差异;病程超过一年者85.39%.40岁以下的基底细胞癌患者占13.15%(33/251);头颈部仍是基底细胞癌的好发部位(88.45%).在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面,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在70.00%左右,而皮肤附属器等少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仅为30.00%.结论 在新疆地区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中,头面曝光部位仍是好发部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是基底细胞癌,Kaposi's肉瘤位居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临床上应重视中青年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皮肤附属器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仍是临床诊断的难点.

    作者:万学峰;张丽娟;樊俊威;帕丽达·阿布力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型炭疽致死亡的应对和调查(附1例报告)

    目的 调查一起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炭疽致死亡病例事件,查明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方法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该村属于炭疽自然疫源地,近3年无炭疽疫情报告,但经过病例排查后发现3例皮肤炭疽;畜间疫情不明;该死亡病例由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型炭疽,因治疗延误而死亡.结论 加强县、乡(镇)医疗机构、村医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临床诊断治疗能力应该作为今后边远农牧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作者:程伊;江阿泰;吐尔洪;张书江;张新华;巴合提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皮肤局灶性黏蛋白病1例

    患者男,61岁.左前臂结节1-年,无自觉症状.结节约1.0cm×1.0cm大小,圆顶状,皮色,表面光滑,有光泽,质软,有囊性波动感.患者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史.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大量黏液样物质沉积,阿新蓝染色阳性.诊断:皮肤局灶性黏蛋白病.

    作者:刘国琴;徐飞;王婷婷;刘宏杰;李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外阴鲍温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右侧外阴皮损伴瘙痒5年.5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侧外阴出现2个黄豆大小暗红色皮损,伴轻微瘙痒,未予特殊处理.以后皮损逐渐扩大,瘙痒加重,搔抓后出现点状糜烂、渗出、结痂,伴疼痛.患者在外院一直按外阴湿疹、生殖器疱疹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皮损无明显消退,瘙痒及疼痛缓解不明显.2年前患者曾被诊断为“隐性梅毒”,经正规驱梅治疗后规律复诊,无砷毒物和其他化学制剂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黄银浩;陈永艳;袁伟;陈华;徐小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