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肤局灶性黏蛋白病1例

刘国琴;徐飞;王婷婷;刘宏杰;李薇

关键词:皮肤黏蛋白病, 局灶性
摘要:患者男,61岁.左前臂结节1-年,无自觉症状.结节约1.0cm×1.0cm大小,圆顶状,皮色,表面光滑,有光泽,质软,有囊性波动感.患者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史.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大量黏液样物质沉积,阿新蓝染色阳性.诊断:皮肤局灶性黏蛋白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脓疱型银屑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全身反复红斑脓疱伴瘙痒1年,加重1周.1年前患者腹部出现红疹,伴轻度瘙痒,7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在右大腿及腹部皮损处取材活检示:角层下脓疱病.予甲泼尼龙针剂和雷公藤各40mg口服,20余天后皮疹基本消退.后因未规律用药致皮疹复发和加重,伴疼痛、瘙痒及低热.4个月前患者再次就诊,予甲泼尼龙和阿奇霉素等治疗11d,皮疹泛发至胸背部、双上肢、双大腿.本科予氨苯砜50mg(2次/d)治疗,多数皮疹消退.1周前无明显诱因颈前及四肢皮疹增多,不伴发热、咽痛、关节痛等症.

    作者:张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带状疱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入院前3d无诱因出现左下腹及左侧腰骶部疼痛,向会阴部放射,并停止排气、排便,伴有腹胀,略反酸、烧心,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无尿频、尿痛及血尿.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胆囊结石史.查体:一般状况可,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神清,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1次/min,律齐.腹软,左下腹轻度压痛及触痛,左侧腰骶部皮肤有触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见胃肠型及肠蠕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无气过水声.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左下腹彩超示:左侧腹部肠管蠕动减慢、回声减低,不完全性肠梗阻?立位腹平片示:肠管积气,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考虑不全肠梗阻.入院后给予禁食、补液、营养支持,并予以灌肠等治疗.行结肠镜检查示:直肠炎性改变.患者腹胀缓解,恢复排气、排便,但腹痛及腰骶部疼痛仍较剧烈;入院后第3天患者左侧腰骶部及左下腹部出现散在斑丘疹,顶端有水疱,伴疼痛,请皮肤科会诊,诊断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后,疼痛消失,疱疹结痂,腹痛缓解.

    作者:杨翠;赵十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卤米松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68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就诊于门诊的129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8例给予润燥止痒胶囊口服及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对照组61例,仅给予卤米松外用治疗.分别在治疗第2,4和8周末时进行症状评分、疗效判定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在治疗的第2周末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7.06%和45.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4和第8周末时,治疗组有效率为69.12%和83.82%,对照组为55.74%和62.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仅有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临床疗效较好,中长期使用(1~2个月)疗效优于单用卤米松治疗,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王万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型炭疽致死亡的应对和调查(附1例报告)

    目的 调查一起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炭疽致死亡病例事件,查明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方法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该村属于炭疽自然疫源地,近3年无炭疽疫情报告,但经过病例排查后发现3例皮肤炭疽;畜间疫情不明;该死亡病例由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型炭疽,因治疗延误而死亡.结论 加强县、乡(镇)医疗机构、村医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临床诊断治疗能力应该作为今后边远农牧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作者:程伊;江阿泰;吐尔洪;张书江;张新华;巴合提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左小腿皮肤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1例

    患者女,37岁,反复湿疹1年余,1个月前左小腿近内踝关节处出现一糜烂性溃疡.刮取溃疡分泌物边缘处皮肤组织直接镜检分别见真菌孢子和菌丝.真菌经培养鉴定为阿萨希毛孢子菌.诊断:左小腿皮肤湿疹并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感染.

    作者:滕元姬;易雪丽;唐俊;罗斌;邓鹰;农雪娟;韦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6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免疫功能情况.方法 将入选的202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Ⅰ组(67例)仅予微波治疗,对照Ⅱ组(67例)仅予5%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组(68例)予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三组患者均治疗8周,并随访6个月,治疗后对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及免疫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有效率分别为79.41%,44.78%和47.76%,即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Ⅰ组和Ⅱ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治疗组复发率(5.56%)明显低于对照Ⅰ组(20.00%)和Ⅱ组(21.8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比值均明显上升,但是CD8+水平明显下降,且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外周血中CD3+,CD4+与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Ⅱ组,治疗组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Ⅱ组的水平.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并且可有效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安全而有效.

    作者:马明俊;何庚山;李美霞;丁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女阴乳头状汗腺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39岁,会阴部无痛性单发结节l周余.皮肤科情况:会阴部可见一黄豆大小皮色结节,无触痛、粘连,活动度佳.表面皮肤无红肿、糜烂、渗液等.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浅层至中层,周围可见完整包膜与上皮相分隔,未见向周围浸润生长,瘤体内呈条索状及网篮状,可见多数乳头折叠突入管腔内.瘤细胞未见核分裂相或异型性,瘤组织及周围组织未见炎细胞浸润.临床结合病理诊断为女阴乳头状汗腺腺瘤.

    作者:汤庄力;张燕飞;冯义国;童丹玉;王晓鹏;肖生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1型神经纤维瘤病1例及其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患儿女,11岁.躯干及四肢见散在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及皮肤神经纤维瘤.患儿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临床诊断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测序明确突变位点为NF1基因c.2351G>A,该突变是第一次在NF1基因中报道.

    作者:罗明珠;唐雪梅;张志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乳房外Paget病3例

    3例乳房外Paget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69~ 84岁,病程1~2年不等,发病部位均为阴囊部.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及毛囊上皮可见单个或成巢的Paget细胞,细胞大,胞浆丰富淡染.符合乳房外Paget病的诊断.

    作者:罗婉仪;何彩凤;季必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ALA-PDT治疗轻中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伴高危型HPV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1/2伴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ALA治疗的佳浓度.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CIN1/2伴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予ALA浓度为20%,10%和5%及安慰剂治疗.3~6个月后根据皮肤活检、巴氏涂片和HPV检测结果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6个月后,安慰剂组与不同浓度ALA组中CIN1患者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ALA组vs安慰剂组,P均>0.05),20% ALA组中CIN2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患者的有效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25% vs 95.00%,P<0.01).治疗6个月后,20% ALA组中CIN2患者HPV 16/18阴转率为85.00%,安慰剂组CIN2患者阴转率为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 ALA-PDT可以治疗CIN2,还可以清除HR-HPV.

    作者:王喜英;孟健;冯育洁;王健;白吉;穆雅琴;刘丽华;张海燕;赵富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三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三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药敏情况.方法 采用MALDI-TOF MS鉴定痤疮丙酸杆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12例痤疮患者中,分离出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拉霉素83.97%(131/156)、阿奇霉素48.72% (76/156)、红霉素30.13%(47/156),且三种抗生素间存在交叉耐药.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四环素100%敏感.结论 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存在交叉耐药,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均敏感,这为本地区痤疮治疗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

    作者:孙菲;凌勇活;唐慧菁;李明;阮建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痛性青紫综合征1例

    患者男,10岁,四肢无明显诱因出现条带状瘀斑20d,自觉痛和触痛,查血尿便常规、凝血、生化、四肢静脉B超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痛性青紫综合征.

    作者:杨闰平;周春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39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1月本科诊治的39例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男:女为4.57∶1(32∶7);平均年龄(51.54±15)岁,>50岁20例,20 ~50岁18例,15岁1例;71.79% (28/39)有明确冶游史;94.87%(37/39)患者皮损分布≥2支神经支配区,可伴大疱、血疱、脓疱及内脏损害等,神经痛也较明显;15.38%(6/39)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 500个/μL;56.41%(22/39)痊愈,43.59%(17/39)伴后遗神经痛,7.69% (3/39)复发,无死亡病例.伴后遗神经痛者,29.41% (5/17)持续3~12个月,29.41% (5/17)持续1~2年,17.65%(3/17)持续2~3年,23.53% (4/17)持续3年以上.结论 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多数有高危性行为史.患者病情重,皮损广泛,神经损伤恢复缓慢,复发率高,应注意加强HIV的早期筛查和积极治疗.

    作者:罗茂;罗卓夫;许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乐山市2007-2015年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乐山市HIV/AIDS流行病学因素,为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乐山市2007-2015年间新发现的2 325例HIV/AIDS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乐山市人群HIV感染率为0.22%,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 325例HIV/AIDS中男性占69.85%,女性占30.15%;18 ~60岁的青壮年占90.67%;农民占42.54%,其次是无业人员占27.0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7.78%;经性接触传播者占82.28%,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次是吸毒传播占16.69%,呈逐年下降趋势,输血、母婴传播随年度变化的趋势不明显.男男性行为(MSM)占5.23%,无明显的时间趋势变化;吸毒人群占4.50%,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老年群体占0.19%,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性病哨点人群占1.65%,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结论 乐山市HIV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普通人群的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应进一步加强对普通人群的干预力度,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作者:牟怀德;陈霞;李娜;吴薇;刘昕亮;谢应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生殖支原体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因生殖支原体感染率在性传播疾病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高而使其备受关注.它的致病性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目前除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与之密切相关外,与生殖支原体相关的疾病还包括盆腔炎性疾病、产科并发症、前列腺炎以及附睾炎等.还有研究发现生殖支原体感染与肿瘤及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相关,且其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因其检测技术仍然受限,导致相关的临床疾病无法及时确定病因并进行病因学治疗.

    作者:李冰蕾;占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阿维A治疗泛发性扁平苔藓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全身泛发紫红色丘疹、斑块伴瘙痒1年余.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紫红色丘疹,后逐渐增多,发展为斑块,伴剧烈瘙痒.外院一直按皮炎湿疹治疗,无效.患者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否认其他系统疾病史和家族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躯干及四肢见较多暗红色或紫红色扁平丘疹,部分融合成斑片或斑块,上覆蜡样薄膜,见网状条纹(图1).口腔颊黏膜亦可见网状条纹,略隆起,舌背及舌底见紫红色丘疹.

    作者:吴健;吴瑞斌;师逢;吴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皮肤恶性肿瘤574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本院2004-2013年病理诊断为皮肤恶性肿瘤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入选574例皮肤恶性肿瘤,常见皮肤恶性肿瘤534例,其中基底细胞癌251例(47.00%)、鳞状细胞癌140例(26.22%)、Kaposi's肉瘤81例(15.17%);男女性别无差异;病程超过一年者85.39%.40岁以下的基底细胞癌患者占13.15%(33/251);头颈部仍是基底细胞癌的好发部位(88.45%).在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面,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在70.00%左右,而皮肤附属器等少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仅为30.00%.结论 在新疆地区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中,头面曝光部位仍是好发部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是基底细胞癌,Kaposi's肉瘤位居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临床上应重视中青年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皮肤附属器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仍是临床诊断的难点.

    作者:万学峰;张丽娟;樊俊威;帕丽达·阿布力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急性休止期脱发误诊为斑秃及雄激素性脱发1例

    患者女,26岁.无明显诱因脱发7个月余.外院以“斑秃”,“雄激素性脱发”治疗,无效.脱发呈弥漫性,全头拉发试验阳性,实验室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急性休止期脱发.予烟酰胺、葡萄糖酸锌、叶酸营养支持治疗后拉发试验转为阴性,毛发已完全再生.

    作者:邹兴伟;黄宇平;蒋莎莉;苏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广东省中山市2010-2015年性传播疾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中山市2010-2015年性传播疾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情况,分析该目标人群高危行为发生情况、血清学检测情况变化趋势.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要求,采取连续抽样方法,对在监测期内符合条件的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2010-2015年共监测2 406例,≤49岁者占81.42%(1 959/2406);已婚或同居占79.05%(1 902/2 406),呈增长趋势(x2趋势=4.266,P=0.039);知晓率从2010年的63.50%增加至2015年的90.50%(x2趋势=77.123,P<0.001);近三个月的嫖娼比例和有临时性伴比例及近一年的患过性病比例、接受安全套/咨询检测服务比例均下降(P均< 0.001).≥50岁者较≤49岁者的知晓率更低(68.46% vs.85.20%,P<0.001),接受安全套/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更低(7.40% vs.11.80%,P=0.007).结论 中山市性传播疾病门诊对男性就诊者人群干预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流行风险,≥50岁人群需引起更多关注.

    作者:来学惠;舒波;陈楚莹;陈建海;孙映梅;李晓莹;苏少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博兴县梅毒网络直报病例梅毒诊断和报告准确性分析

    目的 核查并分析梅毒报告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客观分析博兴县梅毒疫情并制定下一步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设置统一的核查表,从大疫情网下载博兴县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报告的全部梅毒病例,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核查,资料统一录入数据库,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核查104例梅毒病例,通过查重后终100例列入统计处理,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双阳性者占85.00%,其中未进行非特异性抗体定量检测者占10.59%,仪特异性抗体单阳者占15.00%,仅非特异性抗体单阳者为0,所有报告病例均有实验室诊断结果.一期、二期、隐性梅毒正确分期分类率分别为21.62%,77.78%和33.33%,胎传梅毒均不符合诊断标准.结论 博兴县网络直报梅毒存在一定不合理诊断和报告,需要加强临床医生对梅毒诊断分期分类培训并加强梅毒网络疫情报告质量管理,提高梅毒报告质量.

    作者:张海滨;高冲;赵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