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休止期脱发误诊为斑秃及雄激素性脱发1例

邹兴伟;黄宇平;蒋莎莉;苏红

关键词:急性休止期脱发, 雄激素性脱发, 弥漫性斑秃
摘要:患者女,26岁.无明显诱因脱发7个月余.外院以“斑秃”,“雄激素性脱发”治疗,无效.脱发呈弥漫性,全头拉发试验阳性,实验室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急性休止期脱发.予烟酰胺、葡萄糖酸锌、叶酸营养支持治疗后拉发试验转为阴性,毛发已完全再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39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1月本科诊治的39例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男:女为4.57∶1(32∶7);平均年龄(51.54±15)岁,>50岁20例,20 ~50岁18例,15岁1例;71.79% (28/39)有明确冶游史;94.87%(37/39)患者皮损分布≥2支神经支配区,可伴大疱、血疱、脓疱及内脏损害等,神经痛也较明显;15.38%(6/39)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 500个/μL;56.41%(22/39)痊愈,43.59%(17/39)伴后遗神经痛,7.69% (3/39)复发,无死亡病例.伴后遗神经痛者,29.41% (5/17)持续3~12个月,29.41% (5/17)持续1~2年,17.65%(3/17)持续2~3年,23.53% (4/17)持续3年以上.结论 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多数有高危性行为史.患者病情重,皮损广泛,神经损伤恢复缓慢,复发率高,应注意加强HIV的早期筛查和积极治疗.

    作者:罗茂;罗卓夫;许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头皮巨大汗囊瘤伴无乳链球菌感染1例

    患者女,48岁,右枕部包块40余年,逐渐长大,近2~3年反复破溃,流液.皮损组织病理示:多个扩大的皮肤囊肿,切面部分实性,部分囊性,囊壁由两层立方上皮构成,囊壁可见到乳头状突起及顶浆分泌现象,细胞中可见酸性物质.诊断:右枕部头皮多发性汗囊瘤.伤口分泌物培养示:无乳链球菌(B群).

    作者:华鑫;陈海新;邱学才;李斌;唐太昆;马孝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带状疱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入院前3d无诱因出现左下腹及左侧腰骶部疼痛,向会阴部放射,并停止排气、排便,伴有腹胀,略反酸、烧心,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无尿频、尿痛及血尿.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胆囊结石史.查体:一般状况可,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神清,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1次/min,律齐.腹软,左下腹轻度压痛及触痛,左侧腰骶部皮肤有触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见胃肠型及肠蠕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无气过水声.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左下腹彩超示:左侧腹部肠管蠕动减慢、回声减低,不完全性肠梗阻?立位腹平片示:肠管积气,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考虑不全肠梗阻.入院后给予禁食、补液、营养支持,并予以灌肠等治疗.行结肠镜检查示:直肠炎性改变.患者腹胀缓解,恢复排气、排便,但腹痛及腰骶部疼痛仍较剧烈;入院后第3天患者左侧腰骶部及左下腹部出现散在斑丘疹,顶端有水疱,伴疼痛,请皮肤科会诊,诊断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后,疼痛消失,疱疹结痂,腹痛缓解.

    作者:杨翠;赵十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凉血消风汤对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乙酰化内稳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蛋白乙酰化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的关系;研究凉血消风汤对HATs和HDACs平衡的影响,从而揭示银屑病乙酰化内稳态的变化.方法 收集寻常性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设立中药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凉血消风汤6g,2次/d,治疗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含量,PBMC提取组蛋白后应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活性和去乙酰化酶活性试剂盒测定组蛋白HATs和HDACs水平.结果 银屑病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表达降低(P<0.05),HATs表达上升(P<0.05),HDACs表达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凉血消风汤能够降低银屑病患者血清TNF-α含量,从而治疗银屑病,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乙酰化内稳态平衡有关.

    作者:房慧媚;贾瑞璇;李凤迪;王亚翠;王文欢;王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糖尿病性硬肿病1例

    患者女,53岁.颈背部皮肤增厚变硬10年.2型糖尿病病史20年.皮肤科情况:颈背部皮肤弥漫性非凹陷性增厚、肿硬.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增厚,胶原纤维束增粗,间隙增宽.诊断:糖尿病性硬肿病.

    作者:殷董;张美芳;惠海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查找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

    目的 在一个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家系中寻找致病基因突变,为该综合征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该疾病确诊、产前诊断等奠定分子基础.方法 收集所研究的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中的2例患者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与家系内正常个体一并采集外周抗凝血血样,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PE150进行外显子测序,结合SAMtool,ANNO-VAR分析鉴定并注释患者的突变位点.结果 外显子测序结果表明,家系内部所有个体测得2个共有突变,分剐为TRPM5(rs80326119,位置:chr11 p15.5)和PTTG 1IP(rs143718199,位置:chr21 q22.3),而GJB6处突变A88V(rs28937872)仅为家系内两名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发病患者所共有.结论 本研究在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中的两名患者中,发现GJB6基因出现A88V突变(rs28937872),从而确证该家系确为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此外,在该综合征家系所有参与外显子测序个体中(包含不患病个体)发现2个共有突变——TRPM5和PTTG1 IP;目前,还未见有关两种突变与该病相关联的报道,其与该综合征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蓓;陈学军;周夕湲;杨雁;段西凌;林婴;杨正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左小腿皮肤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1例

    患者女,37岁,反复湿疹1年余,1个月前左小腿近内踝关节处出现一糜烂性溃疡.刮取溃疡分泌物边缘处皮肤组织直接镜检分别见真菌孢子和菌丝.真菌经培养鉴定为阿萨希毛孢子菌.诊断:左小腿皮肤湿疹并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感染.

    作者:滕元姬;易雪丽;唐俊;罗斌;邓鹰;农雪娟;韦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卤米松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68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就诊于门诊的129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8例给予润燥止痒胶囊口服及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对照组61例,仅给予卤米松外用治疗.分别在治疗第2,4和8周末时进行症状评分、疗效判定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在治疗的第2周末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7.06%和45.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4和第8周末时,治疗组有效率为69.12%和83.82%,对照组为55.74%和62.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仅有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临床疗效较好,中长期使用(1~2个月)疗效优于单用卤米松治疗,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王万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胃泌素释放肽及其受体在AEW诱发的小鼠干皮症模型瘙痒中的作用

    目的 建立丙酮/二乙醚溶液和水方法诱发的C57BL/6小鼠干皮症模型(AEW模型),检测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受体(GRPR)在颈段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瘙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外用丙酮/二乙醚混合液(1∶1)和水7d建立C57BL/6小鼠的AEW模型,观察小鼠搔抓行为学,皮肤干燥症状,皮肤组织学(HE染色)和肥大细胞浸润(甲苯胺蓝染色)等指标,定量PCR分析GRP在颈部背根神经节(DRG),GRPR在颈部脊髓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EW模型组小鼠的自发性搔抓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AEW模型组小鼠颈背部皮肤表现出明显干燥、脱屑,病理提示表皮增厚、真皮肥大细胞浸润不明显;在颈部DRG的GRP、在颈部脊髓的GRPR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干皮症且伴有强烈搔抓行为的C57BL/6小鼠模型,GRP和GRPR在AEW模型瘙痒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雪婷;曾丽萍;邹泽红;陶爱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大疱性硬化性苔藓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背部局限性硬化、萎缩性白斑伴水疱、血疱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绿豆大小瓷白色斑片,渐扩大、变硬萎缩,中央起水疱、血疱,无自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背部一约3cm×6cm大小瓷白色的“羊皮纸样”萎缩性斑片,边界不清,其卜见两处约2cm×2cm大小水疱、血疱,疱壁紧张,尼氏征阴性,皮损中央可见大量黑头粉刺样毛囊性角栓(图1).口腔及外阴等皮肤黏膜未见类似皮损.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抗核抗体等均无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部分表皮缺失,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浅层胶原纤维纯一化变性,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图2).皮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诊断:大疱性硬化件苔藓.

    作者:胡凤鸣;王鹏;张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长脉宽Nd∶ YAG1064nm激光对红色毛癣菌感染所致甲真菌病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比较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不同治疗参数(能量密度、光斑直径、脉宽及治疗次数)治疗由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影响该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利用不同能量密度(35J/cm2,40J/cm2,45J/cm2),光斑直径(3mm,4mm,5mm),脉宽(25ms,30ms,35ms)及治疗次数(3次,4次,5次)等治疗参数正交设计A~I共9组治疗方案,将177例甲真菌病患者511个病甲随机分为9组,分别接受A~I组方案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临床有效率、真菌学有效率及复发情况,记录观察治疗过程及随访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A~I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患者的病甲有明显改善,各组的临床有效率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各组病甲均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治疗的能量密度越高(6个月Wald=5.129,P=0.024;12个月Wald=10.471,P=0.001),次数越多(6个月Wald=4.529,P=0.033;12个月Wald=4.021,P=0.045),其临床有效率及真菌学有效率越高.结论 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是治疗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高能量密度、多次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玲;刘超;陈诗平;方清;曾海燕;刘品梅;杨万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皮肤恶性肿瘤574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本院2004-2013年病理诊断为皮肤恶性肿瘤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入选574例皮肤恶性肿瘤,常见皮肤恶性肿瘤534例,其中基底细胞癌251例(47.00%)、鳞状细胞癌140例(26.22%)、Kaposi's肉瘤81例(15.17%);男女性别无差异;病程超过一年者85.39%.40岁以下的基底细胞癌患者占13.15%(33/251);头颈部仍是基底细胞癌的好发部位(88.45%).在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面,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在70.00%左右,而皮肤附属器等少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仅为30.00%.结论 在新疆地区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中,头面曝光部位仍是好发部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是基底细胞癌,Kaposi's肉瘤位居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临床上应重视中青年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皮肤附属器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仍是临床诊断的难点.

    作者:万学峰;张丽娟;樊俊威;帕丽达·阿布力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寻常疣39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寻常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86例寻常疣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治疗组(39例)每晚睡前予5%咪喹莫特乳膏外搽,6 ~ 10h后清洗患处皮肤,每周连续用5d,停用2d为1个疗程.对照组(47例)予液氮冷冻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64.10%,对照组有效率为8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复发率为8.00%,对照组复发率为2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寻常疣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唐艳琼;瞿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广东省中山市2010-2015年性传播疾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中山市2010-2015年性传播疾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情况,分析该目标人群高危行为发生情况、血清学检测情况变化趋势.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要求,采取连续抽样方法,对在监测期内符合条件的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2010-2015年共监测2 406例,≤49岁者占81.42%(1 959/2406);已婚或同居占79.05%(1 902/2 406),呈增长趋势(x2趋势=4.266,P=0.039);知晓率从2010年的63.50%增加至2015年的90.50%(x2趋势=77.123,P<0.001);近三个月的嫖娼比例和有临时性伴比例及近一年的患过性病比例、接受安全套/咨询检测服务比例均下降(P均< 0.001).≥50岁者较≤49岁者的知晓率更低(68.46% vs.85.20%,P<0.001),接受安全套/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更低(7.40% vs.11.80%,P=0.007).结论 中山市性传播疾病门诊对男性就诊者人群干预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流行风险,≥50岁人群需引起更多关注.

    作者:来学惠;舒波;陈楚莹;陈建海;孙映梅;李晓莹;苏少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外阴鲍温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右侧外阴皮损伴瘙痒5年.5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侧外阴出现2个黄豆大小暗红色皮损,伴轻微瘙痒,未予特殊处理.以后皮损逐渐扩大,瘙痒加重,搔抓后出现点状糜烂、渗出、结痂,伴疼痛.患者在外院一直按外阴湿疹、生殖器疱疹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皮损无明显消退,瘙痒及疼痛缓解不明显.2年前患者曾被诊断为“隐性梅毒”,经正规驱梅治疗后规律复诊,无砷毒物和其他化学制剂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黄银浩;陈永艳;袁伟;陈华;徐小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三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三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药敏情况.方法 采用MALDI-TOF MS鉴定痤疮丙酸杆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12例痤疮患者中,分离出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拉霉素83.97%(131/156)、阿奇霉素48.72% (76/156)、红霉素30.13%(47/156),且三种抗生素间存在交叉耐药.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四环素100%敏感.结论 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存在交叉耐药,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均敏感,这为本地区痤疮治疗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

    作者:孙菲;凌勇活;唐慧菁;李明;阮建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皮肤局灶性黏蛋白病1例

    患者男,61岁.左前臂结节1-年,无自觉症状.结节约1.0cm×1.0cm大小,圆顶状,皮色,表面光滑,有光泽,质软,有囊性波动感.患者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史.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大量黏液样物质沉积,阿新蓝染色阳性.诊断:皮肤局灶性黏蛋白病.

    作者:刘国琴;徐飞;王婷婷;刘宏杰;李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6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免疫功能情况.方法 将入选的202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Ⅰ组(67例)仅予微波治疗,对照Ⅱ组(67例)仅予5%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组(68例)予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三组患者均治疗8周,并随访6个月,治疗后对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及免疫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有效率分别为79.41%,44.78%和47.76%,即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Ⅰ组和Ⅱ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治疗组复发率(5.56%)明显低于对照Ⅰ组(20.00%)和Ⅱ组(21.8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比值均明显上升,但是CD8+水平明显下降,且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外周血中CD3+,CD4+与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Ⅱ组,治疗组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Ⅱ组的水平.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并且可有效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安全而有效.

    作者:马明俊;何庚山;李美霞;丁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乳房外Paget病3例

    3例乳房外Paget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69~ 84岁,病程1~2年不等,发病部位均为阴囊部.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及毛囊上皮可见单个或成巢的Paget细胞,细胞大,胞浆丰富淡染.符合乳房外Paget病的诊断.

    作者:罗婉仪;何彩凤;季必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p16蛋白和PCNA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5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0例健康人群的正常组织中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16蛋白和PCNA与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指数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p16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而降低(P<0.01),PCNA指数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而增大(P <0.01);PTNM Ⅰ~Ⅱ期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PTNMⅢ~Ⅳ期(P<0.01),PTNM Ⅰ~Ⅱ期PCNA指数显著低于PTNMⅢ~Ⅳ期(P <0.01);p16阳性表达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指数为30.67±9.82,显著低于p16阴性表达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51.96±12.43(P<0.01).结论 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缺失,而PCNA大量表达,且p16蛋白和PCNA表达与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期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提示p16蛋白和PCNA可作为评价鳞状细胞癌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治疗鳞状细胞癌有重大意义.

    作者:傅敏;任世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