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鸣;王鹏;张磊
目的 探讨HIV阴性的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3年10月363例进行腰穿的HIV阴性梅毒患者的数据.应用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神经梅毒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反应素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 男性(OR 3.91,95% CI2.49 ~6.13,P<0.001)及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显著相关.血清RPR滴度每增高2倍,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增高1.39倍(校正OR 1.39,95% CI 1.24~ 1.55,P<0.001).血清RPR滴度1∶16诊断神经梅毒时约登指数(0.288)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3.70%和85.10%.血清RPR滴度诊断神经梅毒的ROC曲线面积为0.680.结论 在HIV阴性人群中,尽管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显著相关,但以血清RPR滴度诊断神经梅毒容易造成大量患者的漏诊,其不适合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腰穿的指标.
作者:林丹红;李淑莲;林惠玲;林志峰;张惠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全身反复红斑脓疱伴瘙痒1年,加重1周.1年前患者腹部出现红疹,伴轻度瘙痒,7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在右大腿及腹部皮损处取材活检示:角层下脓疱病.予甲泼尼龙针剂和雷公藤各40mg口服,20余天后皮疹基本消退.后因未规律用药致皮疹复发和加重,伴疼痛、瘙痒及低热.4个月前患者再次就诊,予甲泼尼龙和阿奇霉素等治疗11d,皮疹泛发至胸背部、双上肢、双大腿.本科予氨苯砜50mg(2次/d)治疗,多数皮疹消退.1周前无明显诱因颈前及四肢皮疹增多,不伴发热、咽痛、关节痛等症.
作者:张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紫铆花素对人黑素瘤细胞A375细胞增殖、细胞周期、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合成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紫铆花素处理人黑素瘤细胞A375 48h后,采用MTT法测定黑素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测定黑素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L-DOPA法测定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含量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0.1~5.0μg/mL浓度范围紫铆花素与人黑素瘤细胞A375共孵育48h后,能明显促进人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具有不同程度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促进黑素合成及调节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结论 紫铆花素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癌细胞A375起促进细胞增殖、提高酪氨酸酶活性、增加黑素合成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紫铆花素对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调节有关.
作者:高莉;霍仕霞;罗静莺;谭雪;彭晓明;闫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丙酮/二乙醚溶液和水方法诱发的C57BL/6小鼠干皮症模型(AEW模型),检测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受体(GRPR)在颈段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瘙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外用丙酮/二乙醚混合液(1∶1)和水7d建立C57BL/6小鼠的AEW模型,观察小鼠搔抓行为学,皮肤干燥症状,皮肤组织学(HE染色)和肥大细胞浸润(甲苯胺蓝染色)等指标,定量PCR分析GRP在颈部背根神经节(DRG),GRPR在颈部脊髓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EW模型组小鼠的自发性搔抓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AEW模型组小鼠颈背部皮肤表现出明显干燥、脱屑,病理提示表皮增厚、真皮肥大细胞浸润不明显;在颈部DRG的GRP、在颈部脊髓的GRPR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干皮症且伴有强烈搔抓行为的C57BL/6小鼠模型,GRP和GRPR在AEW模型瘙痒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雪婷;曾丽萍;邹泽红;陶爱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聚多卡醇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局部注射聚多卡醇治疗的化脓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达痊愈标准,治疗后局部无渗出、破溃、色素沉着及瘢痕.随访6 ~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显著,美容效果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丁语;陆信武;郑家伟;赵海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就诊于门诊的129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8例给予润燥止痒胶囊口服及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对照组61例,仅给予卤米松外用治疗.分别在治疗第2,4和8周末时进行症状评分、疗效判定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在治疗的第2周末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7.06%和45.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4和第8周末时,治疗组有效率为69.12%和83.82%,对照组为55.74%和62.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仅有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口服联合卤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临床疗效较好,中长期使用(1~2个月)疗效优于单用卤米松治疗,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王万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女,53岁.颈背部皮肤增厚变硬10年.2型糖尿病病史20年.皮肤科情况:颈背部皮肤弥漫性非凹陷性增厚、肿硬.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增厚,胶原纤维束增粗,间隙增宽.诊断:糖尿病性硬肿病.
作者:殷董;张美芳;惠海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男,10岁,四肢无明显诱因出现条带状瘀斑20d,自觉痛和触痛,查血尿便常规、凝血、生化、四肢静脉B超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痛性青紫综合征.
作者:杨闰平;周春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背部局限性硬化、萎缩性白斑伴水疱、血疱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绿豆大小瓷白色斑片,渐扩大、变硬萎缩,中央起水疱、血疱,无自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背部一约3cm×6cm大小瓷白色的“羊皮纸样”萎缩性斑片,边界不清,其卜见两处约2cm×2cm大小水疱、血疱,疱壁紧张,尼氏征阴性,皮损中央可见大量黑头粉刺样毛囊性角栓(图1).口腔及外阴等皮肤黏膜未见类似皮损.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抗核抗体等均无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部分表皮缺失,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浅层胶原纤维纯一化变性,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图2).皮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诊断:大疱性硬化件苔藓.
作者:胡凤鸣;王鹏;张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儿女,11岁.躯干及四肢见散在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及皮肤神经纤维瘤.患儿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临床诊断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测序明确突变位点为NF1基因c.2351G>A,该突变是第一次在NF1基因中报道.
作者:罗明珠;唐雪梅;张志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例1男,57岁,双小腿胫前散在暗红色环状红斑10年.例2男,43岁,双小腿胫前弥漫性暗红斑5年.空腹血糖正常.胫前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深层可见肉芽肿性血管炎性改变,在血管壁及其周围有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诊断: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作者:陈税莹;陈晓红;杨英;熊琦;袁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中山市2010-2015年性传播疾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情况,分析该目标人群高危行为发生情况、血清学检测情况变化趋势.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要求,采取连续抽样方法,对在监测期内符合条件的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2010-2015年共监测2 406例,≤49岁者占81.42%(1 959/2406);已婚或同居占79.05%(1 902/2 406),呈增长趋势(x2趋势=4.266,P=0.039);知晓率从2010年的63.50%增加至2015年的90.50%(x2趋势=77.123,P<0.001);近三个月的嫖娼比例和有临时性伴比例及近一年的患过性病比例、接受安全套/咨询检测服务比例均下降(P均< 0.001).≥50岁者较≤49岁者的知晓率更低(68.46% vs.85.20%,P<0.001),接受安全套/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更低(7.40% vs.11.80%,P=0.007).结论 中山市性传播疾病门诊对男性就诊者人群干预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流行风险,≥50岁人群需引起更多关注.
作者:来学惠;舒波;陈楚莹;陈建海;孙映梅;李晓莹;苏少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免疫功能情况.方法 将入选的202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Ⅰ组(67例)仅予微波治疗,对照Ⅱ组(67例)仅予5%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组(68例)予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三组患者均治疗8周,并随访6个月,治疗后对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及免疫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有效率分别为79.41%,44.78%和47.76%,即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Ⅰ组和Ⅱ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治疗组复发率(5.56%)明显低于对照Ⅰ组(20.00%)和Ⅱ组(21.8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比值均明显上升,但是CD8+水平明显下降,且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外周血中CD3+,CD4+与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Ⅱ组,治疗组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Ⅱ组的水平.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并且可有效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安全而有效.
作者:马明俊;何庚山;李美霞;丁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不同治疗参数(能量密度、光斑直径、脉宽及治疗次数)治疗由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影响该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利用不同能量密度(35J/cm2,40J/cm2,45J/cm2),光斑直径(3mm,4mm,5mm),脉宽(25ms,30ms,35ms)及治疗次数(3次,4次,5次)等治疗参数正交设计A~I共9组治疗方案,将177例甲真菌病患者511个病甲随机分为9组,分别接受A~I组方案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临床有效率、真菌学有效率及复发情况,记录观察治疗过程及随访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A~I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患者的病甲有明显改善,各组的临床有效率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各组病甲均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治疗的能量密度越高(6个月Wald=5.129,P=0.024;12个月Wald=10.471,P=0.001),次数越多(6个月Wald=4.529,P=0.033;12个月Wald=4.021,P=0.045),其临床有效率及真菌学有效率越高.结论 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是治疗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高能量密度、多次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玲;刘超;陈诗平;方清;曾海燕;刘品梅;杨万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右侧颜面部溃疡伴疼痛8年,增大6个月.患者诉8年前右侧颜面部出现一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特殊治疗,丘疹自行破溃,形成溃疡.患者因迷信,拒绝就医,溃疡面积逐渐增大并向深部发展,6个月前穿通颊黏膜.体检:体温37.6℃,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乐95/72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左侧颈部、耳前、耳后淋巴结扪及肿大,质中,可推动,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左面颊可见一巨大穿通性溃疡,约7cm×6cm,边缘较宽,略隆起呈卷曲状,质地坚实,基地红肿浸润,表面附有黄白色脓液(图1).诊断考虑“鳞状细胞癌”,住院治疗,行皮损病理活检示:细胞大小、形状不一,核增牛,深染,出现核分裂相,细胞间桥消失,可见角珠(图2).
作者:王露;陈华全;陈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表皮细胞间脂质和参与脂质转运的板层小体是皮肤渗透性屏障的物质基础,这些脂质主要包括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而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过程中形成的板层小体对脂质由颗粒层转运到角质层起重要作用.当皮肤屏障功能受到破坏时,板层小体及细胞间脂质参与屏障功能的修复.因此,外源性的脂质混合物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
作者:曹畅;华薇;李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5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0例健康人群的正常组织中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16蛋白和PCNA与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指数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p16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而降低(P<0.01),PCNA指数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而增大(P <0.01);PTNM Ⅰ~Ⅱ期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PTNMⅢ~Ⅳ期(P<0.01),PTNM Ⅰ~Ⅱ期PCNA指数显著低于PTNMⅢ~Ⅳ期(P <0.01);p16阳性表达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指数为30.67±9.82,显著低于p16阴性表达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51.96±12.43(P<0.01).结论 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缺失,而PCNA大量表达,且p16蛋白和PCNA表达与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期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提示p16蛋白和PCNA可作为评价鳞状细胞癌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治疗鳞状细胞癌有重大意义.
作者:傅敏;任世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在一个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家系中寻找致病基因突变,为该综合征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该疾病确诊、产前诊断等奠定分子基础.方法 收集所研究的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中的2例患者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与家系内正常个体一并采集外周抗凝血血样,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PE150进行外显子测序,结合SAMtool,ANNO-VAR分析鉴定并注释患者的突变位点.结果 外显子测序结果表明,家系内部所有个体测得2个共有突变,分剐为TRPM5(rs80326119,位置:chr11 p15.5)和PTTG 1IP(rs143718199,位置:chr21 q22.3),而GJB6处突变A88V(rs28937872)仅为家系内两名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发病患者所共有.结论 本研究在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中的两名患者中,发现GJB6基因出现A88V突变(rs28937872),从而确证该家系确为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此外,在该综合征家系所有参与外显子测序个体中(包含不患病个体)发现2个共有突变——TRPM5和PTTG1 IP;目前,还未见有关两种突变与该病相关联的报道,其与该综合征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蓓;陈学军;周夕湲;杨雁;段西凌;林婴;杨正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女,18岁.右上臂及右大腿褐色斑片5+月.皮肤科情况:右上臂及右大腿屈侧可见沿Blaschko线分布的褐色斑片,部分皮肤轻度萎缩,触诊无硬化、结节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基底细胞灶状空泡化,基底层局部色素增加,真皮胶原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随访半年,患者皮损无明显变化.
作者:刘小晓;江夏;彭科;张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男,61岁.左前臂结节1-年,无自觉症状.结节约1.0cm×1.0cm大小,圆顶状,皮色,表面光滑,有光泽,质软,有囊性波动感.患者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史.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大量黏液样物质沉积,阿新蓝染色阳性.诊断:皮肤局灶性黏蛋白病.
作者:刘国琴;徐飞;王婷婷;刘宏杰;李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