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珠;唐雪梅;张志勇
3例乳房外Paget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69~ 84岁,病程1~2年不等,发病部位均为阴囊部.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及毛囊上皮可见单个或成巢的Paget细胞,细胞大,胞浆丰富淡染.符合乳房外Paget病的诊断.
作者:罗婉仪;何彩凤;季必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普鲁士蓝纳米粒子(PB NPs)光热治疗皮肤黑素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CCK-8法测定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光热治疗前后对皮肤黑素瘤细胞B16F10的增殖抑制作用.用C57BL/6小鼠建立皮肤黑素瘤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PB NPs组、激光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过程中,使用热成像仪观察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肿瘤区域的温度变化.各组小鼠均连续观察10d.每日测量瘤体大小,比较四组瘤体体积变化.治疗后第10天,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进行HE染色,比较PB NPs对小鼠内脏毒副作用的影响.结果 CCK-8法测得B16F10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PB NPs(250μg/mL,125 μg/mL,62 μg/mL,31 μg/mL,16μg/mL,8μg/mL,0μg/mL)培养24h的细胞增殖,每组细胞存活率都在70%以上.808nm NIR激光强度1W/cm2照射5 min治疗B16F10细胞后,250μg/mL PBNPs细胞死亡率为71.80%.治疗10d后,联合治疗组小鼠瘤体体积明显小于其余三组小鼠瘤体体积;各组小鼠瘤体体积两两进行比较,联合治疗组小鼠瘤体消失,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对小鼠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普鲁士蓝纳米粒子联合光热治疗可以有效安全治疗皮肤黑素瘤.
作者:李蒙;石磊;王秀丽;魏志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HIV阴性的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3年10月363例进行腰穿的HIV阴性梅毒患者的数据.应用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神经梅毒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反应素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 男性(OR 3.91,95% CI2.49 ~6.13,P<0.001)及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显著相关.血清RPR滴度每增高2倍,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增高1.39倍(校正OR 1.39,95% CI 1.24~ 1.55,P<0.001).血清RPR滴度1∶16诊断神经梅毒时约登指数(0.288)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3.70%和85.10%.血清RPR滴度诊断神经梅毒的ROC曲线面积为0.680.结论 在HIV阴性人群中,尽管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显著相关,但以血清RPR滴度诊断神经梅毒容易造成大量患者的漏诊,其不适合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腰穿的指标.
作者:林丹红;李淑莲;林惠玲;林志峰;张惠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女,48岁,右枕部包块40余年,逐渐长大,近2~3年反复破溃,流液.皮损组织病理示:多个扩大的皮肤囊肿,切面部分实性,部分囊性,囊壁由两层立方上皮构成,囊壁可见到乳头状突起及顶浆分泌现象,细胞中可见酸性物质.诊断:右枕部头皮多发性汗囊瘤.伤口分泌物培养示:无乳链球菌(B群).
作者:华鑫;陈海新;邱学才;李斌;唐太昆;马孝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背部局限性硬化、萎缩性白斑伴水疱、血疱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绿豆大小瓷白色斑片,渐扩大、变硬萎缩,中央起水疱、血疱,无自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背部一约3cm×6cm大小瓷白色的“羊皮纸样”萎缩性斑片,边界不清,其卜见两处约2cm×2cm大小水疱、血疱,疱壁紧张,尼氏征阴性,皮损中央可见大量黑头粉刺样毛囊性角栓(图1).口腔及外阴等皮肤黏膜未见类似皮损.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抗核抗体等均无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部分表皮缺失,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浅层胶原纤维纯一化变性,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图2).皮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诊断:大疱性硬化件苔藓.
作者:胡凤鸣;王鹏;张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聚多卡醇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局部注射聚多卡醇治疗的化脓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达痊愈标准,治疗后局部无渗出、破溃、色素沉着及瘢痕.随访6 ~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显著,美容效果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丁语;陆信武;郑家伟;赵海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近年来,因生殖支原体感染率在性传播疾病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高而使其备受关注.它的致病性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目前除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与之密切相关外,与生殖支原体相关的疾病还包括盆腔炎性疾病、产科并发症、前列腺炎以及附睾炎等.还有研究发现生殖支原体感染与肿瘤及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相关,且其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因其检测技术仍然受限,导致相关的临床疾病无法及时确定病因并进行病因学治疗.
作者:李冰蕾;占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蛋白乙酰化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的关系;研究凉血消风汤对HATs和HDACs平衡的影响,从而揭示银屑病乙酰化内稳态的变化.方法 收集寻常性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设立中药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凉血消风汤6g,2次/d,治疗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含量,PBMC提取组蛋白后应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活性和去乙酰化酶活性试剂盒测定组蛋白HATs和HDACs水平.结果 银屑病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表达降低(P<0.05),HATs表达上升(P<0.05),HDACs表达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凉血消风汤能够降低银屑病患者血清TNF-α含量,从而治疗银屑病,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乙酰化内稳态平衡有关.
作者:房慧媚;贾瑞璇;李凤迪;王亚翠;王文欢;王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玉屏风散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方法 90例HS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全部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玉屏风散治疗.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IFN-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与治疗前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A和IgE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玉屏风散可改善HSP患儿免疫状态,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牛文忠;张雪松;丁显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女,26岁.无明显诱因脱发7个月余.外院以“斑秃”,“雄激素性脱发”治疗,无效.脱发呈弥漫性,全头拉发试验阳性,实验室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急性休止期脱发.予烟酰胺、葡萄糖酸锌、叶酸营养支持治疗后拉发试验转为阴性,毛发已完全再生.
作者:邹兴伟;黄宇平;蒋莎莉;苏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女,53岁.颈背部皮肤增厚变硬10年.2型糖尿病病史20年.皮肤科情况:颈背部皮肤弥漫性非凹陷性增厚、肿硬.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增厚,胶原纤维束增粗,间隙增宽.诊断:糖尿病性硬肿病.
作者:殷董;张美芳;惠海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全身泛发紫红色丘疹、斑块伴瘙痒1年余.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紫红色丘疹,后逐渐增多,发展为斑块,伴剧烈瘙痒.外院一直按皮炎湿疹治疗,无效.患者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否认其他系统疾病史和家族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躯干及四肢见较多暗红色或紫红色扁平丘疹,部分融合成斑片或斑块,上覆蜡样薄膜,见网状条纹(图1).口腔颊黏膜亦可见网状条纹,略隆起,舌背及舌底见紫红色丘疹.
作者:吴健;吴瑞斌;师逢;吴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三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三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药敏情况.方法 采用MALDI-TOF MS鉴定痤疮丙酸杆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12例痤疮患者中,分离出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拉霉素83.97%(131/156)、阿奇霉素48.72% (76/156)、红霉素30.13%(47/156),且三种抗生素间存在交叉耐药.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四环素100%敏感.结论 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存在交叉耐药,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均敏感,这为本地区痤疮治疗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
作者:孙菲;凌勇活;唐慧菁;李明;阮建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入院前3d无诱因出现左下腹及左侧腰骶部疼痛,向会阴部放射,并停止排气、排便,伴有腹胀,略反酸、烧心,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无尿频、尿痛及血尿.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胆囊结石史.查体:一般状况可,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神清,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1次/min,律齐.腹软,左下腹轻度压痛及触痛,左侧腰骶部皮肤有触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见胃肠型及肠蠕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无气过水声.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左下腹彩超示:左侧腹部肠管蠕动减慢、回声减低,不完全性肠梗阻?立位腹平片示:肠管积气,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考虑不全肠梗阻.入院后给予禁食、补液、营养支持,并予以灌肠等治疗.行结肠镜检查示:直肠炎性改变.患者腹胀缓解,恢复排气、排便,但腹痛及腰骶部疼痛仍较剧烈;入院后第3天患者左侧腰骶部及左下腹部出现散在斑丘疹,顶端有水疱,伴疼痛,请皮肤科会诊,诊断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后,疼痛消失,疱疹结痂,腹痛缓解.
作者:杨翠;赵十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1/2伴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ALA治疗的佳浓度.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CIN1/2伴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予ALA浓度为20%,10%和5%及安慰剂治疗.3~6个月后根据皮肤活检、巴氏涂片和HPV检测结果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6个月后,安慰剂组与不同浓度ALA组中CIN1患者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ALA组vs安慰剂组,P均>0.05),20% ALA组中CIN2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患者的有效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25% vs 95.00%,P<0.01).治疗6个月后,20% ALA组中CIN2患者HPV 16/18阴转率为85.00%,安慰剂组CIN2患者阴转率为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 ALA-PDT可以治疗CIN2,还可以清除HR-HPV.
作者:王喜英;孟健;冯育洁;王健;白吉;穆雅琴;刘丽华;张海燕;赵富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中山市2010-2015年性传播疾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情况,分析该目标人群高危行为发生情况、血清学检测情况变化趋势.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要求,采取连续抽样方法,对在监测期内符合条件的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2010-2015年共监测2 406例,≤49岁者占81.42%(1 959/2406);已婚或同居占79.05%(1 902/2 406),呈增长趋势(x2趋势=4.266,P=0.039);知晓率从2010年的63.50%增加至2015年的90.50%(x2趋势=77.123,P<0.001);近三个月的嫖娼比例和有临时性伴比例及近一年的患过性病比例、接受安全套/咨询检测服务比例均下降(P均< 0.001).≥50岁者较≤49岁者的知晓率更低(68.46% vs.85.20%,P<0.001),接受安全套/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更低(7.40% vs.11.80%,P=0.007).结论 中山市性传播疾病门诊对男性就诊者人群干预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流行风险,≥50岁人群需引起更多关注.
作者:来学惠;舒波;陈楚莹;陈建海;孙映梅;李晓莹;苏少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表皮细胞间脂质和参与脂质转运的板层小体是皮肤渗透性屏障的物质基础,这些脂质主要包括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而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过程中形成的板层小体对脂质由颗粒层转运到角质层起重要作用.当皮肤屏障功能受到破坏时,板层小体及细胞间脂质参与屏障功能的修复.因此,外源性的脂质混合物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
作者:曹畅;华薇;李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女,39岁,会阴部无痛性单发结节l周余.皮肤科情况:会阴部可见一黄豆大小皮色结节,无触痛、粘连,活动度佳.表面皮肤无红肿、糜烂、渗液等.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浅层至中层,周围可见完整包膜与上皮相分隔,未见向周围浸润生长,瘤体内呈条索状及网篮状,可见多数乳头折叠突入管腔内.瘤细胞未见核分裂相或异型性,瘤组织及周围组织未见炎细胞浸润.临床结合病理诊断为女阴乳头状汗腺腺瘤.
作者:汤庄力;张燕飞;冯义国;童丹玉;王晓鹏;肖生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本院2004-2013年病理诊断为皮肤恶性肿瘤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入选574例皮肤恶性肿瘤,常见皮肤恶性肿瘤534例,其中基底细胞癌251例(47.00%)、鳞状细胞癌140例(26.22%)、Kaposi's肉瘤81例(15.17%);男女性别无差异;病程超过一年者85.39%.40岁以下的基底细胞癌患者占13.15%(33/251);头颈部仍是基底细胞癌的好发部位(88.45%).在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面,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在70.00%左右,而皮肤附属器等少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仅为30.00%.结论 在新疆地区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中,头面曝光部位仍是好发部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是基底细胞癌,Kaposi's肉瘤位居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临床上应重视中青年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皮肤附属器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仍是临床诊断的难点.
作者:万学峰;张丽娟;樊俊威;帕丽达·阿布力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儿女,11岁.躯干及四肢见散在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及皮肤神经纤维瘤.患儿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临床诊断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测序明确突变位点为NF1基因c.2351G>A,该突变是第一次在NF1基因中报道.
作者:罗明珠;唐雪梅;张志勇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