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茂;罗卓夫;许飏
目的 探讨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蛋白乙酰化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的关系;研究凉血消风汤对HATs和HDACs平衡的影响,从而揭示银屑病乙酰化内稳态的变化.方法 收集寻常性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设立中药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凉血消风汤6g,2次/d,治疗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含量,PBMC提取组蛋白后应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活性和去乙酰化酶活性试剂盒测定组蛋白HATs和HDACs水平.结果 银屑病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表达降低(P<0.05),HATs表达上升(P<0.05),HDACs表达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凉血消风汤能够降低银屑病患者血清TNF-α含量,从而治疗银屑病,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乙酰化内稳态平衡有关.
作者:房慧媚;贾瑞璇;李凤迪;王亚翠;王文欢;王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本院2004-2013年病理诊断为皮肤恶性肿瘤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入选574例皮肤恶性肿瘤,常见皮肤恶性肿瘤534例,其中基底细胞癌251例(47.00%)、鳞状细胞癌140例(26.22%)、Kaposi's肉瘤81例(15.17%);男女性别无差异;病程超过一年者85.39%.40岁以下的基底细胞癌患者占13.15%(33/251);头颈部仍是基底细胞癌的好发部位(88.45%).在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面,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在70.00%左右,而皮肤附属器等少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仅为30.00%.结论 在新疆地区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中,头面曝光部位仍是好发部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是基底细胞癌,Kaposi's肉瘤位居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临床上应重视中青年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皮肤附属器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仍是临床诊断的难点.
作者:万学峰;张丽娟;樊俊威;帕丽达·阿布力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在一个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家系中寻找致病基因突变,为该综合征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该疾病确诊、产前诊断等奠定分子基础.方法 收集所研究的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中的2例患者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与家系内正常个体一并采集外周抗凝血血样,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PE150进行外显子测序,结合SAMtool,ANNO-VAR分析鉴定并注释患者的突变位点.结果 外显子测序结果表明,家系内部所有个体测得2个共有突变,分剐为TRPM5(rs80326119,位置:chr11 p15.5)和PTTG 1IP(rs143718199,位置:chr21 q22.3),而GJB6处突变A88V(rs28937872)仅为家系内两名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发病患者所共有.结论 本研究在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中的两名患者中,发现GJB6基因出现A88V突变(rs28937872),从而确证该家系确为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此外,在该综合征家系所有参与外显子测序个体中(包含不患病个体)发现2个共有突变——TRPM5和PTTG1 IP;目前,还未见有关两种突变与该病相关联的报道,其与该综合征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蓓;陈学军;周夕湲;杨雁;段西凌;林婴;杨正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不同治疗参数(能量密度、光斑直径、脉宽及治疗次数)治疗由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影响该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利用不同能量密度(35J/cm2,40J/cm2,45J/cm2),光斑直径(3mm,4mm,5mm),脉宽(25ms,30ms,35ms)及治疗次数(3次,4次,5次)等治疗参数正交设计A~I共9组治疗方案,将177例甲真菌病患者511个病甲随机分为9组,分别接受A~I组方案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临床有效率、真菌学有效率及复发情况,记录观察治疗过程及随访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A~I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患者的病甲有明显改善,各组的临床有效率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各组病甲均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治疗的能量密度越高(6个月Wald=5.129,P=0.024;12个月Wald=10.471,P=0.001),次数越多(6个月Wald=4.529,P=0.033;12个月Wald=4.021,P=0.045),其临床有效率及真菌学有效率越高.结论 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是治疗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高能量密度、多次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玲;刘超;陈诗平;方清;曾海燕;刘品梅;杨万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丙酮/二乙醚溶液和水方法诱发的C57BL/6小鼠干皮症模型(AEW模型),检测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受体(GRPR)在颈段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瘙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外用丙酮/二乙醚混合液(1∶1)和水7d建立C57BL/6小鼠的AEW模型,观察小鼠搔抓行为学,皮肤干燥症状,皮肤组织学(HE染色)和肥大细胞浸润(甲苯胺蓝染色)等指标,定量PCR分析GRP在颈部背根神经节(DRG),GRPR在颈部脊髓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EW模型组小鼠的自发性搔抓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AEW模型组小鼠颈背部皮肤表现出明显干燥、脱屑,病理提示表皮增厚、真皮肥大细胞浸润不明显;在颈部DRG的GRP、在颈部脊髓的GRPR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干皮症且伴有强烈搔抓行为的C57BL/6小鼠模型,GRP和GRPR在AEW模型瘙痒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雪婷;曾丽萍;邹泽红;陶爱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Schnitzl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自发性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以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血症及慢性荨麻疹为主要特征,此外还有发热、骨痛、关节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多种表现.皮损组织病理呈嗜中性荨麻疹样皮病表现.Strasbourg诊断标准为新的诊断依据.治疗首选阿那白滞素,病程良性,少数患者有恶变风险.
作者:闫会昌;张江安;于建斌;王祖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女,39岁,会阴部无痛性单发结节l周余.皮肤科情况:会阴部可见一黄豆大小皮色结节,无触痛、粘连,活动度佳.表面皮肤无红肿、糜烂、渗液等.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浅层至中层,周围可见完整包膜与上皮相分隔,未见向周围浸润生长,瘤体内呈条索状及网篮状,可见多数乳头折叠突入管腔内.瘤细胞未见核分裂相或异型性,瘤组织及周围组织未见炎细胞浸润.临床结合病理诊断为女阴乳头状汗腺腺瘤.
作者:汤庄力;张燕飞;冯义国;童丹玉;王晓鹏;肖生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男,10岁,四肢无明显诱因出现条带状瘀斑20d,自觉痛和触痛,查血尿便常规、凝血、生化、四肢静脉B超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痛性青紫综合征.
作者:杨闰平;周春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背部局限性硬化、萎缩性白斑伴水疱、血疱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绿豆大小瓷白色斑片,渐扩大、变硬萎缩,中央起水疱、血疱,无自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背部一约3cm×6cm大小瓷白色的“羊皮纸样”萎缩性斑片,边界不清,其卜见两处约2cm×2cm大小水疱、血疱,疱壁紧张,尼氏征阴性,皮损中央可见大量黑头粉刺样毛囊性角栓(图1).口腔及外阴等皮肤黏膜未见类似皮损.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抗核抗体等均无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部分表皮缺失,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浅层胶原纤维纯一化变性,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图2).皮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诊断:大疱性硬化件苔藓.
作者:胡凤鸣;王鹏;张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玉屏风散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方法 90例HS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全部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玉屏风散治疗.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IFN-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与治疗前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A和IgE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玉屏风散可改善HSP患儿免疫状态,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牛文忠;张雪松;丁显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HIV阴性的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3年10月363例进行腰穿的HIV阴性梅毒患者的数据.应用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神经梅毒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反应素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 男性(OR 3.91,95% CI2.49 ~6.13,P<0.001)及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显著相关.血清RPR滴度每增高2倍,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增高1.39倍(校正OR 1.39,95% CI 1.24~ 1.55,P<0.001).血清RPR滴度1∶16诊断神经梅毒时约登指数(0.288)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3.70%和85.10%.血清RPR滴度诊断神经梅毒的ROC曲线面积为0.680.结论 在HIV阴性人群中,尽管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显著相关,但以血清RPR滴度诊断神经梅毒容易造成大量患者的漏诊,其不适合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腰穿的指标.
作者:林丹红;李淑莲;林惠玲;林志峰;张惠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5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0例健康人群的正常组织中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16蛋白和PCNA与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指数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p16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而降低(P<0.01),PCNA指数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而增大(P <0.01);PTNM Ⅰ~Ⅱ期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PTNMⅢ~Ⅳ期(P<0.01),PTNM Ⅰ~Ⅱ期PCNA指数显著低于PTNMⅢ~Ⅳ期(P <0.01);p16阳性表达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指数为30.67±9.82,显著低于p16阴性表达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51.96±12.43(P<0.01).结论 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缺失,而PCNA大量表达,且p16蛋白和PCNA表达与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期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提示p16蛋白和PCNA可作为评价鳞状细胞癌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治疗鳞状细胞癌有重大意义.
作者:傅敏;任世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全身反复红斑脓疱伴瘙痒1年,加重1周.1年前患者腹部出现红疹,伴轻度瘙痒,7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在右大腿及腹部皮损处取材活检示:角层下脓疱病.予甲泼尼龙针剂和雷公藤各40mg口服,20余天后皮疹基本消退.后因未规律用药致皮疹复发和加重,伴疼痛、瘙痒及低热.4个月前患者再次就诊,予甲泼尼龙和阿奇霉素等治疗11d,皮疹泛发至胸背部、双上肢、双大腿.本科予氨苯砜50mg(2次/d)治疗,多数皮疹消退.1周前无明显诱因颈前及四肢皮疹增多,不伴发热、咽痛、关节痛等症.
作者:张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1月本科诊治的39例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男:女为4.57∶1(32∶7);平均年龄(51.54±15)岁,>50岁20例,20 ~50岁18例,15岁1例;71.79% (28/39)有明确冶游史;94.87%(37/39)患者皮损分布≥2支神经支配区,可伴大疱、血疱、脓疱及内脏损害等,神经痛也较明显;15.38%(6/39)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 500个/μL;56.41%(22/39)痊愈,43.59%(17/39)伴后遗神经痛,7.69% (3/39)复发,无死亡病例.伴后遗神经痛者,29.41% (5/17)持续3~12个月,29.41% (5/17)持续1~2年,17.65%(3/17)持续2~3年,23.53% (4/17)持续3年以上.结论 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多数有高危性行为史.患者病情重,皮损广泛,神经损伤恢复缓慢,复发率高,应注意加强HIV的早期筛查和积极治疗.
作者:罗茂;罗卓夫;许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紫铆花素对人黑素瘤细胞A375细胞增殖、细胞周期、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合成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紫铆花素处理人黑素瘤细胞A375 48h后,采用MTT法测定黑素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测定黑素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L-DOPA法测定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含量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0.1~5.0μg/mL浓度范围紫铆花素与人黑素瘤细胞A375共孵育48h后,能明显促进人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具有不同程度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促进黑素合成及调节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结论 紫铆花素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癌细胞A375起促进细胞增殖、提高酪氨酸酶活性、增加黑素合成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紫铆花素对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调节有关.
作者:高莉;霍仕霞;罗静莺;谭雪;彭晓明;闫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女,18岁.右上臂及右大腿褐色斑片5+月.皮肤科情况:右上臂及右大腿屈侧可见沿Blaschko线分布的褐色斑片,部分皮肤轻度萎缩,触诊无硬化、结节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基底细胞灶状空泡化,基底层局部色素增加,真皮胶原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Moulin线状萎缩性皮病.随访半年,患者皮损无明显变化.
作者:刘小晓;江夏;彭科;张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农民,苗族.颜面红斑3年,全身泛发伴面瘫1.5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颜面、鼻尖、嘴唇、双侧面颊部出现轻度红斑,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1.5年前红斑逐渐增多,以面部和四肢为著,呈环状排列,大小不一,红斑处闭汗和麻木,四肢有手套感,并出现面瘫.近日来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眉毛脱落,常伴有低热.饮食时手无力,双手小拇指逐渐出现屈曲,虎口肌肉萎缩.外院病理确诊为麻风,本院门诊以麻风收入院.
作者:周仕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表皮细胞间脂质和参与脂质转运的板层小体是皮肤渗透性屏障的物质基础,这些脂质主要包括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而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过程中形成的板层小体对脂质由颗粒层转运到角质层起重要作用.当皮肤屏障功能受到破坏时,板层小体及细胞间脂质参与屏障功能的修复.因此,外源性的脂质混合物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
作者:曹畅;华薇;李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核查并分析梅毒报告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客观分析博兴县梅毒疫情并制定下一步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设置统一的核查表,从大疫情网下载博兴县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报告的全部梅毒病例,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核查,资料统一录入数据库,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核查104例梅毒病例,通过查重后终100例列入统计处理,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双阳性者占85.00%,其中未进行非特异性抗体定量检测者占10.59%,仪特异性抗体单阳者占15.00%,仅非特异性抗体单阳者为0,所有报告病例均有实验室诊断结果.一期、二期、隐性梅毒正确分期分类率分别为21.62%,77.78%和33.33%,胎传梅毒均不符合诊断标准.结论 博兴县网络直报梅毒存在一定不合理诊断和报告,需要加强临床医生对梅毒诊断分期分类培训并加强梅毒网络疫情报告质量管理,提高梅毒报告质量.
作者:张海滨;高冲;赵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右侧颜面部溃疡伴疼痛8年,增大6个月.患者诉8年前右侧颜面部出现一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特殊治疗,丘疹自行破溃,形成溃疡.患者因迷信,拒绝就医,溃疡面积逐渐增大并向深部发展,6个月前穿通颊黏膜.体检:体温37.6℃,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乐95/72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左侧颈部、耳前、耳后淋巴结扪及肿大,质中,可推动,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左面颊可见一巨大穿通性溃疡,约7cm×6cm,边缘较宽,略隆起呈卷曲状,质地坚实,基地红肿浸润,表面附有黄白色脓液(图1).诊断考虑“鳞状细胞癌”,住院治疗,行皮损病理活检示:细胞大小、形状不一,核增牛,深染,出现核分裂相,细胞间桥消失,可见角珠(图2).
作者:王露;陈华全;陈丽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