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伟;王占祥;郭剑峰;陈四方;沈上杭;方耀春;姜月明;薛伟明;叶永造;朱宏伟;刘希尧;马永会
目的 探讨双侧同时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 49例sTBI患者,分为双侧同时开颅手术(治疗组)和传统手术方式(对照组)并于3个月后进行GOS评定.结果 治疗组27例,恢复良好9例,中度残疾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7例.对照组22例,恢复良好3例,中度残疾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0例,(P<0.05).结论 采用双侧同时开颅手术治疗sTBI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作者:张国庆;李刚;商建军;肖连东;韩战庆;马先贵;周川;宋立涛;钟景阳;孙建彬;韩银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内病变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颅内肿瘤和血管性病变患者,经术前MRI薄层扫描(1 mm/层)或CT薄层扫描(1 mm/层)检查,将影像数据输入Stryker导航系统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头皮、病灶、重要功能区及标志点),靶点设定,手术切口入路设计,精确定位微小病灶位置,术中神经导航引导下确定病灶位置及范围,以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变,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评价.结果 应用神经导航对颅内病变、重要结构定位准确,定位误差均在3 mm以内.32例手术导航下寻找病变成功率达100%,病变全切除率达90%,同时未发生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能提供精确的术前手术入路设计和术中实时导向,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死亡率、病残率,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谭国伟;王占祥;郭剑峰;陈四方;沈上杭;方耀春;姜月明;薛伟明;叶永造;朱宏伟;刘希尧;马永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溴隐停对泌乳素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及对肿瘤质地的影响和腺瘤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行手术切除的具有完整影像学、病理学和随访资料的垂体泌乳素腺瘤93例.并且按照术前是否服用过溴隐停分为两组:溴隐停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术中和术后病理发现溴隐停组的肿瘤体积缩小,组织质地较韧,纤维组织较多;对照组的肿瘤质地较稀软,纤维成分较少.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1).另外还发现溴隐停组的腺瘤较易发生卒中(P<0.01).结论 服用溴隐停可以使泌乳素垂体腺瘤体积变小,质地变韧,泌乳素分泌水平下降,临床症状减轻,但可能是肿瘤卒中的潜在诱发因素.
作者:田春雷;李勇;韩林;舒凯;张华楸;徐钰;李龄;雷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颅脑手术后无菌性脑膜炎在临床上常易同颅内感染混淆,导致了不必要及不合理抗生素的使用和住院时间的延长,本文总结10年来68例术后无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诊治情况,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作者:徐伦山;许民辉;任明亮;李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医学界对颅脑创伤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在基本理论和治疗策略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研究的热点和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章翔;刘恩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巨大脑动脉瘤(直径>2.5 cm)的临床表现类似脑肿瘤,容易误诊,起源于大脑镰前动脉的脑动脉瘤罕见,我院神经外科2004年10月对一例大脑镰前动脉巨大脑动脉成功实施了手术夹闭切除,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保山;张剑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安宫牛黄注射液对脑外伤后炎性反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Feeney法造成鼠脑挫裂伤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在伤后6、24、48、72 h时间点完整取出脑组织,匀浆后离心,取上清液0.5 ml,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做IL-1β因子和ICAM-1水平检测.结果 治疗组脑组织IL-1β和ICAM-1水平在伤后6 h、24 h、48 h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安宫牛黄注射液可抑制脑外伤后脑内IL-1β和ICAM-1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作者:廖创新;叶惠韶;郭泽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克隆获得编码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基因.方法 采用非对称引物/模板法,依据基因库提供的alphastati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alphastatin基因的引物/模板链,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从DNA中扩增出人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基因片段;将获得的基因片段插入质粒载体pGEM-T Easy中,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后挑选阳性克隆,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重组质粒.结果 经质粒DNA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获得了人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基因片段序列.结论 首次体外克隆获得了人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基因,为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世文;杨广笑;李涛;王东峰;廉民学;鲍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胶质瘤瘤周脑白质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为研究神经纤维束功能保护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 对8例功能区胶质瘤,术前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标记锥体束与肿瘤交界区的神经影像兴趣区,利用神经导航系统中扩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DTI-FT)图像、脑穿刺留置着色明胶海绵矫正脑漂移技术、直接电刺激技术等,定点采集影像兴趣区标本,进行常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成功定点采集标本13块,术后患者运动功能均保持术前状态或改善.胶质瘤周边脑白质内有髓神经纤维存在三类超微结构改变:单纯髓鞘病理改变、单纯轴索病理改变及髓鞘-轴索共同病变.结论 针对术前神经影像兴趣区,定点留取大脑半球内手术病理标本的方法,为研究神经影像信号与手术神经病理间关系提供了重要方法.轴索变性、坏死是肿瘤周边脑白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而仅有髓鞘病变的有髓神经纤维是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
作者:何黎民;李天栋;高寒;杨传红;韩立新;贾富仓;王伟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大鼠脑组织内切冬酶-3(caspase-3)表达及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TBI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观察TBI伤后2 h~3 d伤侧大脑皮层、海马caspase-3表达及活性变化情况.结果 在伤后各时相点(2、12、24、48、72 h)PACAP治疗组caspase-3表达与TBI组相比较,皮质与海马的表达都要相对减少;caspase-3的活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 PACAP能降低TBI脑组织内caspase-3表达及活性,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王克强;许民辉;杨丽霞;杨继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为受伤3 w后出现硬膜下的血肿,是中老年患者轻微颅脑损伤后为常见的颅内病变.约占颅内血肿的10%,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无特征.虽然CSDH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单孔钻颅闭式引流方法简单,操作容易,已成为神经外科医师普遍采用的方法.我们近3年来采用单孔钻颅闭式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军;刘万山;郭世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交通的发达,使创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颅脑损伤已成为青少年伤病致死的首要病因,其病死率已占整个创伤患者的85%.而重型颅脑损伤更成为神经外科救治的重点,虽然随着近年来神经外科治疗水平的提高,颅脑损伤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脑外伤后各种后遗症逐渐增多,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以植物状态生存,需长期甚至终生康复治疗.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间,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143例,抢救存活86例,通过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患者致残率明显下降.报告如下:
作者:王光义;黄光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79例,先后采用侧脑室钻孔引流和小骨窗脑室灌洗两种方法治疗,我们认为后者疗效更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更新;范小璇;赵晓平;周振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β-干扰素(huIFN-β)基因脂质体pSV2IFN-β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侵袭力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含huIFN-β基因的脂质体体外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系SHC44,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蛋白表达.通过Boyden小室法检测SHG44转染前后细胞体外侵袭力的变化,同时采用明胶酶谱法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比活性.结果 转染pSV2IFN-β后,SHG44细胞中的目的基因蛋白有显著表达;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pSV2IFN-β脂质体转染组的侵袭性细胞数分别为49.26±14.67、54.63±12.27和18.17±5.42,转染靶基因后SHG44细胞的体外侵袭力受到明显抑制,这与MMPs活性下降的改变相一致.结论 转染huIFN-β基因脂质体pSV2IFN-β使脑胶质瘤细胞系SHG44的侵袭力受到明显抑制,提示脂质体介导的huIFN-β基因治疗可能是抗神经胶质瘤侵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作者:林伟;章翔;张剑宁;费舟;李侠;宋蕾;王西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头颅侧向旋转致脑损伤大鼠模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机制.方法 成年大鼠20只,制作头颅瞬间侧向旋转脑损伤模型,测量头颅旋转前及旋转后6 h的BAEP,测量电极置于颅顶左侧C2点,左耳予短暂click声刺激,右耳持续予噪声掩蔽,经1 000次叠加平均,记录BAEP各波形的潜伏期、波间期和波幅值.结果 大鼠头颅旋转后6 h和Ⅴ波潜伏期、Ⅰ~Ⅲ和Ⅲ~Ⅴ波波间期明显较旋转前延长,Ⅰ和Ⅴ波波幅较旋转前明显降低,而旋转前后Ⅰ波潜伏期、Ⅰ~Ⅴ波波间期以及Ⅰ波波幅无显著差异.结论 头颅瞬间侧向旋转可引起BAEP异常,此与脑干内特殊传导通路的破坏有关,其结构基础为脑干广泛神经轴索损伤.
作者:贺晓生;章翔;费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肿液及其外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对CSDH患者血肿液和血清中VEGF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SDH血肿外膜的VEGF蛋白表达,并根据F-Ⅷ因子在血管内皮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微血管密度(MVD)的计数,利用电镜观察血肿外膜的超微结构,分析在CSDH中VEGF对血肿外膜毛细血管的生成作用及血肿外膜中毛细血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血肿液中VEGF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的含量(P<0.01),血肿外膜中可见明显增生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炎症细胞,VEGF与F-Ⅷ因子均呈强阳性染色.电镜结果显示血肿外膜中存在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血管通透性增高.结论 VEGF与CSDH血肿外膜的毛细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增高密切相关.
作者:程玉;蔺友志;李国忠;王超;钟震宇;初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Jun和C-Fos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获随访的儿童髓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资料,男46例,女38例,年龄6~12岁,按术后生存期3、5、10年,分为A、B、C三组,每组病例数各为42例、27例和1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患儿肿瘤组织中C-Jun和C-Fos的表达.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cox回归模型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84例儿童髓母细胞瘤中,C-Jun和C-Fos阳性表达各71例(84.52%)和65例(77.38%),A、B、C三组中C-Jun和C-Fos阳性表达率各为100%和97.6%、40.74%和77.78%、13.33%和20%,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Jun和C-Fos的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且二者表达具有协同性.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Jun和C-Fos是患儿预后的不良因素.结论 儿童髓母细胞瘤中存在C-Jun和C-Fos的阳性表达,并与患儿预后呈负相关.
作者:陈礼刚;张苓;李定君;刘洛同;明扬;董劲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弥漫性脑损伤(DBI)大鼠延髓内脏带(MVZ)中背侧迷走神经复合体(DVC)的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以及观察内脏活动的变化,为临床防治DBI引起的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成功建立DBI大鼠模型基础上,应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DBI发生后1 h、2 h、6 h、12 h、24 h,大鼠MVZ中DVC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以及DBI大鼠心率、呼吸频率和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DBI 1 h,DVC神经元放电频率、胃电、心率和呼吸频率开始出现变化;DBI 2 h,上述指标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呈现第一次变化高峰.DBI 6 h时其变化与DBI 2 h时相类似;而在DBI 12 h时,上述指标呈现第二次更为显著的变化高峰,直至DBI 24 h时仍然呈现相对高水平的改变,但较DBI 12 h时为低.结论 DBI发生后,MVZ的DVC中神经元的激活是导致内脏活动发生改变的原动力.
作者:郭庆东;王景杰;李兵;曹卫东;刘恩渝;李侠;章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单纯放疗与放疗加替莫唑胺(放疗同时和放疗后给药)治疗高级别胶质瘤的局控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52例首次术后的间变性星形及胶质母细胞瘤随机分为接受单纯放疗(分次照射局部放疗,2 Gy/d,5 d/w,共持续6 w,总剂量60 Gy)、放疗加每天持续的替莫唑胺治疗(75 mg/m2/d),7 d/w,从放疗开始到放疗结束)以及6个周期的替莫唑胺辅助治疗(150~200 mg/m2,治疗5 d,每28 d为一个疗程).每组26例.主要研究目标为整体生存率.结果 放疗加替莫唑胺(RT-TMZ)组与单纯放疗(RT)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76.9%和50.0%;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3.1%和46.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8个月和6.2个月(P<0.05).1年累积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2.3%和76.9%;1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7.7%和23.1%,1年生存率分别为65.4%和30.8%(P<0.05).RT-TMZ组常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但仅限于Ⅰ~Ⅱ度.结论 两组相比在提高局控率、延缓肿瘤复发与提高患者无瘤生存期方面RT-TMZ组要优于RT组,而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反应均较轻微,所以放疗加替莫唑胺治疗新确诊的间变性星形及胶质母细胞瘤有效并能够明显提高生存率而毒副作用小.
作者:杨冬;王忠诚;邱晓光;江涛;张亚卓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离液压性脑损伤室下区巢蛋白(nestin)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阳性(nestin+/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和诱导分化,观察其分裂、增殖和分化能力,以阐明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过程中nestin+/GFAP+共存细胞是否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方法 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动物模型,分离损伤成年SD大鼠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培养和诱导分化,以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神经球以及原代和传代培养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结果显示培养及传代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可以形成悬浮生长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神经球诱导分化后可以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后分离的室下区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
作者:屈建强;贺西京;杨平林;杨涛;冯彦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