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研究阿托伐他汀的早期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刘建芳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早期应用, 血脂指标
摘要: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的早期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常规对照组23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5例,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两个疗程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TC、TG、hs - CRP及MMP -9浓度显著降低(均P<0.05),但常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并能有效的降低患者体内的血脂水平.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颅脑损伤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CT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65例的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患者中,CT诊断主要表现在头皮损伤、颅骨骨折和颅脑组织损伤等方面,创伤常合并存在.结论 CT在颅脑损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早进行CT诊断和复查对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天练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产后抑郁治疗体会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临床表现为疲乏、爱哭、孤僻、失眠、厌世悲观、有犯罪感等.一般在产后1周开始出现症状,产后4~6周逐渐明显,持续6~8周,有的长达数年[1].本病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婴幼儿情绪、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对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危害,因此必须给予重视.

    作者:廖晓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红霉素在不同pH值葡萄糖液中对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

    目的 观察红霉素与不同pH值葡萄糖液体配伍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8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71例,治疗组采用红霉素与加入碳酸氢钠的葡萄糖液体配伍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对照组采用红霉素与单纯葡萄糖配伍.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在退热、减轻咳嗽及肺部阴影减轻等方面有明显效果,P均<0.05.在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比较中,治疗组患儿的血管疼痛及胃肠道反应较对照组亦明显减轻或减少,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红霉素与弱碱性葡萄糖液体配伍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马立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例尿毒症并伴有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充分透析的基础之上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皮肤瘙瘁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2周的观察,20例患者瘙痒症状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的7例患者增加疗程后提高至显效.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可以有效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严重皮肤瘙瘁等并发症.治疗的同时结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大大增加了治疗效果.

    作者:刘杨保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高频超声诊断睾丸微石症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睾丸微石症的认识.方法 回顾报告2例睾丸微石症高频超声表现,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2例患者分因腹股沟包块及阴囊肿来我科超声检查时发现睾丸内有多个点状强回声,如针尖样,大小约2mm左右,后方无声影且相互独立分布,同时发现睾丸鞘膜积液.超声诊断:睾丸微石症,睾丸鞘膜腔积液.结论 高频超声对睾丸微石症有明确诊断价值,定期超声随访是必要的.

    作者:徐军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髓芯减压、高压氧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回顾性观察分析髓芯减压、高压氧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方法 对股骨头坏死患者42例,实施髓芯减压术、高压氧的同时植入自体体外分离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结果 经1年随访及MRI检查,股骨头坏死体积由31.67±7.58,降至13.23±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病例.结论 髓芯减压、高压氧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王汝杰;王铁翔;王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中间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 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中间综合征的临床变化总结其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中间综合征13例,按照患者的病情状况均给予呼吸机机械呼吸根据病情和分期不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临床转归.结果 入选的13例患者中死亡1例,病死率7.69%,治愈率92.31%.结论积极正确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中间综合征患者抢救成功的首要条件.

    作者:施银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孕期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护士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中存在各种危害因素,这些危害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心理因素等等,这些危害因素严重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而护士作为生育队伍中一组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哪些职业危害因素对孕期护士有着特殊的危害性,孕期护士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作者:崔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系统化整形外科原则和技术在皮肤软组织创伤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系统应用整形外科原则和技术,处理急性皮肤软组织创伤的方法与经验.方法 对体表皮肤软组织急性创伤进行严格清创,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当整形外科原则和技术进行治疗.不伴组织缺损的普通裂伤应用整形外科精细缝合法关闭伤口,伴有组织器官缺损的创面应用组织移植方法进行修复,包括皮片、皮瓣移植等常用的整形外科技术.后期结合功能及形态康复治疗.结果 本组共治疗l 87例患者,229伤口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1年,无明显瘢痕增生,无功能障碍,不需Ⅱ期修复,美容效果良好.结论 系统应用整形外科基本原则和技术治疗各种急性皮肤软组织创伤,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郑;张汝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直肠癌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直肠癌手术中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ASA Ⅰ-Ⅲ级择期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两组全麻诱导方法相同,维持用持续静注丙泊酚5~7mg/kg·h,间断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GEA组于诱导前取L1-2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3mL,测定麻醉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诱导麻醉平稳后开始追加适量硬膜外药量(1%利多卡因5~10mL不等),以保持循环稳定为准.切皮前给予适量芬太尼完善镇痛.于麻醉前、切皮后10min、30min、2h、术毕时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E)及血糖浓度.结果 GEA组血清皮质醇在切皮后10min、30min明显低于GA组;E在切皮后各时点明显低于GA组;血糖在术毕时低于GA组.GEA组MAP、HR在切皮后各时点显著低于GA组.GEA组全麻药用量及术毕清醒时间显著低于GA组.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直肠癌手术可减轻应激反应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张冰;曹艳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手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75例均手术成功,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术后2年随访,根据Hrris综合评价结果为优47例,良21例,可6例,差0例;74例均能下地活动.结论 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疗效,有利于早期关节活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朱欣阳;徐亚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症的观察要点与护理

    目的 了解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并对其观察要点和护理进行探讨.方法 对5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腹水并发症中电解质紊乱发生率高,其次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结论 全面细致的临床观察,切实可行的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肝硬化腹水的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马海秀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非那雄胺对前列腺增生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目的 评价术前服用非那雄胺对前列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术中出血的影响,以及对前列腺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影响.方法 1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术前服用非那雄胺5mg/d,2周的45例患者为A组;4周的52例患者为B组.术前未服用非那雄胺的63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TURP前列腺切除重量,计算术中失血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前列腺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A组中,前列腺体积在40~80mL者,与同体积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平均切除1g前列腺组织失血量,前列腺微血管密度小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前列腺体积>80mL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中,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体积在40~80mL者,术前应用非那雄胺2周即可减少TURP术中出血,减少腺体内微血管的密度,应用4周,疗效更加明显.前列腺体积> 80mL者,术前应用非那雄胺4周方可减少TURP术中出血,减少腺体内微血管的密度.

    作者:崔军;宋永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80例观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消化道平坦型及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效果、并发症.方法 采用内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280例黏膜平坦型病变和黏膜下肿物患者,用特殊电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 280例患者顺利一次性完全切除,无穿孔、大出血及梗阻,3个月后,280例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可行、有效,切除病灶完整.

    作者:黄云锦;孟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原子力显微镜对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抗体结合后细胞膜表面形态结构的观察

    目的 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抗体结合后的细胞膜表面结构的变化,并分析有无抗体结合的异同特点.方法 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印片法获取各组甲状腺细胞,分别标记Villin抗体和CK7抗体为实验组及滴加PBS缓冲液的对照组三个试验组(每组各300个).应用AFM(轻敲模式)扫描各组细胞并利用件自动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1)AFM扫描后图像分析结果:未加抗体的对照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表面的隆起较光滑,分布均匀、形状规则,排列疏密适中;Villin抗体组细胞表面的隆起较对照组突起与凹陷无明显变化;CK7抗体组细胞体积稍变大,部分隆起处高度也增加,突起数量明显增多,隆起分布不均匀,沟裂处平均深度较对照组细胞浅.(2)各组细胞膜表面重要参数比较结果:各组细胞膜表面的平均粗糙度、平均峰高度、平均凹陷深度和表面积差值的比较,对照组和ViHin抗体免疫组化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CK7抗体免疫组化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AFM从纳米级水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临床诊断的新思维,滴加抗体后细胞表面抗原与抗体结合,其细胞膜表面形态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别,为以后的免疫组化纳米级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王牧;纪小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64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宽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相关性分析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首次出血原因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是常见的出血病因之一.临床上常用 门静脉内径来推断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也有人认为门静脉内径的宽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本文对临床64例确诊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内径宽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淑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艾司唑仑片在神经性耳鸣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艾司唑仑片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作用.方法 将我科2010年1~6月就诊的76例神经性耳鸣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在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抗焦虑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艾司唑仑片1~2mg,持续治疗2个疗程,7d为1个疗程.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0% (32/40)显著高于对照组66.7% (24/36),P<0.05.结论 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并发挥艾司唑仑镇静、抗焦虑的药理作用,可有效促进神经性耳鸣患者的康复.

    作者:耿新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总结防治胆道损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迷走胆管损伤6例,胆总管损伤4例,肝总管损伤2例,右肝管损伤1例.治愈12例,死亡1例.术中中转开腹6例,术后再次手术2例.结论 及时发现和正确的处理是治疗的关键,规范的术中操作可以有效的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

    作者:孙文郁;姜晓峰;姜洪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二道区神鹿幼儿园1例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目的 试图查明该起手足口病疫情暴发的原因及通过对该起疫情的调查处理,为今后规范处置手足口病疫情提供范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该起手足口病疫情的暴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截止6月7日,共发生手足口病病例5例,均为2~3岁年龄组儿童,罹患率为12.2%.结论 幼儿园晨检不严格、园内及周边卫生条件较差、师生无良好的卫生习惯可能是造成这起手足口病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出现疫情后立即隔离传染源,及时采取关班关园措施,开窗通风、严格落实消毒是控制手足口病疫情暴发的有效措施.

    作者:周长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94例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

    目的 通过对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探索佳护理方法和途径.方法 通过对94例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严密观察,进行药物治疗、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结果 有效地控制了病情发展,消化道出血停止,未再出血现象.结论 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采用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与死亡率、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刘云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