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4-3-3蛋白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杨晓亮;曹卫东;章翔

关键词:14-3-3蛋白, 凋亡
摘要:14-3-3蛋白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的蛋白家族分子,参与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通过磷酸化丝氨酸或磷酸化苏氨酸的方式,14-3-3蛋白与磷酸化依赖的蛋白间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周期的进展,启动并维持了DNA损害的检查点,激活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调节生存信号及细胞骨架,对细胞凋亡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关于14-3-3蛋白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异种MMP-2 DNA疫苗联合伽玛刀治疗胶质瘤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对荷瘤裸小鼠进行异种基质金属蛋白酶-2(c-MMP-2)DNA疫苗联合伽玛刀(γ-刀)治疗胶质瘤,观察二者的协同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制备纯化c-MMP-2 DNA疫苗,裸鼠腋下注入大鼠C6胶质瘤细胞株1×106/只,建立裸鼠胶质瘤动物模型,待肿瘤长至约1 cm(接种后第16 d)开始治疗.γ-刀治疗以50%的等剂量曲线覆盖,边缘剂量13 Gy;异种MMP-2 DNA疫苗治疗组小鼠自荷瘤后次日开始后肢肌肉注射c-MMP-2 DNA疫苗(1 mg/ml),100μl/次,每周一次,连续4 w.观察瘤体大小、测量肿瘤重量;免疫组化法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HE染色观察重要器官组织坏死情况.结果 异种MMP-2 DNA疫苗联合γ-刀治疗胶质瘤能明显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与其他3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免疫组化显示小鼠的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TUNEL显示凋亡指数明显增多.结论 c-MMP-2 DNA疫苗联合γ-刀治疗能够抑制肿瘤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二者的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是一种独特的抗肿瘤治疗途径.

    作者:陈兢;王伟;游潮;蔡博文;李浩;朱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口咽入路切除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性结节1例报告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早期侵犯双手、腕、足等小关节滑膜,后期可累及寰枢椎关节(atlantoaxial joint,AAJ),使齿突韧带复合体松弛、关节软骨及齿突、椎体骨质破坏,导致寰枢关节脱位或炎性结节压迫颈髓.我科经口咽前路切除压迫延颈髓的AAJ-RA炎性结节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亚明;田增民;王锐;孙君昭;卢旺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蛋白的表达及手术对其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蛋白的表达及手术治疗对其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出血量30~5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7例,分为手术组35例和保守组3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动态测定血清中S-100蛋白的含量.结果 ①保守组患者S-100蛋白浓度在发病21 d内高于正常组(P<0.01);②手术组患者S-100蛋白浓度在发病7 d内高于正常组(P<0.01),15 d和21 d时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手术组患者S-100蛋白浓度在发病3d内与保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下降较快,在7 d时低于保守组,在15 d和21 d时明显低于保守组(P<0.001).结论 手术清除血肿可以减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损伤.

    作者:徐长军;秦建兵;陈铭;刘玉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风前抗轴突生长抑制因子DNA免疫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再生

    目的 为了澄清中风前抗轴突生长抑制因子DNA免疫对局部脑缺血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经腓肠肌注射抗轴突生长抑制因子DNA疫苗免疫动物,每周一次,共6 w;血清中检测出相关抗体后,采用永久性阻断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左侧局部脑缺血模型,通过立体定向脑内注射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追踪皮质红核束的新生轴索.结果 中风前接受抗轴突生长抑制因子DNA免疫,局部脑缺血后皮质红核束的代偿性新生轴索明显增多.结论 中风前抗轴突生长抑制因子DNA免疫可提高永久性局部脑缺血后的神经再生.

    作者:朱兴宝;Jasmine Lee;Jill Wong;Wan Loo Tan;王廷华;冯忠堂;Xiao Zhicheng;Lvan Ng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电镜诊断

    目的 脂质沉积性肌病是神经内科一种少见肌病,观察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电镜检查对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线粒体病的关系.方法 对7例临床上出现肌无力的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取股四头肌或腓肠肌进行常规电镜标本制备,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选取部位后进行超薄切片,铅、铀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肌肉活检均显示肌纤维内出现大量的脂滴,脂滴排列密集,呈串珠状分布在残存的肌丝间,存在明显脂滴融合现象.1例线粒体明显异常,出现明显的结晶样包涵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和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内也能发现脂滴.1例有明显神经痛,电镜检查发现外周神经髓鞘板层分离,雪旺氏(Schwann)细胞内出现脂滴沉积.1例间质有胶原纤维增生,并可见再生肌纤维.结论 脂质沉积性肌病是一组有独特超微结构特点的肌病,与线粒体异常有一定关系,电镜检查有助于该病的确诊.

    作者:吴中亮;黄晓峰;王文勇;王爽;李勇强;于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鼠冷冻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冷冻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 以自制冷冻杯,用液氮进行大鼠硬脑膜外冷冻,监测伤后的颅内压变化,测定伤后不同时期的行走、平衡等行为功能,并行神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大鼠冷冻伤后出现颅内压升高,伤后4 h达到高峰(14.56±2.31)mmHg;伤后的行走和平衡功能明显障碍;冷冻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周围出现水肿,同时伴有脑皮质冻伤灶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空泡样变.结论 大鼠的冷冻性脑损伤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脑损伤动物模型.

    作者:陈世文;周晓平;胡小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前循环动脉瘤12例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常见的原因之一,直接夹闭难度较大,残死率高,我科于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为12例患者经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现将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术后血管痉挛的防治及手术技巧等问题报道如下.

    作者:代永庆;刘艇;王治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14-3-3蛋白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14-3-3蛋白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的蛋白家族分子,参与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通过磷酸化丝氨酸或磷酸化苏氨酸的方式,14-3-3蛋白与磷酸化依赖的蛋白间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周期的进展,启动并维持了DNA损害的检查点,激活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调节生存信号及细胞骨架,对细胞凋亡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关于14-3-3蛋白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晓亮;曹卫东;章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NOGO-A在PC12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NOGO-A在PC12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培养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用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其分化,并于倒置显微镜下随机取20视野计数观察细胞增值和轴突生长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法等方法检测诱导后第1 d、第3 d、第5 d、第7 d PC12细胞中NOGO-A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及变化,并留取细胞培养液检测多巴胺水平.结果 未分化的PC12细胞中未检测到NOGO-A mRNA及蛋白表达.经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PC12细胞,细胞轴突不断生长,NOGO-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逐渐增高(P<0.05).PC12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多巴胺(DA)分泌水平无明显差别.结论 PC12细胞向交感神经元分化的过程中NOGO-A的表达逐渐增强,推测NOGO-A在神经元发育早期可能促进轴突生长.但对多巴胺激素释放的调节不明显.

    作者:何主强;殷莉;ZHAO Hong-yang;赵洪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外科治疗588例总结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指由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我院自1999年至今对588例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小骨窗血肿清除、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等微创外科治疗,并进行了随访及临床分析,旨在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规范化外科治疗.

    作者:时晓光;师镜峰;李超;庞新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改良大骨瓣减压并血管连通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

    目的 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并血管连通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间收治59例大面积脑梗塞分别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或改良大骨瓣减压并血管连通术,以Barthel指数(BI)和Rankin修订版评分(RS)评定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术后1个月:标准组中死亡率17.9%,BI 26.9±21.4,RS 4.1±2.3;改良组死亡率16.1%,BI 43.6±22.7,RS 3.2±1.6.术后6个月:标准组中死亡率28.6%,BI 38.7±29.5,RS 3.8±2.4;改良组死亡率19.4%,BI 57.1±34.8,RS 2.1±1.9.结论 改良大骨瓣减压并血管连通术能极大提高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其中手术技巧至关重要.

    作者:韩德清;黄永凯;孙亦明;陈玉光;邱志华;朱卫华;刘宇超;邹武;孙培永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复合体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间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20例10%甲醛固定并灌有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去除大脑半球、小脑幕和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照相.方法 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岩上静脉、岩上窦等.小脑上动脉主干尾袢及其分叉部附近常压迫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的上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展神经、面听神经和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等.小脑下前动脉常呈折叠状凸入内耳,在折叠端及其附近常发出内听动脉入内耳.下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延髓、后组颅神经、舌下神经、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等.结论 责任血管可能不止一根,压迫点可能不止一处,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陈光贵;牛朝诗;韩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治疗复发性硬膜下积液20例

    硬膜下积液首次治疗多以钻孔引流为主,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引流效果不佳,复发率很高[1].我科自2002年2月至2007年1月治疗复发性硬膜下积液20例,采用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定平;谭绪云;袁岱军;彭绪昆;周建阳;向跃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超早期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间采取超早期经侧裂入路对有手术指征的37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行显微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良学;蔡博文;游潮;罗林丽;惠旭辉;贺民;王翔;王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机制及49例诊治体会

    我院自2002年2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49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杰;闫金磊;王福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改良翼点入路治疗额颞部对冲伤

    对额颞部病变手术治疗传统习惯应用单额、双额冠状切口或翼点入路切口,但对额颞部严重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特别是已发生脑疝的患者,往往达不到完全暴露病灶,充分减压的目的.从2003年4月至2007年4月我们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治疗35例额颞部严重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业;费舟;蒋晓帆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人源性Notch 1胞内段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人源性Notch 1胞内段(NICD)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NICD,并观察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细胞中获得编码NICD的cDNA,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应用脂质体法转染HeLa细胞,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NICD的表达.结果 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NICD,将其转染HeLa细胞72 h后,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到细胞内NICD的表达显著增高.结论 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NICD,为研究Notch信号通路在人脑胶质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斌;梁亮;甄海宁;林伟;晁晓东;董文鹏;李娟;章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40例前交通动脉瘤脑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目的 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该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总结我科近年来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瘤40例脑血管造影影像学资料,选取76例其它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探讨大脑前动脉一侧A1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同时对前交通动脉瘤进行影像学分型.结果 40例前交通动脉瘤脑血管造影片中,33例为一侧A1优势;对照组中有24例为一侧A1优势.前交通动脉瘤中前上型17例,前下型11例,后上型5例,后下型4例,复杂型3例.结论 大脑前动脉一侧A1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有密切的关系,对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分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忠平;刘跃亭;范益民;石斌;郝解贺;孙之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巨大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我院自1998年至2006年收治垂体腺瘤476例,其中符合巨大垂体腺瘤(肿瘤直径>4 cm)49例.我们应用显微手术技术,采取不同手术入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贺昭忠;于新华;杨新生;胥建;杨文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颅内动脉瘤的研究文献浩瀚,特别是神经影像、显微神经外科及介入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得到很大的改观.但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种良性疾病,无论是外科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