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朱超;刘娟芳
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的损伤常常导致患者昏迷、运动障碍以及住院、卧床时间延长,故而神经外科病房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为了更好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神经外科病房的医院感染,本研究总结了我院神经外科病房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患者病历资料,统计分析了其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并结合临床实际给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期为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作者:姬馨彤;赵峻波;马小二;薛俊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指发生在脑实质内的非外伤性出血,并形成血肿,其发生率占脑卒中的10%~20%,死亡率达50%[1,2].近年来越来越成熟的外科手段的介入使该类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很高,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在如何把握手术时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以及术前术后如何采用综合治疗等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临床医生不断努力.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至2011年收治并手术治疗120例HICH患者,就外科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路楷;徐彬彬;查海峰;程晓午;承军;黄晓成;查洲舟;王海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3D-DSA相较于传统二维DSA可提供关于动脉瘤的数目、大小及与周围立体空间关系等方面的更为详细的信息.我们应用该技术指导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0年7月至2013年4月行开颅手术夹闭的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排除39例术前仅行CTA检查的患者,选择其中96名术前行3D-DSA检查的患者,男40例,女56例,年龄26 ~78岁,平均(56.84±9.72)岁.
作者:张楠;甄勇;申林海;何亮;闫凯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常用的方法,手术的目的是重新建立脑脊液循环通路,解除脑脊液的积蓄,兼用于交通性脑积水或非交通性脑积水.虽然这种手术操作简单,但常会因术后并发症而致手术失败,我院从1999年11月至2014年2月收治了117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随机分组研究侧方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皮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2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的早期表达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液压冲击脑损伤组(n=6),建立侧方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模型,3h后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法检测伤侧皮层PPAR-γmRNA变化.结果 侧方液压打击组与对照组比较,PPAR-γ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抑制PPAR-γ的表达,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可能为脑损伤机制之一.
作者:傅西安;高国一;蒲军;冯军峰;张夔鸣;江基尧;徐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对照研究微创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双额叶挫伤患者的血清脑损伤特异性蛋白表达.方法 将109例双额叶挫伤患者分为2组:微创组55例应用颅内压监护、单侧翼点入路经大脑镰开窗处理双侧病灶等微侵袭治疗技术,对照组54例选用常规双侧骨瓣开颅手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结果 微创组和对照组入院至手术时间分别为(5.23±1.05)h与(10.30±1.98)h,差异有显著性.微创组手术前后血清NSE、S-100β水平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术后1d的NSE和S-100β表达较术前显著上调;微创组NSE、S-100β表达在术后1d、3d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微创治疗双额叶挫伤在降低术后脑损伤特异性蛋白表达方面优于常规开颅术.
作者:赵明光;梁国标;宋振全;郭学军;王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我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3例3岁以下婴幼儿ICA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的大小、分布及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结果 13例患儿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手术治疗(部分采用神经导航下手术),共切除病变13个,多发病变者仅切除责任病灶,病灶平均大小21.6 mm,大脑半球发生率高(8/13,61.5%);术后全组患儿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原有癫痫发作、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除1例复视未改善外,均明显改善.随访2~5年,无复发病例,未出现新的临床症状.结论 婴幼儿ICA的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微创手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荆俊杰;赵清爽;赵琳;应建彬;陈业煌;郑兆聪;王守森;王如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指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皮质和髓质的中小动脉中层和外膜上的沉积,目前为老年人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之外的自发性脑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1,2].本文通过回顾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18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CAAICH)患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对此病的注意和诊断,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
作者:高永涛;刘红林;陈小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微小核苷酸125a-5p(miR-125a-5p)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糖酵解的影响.方法 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qRT-PCR)检测miR-125a-5p在人源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miR-125a-5p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分别利用三磷酸腺苷(ATP)和乳酸试剂盒检测miR-125a-5p对ATP和乳酸生成的影响.结果 miR-125a-5p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肿瘤周边组织;miR-125a-5p对胶质瘤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miR-125a-5p减少了胶质瘤细胞中ATP和乳酸的产生;miR-125a-5p和有氧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葡萄糖(2-DG)具有协同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 miR-125a-5p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糖酵解,将来可能是潜在的胶质瘤治疗新靶点.
作者:王宏瑜;彭飞;毕云科;王开开;尹飞;刘怀垒;赵世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壳核区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常见的发病形式.微创手术有效但减压不充分易再出血.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高血压脑出血不加重脑皮层损伤、减压充分,得到部分学者肯定[1,2].针刺对运动功能恢复有帮助.但手术及针刺的时机、方式尚未见全面总结.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血压壳核脑出血患者早期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减压手术,术后早期辅以高强度的电针治疗,观察其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无帮助.
作者:张玉海;杨允学;许真;董军;赵超;丰育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世界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成年人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150/10万~200/10万,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75%~ 85%,其中,约有20%~ 25%的病例与颈动脉狭窄等颅外颈动脉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目前有多种治疗技术与方法,如药物保守治疗、颅内-外动脉吻合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等等.
作者:孙涛;彭若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女,32岁,以“头颈部反复酸痛3年,伴视物模糊半年”为主诉于2013年12月3日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头颅MRI平扫示:右侧后颅窝可见1个类圆形异常信号软组织块影,大小约5.5 cm ×3.7 cm ×3.2 cm,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未见“脑膜尾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信号稍高,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区,其后上缘宽基底与小脑幕相连,与右侧横窦分界不清,邻近小脑组织明显受推压并见水肿带,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变窄并左移,桥脑轻度受压,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蝶鞍稍扩
作者:郑原印;刘晓斌;毛瑛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脑功能区深部小病变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术中找寻病变困难,术后存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风险,传统的神经导航技术又因“脑移位”的发生而有失精准,医师们在选择治疗策略时常有争议,往往过于保守而付诸放射治疗.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当属术中磁共振结合功能神经导航平台支持下的精准神经外科技术,笔者也曾参与该技术的临床科研工作[1~3].而国内尚未大规模开展此项技术,本文试图通过病例回顾来探讨一种可推广应用的技术.
作者:王飞;张保中;邓剑玲;于永;廖毓芝;杜军;王志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目前除了合并皮层静脉引流被认为是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侵袭性表现的高危因素之外,尚无其他危险因素被大家所公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阐明DAVF侵袭性表现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190例DAVF患者.其中侵袭性表现112例,非侵袭性表现78例.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取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类型、血管构筑学特征等参数,对比不同表现DAVF在上述参数上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侵袭性表现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瘘口部位位于大静脉窦区(P <0.001),引流方式为Borden Ⅱ型(P <0.001)和Ⅲ型(P=0.002).结论 瘘口位于大静脉窦区,引流方式为BordenⅡ型和Ⅲ型是DAVF发生侵袭性表现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强;黄清海;许奕;方亦斌;赵开军;洪波;赵文元;刘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1],根据疼痛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痛.慢性痛是一个危害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美国和欧洲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受到慢性痛的影响.慢性痛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医学界当前的研究热点.病理情况下,机体疼痛如中枢和外周性痛、神经病理性痛、内脏痛等发生慢性化,又被统称为慢性痛[1].研究表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如羟自由基)及其转化产物活性氮(如过氧亚硝酸盐)与炎性痛、神经病理性痛[2]、内脏痛[3]及化疗引起的疼痛[4]密切相关.活性氧代谢紊乱,易导致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5].
作者:刘莹;朱超;刘娟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术前诊断、手术时机及手术技巧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自1997年1月至2012年6月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38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385例患者中,Hunt-Hess 0级5例(未破裂),Ⅰ级7例,Ⅱ级177例,Ⅲ级148例,Ⅳ级39例,Ⅴ级9例;采用翼点入路383例,2例采用冠状切口入路;早期(<3 d)手术238例,中期(3 d~2 w)手术118例,晚期(>2 w)29例.治愈340例(88.3%)、好转13例(3.4%)、植物生存6例(1.6%)、死亡26例(6.8%).结论 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中暴露清楚,夹闭瘤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选择佳手术时机,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及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丰育功;杜晓庆;李环廷;唐万忠;栗世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22例SAH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早期动脉瘤夹闭术,同时64例治疗组在麻醉后即给予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58例对照组则在术后给予反复多次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比较两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数变化及术后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并发症、GOS分级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结果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腰大池引流相关并发症极少.结论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适宜推广应用.
作者:周志中;赵丛海;陈武;李超;杨丽萍;刘林;白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构建一种新型腺病毒载体,验证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治疗胶质瘤的疗效,并证实新型载体的优势.方法 经美国华盛顿大学实验室授权获得Ad/35△E1-△E3,即E1和E3缺失的5型腺病毒纤维fiber被35型新型载体.利用基因重组,构建出重组腺病毒质粒Ad5/35△E1-△E3-TRAIL.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纯化Ad5/35△E1-△E3-TRAIL,并并测定病毒滴度.采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免疫荧光技术、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 纯化后Ad5/35△E1-△E3-TRAIL的病毒滴度为1.22×1015 pfu/l.重组质粒经RT-PCR都扩增出104 bp的基因片段.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到目的基因的高效表达.结论 新型腺病毒载体质粒Ad5/35△E1-△E3-TRAIL能够高效的在脑胶质瘤细胞中表达.
作者:窦以河;何裕超;江水;刘世海;王衍刚;隋爱华;车树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当前手术不可能彻底治愈恶性胶质瘤,因此辅助治疗就非常重要,目前为成熟、应用多的是放疗和化疗,化疗和放疗的本质是造成DNA的损伤,导致细胞死亡或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一方面,任何细胞在DNA遭受损伤后都会启动一定的修复机制,使细胞免于死亡;另一方面,不同的细胞其DNA修复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正常细胞DNA修复能力略强于肿瘤细胞.DNA修复靶向治疗的实质是扩大这种DNA修复能力的差距,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损伤,从而提高治疗的效能.本文就DNA损伤修复靶向治疗胶质瘤作一综述.
作者:乜全民;毛青;邱永明;林盈盈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电生理监测结果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生理监测术中面神经侧方扩散反应(LSR)的方法,对87例面肌痉挛的患者进行术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术中面神经减压效果进行评判,并将结果与81例未作监测的患者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对比.结果 术后近期治愈率:监测组:87.4%,未监测组:74.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随访12个月治愈率:监测组:96.6%,未监测组:93.8%,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根据监测结果对面神经减压术进行术中减压效果预判能够提高近期治愈率,降低术后延迟治愈的发生率.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近期疗效具有明确影响.
作者:林伟;罗小楠;李娜;蒋晓帆;鲁维山;梁景文;李晓明;程光;费舟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