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储玮;董必锋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优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23例手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均经后颅窝正中开颅,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结果23例患者,共33枚动脉瘤,完全夹闭31枚,2枚切除,夹闭率94.9%。无一例手术死亡。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有效的清除第四脑室血肿,降低脑压。使血管神经显示更加清楚,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能大限度地减少牵拉血管及神经组织,减少动脉瘤的术中破裂,使手术更安全。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小。
作者:苏永永;谢江涛;王世锋;李金正;向毅;武兴兴;吴鹏昌;邓剑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视神经是单纯累及脑神经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hemangioma, CVM)常见的部位。由于视力损害的敏感性,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易被早期发现,其自然病程临床上难以观察到,我院收治1例视束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卒中出血3次,故报道如下。
作者:李海龙;王洪伟;张剑宁;于新;王亚明;刘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内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资料,对其MRI特点进行探讨。结果肿瘤位于小脑半球8例,眼眶内1例,第四脑室内1例,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软组织肿块;病变T1 WI呈等、稍低信号混杂,T2 WI呈等、高信号混杂,占位效应明显而水肿轻;肿瘤内部信号欠均匀;瘤内及瘤周见多发异常血管影,增强扫描实性肿瘤均非常显著强化。结论实性血管母细胞瘤发病率很低,但其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有利于肿瘤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
作者:郝跃文;刘燕;印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于科研文献精读的本科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及应用推广的必要性。方法借鉴学术研讨会( Seminar)的组织和讨论形式,在本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基于科研文献阅读、讲解和讨论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对五届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该教学法的教学经验。结果9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高年级(大三以上)学生中开展文献精读有意义。结论基于科研文献精读的本科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法可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终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作者:梁世倩;冀勇;胡昳旸;梁亮;韩骅;秦鸿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事业的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1997年至2004年死亡率为29.75%[1],是目前青壮年致死致残的重要病因,为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经济负担。而颅脑损伤致创伤性多发颅内血肿( traumatic multiple intracranial hematomas, TMIH)是指颅脑损伤后患者颅内同时存在两个以上不同部位或不同类型的血肿,多存在较为严重的脑挫裂伤。在创伤性颅内血肿中并不少见,其临床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治疗效果差,为总结开颅术联合微创穿刺术救治TMIH的经验,降低该类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总结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共手术治疗此类患者68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连运;郝晓广;姚维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导致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脑梗死及脑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生儿CVST年发病率约为2.6/100000[1],儿童期CVST 的年发病率约为0.56~0.67/100000[2,3]。这些研究可能低估了实际发病率,因为有相当数量的病例因缺乏明显的症状及体征而被忽视,既往影像学方法存在一定局限而导致漏诊。虽然儿童CVST有一定共性,但是不同病因所致的CVST有很大不同,治疗方法也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国内对成人CVST的研究及报道逐渐增多,而鲜有儿童相关的报道。本文回顾儿童近年来的CVST的研究,阐述其病因、发生机制及处理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赵清爽;荆俊杰;王守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对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生长激素( GH)分泌的效应及其与gsp癌基因的表达相关性。方法收集20例GH腺瘤患者体内注射长效生长抑素( SST)后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术中切除肿瘤组织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后分为SST组和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药物干预后GH的分泌变化。同时提取肿瘤组织DNA检测gsp基因序列。结果在20例肿瘤标本中10例gsp癌基因突变阳性(50%)。 SST干预后体内外GH分泌大多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个别表现出刺激效应,但与gsp癌基因表达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短期使用SST对大多数GH腺瘤患者体内和体外均有抑制GH水平作用,少数患者具有天然耐药性。
作者:陈娟;谢蕊繁;陈曦;胡航;徐钰;刘勤;雷霆;韩晓;孙玉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shunt-dependent hydrocephalus, SDHC)的危险因素,比较Fisher分级系统中开颅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对aSAH后SDH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68例经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分流组(151例)与非分流组(617例)探讨SDHC的危险因素,并根据Fisher分级系统,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SDHC的影响。结果 SDHC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等于40岁,Hunt-Hess( H-H)分级Ⅲ、Ⅳ、Ⅴ级,Fisher分级Ⅲ、Ⅳ级,急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 Fisher分级Ⅱ级的患者,栓塞治疗有较低的SDHC发生率;Fisher分级Ⅳ级的患者,开颅夹闭治疗有较低的SDHC发生率。结论SDHC的高发生率与患者的高龄、较差的起始神经系统状态、急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有关。 Fisher分级Ⅱ级的患者选取栓塞治疗,Ⅳ级的患者选取夹闭治疗,可明显降低SDHC发生,改善患者预后;Fisher分级Ⅰ、Ⅲ级的患者,两种治疗方式对SDHC的发生无影响。
作者:郭芳;张铭;李中振;梁恩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三维相位对比(3D PC)与三维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显像(3D TRICKS)技术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旨在掌握其各自特点,为临床正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0例脑静脉窦疾病患者,男19例,女31例,年龄25~56岁,平均32.6岁。使用GE Signa HDxt 1.5T和Signa HDxt 3.0T磁共振机,线圈采用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8 Channel head&neck A),先行颅脑MRI平扫及行头颈部矢状面3D PC扫描,然后经肘静脉注射25~30 ml钆喷酸葡胺静脉注射液,流率为3 ml/s,延迟0~5 s启动3D TRICKS扫描,采集15个时相。图像后处理使用GE ADW4.4工作站行血管三维重组与数据分析,比较3D PC与3D TRICKS对颅内静脉病变显示能力,并用统计软件SPSS 19.0版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0例脑静脉疾病患者中,3DPC与3D TRICKS显示病灶能力相同,均显示57个病灶。 P>0.05无统计学意义。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管腔狭窄、中断、充盈缺损及属支的迂曲扩张。两种检查技术从形态学上比较略有差异,3D PC图像清晰,血管分明可见,而血管连续性较差,特别在窦汇区常常出现静脉中断现象;3D TRICKS血管影像较模糊,血管边缘锐利度较差,但血管连续性较好。结论3DPC与3DTRICKS是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的两种有效方法,诊断准确率相同,但在显示图像细节上各有其特点,并有互补性。
作者:宁殿秀;唐乐梅;杜敏安;张军;苗延巍;陈国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经国家卫计委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将于2015年10月14~16日举办“脑梗死急诊溶栓及神经保护新进展学习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5-04-04-027国)。急性脑梗死是致残率及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目前溶栓治疗是国际公认的首选治疗手段。本学习班依托宣武医院在神经学科群的整体优势,紧密结合国际新进展,在大量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对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性取栓的患者选择和排除标准、技术操作、重症监护及超早期康复治疗等进行系统讲解及技术推广,旨在通过本学习班,在全国各地区培养一批溶栓治疗骨干力量,规范我国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降低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提高我国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整体水平。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肿瘤等,其中以动脉瘤出血常见,大宗文献统计表明动脉瘤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52%[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所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迟发性脑缺血,是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成为了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目标。 Brown[2]倡导“3H”疗法,即高血压( hypertension )、高血容量( hypervolemia )、血液稀释( hemodilution)的综合疗法,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3H”疗法虽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医疗中心广泛应用,但循证医学评价认为,这种疗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作者:张永超;郑鑫辉;张振;杨依航;王国栋;耿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848475811@qq.com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adrenoleukodystrophy, ALD)又称阿狄森-弥漫性硬化症( addison-schilder disease)或肾上腺弥漫性轴周性脑炎,因有皮肤发黑伴有脑病变故又称黑皮脑白质营养不良症( melanodermic leukodystrophy ),本病于1912年Schilder首次报导称为特殊的脱髓鞘病。是指一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的代谢性疾病,目前认为是主要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白质进行性髓鞘脱失及组织中饱和非分枝极长链脂肪酸(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VLCFA)病理性堆积引起的多系统疾病。临床上以视听觉功能损害、智能倒退及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本文通过10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在MRI图像上的病变分布和信号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提高MRI对ALD诊断的准确性,以更全面的认识此病。
作者:靳刚;宁洁娟;侯双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的手术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从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手术治疗的37例经病理证实的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活检术,其余均近全或全切肿瘤。手术死亡2例,术后行系统放化疗控制肿瘤良好。结论只有进一步加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认识,才能使患者避免接受手术治疗。
作者:郝淑煜;薛湛;张锦;季楠;谢坚;高之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办的第十五届国家级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继续教育学习班(编号:2015-04-04-124)将于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举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赵继宗院士、张俊廷教授、李新刚教授、兰青教授、康德智教授、岳树源教授、陈立华教授、王向宇教授等将领衔主讲;形式包括:专题讲座、手术录像讲解、手术演示、解剖操作等。参会者将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8学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比较替莫唑胺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和单纯调强放疗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残留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局部有残留患者共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在调强放疗时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对照组行单纯调强放疗,两组放疗方法相同。治疗期间观察治疗副作用,在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影像学动态观察患者肿瘤体积的变化及Karnofsky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状态。结果观察组肿瘤体积的缩小和神经功能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痛及骨髓抑制等,程度均较轻,无重要脏器损害,未影响治疗。结论替莫唑胺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疗效优于单纯调强放疗,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赵莺;丁文秀;尹小祥;叶宏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视网膜是一层对光敏感的、精细的膜样结构,是形成各种视功能的基础。由胚胎时期神经外胚叶形成的视杯发育而来,视杯外层形成单一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杯内层则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视锥、视杆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丛状层,内核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属 Müller 细胞的基底膜)。视网膜是由各种分子组成和神经化学物质不同的细胞类型组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这些不同成分组成的高度活性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以相当精确的组织层分层,经常呈有秩序分布,周围包绕丰富的、分层的细胞外基质及二元脉管系统[1]。所有的视网膜组成成分均影响视网膜祖细胞的增殖和生存,它们通过紧密有秩序的基因和微环境机制完成。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起源于神经外胚层来源的视网膜祖细胞,早发生于视神经管两侧突出视泡。视网膜祖细胞重复增殖,子细胞终退出细胞细胞周期,分化成数十种类型,形成有规则的镶嵌式物质散布于细胞体的交互层和突触连接。
作者:李晋江;熊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展,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于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MCAA)已从早期的相互竞争转化成了如今的相互补充,两者都有其独特的优点。本文的研究目的为通过分析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一段时间内,在不同治疗方法下的MCAA患者的资料来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航;许友松;宋飞;刘荣耀;白景阳;李涛;李仁鹏;王传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男性患者,52岁,以“不慎室内摔倒后神志不清1 d”为主诉于2013年12月22日急诊入院,查体患者深昏迷、GCS评分4分,未发现体表外伤征、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急诊CT提示多发脑室内肿瘤并脑积水,无脑挫伤及颅内血肿;入院后生化检验除乙肝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谷丙转氨酶68 U/L、谷草转氨酶48 U/L异常外,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均阴性,血常规检查正常。追问病史及诊疗经过:患者于2013年6月26日(图1)因明显头痛、精神差,曾在北京某医院检查发现脑室内多发肿瘤,诊断为多发脑膜瘤,家属选择中医中药治疗,于2013年9月16日(图2)影像复查见脑室肿瘤数量及大小均减少,继续维持中药治疗;病程中无癫痫样发作史,否认有免疫缺陷性疾病史。本次入院随即MRI检查(图3),报告提示多发脑肿瘤、以脑室为主,考虑脑膜瘤并梗阻性脑积水;对比见肿瘤数量、大小与2013年6月26日的首次影像片有增多增大,给予急诊手术先行脑积水-腹腔分流、后给予相对浅表的右侧颞叶脑肿瘤部分切除拟病理检查,术中见瘤脑分界不清、颜色同一无法分辨,瘤质脆软、血供一般;术后(图4)对症脱水、补液等支持治疗外给予甲氨蝶呤静脉化疗一次;术后1 w内患者意识渐好转呈嗜睡态,GCS评分可达12分,后期因继发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而致呼吸循环衰竭于术后第19 d的2014年1月10日死亡。手术后病理检查(图5)证实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作者:张龙;张珮;张功义;赵庆;阮金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 r-OPN)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SAH+安慰剂组、SAH+低剂量r-OPN组和SAH+高剂量r-OPN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后72 h取脑脊液,处死大鼠,通过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和管壁厚度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水平, Western blot测定基底动脉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p-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水平。结果与SAH+安慰剂组相比,SAH+高剂量r-OPN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管壁厚度明显减轻,脑脊液ET-1水平明显降低,基底动脉p-eNOS表达明显升高,iNOS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r-OPN能有效缓解SAH后CVS,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T-1的产生、降低iNOS的表达,提高p-eNOS的表达有关。
作者:何骏驰;刘旻谛;刘振;罗良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DynaCT(数字平板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CT成像技术)应用的影像学特征、临床使用方式、及对治疗方法的影响,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使用DynaCT技术的病例65例,所有患者手术后均行DynaCT扫描并与移动螺旋CT对照评估。结果患者年龄45~78岁,平均55岁,男∶女性别比为1∶1.5。经DynaCT扫描并经移动螺旋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脑积水等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对16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患者应用DynaCT 评估支架打开情况。结论DynaCT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有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缺点。本研究认为Dyna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诊断足够清晰,特别是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中对支架打开情况的评估,对栓塞策略的采取有指导作用。
作者:梁春阳;徐如祥;张强;沈春森;罗永春;毛锦龙;马尚;杨阳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