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针刺激对脑损伤患者内源性阿片肽的影响

路楷;查海峰;徐彬彬;程晓午;承军;黄晓成;王海华;查舟洲

关键词:电针, 脑损伤, 内源性阿片肽
摘要:急性脑损伤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除原发性因素造成脑损害之外,许多继发性因素致使其近期病情加重或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研究证明,原发性脑损伤后,机体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部分体内所产生的物质会造成脑二次损伤.其中包括:凝血功能障碍;部分炎性介质释放;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增加等.尤其是部分内源性阿片肽被认为是造成脑二次损伤的因素之一.电针刺激技术用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期患者已很成熟,且证明是有效的,甚至应用于早期促醒.为此本文就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早期应用电针治疗观察了其血浆中的β-内腓肽(β-endorphin,β-EP)和强腓肽(dynorphin Dny-A)的变化情况,现总结如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构筑因子Leptin/VEGF和TGF-β对BAVM血管异常生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构筑因子瘦素(Lep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脑动静脉畸血管异常生成的影响.方法 分组:对照组(外伤脑叶部分切除切包含血管)、脑动静脉畸形未出血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组.应用实时定量多聚酶联反应(real time-PCR)、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3组Leptin、VEGF以及TGF-β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对照组、未出血组和出血组组间比较Leptin、VEGF以及TGF-β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kptin、VEGF以及TGF-β的mRNA和蛋白在BAVM的畸形血管团中表达上调,出血组更为显著.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对BAVM血管生成异常的影响,为指导脑AVM的临床诊疗提供了策略.

    作者:赵晓勇;张晓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抑制NKCC1减轻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NKCC1,又名钠-钾-氯共转运体1)抑制剂布美他尼(BT)处理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神经保护作用和可能的分子信号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巴比赛(BALB/c)小鼠10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空白对照组(SAH+生理盐水,SAH组)和低剂量组(SAH+布美他尼5 mg/kg,LBT组)、高剂量组(SAH+布美他尼10 mg/kg,HBT组),采用通过血管内穿孔的方法来制作SAH模型采用;利用神经功能学评分(NSS)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法测血脑屏障受损程度;同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KCC1的表达.结果 高低剂量组NKCC1的蛋白表达均降低,但只有高剂量(10 mg/kg)组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水肿.结论 NKCC1的激活可能在SAH后的早期继发性脑损伤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NKCC1抑制剂布美他尼可以有效减轻SAH后的早期继发性脑损伤,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陈向波;惠浩;陈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改良

    蛛网膜下腔出 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多南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其迟发性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大因.目前人们对CVS的认识还不确切,仍无有效改善预后的方法1.近年来人们多采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来制作SAH后CVS模型,本文对该模型成功进行了制作改良.

    作者:何骏驰;刘旻谛;刘振;罗良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1例

    累及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optic cavernous hemangioma,OCHM)极为罕见,其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视交叉卒中综合征”,现将收集的原发性OCHM病例的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形态特征并结合文献报道如下.女性患者,25岁,因“进行性右眼视力下降1个月,加重2 w”入我院治疗.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不清,未就诊,3 w前出现复视,仍未就诊,约2 w前出现有眼视力进行性明显下降.人院体格检查见右眼仅有光感,左眼视力0.6.无明显其他阳性体征.颅脑CT示鞍上池右侧可见斑片样高密度影.颅脑MRI示鞍上池右侧前方可见椭圆型等长T1短T2信号,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为低信号,边界清,大截面约13.5 mm×7.2 mm.脑CT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排除动脉瘤诊断.

    作者:刘霞;杨红叶;王益青;田婕;王建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率较低,报道较少,本文探讨其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35例病理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以及治疗,总结其诊疗的特点.结果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以颅内压升高症状起病,伴共济失调症状,影像学MRI稍长或等T1信号、稍长或等T2信号,增强后呈均匀一致强化,可形成“缺口征”、“尖角征”、“握拳征”特征性表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多呈均匀高信号,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表现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中度降低,胆碱(Cho)升高,肌酸(Cr)轻度降低,可出现高大脂质(Lip)峰,肿瘤多表达B细胞或T细胞标记物,肿瘤增殖抗原(Ki67)阳性率多为30% ~ 95%.治疗目前多以手术治疗明确病理,解除患者颅内高压症状,术后行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中心的化疗,辅以放疗.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难以与其他肿瘤鉴别,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定性,病理学与免疫组化有其独特的表现,治疗目前多以化疗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为主.

    作者:景治涛;刘佳;班允超;李龙;杜绍楠;王运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听神经瘤是是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 region,CPA)常见的良性肿瘤[1].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虽然手术全切除肿瘤已不成问题,但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得到更多关注.近年来,随着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为解决如何在全切肿瘤的同时保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这一难题提供了实时、有效的技术支持[2,3].本文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4月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治疗术中面神经监测的意义及价值.

    作者:叶新运;宋海民;杨瑞金;张震宇;黄铁庆;冯开明;蒋秋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多巴胺D2受体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0%~15%.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治疗泌乳素(PRL)腺瘤的一线药物,并且对其它垂体腺瘤类型部分病例有效.研究表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通过结合并激活多巴胺D2受体(D2R)发挥作用.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垂体腺瘤中D2R的表达情况.方法 本研究所用197例垂体腺瘤标本均来自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病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垂体腺瘤中D2R的表达.在光学显微镜下分析D2R在细胞中的定位及用半定量方法分析标本中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免疫反应低表达定义为终评分≤2分,高表达定义终评分为>2分.结果 D2R定位于垂体腺瘤细胞胞浆.D2R在垂体腺瘤细胞中高表达率为65%,在PRL腺瘤和生长激素(GH)腺瘤的高表达率高分别为为92.9%、90%;无功能性腺瘤(NFPA) D2R高表达率低,仅为37.1%.D2R高表达率和垂体腺瘤的类型相关,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质地、侵袭性、是否复发或是否服用溴隐亭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PRL腺瘤和GH腺瘤中D2R表达量高,适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NFPA中D2R表达量低,不适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

    作者:王友伟;马驰原;王汉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D-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再次造影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至2012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63例患者,其中62例遵医嘱第二次行3D-DSA检查,1例等待复查期间再出血死亡.结果 其中5例复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因动脉瘤微小观察随访治疗.结论 血管痉挛、微小动脉瘤是SAH首次造影阴性的重要原因,SAH的患者首次造影阴性应重复血管造影检查,3D-DSA在复查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伟;郭庆东;付洛安;张磊;胡世颉;费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横长比在评估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作用

    目的 探讨动脉瘤几何形态在评估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测量其横径及长径,对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横径、长径及两者的比值(横长比)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结果 破裂组长径为8.36 mm±3.48 mm,小于未破裂组11.67 mm ±7.37 mm(P=0.001);破裂组横长比为1.05 ±0.51,显著大于未破裂组0.79±0.39(P=0.003).横长比在预测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佳界点值为0.7925.结论 横长比的大小与梭形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存在相关性,当横长比大于0.7925时,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明显增高.

    作者:方亦斌;吴一娜;吕楠;陈岩;黄清海;刘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构建立体融合的临床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

    目的 构建完整高效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师的临床教学水平,打造一支国家级教学团队.方法 2000至2010年间,本教研室将“电影创作理论”融入到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过程,建立了“采、编、导、演、评”立体融合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对教师的临床教学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评估.结果 该体系经过10年的应用,培养了32名校级精品课教师,25人获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称号,先后5次获各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在2010年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结论 该培养体系显著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了本科教学质量,为整体提高教研室教师的临床授课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作者:冯亚非;严亚波;刘毅;王林;赵京霞;拓静;雷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早期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而起源于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的动脉瘤占绝大多数.目前,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夹闭瘤颈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理想的方法之一.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 2 月至2014年2月超早期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动脉瘤3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飞红;吴贤群;陈邱明;林立;曾冉;袁邦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脑红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脑红蛋白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脑红蛋白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5例正常体检患者,18例颅脑损伤(据GCS评分分为3组:轻型组(GCS 13~15分),中型组(GCS 9~12分)重型组(GCS 3~8分)患者损伤后3h、6h、12 h、24h、48 h、72 h患者血清中脑红蛋白(NGB)浓度.结果 ①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清NG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颅脑损伤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血清中NGB含量在损伤后3h处于高水平,其后逐渐下降,12 h后逐渐增高,至24 h略有升高,而后逐渐下降.颅脑损伤轻、中、重度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脑损伤诱导脑红蛋白的表达,发挥其脑保护作用,NGB血清学水平与神经细胞受损的程度相关,受损情况越重,脑红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越高.

    作者:贺建勋;魏洪涛;高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椎管神经鞘瘤单侧钉棒系统置入对脊椎稳定性的作用

    目的 分析椎管内神经鞘瘤采用单侧钉棒系统置入时,对脊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2例神经鞘瘤患者采用部分椎板关节突切除,同时采用单侧钉棒内固定,在内固定后3天和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X线复查,对椎管稳定性、神经系统功能和生活质量等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单侧钉棒内固定后,内置物固定良好,脊柱无失稳、滑脱现象,且神经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疼痛程度也比治疗前好转(P<0.05).结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行单侧钉棒系统置入,在减少脊髓损伤的同时,也能更好的维持脊柱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延庆;韦玮;陈延;杨小岗;赵开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电针刺激对脑损伤患者内源性阿片肽的影响

    急性脑损伤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除原发性因素造成脑损害之外,许多继发性因素致使其近期病情加重或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研究证明,原发性脑损伤后,机体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部分体内所产生的物质会造成脑二次损伤.其中包括:凝血功能障碍;部分炎性介质释放;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增加等.尤其是部分内源性阿片肽被认为是造成脑二次损伤的因素之一.电针刺激技术用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期患者已很成熟,且证明是有效的,甚至应用于早期促醒.为此本文就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早期应用电针治疗观察了其血浆中的β-内腓肽(β-endorphin,β-EP)和强腓肽(dynorphin Dny-A)的变化情况,现总结如下:

    作者:路楷;查海峰;徐彬彬;程晓午;承军;黄晓成;王海华;查舟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虾青素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虾青素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SAH加安慰剂组(SAH+ vehicle)和虾青素治疗组(SAH+ATX).通过建立兔枕大池注血SAH模型,于手术后24 h记录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以及分光光度比色法分别检测脑组织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和脑组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AH后兔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加重,脑组织中TUNEL凋亡阳性细胞数也显著增多;应用虾青素干预以后,兔神经功能改善,脑组织TUNEL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同时,虾青素能够降低SAH后兔脑组织中MDA水平,并提高GSH含量和SOD活性.结论 虾青素对SAH后早期脑损伤(EBI)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性有关.

    作者:张翔圣;范杰梅;张鑫;李伟;张庆荣;吴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模拟微重力对BMSCs神经元分化潜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微重力处理后形态改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能力.方法 第一部分将第三代的BMSCs分为两组,分别在正常重力下(NG组)及微重力下(SMG组,采用回旋模拟装置以30 r/min模拟微重力),培养72 h后,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鬼笔环肽染色检测细胞骨架的变化.第二部分将第三代BMSCs分为三组:第一组在NG条件下培养后,加入神经元方向诱导剂在NG条件下诱导;第二组在SMG条件下培养,在NG条件下诱导;第三组在SMG条件下培养,在SMG条件下诱导.14 d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骨架蛋白2(MAP-2)的阳性表达率,Western blot检测MAP-2及干细胞多潜能标志物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0ct4)的表达情况.结果 光镜下观察细胞在SMG处理后呈现由梭向圆的改变,细胞变大,骨架弥散,呈圆形.诱导后第二组细胞MAP-2的表达率较第一组增高(P<0.05).第三组细胞其表达量较少,Western blot分析第二组细胞MAP-2的表达量上调较第一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细胞都表达少量Oct4,第三组细胞MAP-2表达量较少,但Oct4表达增多.结论 模拟微重力环境提高BMSCs神经元方向分化潜能.

    作者:王南丁;石子璇;陶涛;王娜;艾克荣;李哲;王宗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脊膜瘤侵袭行为的研究进展

    脊膜瘤是椎管内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大部分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WHO Ⅰ级)[1,2].CT、MRI的广泛应用,在明确脊膜瘤诊断和治疗的同时[1],也增加了脊膜瘤的检出率.目前在髓外硬膜下肿瘤中,脊膜瘤的发病率接近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发病率(40%)[2].脊膜瘤绝大多数为完全硬膜下生长,约10%侵袭硬脊膜全层或生长于硬膜外[2].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在术中电生理、术中超声、术中荧光、X线定位等技术的辅助下[3,4],脊膜瘤的手术效果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脊膜瘤和脑膜瘤来源相同,但脊膜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其特殊性,其中脊膜瘤的侵袭性行为具争议.在此,我们从脊膜瘤的病理类型、发病性别及年龄、分子标记物、对硬膜的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宝占;徐坤;杨钟会;初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经后路摘除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采取后路手术切除髓核、并行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的指征、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了35例颈椎间盘外侧型突出、经颈后路手术切除椎间盘并行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全组病例平均随访期为12个月,评价两项指标包括神经功能障碍和疼痛的改善状况.结果 本组病例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价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S),并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JOAS在术后为(14.35 ±1.65)分,与术前(6.82±2.36)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相差性(P<0.001).术后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87%,28例疼痛完全消失,7例明显好转.肌力及腱反射29例显著改善,6例有改善,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颈椎间盘突出行后入路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方法,对病损节段颈椎行侧块螺钉固定术,具有保护脊柱功能、重建其稳定性并防止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良好作用.

    作者:封亚平;章翔;封雨;章薇;唐少锋;艾卫兵;谢佳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研究

    目的 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脑积水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86例aSAH急性期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仅行间断腰椎穿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术后则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并定期测定两组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观察其与aSAH并发脑积水的关系及临床安全性.结果 aSAH对照组患者发病7d、14 d时脑脊液LPA含量显著高于观察组(t1=8.225,P=0.000;t2 =4.168,P<0.001);aSAH对照组并发急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与观察组间无显著性差异(x2 =0.192,P=0.661),而aSAH对照组并发亚急性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x2=7.535,P=0.006);所有aSAH并发脑积水患者发病14 d时脑脊液中LPA含量显著高于aSAH未并发脑积水患者(t=4.893,P<0.001);治疗期间两组aSAH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能够有效防治aSAH并发脑积水的发生,该作用与其降低aSAH后脑脊液中LPA含量密切相关.

    作者:袁强;步星耀;孙彦熙;闫兆月;周志龙;黄超;马春晓;屈鸣麒;张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美国神经脊柱外科高速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神经外科协会关于神经外科的定义明确提出神经外科治疗的疾病范围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其支持结构(包括颅骨,脊柱和相关的韧带)和供血血管组织[1].神经脊柱外科是指神经外科医生从事的脊柱外科部分,包括脊柱,脊髓以及其供血血管组织,实际上涵盖了整个脊柱外科范围.神经脊柱外科更强调保护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强调手术中使用神经功能监护以及使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等.脊柱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和骨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完全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二级学科,因此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定义和培训系统,实际工作由神经外科医师和骨科医师共同开展.

    作者:菅凤增;方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