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脊髓顿挫伤后CRMP-2的表达变化

李宏涛;胡析;易敏明;许汉江;曾茜;饶莹;钟占琼;官璇;王廷华

关键词:脊髓顿挫伤, 脑衰反应蛋白2(CRMP-2), BBB评分, 大鼠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脊髓顿挫伤后脑衰反应蛋白2(CRMP-2)在脊髓组织中的分布及基因表达变化.方法:采用Allen's重物法打击SD大鼠,制备脊髓顿挫伤模型.采用BBB评分方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观察CRMP-2在损伤脊髓中的定位,实时定量PCR (qRT-PCR)方法观察CRMP-2在大鼠脊髓顿挫伤后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脊髓顿挫伤后,BBB评分结果表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下降,在损伤后1d,7d,14 d,21 d和28 d的BBB评分逐渐恢复,但是仍然低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RMP-2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广泛表达,在脊髓损伤后12 h,3d,7d,14 d和28 d,CRMP-2免疫阳性细胞数相比sham组均有明显的减少.定量qRT-PCR结果显示:脊髓顿挫伤后CRMP-2基因表达下降,并持续至术后28 d.结论:脊髓顿挫伤后,CRMP-2大量存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中,在损伤脊髓中的基因表达持续下降.结果提示脊髓顿挫伤后CRMP-2可能影响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和迁移.
神经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鞘内给予氯胺酮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内STAT3的磷酸化改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鞘内给予氯胺酮对于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方法制作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利用机械刺激法和热板法连续观察造模后大鼠的痛行为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SNL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均明显降低,且术后一周内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P<0.01),从术后第3d起鞘内连续给予氯胺酮至第7d能够明显缓解大鼠患侧后爪的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STAT3在星形胶质细胞上有表达,且SNL后pSTAT3与GFAP在脊髓背角的表达均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NL后第7d脊髓背角的pSTAT3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从术后第3d鞘内连续给予氯胺酮至第7d能够明显下调STAT3的磷酸化水平.结论:鞘内给予氯胺酮能够明显下调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STAT3的磷酸化水平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作者:王健;杨帆;李俊峰;姚伟伟;张婷;董玉琳;李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一种获得小鼠背侧齿状回健康颗粒细胞的脑片制备方法

    目的:研究获得背侧齿状回健康颗粒细胞的制片方法.方法:成年小鼠.(1)控制切片角度,尽量保留颗粒细胞顶树突的完整,沿水平20 ~ 30°切片角度获取海马横向(transverse)脑片;(2)注意区分脑片的正、反面,选择海马脑片反面的背侧齿状回上片;(3)合并使用其它保护脑片细胞活性的措施,如采用无钠切片液,切片液中添加抗氧化剂等.结果:本方法所得特定角度的海马横向脑片,其上有大量颗粒细胞表现出轮廓清晰、柔和、胞体圆润的健康状态,且记录出颗粒细胞兴奋性微小突触后电流(mEPSCs)的频率和幅度,均较传统海马横向脑片方法有明显增加.结论:适当的切片角度可保持颗粒细胞远端树突末梢的完整,提高细胞的活性,获得大量健康颗粒细胞.提示在制备脑片时要考虑感兴趣细胞整体的走行,保证切片时细胞整体的完整性.

    作者:朱俊玲;赵波;何家候;王举磊;王文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D-serine合成相关丝氨酸消旋酶在大鼠和癫痫患者海马的分布与细胞定位

    目的:观察D-serine合成相关的丝氨酸消旋酶(SR)在大鼠和癫痫病人海马组织的分布与细胞定位特点.方法:成年和幼龄SD大鼠灌流固定、冰冻切片,癫痫患者海马硬化石蜡切片,进行SR、SR/NeuN、SR/GFAP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计数分析.结果:在成年和幼龄大鼠海马的CA1-3和齿状回内均分布有大量SR免疫阳性细胞分布,SR免疫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与成年相比,幼龄大鼠海马内SR免疫阳性的神经元数量相似,但SR/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较多;SR阳性细胞在癫痫患者海马内也有大量分布,其数量明显多于脑出血患者.结论:SR定位于大鼠和癫痫患者海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其数量分布与发育年龄和癫痫疾病状态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提示D-serine的产生可能参与海马的发育和癫痫疾病过程.

    作者:马铁;张颖;史亮;白洁;陈良为;刘永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大鼠侧脑室注射脂多糖选择性减少黑质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脑内慢性炎症对大鼠黑质部位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的影响以及是否具有选择性.方法: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单次注入SD大鼠侧脑室制成脑内慢性炎症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模型,在注射后的各个时间点分离出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并提取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GF在黑质和中缝背核的表达变化.结果: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LP注射后4周开始黑质中NGF的蛋白表达降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一直持续到24周;而中缝背核中实验组NG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一直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脑内慢性炎症可以选择性减少黑质中NGF的表达,提示可能与脑内慢性炎症选择性损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关.

    作者:周岩;孙晓红;刘玉军;雷慧萌;徐群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ADAM17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痛发生中作用

    ADAM17是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家族(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Family,ADAM)中的一员.其主要作用是活化肿瘤坏死因子前体,因此又称为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converting enzyme,TACE).近年来对其进行的研究集中在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关系方面[1,2].近期,对ADAM17在老年病中作为alpha-分泌酶分解淀粉蛋白酶前体(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APP)的机制进行的研究也较多[3].进而讨论其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姚伟伟;鲁亚成;董玉琳;孙焱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GM1联合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erahexosyl ganglioside,GM1)联合生长因子(bFGF+ EGF)能否更为高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从而为细胞替代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行原代、传代培养,取第3代B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志物;同时鉴定其多分化潜能.将第3代BMSCs分四组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A组:单用(bFGF +EGF);B组:单用GM1;C组:GM1联合(bFGF+ EGF);D组:对照组.分别在正式诱导前后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Nestin、β-TubulinⅢ、GFAP的阳性表达率并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表面标志物呈CD29(+)、CD105(+)、CD34(-)、CD45(-);同时其具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潜能.BMSCs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之前,四组细胞Nestin、β-Tubulin、GFAP表达均呈阴性;诱导2~4d时,A、B、C三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率均呈上升趋势,且C组高于A、B、D组;诱导6~8d时,A、B、C三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有所降低,而β-TubulinⅢ、GFAP阳性细胞表达率则呈较明显上升趋势,且C组较A、B组升高明显.综合实验数据,C组Nestin、β-TubulinⅢ、GFAP阳性细胞表达率均高于A、B、D组.结论:GM1联合生长因子(bFGF+EGF)相比单独的生长因子(bFGF+EGF)或GM1,可更为高效地促进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陈佳琦;陈慧敏;张顺;严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Wnt信号通路调控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严重中枢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与丢失,导致纹状体内DA含量明显下降,锥体外系功能失调.PD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肌肉僵直、异常步态等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临床传统药物如Levodopa (L-DOPA)等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症状,但长期用药后会出现药效的显著下降,并且诱发异常运动等严重副作用.近年人们集中在DA细胞替代治疗PD新策略,许多研究者探索体内或体外途径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或者通过移植DA能神经细胞至中枢受损部位、或者刺激中脑功能性DA神经元增殖分化,从而达到恢复DA分泌与促进神经回路修复、改善或治疗PD的目的.

    作者:郭彦谷;张晨彬;魏新丽;段丽;陈良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桃红四物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与p5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与p53表达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0.7 g/kg、1.4 g/kg、2.1g/kg)共6组.采用改良后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缺血9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桃红四物汤各剂量组分别以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灌胃,给药量为1 ml/100 g,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至第8天时,将各组大鼠处死并取脑.通过2,3,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及梗死体积率;TUNEL染色法显示大脑皮质凋亡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与p5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大鼠脑梗死体积与梗死体积率(P<0.01);减少大脑皮质顶叶区凋亡神经元(P<0.01),降低大脑皮质顶叶区神经元Caspase-3与p53的表达(P<0.01);并且其治疗效果随桃红四物汤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P<0.01).结论:桃红四物汤能够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与p53的表达.

    作者:范瑞娟;罗亚非;陈永顺;何光志;唐中生;陆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合欢花水提物对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REB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合欢花水提物对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合欢花组,每组10只.采用孤养加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结合方法构建抑郁模型,氟西汀或合欢花水提物灌胃治疗21 d.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用药结束后,采用体重测定、旷场试验、糖水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抑郁情况.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cAM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RE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合欢花组和氟西汀组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水迷宫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EL)明显延长,平台所在象限的游泳时间百分比和穿越站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合欢花组EL明显缩短,游泳时间百分比和穿越站台次数增加(P<0.05或P<0.01);但氟西汀组和合欢花组以上指标的差异不明显(P>0.05).海马cAMP含量及CREB平均光密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MP含量、CREB的平均光密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和合欢花组上述指标明显升高(P<0.01);而氟西汀组和合欢花组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欢花水提物可以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提高抑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CREB的表达,影响cAMP-CREB通路有关.

    作者:王爱梅;未小明;陈亚奇;李旻;薛娣;刘洪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牙齿正畸移动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节内P2Y2和P2Y6的表达变化

    目的:研究大鼠牙齿正畸移动模型下,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内嘌呤受体P2Y2和P2 Y6的表达变化,以探讨P2Y2和P2Y6受体在正畸牙齿移动所致疼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再按加力后12h、1d、2d、3d、5d、7d不同时间段分为6个亚组,每组6只.实验组模型大鼠以80 g力作用于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模拟临床矫治的牙移动过程.之后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旷场实验和试嘴行为检测大鼠发生疼痛的行为学表现,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G内P2Y2、P2Y6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疼痛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模型建立后,旷场实验检测到一定的规律:即实验组大鼠前30 s通过的总线数、5 min内通过的总线数、5 min内通过旷野中心的总线数、5 min内抬起行为的总次数这四组参数从12 h开始下降,2d降至低,后逐渐上升至7d与对照组基本一致.5 min内拭嘴行为的总时间自12 h开始增高,2d升至高峰,后逐渐下降至7d与对照组基本一致.Westem Blot检测结果显示:TG内P2Y2和P2Y6蛋白的表达量自实验后12 h开始逐渐升高至2d达到高峰,7d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与对照组对比,1d、2d、3d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大鼠牙移动过程中,TG内P2 Y2和P2Y6的表达变化呈现短时程的上调规律,推测P2Y2和P2 Y6与牙移动后的痛行为学表现密切相关.

    作者:张青;曹军;李金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肌苷对原代培养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化学性缺氧损伤后存活的作用

    目的:探讨肌苷对化学性缺氧损伤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存活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脑皮层OPC,随机分为四个组,即空白对照组、肌苷对照组、鱼藤酮损伤组和肌苷治疗组.肌苷治疗组是在添加肌苷30 min后再用鱼藤酮损伤,24 h后用MTT、PI染色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值的差异、细胞死亡比率的差异和细胞凋亡比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鱼藤酮损伤组的吸光值明显下降(P<0.001)、细胞死亡比率明显增加(P<0.001),但细胞凋亡比率没有差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 mmol/L肌苷对照组的的吸光值明显下降(P<0.01);与鱼藤酮损伤组比较,不同剂量肌苷治疗组的吸光值、细胞死亡比率和细胞凋亡比率均没有差异.结论:在鱼藤酮介导的化学性缺氧损伤条件下,肌苷对OPC的存活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且大剂量肌苷还可损伤正常的OPC,提示大剂量肌苷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髓鞘的修复过程中可能具有负面作用.

    作者:孙金萍;马全瑞;邝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乙酰左旋肉碱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乙酰左旋肉碱(Acetyl-l-carnitine,ALC)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00 ~ 250 g,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乙酰左旋肉碱组(ALC组),每组12只.Sham组只暴露脊髓,不打击;SCI组采用Allen's重物打击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ALC组在打击脊髓后15 min腹腔注射剂量为300 mg/kg的乙酰左旋肉碱.Sham组和SCI组均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4 h后取出各组大鼠脊髓组织进行检测.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量,用TUNEL法观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SCI组脊髓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量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的凋亡比例明显增加(P<0.01);与SCI组相比,ALC组脊髓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加,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量明显降低,神经细胞的凋亡比例明显减少(P<0.01).结论:乙酰左旋肉碱可以减轻氧化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对脊髓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兴长;李昊天;李刚;王继权;邢恩福;孙平;吕刚;范仲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bFG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血清培养技术获得SD大鼠BMSCs行CM-DiI标记.8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损伤组、BMSCs移植组、bFGF+ BMSCs移植组,每组各20只.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移植组采用明胶海绵和细胞悬液填充.分别于术后3、7、14、21 d用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区CM-DiI、GFAP和GAP-43的表达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FGF+ BMSCs移植组和BMSCs移植组大鼠的左后肢运动功能较损伤组有明显改善(P<0.05),且bFGF+ BMSCs移植组与BM-SC移植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组GAP-43的表达量极少,BMSCs移植组则有少量表达,而bFGF+ BMSCs移植组呈高表达;bFGF+ BMSCs移植组术后早期GFAP高表达,BMSCs移植组次之,损伤组少,但14d后,GFAP表达刚好相反.结论:bFGF+ BMSCs移植较BMSCs移植能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的再生.

    作者:李东印;张晔;刘晓梅;郑辉;陈尚;夏春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5-aza-cdR对神经细胞NG108-15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hransferase,DNMT)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对神经细胞系NG108-15细胞周期的作用,并探讨相关的机制.方法:NG108-15细胞用10 μmol/L 5-aza-cdR处理,RTCA分析细胞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8-PCR检测DNMTs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CND1和CCND2mRNA的表达.结果:5-aza-cdR能抑制NG108-15细胞的增殖,5-aza-cdR处理细胞后使细胞周期发生变化,同时使DNMT1的表达降低(P<0.05),而DNMT3A和DNMT3B mRNA表达不变,并且CCND1和CCND2mRNA表达也不变.结论:10 μmol/L 5-aza-cdR可以抑制NG08-15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DNMT1表达实现的,这种抑制作用不影响CCND1和CCND2的表达.

    作者:张柱霞;孙明英;杨洁;姜树原;刘友;闫少春;邵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Dkk-1 siRNA处理对大鼠脑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构建Dkk-1的靶向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Dkk-1),探讨其是否通过去抑制Wnt通路,进而改善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对大鼠脑出血损伤起保护作用.方法:体重270 ~ 300 g成年SD雄性大鼠共144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脑出血组,假干预组,siDkk-1干预组.分别在大鼠脑出血后24 h、72 h用real-time PCR检测Wnt-1的基因表达变化,用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伊文蓝(EB)检测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变化.不同组别大鼠处死前均采用前肢协调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大鼠脑出血后24 h和72 h,Wnt-1基因表达水平分别较sham组显著降低(P<0.001),而经siDkk-1干预后24h和72 h,Wnt-1的表达水平较假干预组均显著升高(P<0.05).大鼠脑出血24 h和72 h术侧基底节区脑组织含水量及EB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01),而经siDkk-1干预后较假干预组脑含水量及EB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同时伴有行为学改善.结论:siDkk-1能够减轻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改善行为学功能,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Wnt通路有关.

    作者:李治华;陈曦;臧卫东;崔晶;郭付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NgR/NR2B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Nogo受体(NgR)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下游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病毒包装的NgR反义核苷酸序列(siNgR组)、阴性核苷酸序列(scRNA对照组)或空白病毒液(糖尿病组),玻璃体腔内注射空白病毒液的正常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3个月视网膜HE染色,观察视网膜神经层厚度及节细胞密度的变化,免疫荧光组化检测NgR及其下游分子N-甲基-D-天门冬氨酸2B受体(NR2B)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的共存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gR及NR2B在视网膜内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及scRNA对照组视网膜明显变薄、神经节细胞密度降低,siN-gR组无明显变化.NgR与NR2B均表达于视网膜节细胞层,二者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大量共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scRNA对照组视网膜NgR及NR2B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而siNgR组NgR及NR2B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结论:NgR/NR2B信号通路激活可能是糖尿病大鼠RGC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曲巍;张博;左中夫;刘学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理气化痰降浊法经验方改善AD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目的:通过两种不同中药方剂温脾补肾法(方剂1)和理气化痰降浊法(方剂2)经验方对阿尔茨海默病(AD) APP/PS1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对照研究,探讨两首中药方剂治疗AD的可能性.方法:24只A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方剂1组、方剂2组.中药方剂(生理盐水)灌胃前后,使用Morris水迷宫分别行定位航行和空间搜索试验.结果:随着时间延长,三组实验小鼠的潜伏期均呈缩短趋势,但是仅有方剂2组用药前后的潜伏期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并比对照组、方剂1组明显缩短.用药后,方剂2组小鼠游泳总距离缩短、平均速度变慢、在站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延长、穿越站台所在位置次数明显增多,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方剂2理气化痰降浊法经验方具有改善AD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

    作者:王申;吴芹;单昊;沈跃男;曹娜;宋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P-GP和胶质细胞GLT-1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P-糖蛋白(P-GP)及谷氨酸转运体1(GLT-1)长时间表达变化及其神经元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复制VD大鼠模型,在15 d和1月两个时间点,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神经颗粒素(Ng) /P-GP和GFAP/GLT-1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海马区神经元P-GP和胶质细胞GLT-1的表达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的Morris水迷宫逃逸潜伏期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延长(P<0.01).(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Ng/P-GP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降低(P<0.01),而GFAP/GLT-1阳性胶质细胞数以及海马区神经元上P-GP和胶质细胞上GLT-1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15 d时间点比较,模型组1月时间点的海马CA1区Ng/P-GP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降低,而GFAP/GLT-1阳性胶质细胞数以及P-GP和GLT-1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3)积分光密度值测定显示:模型15 d时间点Ng/P-GP和GFAP/GLT-1阳性细胞的IOD值比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均明显变大(P<0.01);模型1月时间点Ng/P-GP和GFAP/GLT-1阳性细胞的IOD值较15 d时间点更大(P<0.01).结论:神经元的P-GP和胶质细胞的GLT-1可能参与V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

    作者:王德秀;王玉良;王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单纯性脑震荡大鼠室管膜区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单纯性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模型大鼠室管膜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反应和时程变化规律,探讨MG、室管膜区和PCC之间的病理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金属单摆闭合式脑损伤装置制备PCC模型,致伤后随机分为六个损伤组,即3h、12 h、1d、2d、3d、7 d(n =5),设正常对照组(n=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免疫荧光单标染色法,观察PCC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脑室管膜区OX-42(MG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脑室管膜区OX-42阳性的小胶质细胞轮廓不清,数量较少,并且OX-42免疫阳性产物的表达很少.PCC组大鼠脑室管膜区OX-42阳性细胞的数量和阳性产物的表达呈现逐渐增高趋势,3d组达高峰,7d组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C损伤早期大鼠室管膜区的MG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变化的激活表现,提示脑室管膜区的MG在PCC致伤后的病理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康丽;吴德野;李恒希;张云茜;张东葵;于建云;李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鞘内注射P2X7受体拮抗剂BBG对大鼠行为学和脊髓PLA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P2X7受体拮抗剂考马斯亮蓝(BBG)在福尔马林模型大鼠中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磷脂酶A2(PLA2)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鞘内置管成功后,鞘内注射P2X7受体拮抗剂考马斯亮蓝(BBG)后,所有的大鼠左侧后肢爪掌背侧皮下注射福尔马林(5%,50 μl),观察大鼠在第一相(0~ 10 min)和第二相(10~60 min)的疼痛行为学比,变化(自发缩足次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背角PLA2蛋白的表达与变化.结果:各组间大鼠第一相相比自发缩足次数没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相与对照组相比,鞘内1 μg、5 μg及腹腔10 μg BBG注射组相比,鞘内10 μg BBG注射组大鼠的疼痛行为学明显减少(自发缩足次数,P<0.05).与此同时,鞘内10 μg BBG注射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内PLA2免疫阳性产物的表达与其它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鞘内注射10 μg BBG可减轻福尔马林诱导的炎性痛觉过敏,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浅层PLA2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作者:彭志锋;马国英;刘颖;李晨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神经解剖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