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江;廖菁;蔡力;韩亮;文永思
阐述高原地区地理特点及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急救机构、急救水平、后勤保障以及应急预案的实施等方面概述目前高原地区院外急救现况,并针对这些现况提出对高原地区院外急救工作的建议.
作者:公保才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方向会因各国国情、经济、急诊医学教育、体制的不同,在急诊医学发展水平和急诊流程上千差万别.急诊流程的设计应以时间为基线,建立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但我国目前急诊流程现状堪忧,急诊医学工作中的“急难险重”、工作环境的脏乱差、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低、性价比低、流程僵化与缺少差异化、人性化服务等使得急诊科成为医疗纠纷的重灾区.为改善目前现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急诊流程,应:①建立“多维、立体、全覆盖、无缝隙”的紧急医疗体系;②确定核心价值观;③确立流程设计的指导思想;④寻求工具和切入点;⑤创建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ICU一体化、创伤中心与急诊救命手术室并设、胸痛中心等一站式服务模式,同时建立院内心肺复苏(CPR)机动小组,构建真正的急诊绿色通道,采取多样化与因地制宜的模式,不断进行优化,让全员参与有自我纠错能力、持续改进,通过以上方法设计出完全符合自身发展的急诊流程.
作者:吕传柱;张海涛;张伟;黄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胃肠吻合器在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救中心外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739例,其中器械吻合组526例(Billroth Ⅰ术式治疗485例,BillrothⅡ式34例,Roux-en-y胃肠吻合7例),手工吻合组213例(Billroth Ⅰ术式治疗194例,BillrothⅡ式15例,Roux-en-y胃肠吻合4例).结果 器械吻合组与手工吻合组比较,手术时间[(105.0±18.2)分钟vs( 154.0±35.1)分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1.2±6.4)小时vs(65.6±12.4)小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器械吻合组发生吻合口漏2例,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5例;手工吻合组发生吻合口漏5例,吻合口狭窄2例,吻合口出血4例,器械吻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吻合组(P<0.01).结论 术中应用胃肠吻合器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宁波;陈仿;曾杰;先迪;张建成;李伟;胡卫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受体(AMPA受体)是一种谷氨酸受体,由4个对Ca2+具有不同通透性亚单位组成.其表达或结构的变化可引起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与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幅度和频率增加,提高痫性发作的易感性.亚基GluR2表达下降使AMPA受体对Ca2+的通透性增加,可能与兴奋性神经毒性,以及促进癫痫在海马内的转播有关.本文就AMPA受体与癫痫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凯;孙红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糖尿病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形成高凝状态,改变血流变学以及促使血小板激活等多种途径引起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糖尿病合并血栓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诊断是在已经诊断糖尿病的基础上通过血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首先强调血栓预防的重要性,动脉血栓的预防以抗血小板为主,静脉血栓的预防以抗凝为主,而血栓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以及手术取栓治疗等.本文就糖尿病合并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何艳;唐义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手术中硬膜外置管作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3例硬膜外麻醉失败的腰椎间盘手术患者,先在局麻下打开硬膜外腔,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4~5ml作为试验量,观察5分钟无脊麻征象后,向尾侧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6~7 ml.结果 术中置管作硬膜外麻醉后,上、下界感觉神经阻滞平面分别为T9 ~ T10和S3以下.所有患者均无切口疼痛及下肢放射性酸痛.术中血压稳定,血氧饱和度( SpO2) >96%,均未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 腰椎间盘手术中硬膜外置管作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方法简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是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
作者:邓邦连;张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临床发病率逐渐增高,延迟治疗死亡率高.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易导致延误治疗.同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医疗费用高,疗程长,有时不可避免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故早期诊断肺部真菌感染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IPFI的早期诊断做一综述.
作者:毛建川;刘跃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家属需求.方法 采用重危患者家属需求量表( CCFIN)调查80名ICU患者家属需求情况.结果 家属需求排名前10的条目中有6条是对患者病情的保证;不同教育程度、ICU经历、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家属需求的侧重有一定影响;有ICU经历的家属对于获取信息和病情保证的需求比无ICU经历家属的需求强烈(P<0.01);自费患者家属对自身的舒适需求高于公费和医保患者家属(P<0.01).结论 ICU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ICU护士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建立合作、信任的交流渠道,采取人性化管理,大程度地满足患者家属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蒋晓华;杨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国家卫生部在200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 ~2010年)》中明确指出,要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科护士培训[1].专科护士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职业,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我院护理部高度重视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自2010年起,我院分别派护理人员参加四川省护理学会组织的ICU、手术室、急诊、血液透析室、肿瘤、伤口造口、糖尿病等专科护士培训学习,回院后护理部于2010年10月起陆续组建了护理专科小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玉惠;权渝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及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雌性BALB/c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NS)、哮喘组(OVA)和哮喘糖皮质激素治疗组(OVA/GC)制备动物模型,每组10只.取小鼠左肺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炎症改变;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脾单个核细胞CD4+ CD25+ Tr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及CD4+ CD25+ Tr上的TLR4平均荧光强度.结果 哮喘小鼠脾单个核细胞CD4+ CD25+ Tr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但该细胞上表达的TLR4平均荧光强度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哮喘小鼠CD4+CD25+ Tr百分率和该细胞上表达的TLR4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哮喘小鼠CD4+ CD25+ Tr数量的增加及TLR4的表达,可能是治疗哮喘的免疫学机制之一.
作者:庞英;李敏;张剑波;姚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自1979年起,急诊医学正式成为医学专业领域的第23个专科.1983年,我国第一个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目前我国急诊医学目前还处在发展中阶段.急诊医学服务体系(EMSS)涵盖了院前急救、灾害医学、院内急诊及加强治疗等领域.急诊医学在发展中体现出与其他二级学科不同的时间重要性、特殊的临床决策思路、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密切关系等特点.将来,急诊医生的工作任务应扩展到急诊医学教学和预防、急诊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损伤预防、医学继续教育、灾害医学和(群体伤亡事件MCI)管理、中毒处理和中毒咨询、危险化学品和生物恐怖事件的处理、医院和EMS管理等.急诊科将来的发展需要政府及医院充分认识急诊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制定相关的准入制度、专科医师培养制度、福利待遇制度、风险分摊制度等,促进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
作者:于学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阐述国内临床试验用药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关于临床试验用药物管理模式的思考:建立以临床试验用药房为中心枢纽的药物管理模式,实行专人、专职、集中管理.
作者:肖妤;曾代文;严晓梁;陈达;胡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缝纫机针尖折断于指端形成异物在临床上较常见,患者多为女性,缺乏工作经验,发病年龄年轻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骨科对临床病例进行观察对比,总结出一种折断缝纫机针方便快捷的取出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旭;张星火;张春晖;张亚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某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抢救患者在急诊室的滞留状况,为进一步加快急诊抢救患者的分流,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急诊预检分诊数据库,回顾性调查分析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急诊室抢救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不同月份、不同科室、不同去向抢救患者的滞留时间及可能的原因.结果 ①该院全年7966例抢救患者在急诊室滞留的时间为0.5~ 2998 h,中位数10 h(四分位数3~23 h);②不同月份抢救患者的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69,P=0.018),其中2月份短,5月份长;③患者对急诊抢救室床位占用时间长的4个科室依次为急诊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急诊科,合计达91.8%的总床位占用时间.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长的4位科室依次为急诊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④不同去向的抢救患者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1.471,P<0.0001),其中以直接住院和自动出院患者的滞留时间长;⑤滞留时间24 h以上的抢救患者中,83.4%与相应的专科病房无床有关.结论 该家医院急诊室抢救患者的滞留状况比较严重,其中急诊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3个科室尤为严重,主要与相应专科的病房床位供应不足有关,医院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作者:叶立刚;张茂;周光居;沈伟锋;何小军;干建新;徐少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应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204例,其中输尿管中段结石16例(占8%),输尿管下段结石188例(占92%),膀胱壁内段结石6例.结果 204例手术时间15 ~116分钟,平均45分钟;碎石成功率98.0%(200例),术中结石排净率96.6%,2例结石漂移至肾脏,未能完成手术;3例碎石后,部分结石漂移至肾脏(>3 mm);1例结石异常坚硬,气压弹道碎石探针无法将其击碎,中转开放手术,1例膀胱壁内段结石开口处隆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肿严重伴出血,无法发现输尿管开口,无法插入导丝,后中转开放手术(下腹半月线小切口)+输尿管镜下碎石取石成功.术后均有肉眼或镜下血尿,多于术后2~3天消失,204例均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确切、安全、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张力;胡兴平;王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脐旁皮瓣修复会阴部烧伤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11年1月我院整形外科收治会阴部烧伤瘢痕畸形患者32例.术中完全松解及切除会阴部瘢痕组织,使尿道口、阴道口及肛门恢复到解剖位置.肛门严重狭窄者,需彻底切除肛门周围及肛管的瘢痕组织,完全解除狭窄,使肛门口充分开放,将形成的脐旁皮瓣行明道转移至会阴部.在皮瓣中间对应尿道外口及肛门位置切开形成尿道及肛门外口,肛门外口与直肠黏膜缝合,将皮瓣缝合于会阴创面.结果 32例患者中3例出现皮瓣远端发绀,经检查发现2例皮瓣下积血,1例因缝合张力过大引起.清除血肿及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远端循环得到改善,皮瓣完全存活,经延迟拆除缝线后伤口愈合.1例出现皮瓣感染,导致远端部分坏死,后通过植皮进行创面修复.术后随访0.5 ~1年,术后皮肤质地、会阴外形功能及生殖器位置均良好;双髋活动度除2例因缺乏功能锻炼及皮瓣皮片后期挛缩恢复不理想外,其余双髋活动度良好.结论 脐旁皮瓣不受会阴瘢痕限制,组织相似度好,血管恒定,抗感染能力强,是修复会阴部瘢痕畸形的理想皮瓣.
作者:杜丽平;游晓波;刘全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直升机转运患者具有快速、灵活、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与地面运送相比,空运途中的“致伤性”大为减少,但直升机转运在城市创伤急救系统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中心空中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对目前空中急救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以资对我国空中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陆一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适合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一种置管方法.方法 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胃癌手术的68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置管方式分成鼻胃管联合空肠营养造口管(或鼻肠管)组、经鼻置三腔胃肠管组和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组,观察三组鼻咽部不适、恶心呕吐、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胃引流量、肠内营养给予量、肛门排气恢复时间等.结果 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在“畏”管心理、鼻咽部不适、异物感、置管后严重咳嗽、咳痰及置管营养期间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该组术后8日皮褶厚度、上臂肌围长、氮平衡、转铁蛋白和CD4/CD8比值与术前1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术后经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低,耐受性好,尤其适合老年胃手术患者.
作者:陈育民;王绍明;黄俊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分析传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预案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探讨护理预案管理的新模式.并通过对多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应对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出“统一式应急处理方略”这一创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理念,避免了传统的“单一类型预案”式应对方案的弊端,为今后灾害抢救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叶磊;刘敏;李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生脉注射液在老年急腹症患者围术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老年急腹症急诊手术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术前(T0)及术后3天(T2)常规治疗组(Ⅰ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乌司他丁组(Ⅱ组)给予乌司他丁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联合生脉注射液组(Ⅲ组)给予乌司他丁联合生脉注射液静脉注射.术前(T0)及术后1天(T1)、3天(T2)、7天(T3)静脉采血测定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并进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休克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死亡率、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结果 T1~T3时Ⅱ组及Ⅲ组IL6、TNF-α浓度较Ⅰ组低(P<0.05),Ⅲ组浓度低;术后ALT、BUN、Cr在T1、T2时点以Ⅰ组增高显著;3组术后CK-MB、cTnI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而以Ⅲ组升高幅度低,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 T3时Ⅱ组及Ⅲ组均低于Ⅰ组(P<0.05);Ⅱ、Ⅲ组休克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其中Ⅲ组降低显著,与其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患者住院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均较Ⅰ组缩短,同时死亡率及MODS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老年急腹症患者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有助于改善全身炎症反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可进一步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保护心肌功能,减少休克发生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
作者:程晓云;田卓敏;韩元福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