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王世夫
目的寻找恰当的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EVA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24例。结果 24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40~90分钟,膀胱冲洗液3天内转清,5天内拔除尿管恢复排尿,不需输血,IPSS由25.4±5.0降至10.3±2.4,膀胱残余尿量由184.7±43.6ml降至15.4±3.6ml,随访15~90天,平均34天,无排尿异常。结论此法治疗BHP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作者:高永亮;魏佳;宋东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晚期结肠癌手术后,主要治疗方法是化疗,但过去的单纯化疗对中晚期结肠癌疗效不满意,5年生存率不高,为了探讨提高中晚期结肠癌疗效的方法,我们应用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平消胶囊合并化疗和单纯化疗两种方法,对两组病例进行了临床远期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光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胰管栓塞术治疗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追踪随访27例胰管栓塞、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状况时发现:胰管栓塞术有效解决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同题,而且降低了患者晚期疼痛及黄疸的出现率。同时又发现肿瘤复发时间延后,三年内癌肿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方式。
作者:王炜;秦兆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惠若舒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病例54例,其中预防组26例,治疗组28例,预防组于化疗前1日开始肌注惠若舒50μg,每日1次,连用5日;治疗组于治疗后第7日开始,剂量与用法均与预防组相同;两组分别于化疗前3日、化疗后第7日、12日检查外周血象。结果惠若舒可预防化疗所致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P<0.01),同时亦可使下降的白细胞、血小板在5日内恢复到正常水平(P<0.01)。结论惠若舒对化疗所致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具有显著的预防与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廖子君;姚俊涛;张庆;吴敏慧;吴凯;王昌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自1997年11月~1998年4月对5例中晚期子宫恶性肿瘤采用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并对其中4例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子宫切除,随诊2年余,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炬;时宏;高雁;刘为;师淑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方法,以减少误诊。方法对误诊的22例隐匿性甲状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者17例,均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结炎;以甲状腺肿块为首发症状者5例,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腺瘤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对隐匿性甲状腺癌临床特点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提高对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认识及术中常规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可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莫立根;曾先进;许坚;李伟;张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EB病毒VCA-IgA抗体滴度及变化与鼻咽癌预后关系。方法对1984年6月~1988年9月收治的433例鼻咽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前VCA-IgA抗体滴度分为四组:阴性组、低滴度组(1:5~1:20)、中滴度组(1:40~1:80)和高滴度组(1:160以上),追踪各组的5年生存率。结果阴性组、低滴度组、中滴度组、高滴度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69%、42.97%、42.77%、35%。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180例,有定期复查VGA-IgA的患者97例,其中滴度下降70例,占72.16%,不变23例,占23.71%,上升4例,占4.12%。结论 EB病毒VCA-IgA抗体水平与远期疗效有密切关系。
作者:邹浩元;黄国栋;郑志坚;熊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高剂量率192Ir后装腔内加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的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28例Ⅱ、Ⅲ期放疗后宫颈癌进行了回顾分析。其中Ⅱ期47例,Ⅲ期81例。全盆腔外照射Dr20Gy/10次,全盆中间挡铅4cmDr20Gy~30Gy/10次~15次;后装A点剂量48Gy~56Gy/6次~7次。结果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1%、81.8%和67.36%;Ⅱ、Ⅲ期1、3、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7.03%(9/128)。结论高剂量率192Ir后装腔内加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疗效肯定,并发症少。盆腔局部复发仍是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青;侯晓玲;赵淑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但在化疗过程中因抗癌药物所致的毒副作用,直接影响了化疗效果及疗程的完成,故选择化疗途径及优选抗吐药物是对完成化疗、提高疗效有益的探讨。本文对1995年~1999年收治肿瘤病人进行的178次化疗,分析其经动、静脉不同途径化疗致恶性呕吐程度,并分析使用不同种类止吐剂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庄稼;郝雁;田颖;冯重阳;董德全;马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998年收治的36例食管、贲门癌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36例患者中食管癌26例、贲门癌10例;有糖尿病史者9例,无典型症状者27例,空腹血糖7.8~16.7mmol/L,尿糖(++~+++);合并高血压病者3例,冠心病者9例;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差,围手术期注意加强监护,根据手术前后血糖和尿糖情况灵活调整胰岛素用量,及时处理;术中除7例失血量大于200ml给予输血外,其余29例均无输血;仅发现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及2例肺部感染患者,未见其它并发症及死亡者;根治性切除33例,姑息性切除3例,切除率100%。结论食管、贲门癌伴糖尿病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合理应用胰岛素,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加强术后早期胃肠道营养,对促进体质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宗战;范荣章;王东升;欧宝梁;邱献华;罗淑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宋张骏;左天增;王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结合79例结肠癌合并梗阻患者的诊治体会,就结肠癌梗阻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手术原则和术式选择,术前、术中、术后处理,以及结肠造口关闭的时间进行了讨论。
作者:商子周;马龙安;党玉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癌细胞侵袭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癌在侵袭转移中,癌细胞和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胞外基质之间的粘附与解离起决定性作用。E-cadherin(E-cd)是钙依赖性同种上皮亲和性粘附分子,是维持正常上皮完整性和极性的跨膜糖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E-cd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孙红;李明众;韩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肿瘤放、化疗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对于放、化疗的病人来说如何做好胃肠道药物毒性反应的护理,是决定放、化疗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自1998年9月始,在35例肿瘤放、化疗病人治疗过程中,对药物毒性反应较强的病人运用药物、穴位按摩、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安排等综合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罗福琴;张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置入金属支架,结合其它治疗方式综合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的价值。方法采用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187例,继而80例实施放化疗。结果疗效满意,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置入支架后生存时间为3~34月。结论置入支架结合综合治疗措施安全有效,适用于临床。`
作者:韩泳涛;李强;林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韦氏环、鼻腔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近期疗效及误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韦氏环、鼻腔恶性淋巴瘤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口咽部淋巴环临床表现为咽、喉疼痛,吞咽不适,鼻腔、鼻咽部表现为鼻塞、吸涕带血或呼吸困难,临床易误诊。CR14例。PR7例,有效率91.3%(21/23)。结论韦氏环、鼻腔恶性淋巴瘤占恶性淋巴瘤的9.19%,占结外型恶性淋巴瘤的36.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病理是确诊的唯一方法。近期疗效好。
作者:黎佳全;杨权烈;李亮;郭维新;邹浩元;黄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分析13例胃平滑肌瘤的临床治疗资料,首发症状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肉瘤常伴有上腹隐痛、消瘦、贫血。术前内镜、GI、CT等联合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胃镜活检阳性率低。结果 13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肉瘤中5例行根治性手术,另外1例及5例肌瘤,1例母细胞瘤行胃大部切除术,1例作姑息切除。结论胃平滑肌肿瘤直径>5cm多为恶性,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术前胃镜、CT检查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手术切除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转移和复发灶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
作者:李建军;王世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囊性淋巴管瘤常见于颈部,发生于腹膜后者极少见。我院手术切除1例儿童巨大囊性淋巴管瘤,报告如下:患儿女,1岁6个月,第二胎足月顺产,以腹胀逐渐加重入院,患儿生后即发现腹胀,未作任何治疗,逐渐加重,近3月来呕吐,食欲差,不发烧,无腹泻及便秘现象。家族史(-)。检查:T36.7℃,P102次/分,R25次/分,发育营养差,消瘦,全身皮肤(-),浅表淋巴结正常,头颅无异常,心肺正常。腹部高度膨隆,平卧位腹部高于剑突下3cm,扪诊可触及28cm×24cm囊性包块,固定,肝脾触诊不满意。X线钡透发现小肠挤向左侧,腹部中央偏右密度增高,致密阴影周围为肠管。B超探查为多房性囊肿。
作者:杨汉民;刘天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腮腺混合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涎腺肿瘤,与面神经等解剖关系十分复杂。就我院自1986~1999年间,收治的36例经组织病理学确定的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造成的原因,处理等进行了讨论。
作者:林真桐;邱文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一个世纪以来,肿瘤抗原的研究一直处于肿瘤免疫学的核心地位,而肿瘤免疫治疗也随着肿瘤抗原研究的深入不断发展,并形成肿瘤生物治疗的主流。肿瘤免疫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说明只有坚持肿瘤抗原研究才能更好的发展肿瘤免疫治疗。
作者:隋延仿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