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康莱特治疗晚期消化系肿瘤30例疗效观察

徐晓红;孙晓梅;段平

关键词:康莱特, 晚期消化系肿瘤
摘要:目的了解康莱特对晚期消化道肿瘤疗效与毒性。方法采用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康莱特注射液对30例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进行静脉用药。结果该药对晚期消化道肿瘤缓解率(RR)26.7%,稳定率76.7%,镇痛有效率为79.2%。对血象肝肾功、心电图变化无明显影响。能够显著提高生存质量。结论康莱特治疗消化道肿瘤安全有效。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动脉灌注栓塞及手术切除治疗子宫恶性肿瘤

    我院自1997年11月~1998年4月对5例中晚期子宫恶性肿瘤采用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并对其中4例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子宫切除,随诊2年余,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炬;时宏;高雁;刘为;师淑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蓝染剂鉴别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注射部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应用蓝染剂在鉴别乳腺癌患者的哨兵淋巴结时,蓝染剂注射部位与鉴别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4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三组,各组蓝染剂注射的部位分别为肿瘤周围腺体组织、乳晕区皮下以及两处同时注射。结果哨兵淋巴结鉴别成功率为78%,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敏感性为88%。三组的成功率分别为72%、72%和89%;敏感性分别为100%、60%和100%。结论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引起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尚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研究明确注射部位对哨兵淋巴结鉴别成功率和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任予;何建军;陈武科;任宏;党诚学;常东民;刘大鹏;王健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隐匿性甲状腺癌22例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方法,以减少误诊。方法对误诊的22例隐匿性甲状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者17例,均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结炎;以甲状腺肿块为首发症状者5例,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腺瘤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对隐匿性甲状腺癌临床特点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提高对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认识及术中常规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可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莫立根;曾先进;许坚;李伟;张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21例分析

    目的分析右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误诊为阑尾炎的右半结肠癌21例,结合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右半结肠癌入院时均误诊为阑尾炎,终经病理证实为右半结肠癌,其中阑尾无病变8例,合并慢性阑尾炎6例,急性阑尾炎5例,阑尾脓肿2例。结论右半结肠癌本身表现不典型,病变与阑尾邻近常继发阑尾炎及医务人员缺乏警惕性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减少误诊重要的是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三大常规、B超等检查对减少误诊有一定帮助,术中常规探查回盲部可避免术中继续误诊。

    作者:谢小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甲状腺恶性肿瘤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甲状腺恶性肿瘤术后死亡病例的致死原因。方法对32年来诊治的356例甲状腺恶性肿瘤及227例随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27例甲状腺恶性肿瘤的3、5、10年生存率分别是91%、83.3%及80.2%。死亡率是19.8(45/227),因肿瘤致死者中84.4%(38/45)死于术后5年以内。分化型癌死亡率是15%(31/206),其它类型为93%(14/15),Ⅲ期以上病例为82.2%(37/45),行根治手术者为31.3(14/45)。结论影响术后甲状腺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手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金涛;李金平;张朝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宋张骏;左天增;王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平滑肌肿瘤13例报告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分析13例胃平滑肌瘤的临床治疗资料,首发症状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肉瘤常伴有上腹隐痛、消瘦、贫血。术前内镜、GI、CT等联合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胃镜活检阳性率低。结果 13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肉瘤中5例行根治性手术,另外1例及5例肌瘤,1例母细胞瘤行胃大部切除术,1例作姑息切除。结论胃平滑肌肿瘤直径>5cm多为恶性,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术前胃镜、CT检查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手术切除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转移和复发灶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

    作者:李建军;王世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宝鸡市肺癌监测点漏报情况调查分析

    为了解宝鸡市肺癌20年来死亡率变动趋势,对宝鸡市肺癌死亡率及漏报情况做了初步调查。全部病例为宝鸡市金台区及渭滨区1992~1996年恶性肿瘤监测点登记确诊的肺癌病人,共63例。漏报资料来源于从各大医院1992~1996年就诊的全部肺癌患者,然后与从监测点所得病人核实排除监测点病人,共得漏报病人45例,漏报率41.67%。采用监测点病例统计宝鸡市1992 1996年肺癌年平均死亡率为9.80/10万,将漏报病例加进则肺癌总死亡率为16.80/10万。本研究表明,病例漏报是影响肺癌死亡率统计结果的重要因素,如何防止肿瘤死亡率调查中的漏报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木瑾;李树业;门伯媛;高海燕;张文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贲门癌伴糖尿病36例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998年收治的36例食管、贲门癌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36例患者中食管癌26例、贲门癌10例;有糖尿病史者9例,无典型症状者27例,空腹血糖7.8~16.7mmol/L,尿糖(++~+++);合并高血压病者3例,冠心病者9例;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差,围手术期注意加强监护,根据手术前后血糖和尿糖情况灵活调整胰岛素用量,及时处理;术中除7例失血量大于200ml给予输血外,其余29例均无输血;仅发现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及2例肺部感染患者,未见其它并发症及死亡者;根治性切除33例,姑息性切除3例,切除率100%。结论食管、贲门癌伴糖尿病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合理应用胰岛素,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加强术后早期胃肠道营养,对促进体质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宗战;范荣章;王东升;欧宝梁;邱献华;罗淑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惠若舒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惠若舒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病例54例,其中预防组26例,治疗组28例,预防组于化疗前1日开始肌注惠若舒50μg,每日1次,连用5日;治疗组于治疗后第7日开始,剂量与用法均与预防组相同;两组分别于化疗前3日、化疗后第7日、12日检查外周血象。结果惠若舒可预防化疗所致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P<0.01),同时亦可使下降的白细胞、血小板在5日内恢复到正常水平(P<0.01)。结论惠若舒对化疗所致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具有显著的预防与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廖子君;姚俊涛;张庆;吴敏慧;吴凯;王昌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肿瘤病人放、化疗胃肠反应的护理

    肿瘤放、化疗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对于放、化疗的病人来说如何做好胃肠道药物毒性反应的护理,是决定放、化疗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自1998年9月始,在35例肿瘤放、化疗病人治疗过程中,对药物毒性反应较强的病人运用药物、穴位按摩、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安排等综合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罗福琴;张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CD44V6和PCNA在大肠癌粘液性癌和非粘液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和PCNA所揭示的大肠癌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和增殖能力在粘液性癌的肿瘤侵袭力中所占的地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65例大肠癌中CD44V6和PCNA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粘液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非粘液性癌(P<0.05);PCNA在粘液性癌中的高表达率低于非粘液性癌(P<0.05)。结论 CD44V6和PCNA所揭示的大肠癌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和增殖能力仅是肿瘤侵袭力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粘液性癌中。

    作者:张吉成;王晓敏;曹原理;梁爱琳;刘宁娜;石景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超抗原分子SEA在肝癌细胞的表达和HLA-I分子递呈

    目的将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A,SEA)分子转入肝癌细胞以增强其免疫原性,开辟肝癌免疫排斥的新途径。方法从产SEA标准菌株中获得SEA基因全长片段,构建SEA逆转录真核表达载体,通过病毒包装和滴度测定,后转导肝癌细胞,并进行T细胞杀伤实验,同时利用抗体阻断的方法研究递呈途径。结果成功的获得了表达SEA人肝癌细胞株HHCSEA。结果显示微量表达的SEA蛋白即可引发高效的免疫活性。将细胞表面的HLA-Ⅰ分子利用抗体阻断后,杀伤活性明显降低。结论肝癌细胞表达的SEA分子具有较高的免疫激活能力,且有可能主要通过HLA-Ⅰ分子递呈。

    作者:李增山;隋延仿;姜永强;雷祚荣;尚继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高剂量率192Ir后装腔内加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的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高剂量率192Ir后装腔内加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的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28例Ⅱ、Ⅲ期放疗后宫颈癌进行了回顾分析。其中Ⅱ期47例,Ⅲ期81例。全盆腔外照射Dr20Gy/10次,全盆中间挡铅4cmDr20Gy~30Gy/10次~15次;后装A点剂量48Gy~56Gy/6次~7次。结果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1%、81.8%和67.36%;Ⅱ、Ⅲ期1、3、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7.03%(9/128)。结论高剂量率192Ir后装腔内加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疗效肯定,并发症少。盆腔局部复发仍是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青;侯晓玲;赵淑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韦氏环、鼻腔恶性淋巴瘤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韦氏环、鼻腔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近期疗效及误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韦氏环、鼻腔恶性淋巴瘤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口咽部淋巴环临床表现为咽、喉疼痛,吞咽不适,鼻腔、鼻咽部表现为鼻塞、吸涕带血或呼吸困难,临床易误诊。CR14例。PR7例,有效率91.3%(21/23)。结论韦氏环、鼻腔恶性淋巴瘤占恶性淋巴瘤的9.19%,占结外型恶性淋巴瘤的36.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病理是确诊的唯一方法。近期疗效好。

    作者:黎佳全;杨权烈;李亮;郭维新;邹浩元;黄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EB病毒VCA-IgA抗体与鼻咽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分析EB病毒VCA-IgA抗体滴度及变化与鼻咽癌预后关系。方法对1984年6月~1988年9月收治的433例鼻咽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前VCA-IgA抗体滴度分为四组:阴性组、低滴度组(1:5~1:20)、中滴度组(1:40~1:80)和高滴度组(1:160以上),追踪各组的5年生存率。结果阴性组、低滴度组、中滴度组、高滴度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69%、42.97%、42.77%、35%。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180例,有定期复查VGA-IgA的患者97例,其中滴度下降70例,占72.16%,不变23例,占23.71%,上升4例,占4.12%。结论 EB病毒VCA-IgA抗体水平与远期疗效有密切关系。

    作者:邹浩元;黄国栋;郑志坚;熊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体会(附24例报告)

    目的寻找恰当的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EVA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24例。结果 24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40~90分钟,膀胱冲洗液3天内转清,5天内拔除尿管恢复排尿,不需输血,IPSS由25.4±5.0降至10.3±2.4,膀胱残余尿量由184.7±43.6ml降至15.4±3.6ml,随访15~90天,平均34天,无排尿异常。结论此法治疗BHP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作者:高永亮;魏佳;宋东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EGFR及其配体EGF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转移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EGFR及其配体EGF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5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析了受体表达情况与淋巴转移间的关系。并检测了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及尿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水平。结果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GFR出现高水平表达,阳性率为66.9%,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病理分型间,阳性率有所不同。包膜内型、腺内型和腺外型阳性率分别为29.4%、73.9%和71.3%,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当出现淋巴结转移时,EGFR阳性率升高。N0转移组及N1组EGFR阳性率为88.7%,91.0%明显高于N0无转移组(19.5%),有显著性差异。经相对危险度计算和线性趋势分析表明,随EGFR染色强度升高,转移风险升高,二者间呈线性关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及尿液中存在着高水平的EGF。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EGF水平为1.68±56μg/L,尿液中为37.2±10.8μg/L,均高于甲状腺腺瘤组和正常对照组。提示EGF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在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EGFR阳性应高度考虑颈淋巴结转移,从而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陶英杰;黄宗堂;刘经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36例中心型肺癌经心包内切除术临床体会

    为提高中心型肺癌的切除率,采用心包内直视下处理肺血管的方法,对36例中心型肺癌行病肺切除。结果显示,明显提高中心型肺癌切除率,并且增加了安全性,提示中心型肺癌当血管处理困难时,可剪开心包,直视下处理肺血管。

    作者:王智翔;王治全;鲁鸣;陈武科;党诚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胰管栓塞对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预后影响

    胰管栓塞术治疗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追踪随访27例胰管栓塞、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状况时发现:胰管栓塞术有效解决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同题,而且降低了患者晚期疼痛及黄疸的出现率。同时又发现肿瘤复发时间延后,三年内癌肿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方式。

    作者:王炜;秦兆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